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小小宗教史

聖經裡說: "上帝愛世人!" 但20個世紀以來, 上帝似乎只"照顧"了/或至少"主宰"了歐洲大陸. "原罪論"之能被廣大民眾接受的事實就可看出宗教對歐洲人的影響有多大.(註1)

二十五年前, 剛搬來小鎮的時候,認識了一個朋友, 她曾因跟一個不同教會的男孩交往, 被父親趕出家門, 在她父親的葬禮上她帶著她的四個孩子, 再次見到了她的母親.

四十多年前, 我住的小鎮上大約有八千居民和三十八個不同的教會團體. 教會的力量很大, 有些不同教會裡的成員互不往來, 有些信徒間的互控也常叫人受不了. 有些商店光賣東西給自己教會的人, 有些學校光收自己教會的孩子. 鎮上有兩個足球隊, 一個在星期六比賽, 另一個是比較不受教會限制的孩子參加, 可以在星期天比賽的足球隊. 星期天比賽的時候, 站在球場旁看的人是不信教的. 稍往後在路邊地勢稍高的地方, 就站一排天主教的觀眾, 街的對面還有幾個基督教的孩子在那裡徘徊.

雖然天主教在歐洲曾是唯一的宗教, 但是各地的禮拜儀式和對聖經的解釋並非一致. 西元1054年東歐各國的教會, 不承認羅馬天主教的教皇身份而分裂自成東正教. 不管是東或是西, 各教會因信仰態度和教會規定的不同又分很多派系.


到了十五, 十六世紀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 在歐洲好幾個國家裡都有宗教改革家, 像德國的馬丁路德, 法國的加爾文(Johannes Calvijn), 瑞士的慈運理(Ulrich Zwingli) 和捷克的Jan Hus....都起來反抗教會賣贖罪票等的作為, 對敬拜上帝的儀式持有不同的看法. 並將聖經從只有神父等才看得懂的拉丁文翻譯成一般人都看得懂的通用語言, 使人們不須透過神父的証道, 自己也可讀神的話語. (註2) 當時在法國追隨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教派的信徒不少, 他們被稱為Huguenot. 可是這些人與原來的天主教徒時起衝突. 

從1562年開始, 這些新教徒(異教徒)就常被謀殺或送上火堆燒死. 1572年的8月23號晚上, 一夜死了兩萬人! 史載在巴黎的廣場上, 一個個的火堆都是連夜通紅. 這場對付新教徒的聖戰直到1598年才被Hendrik IV禁止. 但1685年國王路易十六恢復追殺Huguenot的法令, 在這些年裡有很多 Huguenot 逃亡國外. 十七世紀前後, 荷蘭因人文思想與出版業都較為自由, 除了吸引不少葡萄牙的猶太人外, 大多數的 Huguenot 也都逃到荷蘭來了. 當時, 阿姆斯特丹的居民裡有四分之一是來自法國的新教徒.

打開地圖, 沿著歐洲大陸的西岸從南往北走, 就宗教信仰的分佈來看, 你可以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
  
1. 西, 北歐國家從南到北, 從大部分是天主教漸漸的到了大部分是基督教(改革教派)國家.

2. 一向思想比較民主自由的荷蘭, 現在有40% 的人沒有宗教信仰.

3. 德國馬丁路德所創的教派在瑞典跟丹麥極為普遍, 可是到了德國反而看不到
了.



