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里斯本剪影 (三) 葡萄牙簡史


既然已經提到葡萄牙的經濟被殖民戰爭拖垮......就順便談談葡萄牙的歷史.  畢竟, 如果對一個地方的歷史背景有點認識, 對在旅遊時所看到的人文, 建築...等,也會有更進一步的體會.

伊比利亞半島上, 西班牙跟葡萄牙, 南歐的這兩顆牙僅以西班牙北方的比利牛斯山(Pyrenees)與其他歐洲各國相隔, 歷史文化的發展儼如兩個世界.


雖然這裡受到山脈的隔閡, 史上卻曾是來自各方民族競相爭奪之地. 可是不管是史前住在洞窯或水邊的原住民, 後來的北非人, 越過比利牛斯山的凱爾特人, 從地中海來的腓尼基人, 及至羅馬人,日耳曼族群或是來自北非的摩爾人所造成的文化, 種族大融合. 一千年以前這兩顆牙的歷史發展大致相似.

羅馬行省

公元前72年, 羅馬人征服伊比利亞半島, 將葡萄牙(跟西班牙各)劃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在這裡修築馬路, 興建橋樑, 完成引水道, 奠立拉丁語系葡萄牙語的根基, 訂立律法, 建立城市.

日耳曼王國

公元第五世紀, 日耳曼部落, 像是來自德國北方的斯維比人(Suevi), 蘇俄南方的阿蘭人(Alans)和來自波蘭凶悍的汪達爾人(Vandalen)先後越過比利牛斯山侵入伊比利亞半島, 占領了半島的北部. 第六世紀後期, 來自瑞典南方的日耳曼族西哥德人(visigoths)終於占領了整個半島. 直到第八世紀初期北非摩爾人的侵入. 這些"野蠻好戰"的日耳曼民族並沒有留下什麼文化遺跡.

摩爾人的統治

711年北非摩爾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 半島南部落入信仰伊斯蘭教的摩爾人手裏. 摩爾人帶來了希臘, 古拜占庭和中亞的文明. 鼓勵藝術, 知識的發展; 帶來棗子, 無花果和橘子等新農產品跟製酒業;設立製陶, 製革等工業; 引進灌溉技術, 改進農業. 並有天主教, 猶太教, 回教並存的宗教自由. 可惜第十世紀末期, 酋長(Emirate)式微, 國力不振.

葡萄牙王國

其實北方的天主教徒老早就企圖反攻, 此時更逐步的收復失地. 1143年阿方索三世(Afonso III)成立葡萄牙王國. 他靠著十字軍的力量, 終於在1249年將回教勢力完全逐出葡萄牙, 確定了現在葡萄牙的疆界.

航海時代

發展遠洋事業的兩個主要動機是: 

1. 打破阿拉伯人遠東亞洲香料商業航線的壟斷.
2. 宣揚基督教, 催毀回教. 它的經費則來自當時的基督十字軍.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後, 西班牙跟葡萄牙簽約 (Treaty of Tordesillas) 互定在非洲西岸的海上從南到北的某一經度為準, 經度以西發現的非歐洲國家歸西班牙所有, 以東則歸葡萄牙所有. 所以日後的南美洲皆歸屬西班牙, 而1502年發現的巴西則歸葡萄牙所有.


遠洋知識跟經驗不斷的累積後,1498年航海家達·伽馬(Vasco da Gama)終於到達印度. 為印度各式各樣的香料(包括調味料,醫藥跟化妝用香料)打開了國際市場, 也為葡萄牙帶來了空前的財富.

15、16世紀是葡萄牙的黃金時期, 擁有大量殖民地, 為海上首強. 除了壟斷香料市場外, 還佔有非洲的金礦跟象牙, 巴西的蔗糖, 中國的絲和波斯的地毯. 而地瓜, 玉米, 菸草等農產品跟印度的靛藍染料則被引入歐洲. 里斯本成了歐, 亞, 非,  美洲的交通樞紐. 這期間, 在經濟, 政治或文化上葡萄牙都是世界最強.

