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淺談歐洲音樂


格友問我: 在歐洲國家裡面, 哪個國家對你來說有很特殊的音樂嗎?

其實對歐洲的音樂, 我並沒有甚麼認識, 只能隨便說說自己的一點經驗. 一般要聽地方民族味道比較重的音樂, 可以聽西班牙熱情的Flamenco, 



或是葡萄牙深刻哀怨的Fado,


如果能對他們的民族, 歷史背景有些許認識, 可以增加對這種音樂的體驗跟喜好. 尤其是在半夜, 小巷裡, 讓人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傳出這種民族風的歌曲時, 總是會帶來一些感動.

除了這兩種比較特殊的音樂外, 其他歐洲的傳統民歌都很平易近人. 東歐各國的吉普賽人經常在餐廳裡表演, 運氣好的話會讓你聽後高興好幾個月.




斯拉夫人音樂細胞比我們活躍, 街頭上一開始有人拉小提琴或樂隊演奏音樂, 街上的人就會圍起來跳我到現在還不會打拍子的舞 (音樂節奏跟我們習慣的不同, 我喜歡這種不能預測的韻律, 總覺得比較不乏味, 比較活潑.) 應該也算特殊.



法國話的腔調特別華麗多變, 本身就富色彩, 加上法國人的多情, 他們唱的歌, 一般人不說法國歌, 而叫法國 Chanson (唸成: 享頌). 來強調它的不同. 

Jacques Brel : Les Bourgeois(Jacques Brel 是比利時, 法語區的人)


英文是世界語言, 比起其他語言, 發音比較容易, 結尾常見的母音也很適合唱歌的聲音. 不過也是英文發音的愛爾蘭音樂, 卻更為人所知.


除了在愛爾蘭, 在很多其他的國家裡也都有 Irish Pub, Irish Bar (在荷蘭就有很多). 這些專供人喝酒聊天的酒吧裡, 常有愛爾蘭的音樂演唱. 愛爾蘭人傳統上幹活的時候, 常常會一唱一和的一起唱歌, 算是 Celtic 人的傳統. 十九世紀時, 主食馬鈴薯受到病毒感染, 英國統治者卻將大麥外銷, 造成愛爾蘭大飢荒, 很多人因而逃到美國, 愛爾蘭音樂因此影響了美國後來的民歌跟搖滾樂. 在荷蘭, 有很多地方每年會舉辦愛爾蘭週的活動. 您可以上網查 "Irish song youtube" 來了解它的風味( River dance 就是其中一例).


只有德國的 "Schlager" 單調得像行軍曲, 一聽就想把耳朵關上. 不過話說回來, 在啤酒日的狂歡之下, 幾杯啤酒下肚, 甚麼就都無所謂了.






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10-01-08 22:26:42 回應


這些音樂裡, 我對 " 葡萄牙深刻哀怨的Fado " 最無法喜愛. 比較起來, 起碼德國的行軍曲不叫人哀怨, 傷心,   他們是葡萄牙的吉普塞人吧 好像很不常快樂喔 !?

Sop 於 2010-01-09 05:30:51 回覆
那跟葡萄牙的歷史背景有點關係. 不過你會比較喜歡德國精神飽滿的"行軍曲" 我一點都不驚訝噢!!!
 


快樂龍珠 於 2010-01-07 21:33:45 回應

看不到圖


 

Sop 於 2010-01-07 22:00:10 回覆

這些都是Youtube 貼過來的.
 

Joaquín Cortés en el Festival de la Guitarra de Córdoba - 'Calé'
Mariza - Chuva- Fado
Jacques Brel : Les Bourgeois

József Lendvay - Monti: Csárdás  
Novak Djokovic Dances in Traditional Serbian Dance Troop  
Jacques Brel : Les Bourgeois
The Corrs- Toss The Feathers 
River danceMarianne Rosenberg - Ich bin wie du 1975


Kerry 於 2010-01-03 16:54:39 回應
很棒的介紹

每種文化有她特有的風味
歌曲中自然流露

 

Sop 於 2010-01-05 16:11:04 回覆
您是性情中人, 對藝術的感受一定特別豐富!


nannan 於 2009-12-30 20:33:53 回應

http://tw.myblog.yahoo.com/leenanchu133-bruno133/article?mid=523&next=6&l=f&fid=15

原來妳也喜歡Jacques Brel

連結的是他的ne me quitte pas
我很喜歡的一首chanson
希望妳會喜歡

Sop 於 2009-12-30 21:39:08 回覆

哈哈哈, 網上喜歡 Ne me quitte pas 的人還真不少. 當時瑪妮看到我貼的這篇文章時說: 怎麼這麼巧, 她正想寫一篇有關 Jacques Brel 的這首歌, 就看到我貼的文!


傻咪 於 2009-12-29 19:12:03 回應
你的網頁真的很棒
瑪妮 於 2009-12-24 21:24:56 回應
喝一杯嗎 ? 聖誕快樂 ! 先別想大事, 喝了一杯再說吧 !
 