下資料抄自CIA The World Factbook 謹供參考:

瑞典
Lutheran 87%,
other (includes Roman Catholic, Orthodox, Baptist, Muslim, Jewish, and Buddhist) 13%

丹麥
Evangelical Lutheran 95%
, other Christian (includes Protestant and Roman Catholic) 3%, Muslim 2%

德國
Protestant 34%, Roman Catholic 34%, Muslim 3.7%, unaffiliated or other 28.3%


荷蘭
Roman Catholic 31%, Dutch Reformed 13%, Calvinist 7%, Muslim 5.5%, other 2.5%, none 41% (2002)

比利時
Roman Catholic 75%
, other (includes Protestant) 25%

法國
Roman Catholic 83%-88%,
Protestant 2%, Jewish 1%, Muslim 5%-10%, unaffiliated 4% 
overseas departments: Roman Catholic, Protestant, Hindu, Muslim, Buddhist, pagan

西班牙
Roman Catholic 94%,
other 6%

葡萄牙
Roman Catholic 84.5%
, other Christian 2.2%, other 0.3%, unknown 9%, none 3.9% (2001 census)
 

義大利
Roman Catholic 90%
(approximately; about one-third regularly attend services), other 10% (includes mature Protestant and Jewish communities and a growing Muslim immigrant community)




註1: 天主教徒/基督徒相信, 因為人類的祖宗亞當跟夏娃吃了上帝禁吃的蘋果而犯下罪, 所以人生下來就有罪(原罪).  基督教徒相信上帝化為肉身, 讓耶穌來到人間, 再被釘十字架, 以鮮血洗淨人的罪. 他們也相信“受洗”的儀式可以洗淨人的(原)罪.
羅馬聖彼得教堂曾經用賣“贖罪券”的收入蓋起來的.

註2: 當這些反抗派 (Protestant)的傳教士將基督福音傳到中國的時候, 大概為了省略這段不太有”愛”的歷史, 將反對派天主教直接翻譯成基督教. 事實上, Christian (基督徒)應包括天主教和所謂的基督教所有派系的人.





甘尼太太 於 2007-05-29 11:44:20 回應
關於Protestant
好像有句俗語說:If you want to get things done, find Protestant to do it.
目前也好像有取笑教廷天主教的俗話:因為很少有人要主動加入天主教.... so, they take everyone......姿態終於「低下」到 神愛所有的世人.......

Sop 於 2007-05-29 14:19:14 回覆
很有意思, 我要好好捉摸一下這句話的含意. 多謝!

不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07-05-23 01:10:02 回應
很慶幸能出生在現在這個比較有宗教自由的時代與地方. 看看以往的歷史, 還真替古人不捨呢.
不論信任何宗教, 願天下太平, 和樂 !!

Sop 於 2007-05-23 04:45:06 回覆
完全同意你的看法. 常聽人家說二次大戰以後出生的人(西歐),沒有經歷過任何戰爭,飢餓或流行性疾病(像黑死病)....聽起來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卻是史無前例的幸福! 我想他們一定忘了提宗教大解放!!

Saphi 於 2007-05-22 16:14:18 回應
關於基督教分裂成東西兩大派系,我從Wikipedia找來了資料,提供做參考。西羅馬教會(現今羅馬梵蒂岡)與東羅馬教會(現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兩者在基督教歷史上 原是並存的,分裂後,一個稱為羅馬天主教,另一個改名為東正教(為了強調自己才是正統基督教)。因此,東正教並非後來才自立的,但派系名字的確是改過的。
以下為Wikipedia的資料: 


公元11世紀發生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間的大分裂導致位於西邊的羅馬天主教會和位於東邊的教會完全分離。分裂的原因有對教條的不同見解和教宗的權力,但是加劇最後分裂的是文化和語言的不同(東邊是希臘文化和希臘語,西邊是拉丁文化和拉丁語)。


最後的分裂一般是認為在於公元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下了君士坦丁堡的結果。西邊的拉丁教會直接參與了這次的攻打拜占庭帝國和君士坦丁堡(正教宗主教所在地)的十字軍東征。這次的戰役所導致的東西邊教會間的敵意一直持續至今。在2004年,羅馬天主教會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於發生在公元1204年的此事件展開正式道歉;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巴多羅買正式的接受了道歉。