帝國的沒落

可惜一個只有兩百萬人口的小國無法消受這種經濟霸權. 為了開發殖民地, 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 就有一半的人口移民巴西跟非, 亞洲各國. 造成國內本身農地的荒蕪. 1536年開始執行的異端裁判所, 更迫使猶太人逃離葡萄牙, 造成大量知識跟財富的流失. 國力急遽衰退. 1578年虔誠的基督教徒國王離奇的以十字軍精神組軍攻打摩洛哥, 不幸陣亡. 沒有留下繼承人, 造成王室中空.

西班牙的統治

1580年西班牙國王因姻親關係輕易的取得葡萄牙政權. 到1640年才脫離西班牙的高壓統治. 然而葡萄牙的經濟勢力卻已沒落. 十八世紀初在巴西發現的金礦跟鑽石, 只讓貴族王室在皇宮, 修道院的建築裝潢上得以炫耀, 民間生活並未得以改進.

里斯本大地震  

1755年11月1日清晨, 在里斯本發生了震驚全世界的天災. 九級地震加上接踵而來的大海嘯及連燒五天的火災, 損毀了300座皇宮, 110座教堂, 40座修道院, 還有15,000間房子. 除了里斯本東部的Alfama區及離市中心五公里以西的Bélem外, 城市全毀. 長期以來, 海上稱霸, 殖民事業累積的輝煌成就, 毀於一夕.

19世紀的危機

1807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 佔領里斯本. 次年葡萄牙王室與貴族卻逃到巴西避難. 葡萄牙則讓英軍代戰. 1812年英國戰勝, 法國退出葡萄牙. 國王卻仍滯留巴西. 1820年葡萄牙發生革命, 次年流亡國王若昂六世回國. 根據葡萄牙第一屆立憲議會成為君主立憲制下有名無實的國王. 1822年他的兒子佩德羅(Pedro)宣布巴西獨立.

獨裁政權

1933年薩拉查Oliveira Salazar 重整經濟, 高壓獨裁. 二次大戰時保持中立. 戰後,民間起義要求民主自由, 現代化. 隨著國內政局的混亂加上殖民地戰事不斷, 終於拖垮了國家經濟.

第三共和國

1974年4月25日一支軍隊進駐里斯本. 在不流血的狀況下, 推翻了獨裁政府. 發生了所謂的康乃馨革命. 非洲殖民地紛紛藉機獨立. 此時共產黨當道, 很多窮困領日薪的農工喊著耕者有其田的口號, 紛紛成立公社, 分佔大地主的農地. 作為歐洲低薪國家, 出口廉價的產品, 曾使經濟一度好轉. 但被後起之更廉價國家所取代, (如鞋業市場就被中國所取代). 而今工業化仍落後, 專業知識和農業技術仍不足.

1986年加入歐盟.



後記:

葡萄牙人喜歡告訴你的歷史不外羅馬人和摩爾人對葡萄牙的文化基礎. 殖民期的輝煌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西班牙的統治, 法國的入侵, 還有就是1755年在里斯本的大地震.

曾是海上大國的葡萄牙, 其遠洋事業和殖民地的開發雖然帶來了傲世的財富, 但也造成葡萄牙一半的人口移民, 使得國力大衰. 十八世紀巴西金礦的發現只富了皇室貴族, 沒有造福民間, 在里斯本建的皇宮寶殿又毀於1755年的大地震. 皇室結束後, 上世紀薩拉查的獨裁政權, 使得葡萄牙與其他西歐國家失去接軌的機會, 經濟發展落後. 原來帶來財富的殖民地, 卻不斷的引發戰爭, 再次的拖垮了葡萄牙.

跟西班牙一樣受到歐盟的經濟資助後, 雖然在交通等公共設施都有很大的改善. 但我們旅途中並沒有看到像在西班牙所見農地的開發. 以前的大地主後來雖漸漸的收回他們失去的土地, 但很多農地卻從此荒蕪棄置. 四分之一的人口必須在國外謀生. 教育水準是歐洲最低, 失業率高, 沒有值得一提的工業, 沒有作為交通中樞的條件.....我難免會懷疑, 如果只有聰明,肯吃苦, 不畏艱難的人才敢冒險移民到尚未開發的非, 亞洲跟巴西, 那剩下來的豈不就......

