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戈壁灘 (五)


2007年7月23日

坐了二十幾個鐘頭的火車, 將近十個鐘頭是在黑暗中度過. 昨天已經習慣了荒漠的新奇,此時掀開窗簾偷窺車外景象,興奮的心情似乎已趨平淡. 城市間的距離似乎也越來越小, 工, 農業的快速發展,大量漢人的深入滲透, 新疆已經不再是偏遠地區的代名詞了.


即使只是沙漠一片, 也無法阻止發展工業的動力.



天山川水流出山後, 坡度突降, 水流分散, 沙泥淤積, 形成扇狀平原. 沿著南疆鐵路, 塔里木盆地北緣的綠洲上, 得以溶雪灌溉, 農業非常發達. 此地盛產小麥, 玉米, 水稻和棉花.


沿路火車站旁看到的儘是些待運的棉花.



沿著鐵道兩岸, 有以短麥桿插入地下圍起來的四方瓦塊型麥桿行列. 老前輩說: 這就是所謂的千里護路固沙的防風瓦, 也叫做固沙帶. 剛開始修鐵路的時候, 這裡因為風沙大, 鐵路時被風砂掩蓋, 屢遭破壞,有些路段甚至被迫改道重建. 後來有位修鐵路的工人想出這個辦法來.沙石因此就吹不起來了.這位工人敏銳的觀察力, 讓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這麼簡單的就解決了!!!







大陸”解放”後, 中國曾動員數十萬的支邊青年來到新疆的荒漠裡,修渠引水, 開荒造田..今天, 新疆的瓜果已是遐邇聞名.只是這些年來農耕地的不斷增加, 地表水資源僅能滿足75%現有耕地灌溉的需要了.



根據200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文水資源局在新疆東部和北部地下水位的抽樣結果顯示, 十年的時間裡水位下降幅度為5 米. 在工業不斷擴大之地區, 情況的惡劣就更不用說了. 這一方面是多年來不斷提高地面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是過量開採地下水. 草原沙漠化問題的日趨嚴重,人為因素是不可忽視的. 前些日子好像看過一篇有關中國已經引進以色列的引水技術,可以將遠方的水源,經過沙漠地下的防滲水管導至灌溉地. 發展更大農業空間的野心似乎是無法遏抑! ”人定勝天” 的信仰, 是否也有可商榷的地方呢?

維吾爾人就地取材, 利用黃黏土作成土坏磚. 因為氣候乾旱, 土坏磚不會受雨水沖壞. 不論是蓋房子或是建田間, 果園間的隔牆, 都是以土坏磚為之.





看起來好像是屋頂塌了, 其實是個院子. 院子裡不種花草, 用來擺放工具,堆積東西或曬乾糧.

 


這裡的葡萄樹好像是在用竹條架起來的棚上攀緣生長,跟我在西歐各國看過的種植方式不太一樣. 因晝夜溫差大, 結的葡萄特別甜美. 老前輩向我保證這裡原來沒有白楊. 所有的白楊都是人為種的.



終於到了喀什! 比原定行車時刻表上的時間晚了半個鐘頭!



站在人群裡, 排隊準備出站, 咦? 行李箱上一點一點黃褐色的是什麼東西? 啊喲, 真是開了眼界, 這是夾有空氣裡的黄泥的新疆雨. 這裡平日不大下雨, 老天卻偏偏選在這個時候為我們舉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歡迎儀式!

戈壁灘 (四)


這列可以載上好幾百旅客的火車, 從烏魯木齊到喀什全程二十多個鐘頭. 車上除了有廁所,盥洗台外, 還有熱水的供應. 旅客們可以帶點方便麵什麼的自己沖泡. 快到吃飯的時候, 有服務員走過每一列車箱販賣便當, 乘客還可以到餐廳進晚餐. 車上餐廳共有40個座位. 坐定後, 服務員就會來接受點餐.跟一般餐廳沒兩樣. 廚房就在餐廳旁,隔個敞開的窗口, 可以看到大廚師正用瓦斯為我們炒菜. 這頓晚餐既新鮮又美味, 絕不比一般餐廳遜色.為旅途帶來了幾分驚喜.















車上標明 140km/h, 看起來還不錯. 可是全程1588公里, 除了過站休息59分外, 一共開了21個鐘頭又56分. 實際上,每小時才開72 公里左右. 保留了不少可以進步的空間!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戈壁灘 (三)


在無際的荒漠裡,時可見到一些像廢墟似的敗壞建築, 老前輩說剛開始在沙漠裡建鐵路的時候, 那些築路的工人一邊修築鐵路, 一邊就沿著鐵路建些住屋供暫時居住. 等鐵路修遠了以後,再換個地方重新蓋房子. 後來上級規定修路的單位一定要把房子拆了以後才准離開. 其實, 這些看起來沒有生機,沒有靈魂的廢墟, 在這一望無際的石礫荒漠裡, 好像更能讓人感到當初築路工人的艱辛與坎坷!

想起當時那些築路的少數民族, 老前輩不禁很詭譎的笑了起來: 這些少數民族以前都傻呼呼的,叫他們幹啥兒, 他們就幹啥兒!現在都變壞了, 變得奸詐了…呵!呵!呵!