Sop 於 2007-05-23 04:35:01 回覆


東西教會大分裂可參考維基裡的說明。

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將首都遷往拜占庭(新羅馬), 當時在羅馬, 君士坦丁,土耳其的Antiochië和埃及的安大列卓Alexandrië的大主教地位相同, 但一般認為羅馬大主教是耶穌門徒彼得的繼承人,他也自認是首席大主教.西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本來西羅馬教會神職人員還會希臘跟拉丁文,但從第四到第六世紀,西羅馬屢遭外族侵略而東羅馬卻日益繁榮強大,東,西教會的關係不再熱絡.漸漸的發展出個自不同的禮拜儀式,對聖經有不同的解釋.東, 西分裂的趨勢已漸漸形成.一般認為,分裂的兩個主因是:

1. 君士坦丁(新羅馬)和”舊” 羅馬大主教互爭權威. 西方教會認羅馬大主教為五大主教裡的首領,但東方教會卻認為君士坦丁是”新羅馬”,五大主教平等.


2. 教義 (Filioque clause) 分歧. 羅馬拉丁教會認為聖靈出自聖父和聖子而東方教會認為聖靈是出自聖父,透過聖子而來. (直到今天,此分歧仍是多次和解失敗的主因.)
西元1054年他們互判對方”驅逐出教”( Excommunication),造成東,西教會的正式分裂.

天主教 / 基督教 Catholic Church (原意: 一般教會) 對西方社會的影響很大,它的歷史其實也很有意思, 沒事時我也喜歡在Internet 尤其是Wikipedia裡亂看,亂翻.


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印度見聞 (十八) 結語


要到印度去的前一天, 朋友來電告知孟買正在下季雨, 到處積水, 交通已經癱瘓好幾天了. 我只好決定不停孟買, 直接飛往Ahmedabad, 在那兒朋友帶我去參觀西元前2400 年 Lothal 都市社區的古文明, 五百年前Gujarat梯井的建築藝術和甘地的修行院. 當我們路過太空物理研究實驗所時, 朋友又向我解說印度太空科技是如何的進步,發展的先進僅次於美國. 這一切使我對印度文明更加的佩服與景仰.可是這話說了不過才三天, 七月十號Agni-3核彈火箭就不幸在試射時爆炸;七月十一號GSLV-F02 衛星火箭也在發射一分鐘後爆炸. 七月十二號孟買火車又發生七件連環爆炸案. 我的印度之旅真是驚心動魄, 充滿了刺激.

早 就聽說印度的電腦服務業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 美國的Citibank, 倫敦的地鐵和荷蘭航空公司的電腦軟體都是由在孟買及南部所謂的印度矽谷Bangalore 的軟體公司製作. 有些美國銀行的客戶查詢, 荷蘭的電話心理協助也是從印度直接提供的服務. 成千上萬的印度電腦工程師被分派到國外工作. 在離Bangalore不遠 Hyderabad的機場裡進進出出的, 有很多是在科威特等阿拉伯國家裡從事電腦科技的專業人員. 可是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個提供全世界電腦科技的先進國家裡卻看不到電腦的蹤跡. 剛開始的時候, 我還很納悶, 怎麼每張公務員桌上看到的都只有辦公用紙跟筆. 知道全國不識字率至今還高達40%後, 我真的有點丈二和尚, 摸不著頭腦了?

在離Bangalore不遠的"電腦城"Hyderabad, 清晨送學生到學校的專車.



 

後來我漸漸的習慣了這種典型的印度現象, 發現印度政府花在教育上的費用雖然不低, 但多集中在少數的高等教育;經濟雖然發達, 但多集中在高等科技, 一般實用工業的發展反而停滯不進;醫藥知識雖然先進, 進攻世界市場的藥廠如雨後春筍紛紛興起, 可是各地的普通醫院卻很缺乏. 醫療水準極落後.
 
 

這是路邊可以治百病的診所.



等著
看病的病人跟正在配藥的醫生.

印度女批評家Gita Dewan Verma 曾形容印度的經濟發展計畫是訂製"國王的新衣服",  頭上頂著一頂輝煌燦爛的皇冠, 身上卻是絲縷不掛.