葡萄牙的民間音樂 Fado 唱出那不知期望什麼的期望,這大概就是葡萄牙罷!!






竺老師 於 2011-01-25 19:36:17 回應
從你這兒,瞭解了一些它的歷史,謝謝

c8e4321eaab7d8460b9912d1422bf005 於 2011-01-22 11:47:20 回應
很喜歡你的文章!^^ 在葡萄牙北部住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我發現這裡的人並不懶。相反地,由於薪資水準很低(最低薪資稅前不到600歐),有為數不少的人甚至有兩份工作;一份朝 九晚五的工作以及夜間的兼差。另外,最令年輕人詬病的,也是不發達的工業,不足的工作機會。 這裡的教育制度,聽我同學的敘述,在過去十年內為了與歐盟接軌(Bologna Process)而改制了數次。師資、教育水準雖然低落,但公立大學學費一年大約1200歐,相較於其他西歐國家,再加上所得的差距,許多人必須要半工半 讀才能完成學業。去年底在各國立大學串連了學運,只可惜在我就讀的文學院內,響應的人不多。 另外,當其他國家在WW2後致力於復興時,高壓獨裁統治讓葡萄牙封閉、無法與世界接軌(該慶幸當初台灣有美援?),那40年的停滯,想必也是今日與西歐各 國差異的主因之一。至於歐盟的補助,由於政府的貪污腐敗,也無法得到最有效的運用。


Sop 於 2011-01-24 09:03:17 回覆
謝謝你詳細的說明. 葡萄牙從遠洋大國到後來獨裁封閉跟工業化經濟脫節的近代歷史真是充滿了無奈. 中國藉著歐洲包括葡萄牙的經濟弱國已經對歐洲開始進行一種隱形的經濟侵略戰了. 希望歐洲的經濟不要像美國一樣受中國的主宰.不過這又是題外話了.
希望那天也可以到Porto 去看看這個學生城.
 

不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10-11-01 23:26:43 回應
摩爾人統治的那一段, 在當時 人們可能是辛苦了. 但是, 今天以一個外人的眼裡看來, 是件好事ㄋ. 文化 , 宗教, 藝術.... 都大大多元而精彩 !
 

Sop 於 2010-11-02 00:12:31 回覆
摩爾人統治時人們會比較辛苦嗎? 我一定漏了這段歷史. 不過歐洲後來的進步跟摩爾人還真有關係.除了文化,藝術外, 農業, 天文, 數學, 遠洋知識都深深的影響了歐洲後來的發展.
 

attile 於 2010-10-23 22:12:52 回應
為什麼覺得妳講的是菲律賓
 

Sop 於 2010-10-24 06:42:29 回覆
真的嗎? 對菲律賓毫不認識,前幾天才在想應該了解一下西班牙對菲律賓的影響. 以前我們的系主任好像是菲律賓跟西班牙的混血. 按照西班牙的習慣,長女都要當修女,所以她也成了修女.
 

Sop 於 2010-10-23 21:51:26 回應
再補充一下: 葡萄牙人為了謀生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不得不"暫時"移民. 碰到的人就有幾個家裏有人在法國或布魯塞爾工作.賺了錢後,他們或歸國養老,或買房子,經營旅遊業. 旅遊業佔GDP的10%. 下"葡萄牙人懶"的結論或許並不恰當.

attile 於 2010-10-23 18:25:05 回應
頹廢與進取應是兩種價值觀的取捨
儒家文明 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等等價值觀過於強調進取的一面,當價值觀過度偏向一面,對相對「不積極、不進取」儼然成為種 道德上的缺陷,種種問題偏見便隨之而來;坡地放著橫豎也是放著,何不拿來種茶種咖啡…,只要在文化精神層面不改變,這問題始終會存在的。
也只有在能容忍多樣化價值觀時,一些哲學人文的思維或創意才能展現,當學歷、收入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價值,人走向實用導向一點也不奇怪;只是歐洲的社會安全機制似乎助長了這部份的缺失,若葡萄牙人知道自己在入不敷出時不會有足夠的政府補助,應該也悠閒不來吧!
 