Sop 於 2009-12-25 08:47:56 回覆
外頭這麼冷, 還真想去找你一起喝杯 Glühwein呢!!! 也祝你佳節愉快!


Lily 於 2009-12-22 19:31:20 回應
謝謝你的介紹, 愛爾蘭人經過大饑荒, 經過顛沛流離, 他們的音樂還這麼富有節奏與歡慶的味道, 讓人感動啊.. 


Sop 於 2009-12-22 20:17:14 回覆
The Beatles 雖然是來自 Liverpool 的樂團, 但成員裡有三個是愛爾蘭後裔, (可以從名字裡看出). 以前在台灣也很流行的貓王, " The Brothers Four" 也都是.


秋刀魚 於 2009-12-22 12:12:58 回應
我仔細聽了那個 Fado,我喜歡


Sop 於 2009-12-22 15:51:48 回覆
Fado 表達的常常是一種葡萄牙人特有的渴望, 對失去的或得不到的一種渴望.
Mariza 的歌一般都非常耐聽. 我也是一聽就入迷. 現在成了她的歌迷啦!


Lily 於 2009-12-21 19:45:04 回應
這裡有一些 Welsh music 和 Scotish music, 感覺上跟 Iresh music 不同調..
我喜歡鼓聲, 非常振奮人心..

Sop 於 2009-12-22 16:36:34 回覆
謝謝你在這裡介紹 WelshScotish 的音樂. 雖然它們跟 Irish 的音樂同是 Celtic 的傳統, 他們使用的樂器很相似, 可是表達出來的音樂卻不盡相同. 當年如果不是愛爾蘭人被迫逃到新大陸, 今天世界上的流行歌曲還不知道會是甚麼樣子呢!


你說的鼓聲應該是一種框鼓 (Bodhran, 我自己亂翻的), 隨著一隻手在鼓面的背面換位子, 另一隻手可以敲擊出不同的聲音. Youtube 裡的兩個例子: 例一, 例二 我也非常喜歡他們的這種鼓聲.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流浪者之歌 (二)



經過世紀的遷徙, 吉普賽人已經分布在歐美各地. 但仍以東歐為密集地. 尤其在羅馬尼亞跟斯拉夫, 吉普賽人高達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 (估計值跟官方統計有很大的差異。這可能跟統計上的困難跟人們的感覺有關?)


他們與所處環境格格不入的傳統生活習慣, 造成社會很大的負擔. 社會的歧視與不公平待遇也常常迫使他們再度遷徙.  歷史上, 他們除了曾經被捕為奴隸以外, 也經常受到驅逐. 二次大戰時, 曾有四, 五十萬吉普賽人遭到跟猶太人一樣被送到集中營或送進煤氣室的命運. 大戰後, 在鐵幕後專制統治下, 吉普賽人的問題較不明顯. 可是共產主義瓦解後, 吉普賽人跟所有其他的人同時得到自由, 但也使問題再度浮上台面. 三年前, 我到捷克首都布拉格去旅遊的時候, 發現傍晚時分查理大橋(Karls Brücke)上, 一群群蹲著, 跪著乞討的吉普賽人, 大為吃驚. 次日清晨, 到公園閒逛, 又看到幾乎所有的長條板凳上都躺有吉普賽人.  噴泉邊也聚集了很多在盥洗的吉普賽人! 在呼籲政治正確的公開場合裡, 人們雖然為了避免麻煩, 嘴上不說, 可是私底下我聽過的怨言卻是不少.

在荷蘭一共大概有五,六千個吉普賽人. 他們在荷蘭的歷史其實只有一百多年. 雖然在荷蘭沒人會像東歐有些地方, 築牆來隔離他們; 也沒人會強制他們作不妊手術. 但是過去這幾十年, 政府花費了鉅額, 希望能夠幫助他們改善生活. 限制他們三天兩頭的遷徙, 強迫他們定居. 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不上學, 女孩兒還是早婚, 還是孩子成群. 不能續操補鍋底, 製鐵器的祖傳舊業, 別的謀生能力也沒有. 除了靠政府補助外, 靠偷竊, 搶奪之類的小技巧"謀生"的也不少. 前不久, 荷蘭一個地方政府的官員公開指出當地吉普賽人有組織性的偷竊行為. 被指有歧視(Discrimination)嫌疑. 但法官最後的判決是: 他說的是事實, 並沒歧視! 雖然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可是大致上來說, 還是有很多吉普賽人有天生性的"缺乏適應能力" 不知這跟他們的印度 (HIndu) 血統是否有關?

可是提到吉普賽人的音樂, 馬上又會讓我感到非常興奮. 蘇俄音樂家Vladimir Ashkenazy 有一次在接受訪問時, 不斷的強調在演奏音樂時要將感情灌入音樂的重要性, 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來每聽到吉普賽人的演奏, 就會想起他的話來.  事實上, 也有不少學院派的小提琴家, 會撥出幾個月的時間來認識熟悉吉普賽的音樂. 吉普賽的音樂把玩者(音樂家?) 常常是抱著一把吉他或小提琴生下來的. 這些樂器事實上就是他們身體的一部份, 加上與生俱來的音感, 演奏出來的吉普賽音樂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電影Latcho Drom 的導演 Tony Gatlif 是住在法國的吉普賽人. 片裡對白很少. 劇情幾乎完全是由吉普賽歌曲組成.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以下 “Latcho Drom”(Safe Journey) 的全集.