印度自從1991年開放自由經濟的門戶以來, 現在已經被預期為廿一世紀, 世界上的新經濟大國之一了, 可是走在印度街上, 還是讓人有隨時會遇到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錯覺!

宗教與神話主宰了印度人的生活.可是回教跟印度教,印度教與錫克教(Sikh)互相對峙,衝突頻頻.加上世界性的政教局勢的日益緊張,對印度各地時時發生的大小爆炸或謀殺案件,更有火上加油之效.印度人習以為常,多能"處驚不變".孟買發生火車連環爆炸案時,但見印度人火車照搭,作息依舊.Business as usual! 除了電視上看到的出事鏡頭外,一般人的生活裡好似不曾有什麼事發生一樣.我心裡難免有點緊張.我的印度朋友嫌我大驚小怪,直對我說:"Don’t worry! It’s not here! Nothing special!".

九千年的印度古文明,帶給印度的包袱似乎多於"文明".最初我對宗教之能完全主宰印度人的人性,生活習性及思考邏輯感到非常驚訝. 漸漸的對印度有了點兒認識以後,再回頭想想,昔日羅馬教皇濫用專權, 以宗教神權為藉口. 統治歐洲也長達十四世紀之久,西歐人在日常生活裡能免受宗教的束縛, 也不過才半個世紀. 達賴喇嘛至今還是喇嘛教的和尚盡全力 "找到的" 輪迴重生的達賴喇嘛;整個"西藏國" Tibet 也只是一個宗教"國", 喇嘛和尚的身分與昔日印度教最高種姓階級的波羅門似乎也沒什麼差別. 一直到現在, 回教國家的行政管理,及回教徒的生活習慣,還是一樣要嚴守有時沒啥理性的 "回教法"(Sharia).在Hiroshima落下了兩顆原子彈後,日本人從收音機裡聽到他們"神化"的天皇用"人"的聲音宣布日本投降時, 都大驚失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比來比去,中國人反而最不合乎"人情常理"了.

一向不喜歡獨尊儒術的我,忽然開始感謝我們孔夫子之"不語怪力亂神".阿彌陀佛!感謝神



*** 目錄: 印度



於 2008-11-14 04:28:50 回應


哈哈哈~~~ Sop 妳真可愛 !
唉, 這世界的信仰哪裏就是宗教而已, 很多教條其實是由文化和生活習慣而來, 在聖經裏就不少 。宥一次到以色列, 忽然發許多家庭還守著猶太教的傳統, 甚至在現代化的台拉維夫, 你去速食店包括麥當勞, 也會嚴格執行肉和乳不能在同一餐盤的戒律; 在齋戒日, 連用手指按電鈕也不能, 20層的電梯就自動每樓都停, 要有急事, 真急死你

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

印度見聞 (十四) 阿格拉城堡 Agra Fort


泰姬陵晶瑩,純淨的美讓人有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焉之嘆, 它雖很動人但也讓人有一目了然的感覺. 加上塔寺裡昏暗不明又不准照相, 使得寺內那美得讓人窒息的雕屏等物也只能在朦朧微光裡勉強欣賞. 一旦離開泰姬陵就無從回味了. 從泰姬陵順著 Yamuna 河往東南方2.5 公里處看去, 與之隔岸相對的阿格拉城堡卻因歷經三代的不斷興建, 涵收了許多不同的建築風格, 藏了不少宮廷軼事, 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西元十世紀時,Agra Fort 只是一座土磚城堡. 1564年起, 蒙兀兒王朝三代的國王, Akbar, Jahangir 和 Shah Jahan,各依其喜愛不斷的建設,造成了今日讓人流連忘返的城堡. Akbar王在舊城堡原址增建許多有防禦性能的建築. 此時的建築物都以 Rajasthan 特產之紅砂石為建材.

阿格拉城堡有兩個城門. 原來的正門(Delhi Port)現有印軍駐軍紮營, 正式的城門已改為 Amar Singh Port. 從城門進來, 映入眼簾的是初期Akbar王修建的防禦城堡.


