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再談 與海爭地


格友attile問我” 那消波塊到底管不管用,為何荷蘭不使用這消波塊?


這消波塊看起來效果也應該不錯, 大概是因為大自然跟國情的不同. 我在荷蘭還沒見過這種擋水的方式. 荷蘭傳統的擋水方式是沙丘(Duin) 跟堤防(Dijk).

以前各地的沙丘, 堤防都不牢靠, 沿海居民常遭水患. 沿著南海的幾個小村子, 海堤後窮人住的房子, 農地都是年年淹水. 直到1932年大堤防 (Afsluitdijk) 建好, 南海變成愛瑟湖, 漁民變成農民後, 情況才有所改變. 可是西南沿岸 Zeeland一帶卻仍須聽天由命. 1953年, 就在強固堤防工程動工之前, 慘遭海水倒灌. 半夜裡高達2公尺的浪潮將堤防一個接一個的沖破, 造成1,835人喪生, 另有7萬2 千人無家可歸.

路上碰到這位老太太, 見我們專程來看堤防, 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水患那天的半夜裡, 她被人帶到這座城堡, 逃過了這場浩劫.


那時剛好在荷蘭北方發現了地下天然氣, 政府決定利用這筆額外的收入投入有永久性的建設, 就決定在這裡建堤防.

下圖是Zeeland 的堤防工程
 


堤防跟沙丘帶搭配使用
 
長達9 公里的堤防 Oosterschelderdam.

與海水相接的'開口'每秒平均水流量是11 億m³.


按照原來的計畫是要將這裡作成封閉堤防, 封了5 公里後卻遭環保衛士為保留海水自然環境抗議, 停工兩年後, 決定以水閘的方式完成最後的4公里, 開放海水的進出. 只在潮水高過海平面3 公尺時才關閉閘門.


Zeeland 阻擋海水的工程在1997年全部完工.
一共耗資4億多歐元, 這條水閘就佔了五分之四.

除了北部的大堤防 Afsluitdijk 外, 這大概是荷蘭人最以為傲的治水工程. 
 
 

這是普通的沙丘帶. 除了海灘比一般的寬外, 還有插在沙裡的 '消波木棍', 以減少海水衝擊的力量. 跟attile 提的'消波塊'的功能似乎差不多. 只是看起來比較含蓄.



時乾時濕的部份長了很多苔. 

 
經常泡在水裡的部份就長滿了貝殼類 
 
 

顯然須要經常維修. 

日落時分在海邊, 總免不了要照張相.





竺老師 於 2009-11-20 21:04:01 回應
木頭的嗎?為何不是橫排?這樣能擋水?
Sop 於 2009-11-23 15:26:25 回覆
這些都是木樁. 到底為何是橫排的, 我也不懂. 這樣能擋水的功效應該沒有橫排的好, 當然浪水的衝擊破壞力也沒有橫排的大. 不知是不是只要達到某種"破浪"的效果, 保護得到沙灘後擋海水的沙丘即可?

Nobody 於 2009-10-12 02:15:31 回應
要招待來荷蘭觀光的朋友﹐我有時候會建議去A7看Ijsselmeer大堤壩﹐看看與天爭地的道地荷蘭精神﹐不過這麼多年來﹐只招待朋友去了一次﹐其他的同胞寧可去看起司市場﹐即使他們不吃起司。
Sop 於 2009-10-12 13:47:47 回覆
歐洲各國都有它個自的特色. 比方說到義大利看希臘羅馬兩千年前的文化, 看世紀控制歐洲的梵蒂岡, 看文藝復興期的藝術文化. 到西班牙看摩斯阿拉伯文化對西班牙的影響, 了解今日西方文明以阿拉伯文化為基礎而發揚的史實. 到法國看文藝復興以後的文化焦點, 看拿破崙風雲歐洲的史蹟跟腳印.....到了荷蘭當然是看荷蘭人與天爭, 與大自然妥協的故事. 比起大部份歐洲國家, 荷蘭建國得晚, 建國以後很多地還有待抽水乾化. 除了阿姆斯特丹的形成, 跟建築的特色外, 遊客想看的可能只剩風車了. 愛瑟湖的大提霸我也帶幾個朋友去過, 那當然是我沒有其他的提議, 朋友無所選擇的結果.

尼古丁 於 2009-09-25 09:19:20 回應
台灣海岸消波塊使用密度應該可以列入金氏世界記錄,尤其每年每人水泥消耗量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 ... 更令人不解的是,現今台灣海邊最親海的第一線大部份都堆置消波塊,不但令民眾無法親近海洋,更將美麗的自然海岸景觀破壞殆盡。
想想上面的相片每張都改為消波塊的話畫面會如何....妳還會去那觀光嗎?

attile 於 2009-09-12 23:29:37 回應
消波木棍

太浪費了,有夠討債,這種木棍咱們台灣也有吶,一兼兩顧,摸蛤仔兼洗褲....



Sop 於 2009-09-14 18:38:37 回覆
我同意你說這種消波木棍太浪費了的看法. 不過在荷蘭任何的治水防洪措施都是花費很高的. 天然環境的保護(環境污染包括視野的污染) 跟人們休閒活動的環境在人們的眼裡的重要性不亞於經濟效益. 我說他們每分每寸的堤防建設都有專人負責巡迴, 每條水道都有預定的高度要求跟電子控制是一點也不誇張的實際需要 (兩條相距不到幾公尺的水道會為保護房子地基的木樁免於腐爛跟農田水位的不同要求, 水位高度上會有很大的差異) . 另外我好像很少看到在海邊沿岸有任何漁業, 工業的開發, 開採. 在Zeeland 建設水壩的時候, 也有很多鹹水淡水的分配工程對那裡有名的淡菜(Mossel) 生殖生態影響的爭議, 雖然除了為安全要求的擋水建設外, 看不出任何商業行為, 但最後的決定跟經濟生產因素應該還是脫不了關係!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與海爭地 談何容易


讀了格友轉載 2009.09.06 民生戰線 的 '與海爭地新思維/荷蘭拋棄防堵 建洪氾區' 忍不住多嘴作了以下的回應.