Sop 於 2010-10-23 21:42:02 回覆
隨著年紀的增長,對價值觀的態度,似乎也漸漸的模糊.反而比較相信天然"人性"跟巧合. 葡萄牙的現況,以我個人的感覺至少跟兩件歷史經歷有關係.
 第一, 在民族大移民的時候,敢出走的人大概以有膽識, 敢闖的人為主(看美國人以為天下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的民族性時, 我也會聯想到這個因素),這是一次民族大篩選, 民族"體質"因大失血而衰微.
 其 二, 上世紀七零年代, 領日薪的農民以當時當道的共產黨為依靠, 紛紛霸占大地主的田地, 組織公社. 但因專業知識不夠, 經營不當,造成破產, 繼而漸漸的又放棄了. (直到前幾年還有少數公社存在) "新水泉農場"的主人告訴我們, 農民侵占他祖傳農場時, 還有地方軍隊開著坦克來助陣. 他自己也搞了個坦克相抗. 最後還是用利益買通, 才未遭侵佔的命運. 有過這種佃主的關係, 這些農人顯然不會再回到農場工作, 農場因而荒廢.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猜測.
 

太陽王路易十四 於 2010-10-23 09:55:23 回應
你放眼看去
他們的人真的很懶惰嗎?
其實祖先要是留了祖產
逍遙一點過日子好像也不是很差呀!

倒是拼了命死幹活幹的
比如像現在的中國
身體搞壞了、環境破壞了
賺的那點錢來付醫藥費、來整治環境也不夠
那還不是得不償失?
 

Sop 於 2010-10-23 11:21:06 回覆
我不知道他們懶不懶,但是他們的失業率倒是很高.聽說年輕人(不曉得幾歲以下)的失業率是40%.旅社主 人說有60% 的人靠百分之40%的人工作領政府補助金(不清楚是甚麼意思).這裏的人喜歡示威抗議.開進里斯本的時候,被迫在一個廣場的地方改道.後來聽說是群眾抗議 政府被迫節約,聖誕節補助金減半的決定.
另一靠政府機關的廣場(Plaza de Commercio)上,聽說也是每天都有團體來抗議.至少我們在的三天都有人抗議.我想他們不是懶,可是政府無法推動經濟活動,沒有工作做.
不過我贊成你說的不顧環境的破壞,身體的摧殘,死幹活幹最終還是得不償失.不過在那種環境下生活,可能選擇性也很少.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里斯本剪影 (二) 新水泉農場


Sintra在里斯本以西三十公里的地方, 是以前王室貴族的避暑勝地. 離開了海邊, 我們卻沒有進入大都市的意願, 便想在這兩地間找個安靜的地方歇腳. 在沒導航儀的指引下, 按地圖上"鄉間旅舍 /Tourismo Rural"的標記找旅館, 事後證明只是異想天開的天真. 在一個叫Serradas 的小鎮附近來來回回的開著車, 就怎麼也看不到任何客舍的招牌.



街上靜悄悄的,連個人影都沒有.我們的信心開始動搖,正準備直接開往Sintra隨便找個旅館住下,就看見有個人家院裏有人走動.趕緊上前打聽.原來不遠處就是此地唯一的旅舍" Quinta da Fonte Nova(新水泉農家)".

此時我們已經累得說不出話來了. 默默的駛入私家小巷後, 在高低不平的碎石路上又開了老半天, 周遭已儼然是一片無人管理的天然林.


正打算打退堂鼓,就在轉角處出現了一棟極為典雅的傳統農舍建築.總算鬆了一口氣.


旅舍在演空城計.主人對這裡的隱蔽性似乎很有信心. 



即使屋裡的古董寶器很多,正廳的大門也從不上鎖. 