 

以下所列是其中的幾個片段...

度, 這裡的歌唱者屬於印度西北部Rajasthan 的低種姓, 是吉普賽人的祖先. 吉普賽人遷徙的習慣顯然起自這些印度人 (Hindu) 




(節自印度見聞(七) 種姓制度 的一段:這是印度的鐵匠, 他們像遊牧民族一樣, 見於印度各地. 他們通常以七, 八個家庭為一群體, 一起移換停留點. 他們沿著馬路旁邊, 就地撘營, 邊作邊賣剪刀, 螺絲鑽等的鐵製工具.)

遷移到土耳其的一支, 音樂受到阿拉伯的影響. (他們遷徙的路線也達希臘跟埃及. 英文裡的Gypsy 就是從Egypt 而來). 在土耳其的後段裡有一景裡的樂器有點像二胡(?), "喊"歌的唱法跟平劇也有幾分像, 只是唱出來的歌要快樂得多!

匈牙利火車站的一





捷克的吉普賽人. 手上火柴盒上的相片是捷克的作家跟政治家Václav Havel,



詞如下:

In Auschwitz
*1 there is a big house

And my husband is imprisoned 

he sits and sits and he laments

And thinks about me

oh you black bird
 carry my letter

carry it to my wife

For I am jailed in Auschwitz


In Auschwitz there is a great hunger

And we have nothing to eat

Not even a piece of bread
And the block guard is bad.

在西班牙有三段扣人心弦的 Flamenc, 其中第三段的歌詞如下:

Yo
u, you're a stork (鸛)

Who has landed on Earth,
Me, I'm a black bird who has taken flight,
Why does your wicked mouth spit on me?
What harm is it to you, that my skin is dark and my hair gypsy black?
From Isabella The Catholic*2
From Hitler to Franco*3
We have been the victims of their wars, 
all the gypsies.
Some evenings, like many other evenings
Some evenings, I find myself envying
the respect that you give to your dog

*
1 Auschwitz 是納粹在波蘭建的一個惡名昭彰的集中營
.
 

*2 1492年西班牙信仰天主教的Isabella皇后開始異端裁判所Inquisition. 迫害異教徒. 吉普賽人連帶受累
 

*3  Franco是二次大戰期西班牙的獨裁者





Nobody 於 2009-12-15 05:19:46 回應
如果把基因組精細圖譜的技術拿來研究吉普賽人﹐澄清歷史上傳說﹐吉普賽人的來源和遷徙可以重新檢驗確認﹐一定很有趣﹗

瑪妮 於 2009-12-12 05:43:52 回應
What harm is it to you, that my skin is dark and my hair gypsy black?
Some evenings, I find myself envying
the respect that you give to your dog
光這幾句聽來好辛酸, 我一直不知道吉普賽人的祖先是印度人來的, 我還以為他們從西班牙來

Sop 於 2009-12-12 07:51:04 回覆
哈哈哈哈, 比利時的吉普賽人是500年以前從印度來的, 荷蘭的吉普賽人是一百多年前從比利時, (德國, 法國)來的. 荷蘭有兩個很有名的吉普賽音樂家庭都是比利時來的, 你們那裡已經找不到啦! 另外, 比利時的吉普賽人都集中住在Brussel, Antwerpen 跟 Gent 之間. 他們喜歡用Roma 或 Shinti (Roma 的一支) 自稱.
介紹你看兩個網站: 
Romani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mani_people
Sinti http://nl.wikipedia.org/wiki/Sinti#Belgi.C3.AB

太陽王路易十四 於 2009-12-11 09:24:56 回應
這讓我想起披頭四的一首歌 Blackbird
是不是吉普賽人因爲膚色常常自比為 blackbird?
突然有一個聯想
如果歐洲的文明代表了歐洲人的清醒意識
是不是吉普賽也代表了他們的潛意識?
藝術裏面的好多的養分都是從吉普賽人那邊得來的
和他們爲數不多的人口實在不成比例

美國文化少了吉普賽的元素
儘管開放卻少了一股宿命和熱情的味道在裏面
還好有黑人的元素灌入其中
不然一定蒼白無聊得很

Sop 於 2009-12-11 10:54:08 回覆
Beatles 的 Blackbird 是為六十年代爭取人權的美國黑人寫的. 不是你提醒, 還沒注意到他們都用鳥來比喻弱者. (McCarthy 剛在荷蘭舉辦演唱會, 是大事一件). Beatles 的歌裡, 常含政治社會意識, 這好像是東西藝人唱歌內容裡很大的差別.

你用黑人跟吉普賽的"靈歌"相比, 的確很有共同點. 謝謝提醒!