這看起來像是乾涸的河道, 可能是河川改道的結果. 從這裡可以看到黑礫石真的都只浮在地表層上. 實在不明白為什麼荒漠裡的風力這麼強,這些礫石卻不會被吹到河谷裡去? 這窗外的景象, 在為我的好奇心搔癢! 害得我好想下車用兩手去翻玩這些礫石. 也很想往地下挖挖看, 到底黑礫下的地層跟別的沙漠有何不同?







戈壁多鹽漬土, 並不適合種植. 在開闢成農地前, 必須先挖碱溝, 讓碱浮出水面後再除碱,如此反反覆覆, 直到沒碱滲出來為止. 開荒前通常需要三年的時間除碱. 三年後,才能耕地.

通常先種葵花, 改良土質. 之後再種棉花. 如今, 棉花已是新疆最重要的農產品之一了.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 氣候乾燥, 雨量稀少, 年平均降雨量非常的低. 水源全靠冰川的溶水. 天山南北麓共有河川兩百多條. 一路上遇到很多的河川和沿岸大大小小的綠洲.













戈壁裡的水流大多見於山腳下,尚未滲入砂石漠地前. 植物稀疏, 種類單純. 一般以耐旱灌木為主.
























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

戈壁灘 (二)


火車從烏魯木齊出發,東南向,沿著蘭新線開143 公里後, 到達吐魯番. 吐魯番是南疆鐵路的起點. 火車從這裡再調頭向西, 穿過天山, 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北緣, 經庫爾勒, 阿克蘇, 最後到達新疆最西邊的城市”喀什”. 全長1446公里, 前後分成兩個階段修築完成.

從吐鲁番沿著戈壁灘, 橫跨天山中部到庫爾勒的第一階段工程, 是從1974年開始到1979年完成. 全長600公里, 計有大, 小橋樑464座, 隧道30個. 在穿過天山的那一段,從海拔最低的800公尺到最高3000公尺間, 坡度達22% 者近兩百公里. 山勢陡峭險峻, 山路迂迴曲折. 在艷陽當頭, 風沙狂嘯的空曠荒漠裡, 築路工程的艱險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1996年, 為了開發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和礦產, 建設南疆和作軍事運輸, 工程隊繼續向西延著古絲路築往邊疆都市 ”喀什”. 1999年年底, 南疆鐵路全線正式通車. 




從烏魯木齊到吐魯番短短143公里的距離一共開了大概兩個鐘頭才到. 昨天聽說吐魯番的溫度高達攝氏 45度, 決定不去”烤肉”. 今天路過這裡, 老前輩笑說, 這裡人喜歡用”青石板上烙大餅”來形容這裡的熱. 這裡因晝夜溫差大, 瓜果味美可口. 此地的維吾爾人世代務農. 利用他們著名的坎兒井, 巧妙的匯集來自山上的溶雪灌溉農田. 據說坎兒井錯綜複雜的地下渠道長達五千多公里. 為吐魯番盆地取得『瓜果之鄉』的美名。

火車剛過吐魯番, 老前輩就說: 在這裡, 遇上風大的時候,火車會被吹翻出軌的. 今年二月底的一場大風暴,就曾造成數人死亡的慘劇. 今天天氣還好, 他不過是想嚇唬我而已.

14.36



15.00



除了鐵路外, 新疆的公路建設也是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著. 從2002年年底開始,中國在新疆公路的建設上投下了大量的投資. 預計2020年,新疆公路網將達20萬公里以上. 雖然因氣候的乾熱與不穩定, 搭汽車遊新疆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心裡還是偷偷的希望有一天能搭車深入各小村莊遊訪, 使能對世代多多少少被封閉在沙漠地裡的居民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對大漠戈壁有更深的體驗.

15.05



15.16



15.31



15.32



15.33











永方哥 於 2008-01-17 18:15:45 回應
好一廣闊無際的塞外風光!

jongge 於 2008-01-15 22:19:18 回應
好大的戈壁灘 第一張開車後方得塵土飛揚
以前到湖南和湖北時有經歷過!
可是灰頭土臉喔!

甘尼太太 於 2008-01-15 08:28:59 回應
看吧,維吾爾被定義為「遊牧民族」,但您親眼所見:又是渠道又是瓜果的
:維吾爾人世代務農!
我們真容易被「第一印象」給蒙蔽了!
Sop 於 2008-01-16 00:04:09 回覆
其實我也不太清楚. 但維吾爾人引水灌溉用的的'坎兒井'確實是有一,二十個世紀的歷史了. 而少數民族裡的哈薩克人也確實是遊牧民族.
旅遊真的是最容易的學習方式!

山河 於 2008-01-14 17:08:01 回應
你們的邊疆行程很有意思
我很想今年七月參加昆明的活動後
跟朋友一道前往那些地方自助旅行
不知道交通與住宿的安排怎麼樣處理會比較妥當
Sop 於 2008-01-15 22:57:07 回覆
不怕等的話,一般有公共交通工具的地方,還是公車比較便宜.否則,先向當地人打聽清楚再叫計程車也可以.因有些司機一看你是外地來的,就會給你'特價'.只要不是偏僻的地方,住宿應也沒問題. 行李不要太重, 多問兩家不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