電話連絡後, 主人趕來. 辦了應辦的手續, 他帶我們從側門走到後院, 向我們述說這個農場的歷史, 


帶我們參觀他們的家庭聖堂(禮拜堂). 聖壇前精緻的瑪利亞雕像, 大理石柱, 牆上藍色磁磚的聖經故事拼圖, 在在顯示著他們過去家世的顯赫.



只知這裡原來只是農場,主人家並不住在這兒. 可就忘了請教他,教堂左邊的大房子是幹啥用的.


教堂右邊有個製酒廠. 葡萄收成後, 就在這裡釀酒. 他說現在釀酒的品管要求很高, 傳統的釀法已經不合時宜, 這種家庭事業也不能久續了.


這中庭的另一邊有個呈L形的兩排雙層樓房, 我們的房間在樓上. 我正納悶, 樓下是幹啥用的? 主人就說那是牛,馬,驢等家畜的廄房, 樓上現在的客宿房間原來是乾草,飼料的儲藏室.飼料就從樓上地下開的洞丟到樓下餵牲畜. 這些牲畜主要是用來做農事用的.


廣大的農場主要種植葡萄跟橄欖. 五十年前這裡每天都有三十多個工人進進出出. 是地方上的富豪. 可惜私人農場的興衰似乎也受到上世紀七零年代葡萄牙經濟被殖民戰爭拖垮的影響, 一蹶不能再起. 他說他是這農場的第七代主人. 過去這一百多年累積的輝煌歷史現在似乎只淪為他童年的記憶.


走在這裡,就像走在大農場的迷宮遊戲裏似的.


這是Quinta da Fonte Nova 對面的建築, 還可以看得出昔日的風光. 偌大的院子裡, 很多房子都已被風雨侵蝕腐爛. 門前 Quinta 農場的名字還隱約可見. 既沒有經營價值又賣不掉, 主人遠走他鄉, 農場就留下, 任其荒蕪.


鄰近一家拍賣中的房子. 牆上各種花彩的磁磚讓房子顯得格外吸引人. 但套句朋友的話:"這種雞不拉屎, 鳥不生蛋的地方, 誰來住啊?!"


因為小鎮沒飲食店,我們只能到相鄰小鎮Covas的"小吃店"喝咖啡.他拿著字典跟店主人用有限的幾個葡萄牙字胡扯亂聊.不過也得知鎮裏現在只剩100個"老"居民.說實在的,這一點也不出我們意料之外.


後記:

旅舍主人說葡萄牙有一千萬人住在葡萄牙,三百萬人在國外謀生.他的兩個兒子都在外工作.其中之一工作的罐頭農場倒閉後,由西班牙人接手,據說經營方式突然有 計畫,有組織,氣象煥然一新.他說葡萄牙北部的人工作要比南部的人認真賣力,南部的人習慣坐著等政府的補助金.據說他原來是個建築師,看來"不務正業" 也已多年.十幾年前,將家傳祖業重整,開始經營農場旅舍.打掃,早餐一切自己動手.九月底的旅遊日,我們是唯一的旅客.這大概也是很多葡萄牙人的無奈.




aking 於 2010-11-10 16:20:46 回應
曾經盛極一時 也足讓門不出戶得我 無限驚豔   特別是他們精緻的小教堂 上下樓牲畜和飼養間的格局 令人耳目一新  而無限遐思   世事之廣 闊 深 多少恩怨情仇 多少柔情多少淚 啊  盡在海風中...           
 
甘尼太太 於 2010-10-24 09:36:58 回應
這地方好酷喔!
希望他還能再經營下去。
要保留一些原鄉原味,真的不容易。

Sop 於 2010-11-01 06:40:05 回覆
可惜主人好像不太懂,也不太積極的設法吸引更多的遊客, 地方上又沒有人開發觀光, 附近太安靜. 連吃頓飯的地方都沒有. 擔心要維持下去也不容易. 不過我們的運氣真的還不錯,亂闖碰運氣,竟能目睹這一切, 印證書上看來的近代史.