在討論世界上的人是不是只因為經驗背景命運而有所不同, 但基本元素是相同的. 或是不同種族,不同群體, 也像不同個人一樣天生的就不一樣.... 表示各國各群體的基點不一樣..... 表示各國的文明發展不會走上終極的相似點..... 採取的手段, 政策也不可能相同???????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流浪者之歌 (一)


記得當年"少年不識愁滋味, 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時代裡, 曾經附庸風雅"很認真的"讀過德國作家赫爾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 我的成長環境使我對佛教一向陌生. 當時, 我一直以為這是一本記錄說明一個流浪者追求人生意義, 有點哲學味道的心靈旅程的書! 怎麼也沒想到這本德文" Siddhartha" 翻譯成中文的 "流浪者之歌", 會是有關"悉達多王子 / Siddhartha "從河水溪石裡悟道成"釋迦摩尼"的故事!?

其實, 那時除了不知所云的讀過一些世界名著外, 也曾裝模作樣的聽過不少古典樂. 剛來荷蘭的時候,很懷念以前在台灣常聽的小提琴協奏曲"流浪者之歌". 因為不記得作曲家是誰, 我想盡辦法向人打聽, 也試著解釋這曲子可能的涵義, 看看有沒有那個跟我一樣有音樂修養的人 能知道我說的是甚麼曲子. 可惜一直不能如願.  後來接觸西洋文化的機會多了一點, 有一天無意間再次聽到這首曲子時. 才面紅耳赤的恍然大悟, 原來這是西班牙作曲家Pablo Sarasate 寫的 "Aires gitanos" (吉普賽旋曲) 跟我想像裡有哲學氣息的流浪者根本沾不上一點邊!!!

Aires gitanos by Spanish composer Pablo Sarasate


話說八百年前, 從印度西北的拉賈斯坦邦/ Rajasthan起源的吉普賽人原來是居無定所的賤民跟其他下層社會的印度人. 由於沒有文字記載, 人們對他們向西遷移的原因有著不同的說法. 姑且不論他們遷徙的原因是甚麼, 我個人認為他們世紀不斷的流離, 跟他們原來的生活習慣有一定的關係.

幾天去看了一部1993年由Tony Gatlif 導演, 叫作Latcho Drom (Safe Journey) 的電影. 這是一部沿著吉普賽人從大約800 年前從印度西北部開始一路向西, 經過土耳其, 羅馬尼亞, 匈牙利...等東歐國家, 到德國, 最後到西班牙的遷徙途中, 富有各地音樂特色的吉普賽音樂到現在西班牙的Flamenco 為止作的記錄片.


從影片裡可以看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吉普賽人以他們強烈主觀的遺傳基因融合了當地居民特有的文化. 雖然在衣著, 交通工具, 甚至宗教信仰上有明顯的適應與隨俗. 可是使用當地樂器, 演奏出來的卻是發自靈魂深處, 有強烈吉普賽味道的音樂. 歌曲抑揚頓挫, 節奏清晰, 完全投入貫注, 充滿了吉普賽人到處不受歡迎的哀怨與心酸但也滿溢著生命的活力. 這部隨著地理位置一路向西走的紀錄片, 其實也可換以時間為主軸, 作為吉普賽人的歷史沿傳來看.

像他們的祖宗一樣, 傳統上, 他們只能靠替人磨刀, 修補鍋底...等一些基本的手工藝來謀生. 在東歐也有很多吉普賽人在餐廳或街頭賣藝演唱, 賣賣光碟, 來賺取生活費. 此外, 只要有吉普賽人存在的地方, 常常也可看到拿著幾束花賣花的跟伸手乞討的.... 看過這部電影以後, 很驚訝的發現自己對吉普賽人的文化背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認識. 原來這些年來的旅遊, 無意間已經接觸了不少吉普賽人的文化.


在從Jaipur到 Pushkar的公路邊上, 看到八,九,十來個鐵匠家庭. 他們沿路紮營, 邊作邊賣剪刀, 螺絲鑽等的鐵製工具. 這種像遊牧民族一樣, 不斷移換營地的社會群體. 見於印度各地. 他們除了生意上的接觸, 一生只與其他鐵匠往來.



這是在
一個由傳統大戶人家的住家改建的餐廳裡用過晚餐後, 在大庭院裡欣賞藝人的演奏.



在匈牙利 Balaton 湖畔的餐廳裡, 這幾位吉普賽人的表演, 是我遇到的表演裡最讓人迷醉的一次.


在西班牙討生活的吉普賽人. 


在西班牙Cordoba 的一個廣場上,  一群男生擊掌高唱西班牙吉普賽人特有的生命之歌 Flamenco.


即興起而跳舞的吉普賽女郎!!!!!


荷蘭吉普賽吉他高手Rosenberg Trio的爵士三重奏

 






O'smile 於 2010-05-28 14:19:04 回應

喔!....原來,......我也........哈哈哈。
真正認識了吉普賽人的起源真好。年輕的時候總想浪跡天涯(當然不是揹著吉他、我一點音樂細胞也沒有。),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現在看了這篇文,還真想嘗試一下什麼是遊牧的生活.....這應該也算是一種叛逆吧

Sop 於 2010-05-31 20:00:14 回覆
哈哈哈哈哈!從你"喔!....原來,......我也........" 到"這應該也算是一種叛逆吧"可以感覺到我們兩個的交集!

nannan 於 2010-05-19 17:05:17 回應
再回頭看這篇
感觸依然很多
還有兩段mv
都是我喜歡的

Sop 於 2010-05-19 19:28:25 回覆
Nannan 的人生充滿音樂!