於2009/09/08 15:43 回應

本文作者對荷蘭的與海爭地的努力顯然作了很多調查與努力, 在這裡, 我也藉著近水樓臺的地利之便, 作一點我個人認知的補充.

事實上, 因為低於水面的荷蘭西部沿岸絕大多是以沙丘帶/ Duin與海水相隔的. 為了保持沙丘帶後居民的安全, 他們每年都必須在沿海"噴沙", 保持海灘的寬度.


 
為免沙丘上的細沙被海風吹走或被海水沖失, 沿海沙丘上常見人工種值的海草.



從相片裡可以看出保養維護沙丘帶的消耗有多大. 荷蘭人與天爭地, 住在不是自然形成的地上, 要付出的代價之高, 是可想而知的.

沿海沙丘帶有荷蘭國家公園的功效

 

 
有些沙丘帶特別寬闊, 適合抗風的鹹水植物生長, 色彩隨著季節的改變而變, 特別好看, 尤其是背風的地方, 非常適合騎單車或散步.
沙丘也有濾水的功能, 是荷蘭淨水不可或缺的一環. 


 
為了維持沙灘的寬度, 年初時, 偶爾可以見到人們忙著從海裡抽取海砂, 噴在沙灘上.
 

此外他們也必須不斷的維修沙丘帶的勞固性. 否則因為海水的沖刷, 海灘會越來越窄, 海水會直接衝擊沙灘後的沙丘帶/ Duin. 而沙丘帶後便是低於水面的荷蘭國土.

這是沙丘帶後的'土地'.


不易維持沙丘帶的地方, 他們就會築防水堤 (英: Levee或"Dyke, 荷: Dijk).


這是海堤防後的農產,畜牧地.



海堤防後的住家.


 
像北方最大的沙島 Texel 就是島的西邊一排沙丘, 東邊一排防水堤. 好似一個完全不自然的天然沙島.

荷蘭受到水的威脅不只是海水的不斷上漲. 使西邊沿岸受到更大的威脅, 源自法國阿爾卑斯山的Maas 河, 跟來自瑞士, 經流德國, 最後從荷蘭出海的萊因河和它們的分支也都能造成極大的威脅. 1995年曾因流入荷蘭水道的水量達到每秒13,000立方公尺的流量, 大量的水流入低漥地區, 防水堤受到壓力也有爆裂的危險, 住在 Betuwe 跟Gelderland “人造地 / Polder”一帶20萬居民被即時遷出, 許多牛羊也因此滅頂. 荷蘭治水政府 (Waterschap) 的治水標準一般的安全程度是能承當1250年才會發生一次的大水災. 沿岸的沙丘 / 防水堤則須達一萬年才會發生一次的大水災的威脅. 除了全球的暖化現象, 人們也擔心急速的都市化會減緩雨水被大地吸收的速度. 這次水患提高了人們的警覺性, 2050年這一帶的堤防安全要求將是每秒18,000立方公尺的水流量.

在荷蘭, 除了每一條水道的水位高低持續的受到電腦自動化檢驗控制, 每一段的防水堤也有專人不斷的巡察, 在有需要的地方加強或增高堤防的建設. 為能應對大自然的變化,

現在人們已經開始計畫將曾經化湖為地的低地, 包括畜,農業使用地, 自然沼澤區, 鳥類聚集地等在洪水氾濫時開放為暫時容納大水的蓄水池. 可能也是本文作者說的”創造天然洪氾區”, 至於紅樹林沼澤, 聽起來似乎也合理, 可是我個人沒聽說過,網上也只提到在荷蘭的一個動物園裡的擬沼澤區裡有紅樹林(Mangrove) 的種植, 而原作者說”荷蘭已拋棄有數百年傳統的防堵手段” 一定也有他的根據, 只是我個人沒聽說過.












竺老師2009-11-20 20:57:57 回應
荷蘭人也很辛苦喔
Sop2009-11-23 15:29:45 回覆
其實與海爭地已經是荷蘭人天生的"習慣"了. 現在一切都有很好的安排, 跟以前浪潮一來就人心惶惶的時代比起來, 已經不很辛苦了.
attile2009-09-09 12:42:41 回應

那麼噴出的沙再種植海草後會形成陸地嗎,還是大浪一沖就打回原形?
 
那消波塊到底管不管用,為何荷蘭不使用這消波塊?
Sop2009-09-10 02:07:09 回覆
他們噴沙的目的是加寬或保持沙灘的寬度, 讓衝上來的海浪不會衝擊到沙丘. 這些沙丘一般都是自然形成. 由海風將細沙吹起後在降落成丘. 有時也會自然生出各種不同的植物. 人工種植海草當然是希望細沙落成沙丘後, 不再被海風或海水破壞. 按各地海浪衝擊力的大小, 沙灘的寬度並不一致. 沙丘保護的方式也有差別.

消波塊的效果可能不錯, 不過大自然跟國情的不同. 從前我在台灣看到這種一勞永逸的消波塊的時候也不覺得怎樣, 可是現在習慣了荷蘭人的方式, 我想荷蘭人不會接受這種在他們眼裡破壞自然景觀的大石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