 




Citadel wall
 

 

他的兒子Jahangir, 繼續其業, 並將紅砂石建築以白色大理石重新改建. 而他的孫子Shah Jahan, 印度最偉大的建築君王, 則動員了國內外許多的建築, 藝術師來修建此城堡,加蓋了舒適優雅的宮廷, 設計了讓人賞心悅目的庭園, 完成了今日城堡的景觀.


他終其一生, 除了興建泰姬陵和阿格拉城堡外, 還建了許多今日印度極具代表性的城堡, 清真寺和花園. 無奈他又好勇善戰, 積極擴張領土. 耗資過度, 勞民傷財. 終於1658年遭其子Aurangzeb篡位,並將其餘生軟禁在阿格拉城堡裡. 從此他只能日日隔河遙望他愛妻之陵, 前後八年. 死後也被併置在泰姬陵中. 真個 ”人生如戲”!

從這裡還可以看到昔日Jat 族, 波斯人和英東印度公司的掠奪金銀, 寶石的史証.



三間相連的宮閣Khas Mahal(Mahal: 王宮)是Shah Jahan為宮女建的, 中間較大的那間是他的臥室. (導遊說: 當時回教的建築隔間均用帳簾, 無石牆). 根據Bengal風格, 皇宮的弧形屋頂是用銅建的.




蒙兀兒喜歡在有圓弧狀天花板的宮房裡貼滿小小的鏡片,製造氣氛. 這種在幾個不同的城堡裡都可見到的宮廳叫做鏡宮(Sheesh Mahal). 在阿格拉城堡的鏡宮是一間不算大的皇家浴室(royal dressing room / Sheesh Mahal). 我去的時候,它並不開放供遊客參觀. 我們路過時, 導遊說, 計畫中,此屋要到2008年才開放. 問我願不願意多花Rupee200.- 看此屋. 他引起了我的好奇, 算算不到歐元四塊錢, 實在沒有不看的道理. 沒想到奇遇中的奇遇就此開始….

這屋不透光, 也不點燈. 進門後, 門隨即又被關上, 導遊點了支小蠟燭, 我看到房間中央的地上有個波斯風味的浴池. 他緩緩的左右移動著手上拿著的蠟燭, 一瞬間, 崁在牆上, 天花板上小鏡片的燭光幻影, 就將此黑暗, 讓人不安的空間變成了夢幻之境. 他先讓我看個夠, 然後放下蠟燭, 走到較長的那面牆邊. 此牆面上無任何的裝飾, 但在牆上有一排離地一公尺, 高約80公分, 寬約50公分的拱門型的格子. 導遊開始用手輪換的拍擊不同的牆面, 我一下子愣住了. 這是鼓樂!多麼的神奇! 每格的牆面音階高低不同. 這是一面當國王和太后沐浴時, 由宮女歌舞敲擊作樂用的鼓牆! 哇!這是什麼樣的人生享受!





P.S. 得以進入參觀的交易進行得有點鬼鬼祟祟的, 加上心裡毫無準備, 讓我有點心虛, 本來就因光線不足, 不準備照相. 後來又被所見驚訝得腦筋停板. 只匆匆忙忙的在離開此屋前, 門再開啟時, 匆匆的照了一張浴池的相片. 其他文中提及的數字跟佈局只能憑記憶姑且說說, 以便提供您一點印象, 不得認真!特此聲明.

Musamman Buri 是Shah Jahan為他後來遺體供在泰姬陵的愛妻Mumtaz Mahal建的閨閣. 天氣好的時候, 從這裡向外沿著Yamuna 河望去, 可清楚看到遠方對岸的泰姬陵. 就像一部淒美的影片, Shah Jahan先為他愛妻造此閨閣, 她死後, 又為她建泰姬陵. 沒想到後來卻被兒子軟禁在此閨閣, 每日遙望著愛妻的陵塔. 據傳他臨終前, 臥在病床, 兩眼直望著遠方的泰姬陵, 緩緩的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唉! 多麼戲劇化的結局啊!