子玲 於 2010-01-10 13:50:00 回應
多年前曾到義大利旅遊,導遊叮嚀我們不要讓吉普賽人靠近,免得被搶,也不要讓他們算命,免得吃虧。因此,我們對這些流浪民族總是抱持著「近鬼神而遠之」的心態,直到現在,看到這些富有藝術天份卻難以翻身的吉普賽人只能寄與同情,卻無法真正瞭解他們內心的悲歌。

Sop 於 2010-05-19 19:27:03 回覆
就如此互相警告也會讓吉普賽人難以跳出他們的現境
太陽王路易十四 於 2009-12-11 09:08:28 回應
他們的表演的確很棒
我的經驗是
欣賞演出時
不要忘記錢包要看緊一點
通常那些小扒手也都在附近晃

Sop 於 2009-12-11 11:03:19 回覆
你說的倒是真的. 不過幾次被偷的經驗, 都看不出跟吉普賽人有關. 只知道到了西班牙就要格外小心就是. 一次車子被撬開, 一次在車上被看上了, 我們大聲的警告孩子小心扒手, "那個人" 就很快的下車.

我是個非常阿Q 的人. 每次被偷, 第一, 認命, 第二, 希望比我更需要錢的"那個人" 能因此得到幫助.....

不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09-12-10 22:55:47 回應
你整理得蠻認真的. 值得鼓掌. 他們的歷史 沒有用文字完整記載下來. 真是遺憾. 所以要整個族群被看重大概也難. 希望他們能讓孩子們多讀點書. 可能較好 !

Sop 於 2009-12-10 23:36:18 回覆
說起來應該是這裡取得資訊的機會比較多, 也比較容易. 很多以前的"存疑", 一件件的被解開, 頗有"不亦樂乎" 的快感. 在荷蘭, 吉普賽人雖不多, 但每隔幾年就會在媒體上看到有關他們的新聞. 自然而然的就會對他們多一點認識. 這次實在是看了電影以後, 覺得應該整理一下思慮, 才寫此文. 多少有點即興作.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日本印象 五 , 可愛的日本人


雖然日本人常出國旅遊, 但他們集體旅遊的習慣使得他們很少有跟別人互動的機會. 在外人的眼裡, 日本人一直都有種讓人看不透的神祕感. 我對日本人鞠躬作揖的禮節, 整潔的市容, 還有驚人的準時習慣雖常有所聞. 可是還是到了日本以後, 才真正體會到百聞不如一見之真諦.

那天三更半夜, 想起次日"差不多"的行程, 有點不放心. 覺得還是應該有個較確定的計畫才好. 為了不驚動他, 便起身到樓下接待室, 想在那裡上網查詢. 到了樓下, 電梯門剛開的剎那, 驚訝的看到兩位服務員目光直視, 畢恭畢敬的併立在服務台後. 想來必是聽到電梯聲才採的姿勢. 我向他們打了個招呼, 趕緊坐到電腦前. 哎呀, 剛到日本, 還不太能適應!

日本的鐵路交通, 除了在1964年(!) 就問世, 領先全世界, 舒適快速的新幹線外,


還有很多普通火車, 連繫不在主幹線上的村莊. 


這些車道經常是在旅遊線上. 雖然有些火車的座位可以前後轉動, 旅客可以自己決定要順向還是逆向前進, 通常還是順著車行方向坐的多.


隨車的服務員真是禮多人不怪.  除了查票, 解答旅客的問題外, 也提供像是為乘客在票上蓋旅遊紀念章等其他的服務.


當他們進入車廂時, 一定會先鞠個躬, 很有禮貌的解釋他們進車廂的目的後, 才開始他們的查票服務工作. 有一次我無意間看到一服務員在離開車廂時, 雖然全車的人都是順車行方向坐, 他還是很慎重有禮的轉身鞠了一個大躬, 才離去. 讓我驚訝不已. 想來這應是他們服務手則上的規定?!

其次, 日本人的整潔習慣也常常給人一種清爽,愉快的感覺. 但要達到這個目的的投資成本顯然不低.  在皇宮庭園裡的一位老先生反覆不斷的從街的這一頭到另一頭掃落葉的工作能提供的成就感大概有限?


下雨天, 拿著刷子刷天橋階梯的工作, 在生活水準很高的國度裡, 可能也只有日本人才願作. 而且還非常認真的作!


偶爾看到一些針對外國遊客的標示語. 不用說, 對生活習慣不同的外國遊客來說, 入鄉隨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是我不了解的現象, 難道台灣的地下排水道這麼差嗎? 如果真的如此, 是不是該進行改善? 目前台灣的習慣, 不但不雅觀而且不衛生, 為什麼大家能毫不抗議的接受呢?