Vincent Kao 於 2010-10-22 05:16:25 回應
賢伉儷似乎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遇”。

Sop 於 2010-10-22 21:52:13 回覆
說的還真是. 雖然事後"花明"的驚喜可以稍微彌補一下那"柳暗"的沮喪跟壓力,我們還是很認真的在考慮以後該怎麼作才能避免這種"暗柳" :-)

不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10-10-22 01:57:03 回應
這種新奇的經驗,   可真是美麗的錯誤.   看起來這裡應該是個很有賣點的鄉村民宿吧 !

Sop 於 2010-10-22 21:57:32 回覆
不過主人他老人家似乎不太了解如何推銷自己, 加上地點太偏僻,早餐又很"節省", 不合年輕人的口味, 網上的評價並不好. 我們在的時候,沒看到別的旅客.
 

里斯本剪影 (一) Caparica 海灘


身心俱憊的回到家裡, 只想好好的休息幾天. 他建議到葡萄牙去輕鬆一下. 人家的好意, 也不好回拒. 就這樣, 重新打點剛清理完的行李箱, 買了兩本旅遊書, 上網訂了里斯本對岸以塔霍河(The Tagus; 葡: Tejo) 相隔的 Costa da Caparica海灘附近的一家旅館後, 就向里斯本飛去了. 

機場是在里斯本的東北方. 順著高速公路一路向南開去, 駛過"4月25日大橋 / Ponte 25 de Abril"(註)


就可看到矗立在遠方的基督耶穌雕像,好似正為里斯本祝福.


南歐的夏日乾旱, 大地少有綠意. 路上也沒什麼值得一提的景觀, 好在我們很快的就到了目的地.


沿著大西洋海岸線, 這裡原來是個偏遠安靜的小漁村. 二十幾年前為了發展觀光, 排排的旅館大樓如雨後春筍從地下冒出,甚是壯觀. 原來的小漁村現在已經隱藏在旅館的後方. 這些年來, 小鎮裡新建了不少房子, 滿街都是廉價的旅館, 紀念品店, 小吃, 餐廳, 咖啡室...等, 讓人無法興奮. 擺設凌亂的雜貨店倒勾起了我小時的記憶, 只是這裡擺設的有一半以上是各式各樣的酒類. 讓人驚訝的是每瓶酒的品牌都不一樣. 雖然我們在葡萄牙嘗過的酒味道都還可以,葡萄牙卻不以產酒出名. 有人說是因品質不夠好, 我却懷疑是因製酒工廠規模太小, 無力生產出口酒.


雖然從來不刻意找海灘度假, 卻好像跟海有著不解之緣. 可惜乍抵旅館就知道這裡不能久留, 暫時只能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理, 隨遇而安了. 次日一早退了房後, 習慣性的走上海灘. 讓海風拂面, 海水濺足,打開收藏兩個月的話匣子, 五個鐘頭就在不知不覺中一晃而過. 拍掉腳上的細沙, 穿上鞋子, 愉快的離開了這裡.


補網人



這種小漁船還是腓尼基人流傳下來的. 只是船緣上的日光燈裝置, 還是第一次看到.


這裡似乎很適合滑水運動. 長長的海岸線到處都有年輕人在滑水.


石頭上長滿了淡菜.


這個爺爺還真有創意. 從袋子裡拿出兩條纏有紅綠彩帶的鐵條往地上一插就變成兩個足球射門.再拿出兩個不同色, 大小不一的球來, 煞有其事的跟孫子玩了起來. 把小鬼樂死了. 心想以後我當了爺爺, 也要這樣做. :-)




在葡萄牙買咖啡, 如果不特別要求得到的一定是一小杯 Expresso. 是品味, 是休息但不能解渴!







4月25日大橋/ Ponte 25 de Abril: 全長2.2公里,上層行車,下層有雙軌鐵路.是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的拷貝, 1966年由同一家公司建造完成. (原名薩拉查大橋Ponte Salazar, 為紀念1974年 4月25 日康乃馨革命而改今名.)




甘尼太太 於 2010-10-24 09:32:32 回應
那有「探照燈」的小船,是捕烏賊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