牆上的寶石常被偷挖破壞,現在只能從欄杆外欣賞了.



牆上的小壁龕是供其愛妻, 宮女存放首飾的地方.



遊廊中間有一淺淺的噴水泉. 在炎夏的日子裡, 有降溫的功能.



城堡裡, 有三個私人清真寺, 這是其中珍珠清真寺 (Moti Masjid / Pearl Mosque) 的大理石弧頂.



寶石清真寺 (The Nagina Masjid / Gem Mosque) 是Shah Jahan個人的清真寺, 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清真寺.



聽政大廳(Diwan-i-Am / The hall of the Public audience) 是昔日國王對一般大眾公務開庭聽政的地方. 開庭時, 他就坐在此廳前方舉世聞名, 舖以1150公斤黃金, 鑲有230 公斤稀有寶石(鑽石, 紅藍寶石, 翡翠和珍珠) 的孔雀皇座上. 這寶座在西元1739年, 被波斯王Nadir Shah掠奪帶回波斯(現伊朗). 現在孔雀皇座已經不知去向. 據傳這些寶石已被拆卸, 另外保藏了起來. 在這裡, 遊客能看到的只剩光凸凸的一方空地和無限的感嘆!!

 


*** 目錄: 印度



2007年5月10日 星期四

印度見聞 (十三) 泰姬陵 Taj Mahal


印度的泰姬陵 (Taj Mahal)與 Zimbabwe的維多利亞大瀑布, 美國的大峽谷, 和祕魯的Macchu Picchu同被認為是世界四大景觀;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建築物. 蒙兀兒帝國第五代君王Shah Jahan(波斯語:世界之王)熱愛建築藝術, 他在位期間(1628-1658)也是印度建築的黃金時期.其中最有名的建築是泰姬陵,是他為他早逝的愛妻(Mumtaz Mahal)所建.為了造此陵,他一共動員了兩萬名建築師, 藝術家和工匠, 花了22年的時間, 終於在1653 年建造完成. Shah Jahan好戰,喜揮霍,各大建築又耗資匪淺,傷國傷民.本來他還想在離泰姬陵不遠的地方,用黑色大理石為自己建一與之相稱的靈塔,但在1658年遭其子Aurangzeb 篡位.並被囚於離陵墓不遠的 Agra Fort 裡. 1666年Shah Jahan 去世後,被併置於Taj Mahal下的陵墓裡.

買了票, 從正門進來, 先要走過百公尺兩邊有長廊的通道.





向遠方望去, 則是座以紅砂石所建, 與泰姬陵正面相仿的門關. 過了通道,視野也跟著放寬. 只見在門關前方的左右兩邊大約二,三十公尺處各有一紅砂石建築物, 右邊是清真寺, 左邊是僅為與清真寺對稱而建的賓館. 雖也氣勢非凡, 卻因泰姬陵而成了配角, 引不起遊客的注意.





一過門關, 眼前呈現的便是那美得讓人窒息的泰姬陵.通往泰姬陵以紅砂石舖的小徑搭配著油綠的草地, 路間的水池映著泰姬陵的倒影, 加上無際藍天的陪襯, 泰姬陵顯得更神聖晶
潔了.

 





除了塔頂上端有印度教的裝飾元素外,泰姬陵大致上是根據回教建築的三要素而建.這三要素是:牆上崁以可蘭經文, 建築要對稱及只能用花葉圖案作裝飾. 泰姬陵完全是以大理石堆砌而成.建築裝飾均為鑲石.鑲工緊密無縫, 自然典雅.散發著無比和諧的氣氛.只因它的美, 使人們能用超越宗教的眼光去欣賞它.到這裡參觀的人們除了國外來的遊客外,還有很多印度教徒.