除了偶爾在舊市區可以看到糾纏在一起的電線電纜外, 



不管是在那個城市, 日本的街道總是乾淨清爽. 



雖然進行中的建築工程很多, 走在街上卻一點髒亂的感覺也沒有. 火災後的廢墟, 馬上就被"包裝"好, 然後才開始清理跟重建的工作. 


高樓大廈的建築, 除了從遠方可以看到工程進行的跡象外, 走在路上總是讓人不知不覺. 


幾年前, 日本電車曾經發生過一次大車禍. 調查後發現出事的原因是: 車班因故晚了兩分鐘, 駕駛員為了趕時間, 在轉彎的地方沒減速而出軌. 在火車誤點是家常便飯的荷蘭人眼裡,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從別府搭夜船到大阪的途中, 也許是有點過於興奮, 睡得並不安穩. 時而跑到甲板上, 吹吹海風, 看看海上的星空. 天光微曦之際, 驚喜的發現船正從一座跨海大橋下面駛過, 趕緊拿出相機, 照了張相片.


好奇的想知道這是甚麼橋. 進了船艙, 看到服務台後貼的布告. 拿出相機檢查一下照相的時間. 


天哪! 一分不差, 正好05:00!!  日本人真是可愛!!!






Shillo 於 2010-01-05 21:54:19 回應
日本的火車一直以來,準時不準時是以秒作單位來評準的(有的國家以分鐘,有的國家以小時。。。),但是我在日本的日光那裡,就被公車放到鴿子。一整個下午沒有一班車(每二十分鐘就該有一班的),結果我只好走回火車站,花了我四個多小時。。。。

Sop 於 2010-01-06 15:31:22 回覆
經驗特別!!! 可是有沒有認知上的誤會啊???? 旅途上最怕的就是這一招. 我們在西班牙的時候, 語言不通, 聽不懂廣播. 站又太小, 等車的人有限, 不能問個清楚, 結果也是癡癡的等了兩個鐘頭. 車站裡還沒光景看呢!!!!!

attile 於 2009-12-24 22:55:36 回應
〉〉錢多錢少~只要不貪污~在正常的監督之下~正常花用即可~當然有貪污就請報官~抓!
說得好,內湖線預算由新台幣328億爆增到700億;北市健保欠的打官司輸的300億不用還……,閣下不妨查查這隻馬市府八年留下多少赤字,這在阿扁市長任內市府債務可是降低的。台北市享有充沛的預算編列,花大錢卻幹不了事,還真不愧是打造傳奇的城市吶,
真要證明扁有罪,到時一年也少不了,不過這隻馬肯定是當定他的室友了;現在揣摩上意的狗官一隻也跑不了,大爺定著人好生招待。
SOP大大耶誔快樂,瑪妮大大耶誔快樂,不過賈老哥耶誔不快樂;
依法行政,謝謝指教

Sop 於 2009-12-25 08:44:20 回覆
我喜歡跟人辯理, 但純粹就事論事, 決不作人身攻擊. 我怕跟人有意氣用事的爭執, 我怕那種讓心裡不安的氣氛. 您說的話, 常常有讓我想躲避的形容用語, 也許是您在考驗我的tolerance 跟 flexibility, 事實上, 我是沒有的. 只是我不想讓自己被無謂的事情干擾, 所以我只能用我一貫的習慣逃避面對您的回應.

Sop 於 2009-12-23 18:36:22 回應
荷蘭的地方政府有設汙水地下水道, 讓從住家流出來的汙水集中處理的義務, 只有在偏遠地方, 成本過高出可免此責. 上網看了一下, 在使用化糞池的情況下果然有面紙跟衛生紙使用的差別

老賈/賈忠偉 於 2009-12-22 10:26:37 回應
你說的都對!!!
偉大的陳水扁最後談~看看之前的台北縣~尤清與蘇貞昌在台北縣共同執政16年~台北縣的汙水下水道接管率只有個位數!而2009年最新的數據~台北縣的汙水下水道接管率已達20.21%。

在來看看~偉大的謝長廷與菊姊共同執政超過10年的高雄市~汙水下水道接管率也不到50%!!!

你提出~「1998年 馬 先生才上任,因此1998年的數字是阿扁市長完成的」….但你也忘了~在阿扁接任之前還有之前已經完成的衛生下道接管率已達為17%~阿扁4年達到41.37%~任何市政建設都是有延續性的~難到阿扁是由零開始嗎!

