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世界城市的今與昔


隨興的從書架上拿了一本孩子小時看的書,翻了兩頁不禁撲哧的笑了起來。什麼歷史傳承,什麼大國小國,一時好像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這本叫「世界城市的今與昔」的書是用淺顯的文字向兒童介紹世界各地的城市文化。跟小孩兒談世界文明,插圖自然比文字重要得多。所以在此我也轉貼兩張相片來說明一下,為甚麼我會這麼 Cynisch 的笑起來。(Cynicism 的中文翻譯是: 犬儒主義。 嗯?什麼是犬儒主義??看沒有哪!「哪」發音 「nei」!!!呃!呵呵!)



這是三千五百年前左右的埃及。有用花崗岩石塊建的王宮跟廟宇。有法老有祭司並有祭神的儀式。有書寫文字,有雕塑,有壁畫。從壁畫裝飾可以看出人們穿著涼鞋,市場上有魚跟餅的交易。屋裡有床,有桌椅,有玻璃器皿,還有陶器。


這是兩千四百五十年前左右的雅典。城市中心巨岩建有專為祭祀各個希臘古神的廟宇。還有兩個大小不一的露天圓形劇院。除了祭神儀式外,還有為世界文學,戲劇留下典範的劇場表演。山腳下是「住宅區」。這裏的民主論壇廣場上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在這裡跟平民閒聊,雄辯天文哲理,天下大事。有熱鬧的市集活動,還有定期舉辦的詩歌比賽跟體能競技。是世界現代文明之始。


這是兩千年前的羅馬。雖然三千年前這裡就有人類文化遺跡可尋,到了兩千年前羅馬的勢力已經遠及英、蘇格蘭,亞洲跟非洲了。條條大路通羅馬成了世人皆知,無可爭議的事實!羅馬城裏有規劃的建滿了廟宇,王宮,市場,公共浴場。有從山裡引水入城供全民用水的水道,有競技場還有賽馬跑道。。。人們住在有家具,掛畫,雕像藝術品的豪華民宅。


這是一千年前維京人在丹麥沿海的一個聚落(Haithabu / Hedeby)。維京人 / Viking 的原意其實就是海盜!他們雖然以殘酷無情的海上強盜著稱,但也打漁獵獸,交易商品跟奴隸。所造的船隻輕快實用,但房子卻只是以泥巴跟木條造成。家具也特別的簡單,坐的是木製椅子,臥的是舖了床單的茅草堆床墊。
他們乘著船一路打到蘇俄,君士坦丁堡(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堡)跟中東。他們用奴隸,海象牙,琥珀,食鹽,皮毛跟武器來換取絲織品,調味料。玻璃,陶器跟首飾。



今天,三千六百年,兩千四百五十年,兩千年,一千年以後,
那讓人滿懷敬意,充滿訝異法老世代的尼羅河流域的古文明,如今剩下的似乎只有那已經被掏空的金字塔還可以吸引一些遊客!

民主發源地希臘的雄辯家,哲學家們本來就只是整天動嘴不動手,不需加入生產隊伍的清高學者。今天仍然無法或無能有效的計畫改善經濟,只能伸手等待歐盟的援助。

曾經雄霸歐、亞、非三大洲的羅馬大帝國,昔日雄風也早已不再。除了經濟不振外,黑手黨也仍然控制地方行政與經濟。無法解決的龐大銀行呆帳將讓歐盟的韌性再次受到挑戰。

而當年住泥巴房子的強盜維京人卻成了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了。他們住在政府最清廉,民生經濟最好的北歐丹麥,瑞典,南挪威,冰島等諸小國。

隨便亂翻書的結果又是一夜未眠!真是自作孽啊!!!:-)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愛人如己


以前有個荷蘭同事,為了勸我信教經常用地獄裡的煉火來嚇唬我。一個我不認為會存在的東西自然威脅不了我。後來我們談到「愛人」這個觀念時,他堅持的相信,如果沒有上帝,如果不經過上帝,人類將沒有「愛」的能力,也不可能愛人。所有世上的愛都源自上帝!我終於失去跟這種人漫談討論的興趣了,但心裡還是一直納悶著:難道宗教的力量真的如此之大,大到可以讓人相信這些「無稽之談」?

後來我發現不管是談到荷蘭社會上對弱者的照顧或是辯論如何接應去年開始的難民潮時,荷蘭媒體上都會不斷地提到:「Naastenliefde」這個字。好奇如我不打破沙鍋,吹毛求疵的查出這個字的真義,心裡還真是不舒服!卻驚訝的發現這個字還真的源自聖經舊約裡的「利未記」第19章18節!以下是直接抄自中,英,荷聖經裡的經節。

中文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

英文
‘Do not seek revenge or bear a grudge against anyone among your people, but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 I am the Lord.
這裡說的 “Neighbor” 似乎應該有超過鄰居狹義的意思?


荷文
Gij zult niet wreken, noch toorn behouden tegen de kinderen uws volks; maar gij zult uw naaste liefhebben als uzelven; Ik ben de HEERE!
荷文翻成中文實際上就是「愛人如己」


是在維基裡,如果從荷文的「Naastenliefde」開始查起,得到的中,英文的Equivalent(相當字眼) Naastenliefde/Charity/慈善 卻有耐人尋味的細微差異。

Naastenliefde註一
荷翻中:Naastenliefde 是對人的愛。關心別人,不管他們是什麼樣的人都有分擔保障他們幸福的責任。

就是關愛所有的人,既簡單又直接。

Charity 註二
英翻中:慈善是直接或通過一個慈善信託或機關將金錢,物品或時間給予不幸的人。救濟或施捨的慈善行為被視為一種宗教的規範或義務。

「愛心」是發自內心的愛,「Charity」卻像是一種行為。兩者之間是不是有微妙的差異?

慈善 (直接抄錄自維基)
慈善是一種善良意願的社會活動,關係「施予者」和「受施者」。在社會上,不問物質回報地,給予有需要的社群幫助、贊助等。 慈善是促進人類福利進步的利他關懷,通常透過捐贈金錢、資產或活動,由教育或醫療機構捐贈予有需求的人,或公益協助其他社會需求。[1]

《禮記·檀弓》記載有「嗟來之食」的典故,黔敖所主持的就是一種慈善事業。清康熙朝江蘇巡撫張伯行倡導「擔粥法」[2]。李光地設置粥廠煮粥散給饑民吃。[3]陸世儀在《勸施米湯約》文中提出施米湯法,就是家裡做飯時,多放點水,把米湯舀出來,再放點雜糧,施捨給沒有飯吃的人[4]。光緒中九年(1883)水災,順天府尹周家楣奏准在各鄉鎮及京城六門外設立粥廠。

唉!唉!唉!這個「慈善」似乎還真離不開「嗟來之食」的陰影!!!:-):-):-)




維基裡,荷文原文:
Naastenliefde is de liefde voor de medemens.

Het omkijken naar andere mensen en zich medeverantwoordelijk voelen voor het welzijn van zijn medemens, ongeacht de specifieke kenmerken van die personen, zijn blijken van naastenliefde.

註二
維基裡,英文原文:
Charitable giving is the act of giving money, goods or time to the unfortunate, either directly or by means of a charitable trust or other worthy cause. Charitable giving as a religious act or duty is referred to as almsgiving or a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