在蒙兀兒帝國衰亡後, 泰姬陵曾受其西邊Jat 王國和英軍的掠奪, 他們拆卸了覆在半圓塔頂上的金塊, 摘走了塔裡的瑪瑙 珠寶, 搬走了地毯和壁氈. 英國在印度的首任總督Lord William Bentinck 並曾打算將泰姬陵的大理石拆下賣到歐洲, 好在當時大理石市場並不好, 買主不肯出高價而作罷. 今日全世界目光集中的泰姬陵, 有幸逃過此劫.

這是從泰姬陵往回看清真寺的景觀.





英國撤離後,印度人將遭破壞的泰姬陵重新整修成現今這座美不可及的建築物.塔頂金塊的被劫掠,對泰姬陵來說反而像是一種祝福!?



*** 目錄: 印度



山河 於 2011-01-16 20:05:16 回應
真令人嚮往
幾天後將陪小女遊覽此地
但願天氣不會太冷
Sop 於 2011-01-17 05:12:31 回覆
真的很不錯, 祝你玩得愉快.
現在那裡應該在攝氏20度左右.不會很冷. 去得正好.

Lady Chamomile 於 2009-02-11 16:01:26 回應
泰姬瑪哈陵真的是一滴沙賈汗的眼淚!
Sop 於 2009-02-11 18:03:12 回覆
說的真是! 一滴說不完感慨的淚!
謝謝回應.

不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07-05-12 21:47:07 回應
" 塔頂金塊的被劫掠,對泰姬陵來說反而像是一種祝福!? " 說得妙 !!
人類對財物的貪婪, 大概古今中外都差不多吧 !! ?? 感慨, 但也沒輒 !!
Sop 於 2007-05-13 17:12:40 回覆
英國統治印度時,不只是掠奪了印度的財富,他們對印度的文化也極度的鄙視,英國在印度的首任總督Lord William Bentinck 任期間,經常在泰姬陵舉辦舞會. 真夠氣派!!!

2007年5月9日 星期三

印度見聞 (十二) 目瞪口呆看印度


風宮 (Hawa Mahal / Wind Palace)

在Jaipur有很多以Rajasthan 特產紅砂石為建材的建築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風宮. 這座五層樓高的風宮建於西元1799年, 與王宮相通. 除了下層建築外, 上面三層只有一間屋的深度, 對整個城市來說, 更像一座大屏風。牆後景色泛泛, 毫無修飾.後牆跟前牆間有條走道, 均以紅石為之. 可走斜坡而上. 共有鏤花小窗953格, 目的只是為了方便宮女嬪妃不需蒙紗就可以無礙的看街上的慶典活動或一般的街景. 行於其間, 涼風習習, 故稱風宮. 






進入Pink City 後, 眼睛為之一亮的其實不只是風宮, 原來沿街兩邊盡是粉紅建築, 它們雖沒風宮的宏偉,可是風宮卻因此被襯托得更美. 為便於宮女一覽街景的風宮看起來更像是虛張聲勢, 讓城市看起來更壯觀而已.



為印度神 Krishna 募款

印度學者Pavan K Varma 雖然常為印度人的行為辯護, 但他卻坦承印度人對人生成功的評價其實只在“錢”一字. 只要能把錢弄到手上, 是騙的, 是偷的都可以被接受.在新德里我還發現他們為達目的, 甚至可以出賣印度神. 圖為在新德里的Birla 廟所屬的紀念品店裡, 在這裡你可以買到聖誕節的裝飾物或耶穌找到迷失的羔羊的畫.談起生意經,他們對異教徒可是一點都不排斥.







公厠

“廁所” 其實是一個文明的產物.從前在現在有豪華廁所的先進國家裡的人解決內急的方法跟在目前很多落後的國家裡的人應該差不多. 在印度, 僅有約30% 的人家裡有廁所. 家境稍微好一點的, 每天都有清潔工來清理排泄物, 其他的就只好就“地”解決了.可是很多旅客一向習慣了文明廁所的方便,再要去適應沒有廁所的日子,心裡總覺得有點為難.在大街小巷的路邊入境隨俗的就地方便畢竟不是那麼方便.聽說,這些年來印度政府大力興建公廁,以整頓公共衛生. 幾天來, 我沒特別留意過, 也沒見到那裡有廁所.