你說~「而這四年台北市污水下水道整治預算約八十億元左右。而在英明偉大的馬英九市長八年卸任時,台北市的污水下水道接管普及率從 41.37%成長至 81%;而整治預算約三百億元…」~我則引用一位在2008總統大選時批評 馬 先生的暗綠支持者的文章來回答你~「北高兩市住戶密集,鋪設污水下水道的單位成本比較低;加上北高遠較其他縣市有更充裕的財源,才能傾力進行下水道的家戶接管工程。

扁謝兩人任內的整治預算均在80億元左右,而馬英九八年整治預算卻高達300億元。就算我們姑且假設,馬市府任內的鋪設目標都是偏遠郊區,以致於成本較高,也正足以說明雖然污水下水道接管率是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國家競爭力評鑑的指標,但這個基礎建設同時也是個「用錢砸出來」的政績──有預算未必做得好,但沒經費一定做不好!」~我認為~錢多錢少~只要不貪污~在正常的監督之下~正常花用即可~當然有貪污就請報官~抓!
這位綠網友文章中還寫道~「台灣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截去年底 (2006) 達15.58%」,但多數縣市對於鋪設污水下水道仍是「興趣缺缺」,其中新竹、台南、雲林在內的12個縣市更是毫無進度,直接「交白卷」~請注意了~這中間有許多都是綠色長期執政區!!
只是英明的阿扁~現在還因為「貪污(一審)」被關在土城~不知是該「唏噓」還是該「噓噓」!

Sop 於 2009-12-22 17:06:45 回覆
多虧老賈大大的研究精神, 讓我了解這件事的實際狀況. 也讓我感到非常驚訝, 我還以為這種事是理所當然, 天經地義的都市建設第一步!!! 
我相信不論是藍營或是綠營的, 只要是一個不重外表, 但求實際建設的"管事的人" 都會重視這方面的基本建設. 難道老百姓"配合政府行政的能耐" 真的這麼高?????
attile 於 2009-12-18 21:43:54 回應
台北市1994年的污水下水道接管普及率是 17%;1998年阿扁市長卸任時,台北市的污水下水道接管普及率是 41.37%;這四年內污水下水道整治預算約八十億元左右。

英明偉大的馬英九市長八年卸任時,台北市的污水下水道接管普及率從 41.37%% 成長至 81%;而整治預算約三百億元…
顯然這已成了馬皇子民感激涕零的德政,居然還被馬市長拿來當政蹟,藍人大腦敢情是結構不同耶?
也難怪這一套鬼話都有人信吶....
好啦好啦~~馬皇英明,吾皇萬歲萬萬歲!
醬子口以嗎?

老賈/賈忠偉 於 2009-12-18 12:49:48 回應
沒錯衛生紙的長短纖維~的確會影響分解的時間~不過還有一點就是要配合衛生下道的興建~因為廁所污水僅靠化糞池處理,效果有限,如將使用後衛生紙統統投入馬桶,即容易在未妥善處理下,大部分都還是會被直接排入河川中,會增加水中污染物質濃度,造成水環境更大的污染。
台灣的衛生下水道建設不如日本普及,目前只有台北市的衛生下水道接管率超過80%以上,其他地區均不足40%,甚至以台中市而言,衛生下水道接管率目前僅約15%左右,全台灣的衛生污水下水道普及率也大約只有22%左右(內政部營建署在2009年的最新統計),不管如何,還是要請政府加快衛生下水道的興建,這樣才能解決更多的衛生問題!只是建設需要錢,一講到加稅或是稅制改革,整個社會就立刻會興起一股不理性的民粹式反應~我看要在短期內做好衛生下水道-難啊!很難!不過要提醒的是~台北市衛生下水道的接管率會這麼高~就是靠那個現在民調超低的 馬 先生所推動的~做這種事很多人是看不到的!

attile 於 2009-12-17 21:53:39 回應
問題不在化糞池,而在「衛生紙」;
台灣目前用的衛生紙仍是長纖維,這點用到COSTCO買的美國產品和台灣市面上的產品泡水做實驗和對照就知道了

老賈/賈忠偉 於 2009-12-14 17:10:27 回應
政府早就在呼籲「衛生紙」用過之後~就沖進馬桶~這已經不是問題了!只是還有一些家庭或是公共建築~為了打掃方便~還是設置了那個-令人作嘔的垃圾桶!!!當然「衛生紙」可以沖但不包含「衛生棉」!!!
將「衛生紙」沖進馬桶來有另外最大的好處除了美觀(現場不需要擺個令人作嘔的垃圾桶)~還有可以節省每年上百萬的焚化清潔費用~因為正常菌叢的化糞池~可以完全分解「衛生紙」的~即使不完全分解~也不會有堵塞問題!
糾正一下~不管「衛生紙」是不是「回收紙加工再製」或是純紙漿製品~只要不含太多塑料或是化學殘留物~都可以正常分解!!!!所以過年全家大掃除時~到處都可以消毒~唯獨不要將殺菌劑倒入馬桶與下水道~倒下去~才是生態大災難!

Lily 於 2009-12-12 09:23:20 回應
舊式的房子在蓋的時候會先挖幾個大坑在屋子底下, 當然是水泥磚牆的密閉空間,
通常會分隔成幾個相鄰的池子, 馬桶的穢物沖下之後先儲在甲池,
等一段時間糞便分解後會導向乙池, 再一段時間乙池的糞便再分解成細小一點後會流向丙池,
最後分解成水狀的污水流向排水道排入大水溝或河川..
新式的大樓我不十分清楚, 但是也必需有污水處理, 每個城鎮也都有汙水處理場,
不容易分解的紙最後還是造成地球的負擔, 況且還用到漂白劑和螢光劑, 實在不環保..