本來根據印度法令,所有的招牌都須用印度語, 地方語和英語三種語言來標示, 可是在Jaipur我一直也沒看到那裡有什麼英文招牌, 那天遠遠的好像看到一些英文字母, 禁不起好奇心的趨使,想要瞧個清楚, 走近一看,愕然發現彰彰顯顯的兩個英文大字竟然是“Public Convenience”, 害我大笑.這個“大家方便”的地方我可是不敢進去!



男扮女裝中性人(Hijras)

在回教王朝時期,宮王的妻妾是由Hijras (中性人或變性男人) 伺候的, 他們有點兒像是中國以前的太監. 只是他們著女裝. 在古史裡,先知穆罕默德的墓及在Mekka 的清真寺就是由這種中性人看守的. 當時人們認為他們的性別顯示是與生俱來的, 是神所創的第三性人. 在回教王朝時期, 他們更因得在王宮服務,能接近”要人”而以此為榮. 其中又以天生中性人最受尊敬. 他們大部分是回教徒.但也有印度教徒.只是這些印度教徒死後也行土葬而不行印度教的火葬.

英 國入侵以後, 認為這是行淫和同性戀的變態, 而視之為罪犯. Hijras開始受人歧視. 隨著王宮的消失, 他們也失去以前在宮裡工作的機會.目前,在婚禮或其他慶典上有些變態人還是會被請去唱歌. 但一般來說操色情業大概是他們唯一的謀生方式.可是聽說這些人在印度北部還是會受人尊重.



勤奮的印度人

下午四點到達旅館, 接待處正大興土木, 見他們非常的專注認真的工作, 我隨口向服務員讚美了兩句. 他得意的告訴我: 再兩天一切就修好了. 我訝異的說:”你們印度人工作真有效率!” 晚上十點, 我在整理東西, 只聽樓下“砰, 砰, 砰” 的敲擊聲, 心想他們趕工還真趕得急. 奇怪的是住客這麼多, 怎也不見有那個人下去抗議? 漸漸的時針指向十一點了, 樓下的辛勤還是不減, 我又納悶又好笑. 十二點整, 我真的忍不住了, 帶著照相機偷偷的下樓, 閃下這張照片, 以茲留念.



Bridge over the Holy water

要離開印度的那天下午, 我好想騎趟駱駝, 問問價錢, 外加一瓶水才不過三塊歐元. 實在不貴. 他先去拿水, 然後我跟著他過這條叫“Bridge over the Holy water”的橋. 他把水遞給我, 同時好心的指著我綁在腰前的錢包說: “錢包要關好, 還是小心點兒好!” 我非常的感激他, 並訝異自己如此的粗心,錢包的拉鍊竟忘了拉上. 我把水接過來, 水瓶裡的水結成一大塊冰塊, 在這艷陽下, 拿在手裡好舒服. 心想他們還真體貼!

這座橋建在聖湖上, 橋長約30公尺. 因跨Pushkar聖湖, 必須赤腳走過, 被烤得這麼熱的石版, 不用來煎蛋, 反來烤我的腳. 我三跳兩蹦的急忙衝到橋的另一端. 趕緊穿上涼鞋.我的腳雖然沒被烤熟,可是過了一個多鐘頭後,腳底卻還是熱麻麻的,涼不下來!!



臨別一身輕

剛坐上駱駝還有點緊張, 不一會兒就習慣了, 那個帶我坐駱駝的小男生, 說的英文不是很流暢, 但是他一路上就像個 Camel Whisper 似的, 不斷的對著駱駝輕言細語, 偶哼小調, 害得我好陶醉. 到了終點站, 我想好好的犒賞他一下, 咦? 怎麼錢包光溜溜?

 



*** 目錄: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