Sop 於 2009-12-12 09:39:47 回覆
應該是很舊式的房子才"可以 / 有必要" 有化糞池. 叫你把用過的衛生紙丟在筒裡的經驗, 除了台灣, 我只在西班牙很偏僻的山區有過. (甚至在常常缺水, 有配水管制的古巴好想都沒經驗過!) 可是台灣新建的建築那麼多, 何況舊式的也早該改善了, 這似乎應該是政府有責任用稅金來作的公共設施. 而且這種污水應該直接處理而不是流到河川裡去才對. 不管是地下水道的改善也好, 面紙 / 衛生紙的規定也好, 我覺得只要老百姓認為需要改進. 只要有人出來呼籲, 這些事情都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 顯然這些在人們眼裡的重要性還不夠.




Lily 於 2009-12-12 08:55:38 回應
現在很多面紙是用回收紙加工再製, 不太容易容在水中分解,
所以丟在馬桶沖下去後在化糞池中越積越多;
而正統衛生紙經過一段時間後是會分解在水中, 不會造成化糞池的阻塞;
因此有在勸導上廁所少用面紙..

Sop 於 2009-12-12 09:10:30 回覆
"化糞池" 是甚麼? 如何化糞? 雖然世界上各都市有像巴黎那麼寬敞的地下水道並不多, 但是一般來說廁所的阻塞都是在通管的地方受到阻塞, 而不是沖下去以後不能化解才發生問題的. 怎麼會是用 (糞化) 池子來接呢???

不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09-12-09 16:55:58 回應
我以前工作中也有看過一個類似的, 日本人認真的例子 : 參觀廠商的工廠, 走道上見一工人, 對著牆壁一鞠躬. 再抄寫一番. 再鞠躬, 才離去. 原來是填寫滅火器上的檢查日期和時間. 真夠敬業和可愛的 !

Sop 於 2009-12-11 12:08:19 回覆
呵呵呵呵! 這表現的至少是他們慎重, 敬業的精神!

Wat een sterk verhaal!!!! Hahahahaha

甘尼太太 於 2009-12-09 10:44:30 回應
關於衛生紙.............
在台灣,讓我很想不透的卻是「面紙」!
面紙可以當餐巾紙用。面紙可以當衛生紙用,面紙還可以當紙巾用。
好像加油站會送盒裝面紙? 然後到處都是面紙!~~~~
很多人家的廁所裡用的也是面紙。而沒有衛生紙。 不信你找找,在台灣捲筒式的衛生紙還不是衛生紙的主流消費呢。
所以我就不知道大部份的人是不是都把「『面』紙」擦屁股,然後丟到馬桶or垃圾桶了。

Sop 於 2009-12-11 12:06:33 回覆
這倒是真的很奇怪. 我還看過一篇文章說: 衛生紙可以丟進馬桶裡, 面紙不可以! 真是奇怪的說法. 果真如此, 台灣廁所裡展示的"摺紙" 就很容易消失了. 一直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沒人在這上面做文章?????
瑪妮 於 2009-12-08 20:54:28 回應
呵呵~~~是大開眼界耶 ! 同樣是亞洲人, 生活習性就有很大的差別, 一向沒有時間觀念的我, 也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學會守時, 這過程很辛苦

Sop 於 2009-12-09 00:23:39 回覆
以前一直以為日本跟漢族差不多, 都是尊孔尚儒的東亞國家, 根本沒有到日本去的興趣. 出國親眼看了以後, 沒想到日本長期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 竟然跟中國人如此不同, 真是個壞學生!!!

關於衛生紙.............
在台灣,讓我很想不透的卻是「面紙」!
面紙可以當餐巾紙用。面紙可以當衛生紙用,面紙還可以當紙巾用。
好像加油站會送盒裝面紙? 然後到處都是面紙!~~~~
很多人家的廁所裡用的也是面紙。而沒有衛生紙。 不信你找找,在台灣捲筒式的衛生紙還不是衛生紙的主流消費呢。
所以我就不知道大部份的人是不是都把「『面』紙」擦屁股,然後丟到馬桶or垃圾桶了。

Sop 於 2009-12-11 12:06:33 回覆
這倒是真的很奇怪. 我還看過一篇文章說: 衛生紙可以丟進馬桶裡, 面紙不可以! 真是奇怪的說法. 果真如此, 台灣廁所裡展示的"摺紙" 就很容易消失了. 一直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沒人在這上面做文章?????

瑪妮 於 2009-12-08 20:54:28 回應
呵呵~~~是大開眼界耶 ! 同樣是亞洲人, 生活習性就有很大的差別, 一向沒有時間觀念的我, 也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學會守時, 這過程很辛苦

Sop 於 2009-12-09 00:23:39 回覆
以前一直以為日本跟漢族差不多, 都是尊孔尚儒的東亞國家, 根本沒有到日本去的興趣. 出國親眼看了以後, 沒想到日本長期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 竟然跟中國人如此不同, 真是個壞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