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分新舊約兩部分。舊約原來是猶太教的經典。亞歷山大(356-323BC)在征服歐亞非各國後,希臘文化就被傳播到地中海沿岸各地,很多猶太人甚至只會說流行語/希臘文。於是在主前(西元前)150年左右,經由70位學士將猶太教的Torah 經典翻譯成希臘文,以利這些人習讀。雖然托拉/Torah經典跟舊約聖經的內容相同,但次序並不一致。在舊約裏,托拉經典被分成39章。但這些負責翻譯的學者們,除了翻譯了托拉原文外,還以自己的認識多寫了好幾個章節。
耶穌逝世以後,他的門徒認為他就是猶太人一直期待的彌賽亞救世主。這違反了一般猶太人的信仰。因為耶穌跟他的門徒都是猶太人,所以成立新的教派,就等於是他們從原屬的猶太教分裂出來。當時第一代的基督教領導人使徒保羅等宣揚基督捨命救世人的事蹟時,經常引用的經典其實就是猶太人的托拉經。所以日後這托拉經被收為舊約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在主後50年到100多年的時間裡,有使徒跟他們的追隨者們根據自己聽來的事蹟也寫了有關基督的福音,寫給各教會信徒的書信。。。等被流傳彙集,終於在主後367年,由一位天主教/基督教教父Athanasius van Alexandrië 判定,將其中27集彙成新約。
基督教/天主教成立之初,喜歡哲理討論的希臘人跟羅馬人已經有了不少爭議。究竟這些神蹟是真有其事,還是只是一種寓意?耶穌到底是上帝還是人?還是人同時也是上帝?還是從人變成上帝?。。。這給還沒權威性的說法的新宗教帶來了很多爭執跟分歧,於是在經典上的選擇也各有異。
就如舊約聖經裡的章節選擇,後來的基督教只有原托拉經的39章,羅馬天主教選了46章,而東正教則有50章。
有人認為新舊約都是上帝的話,有人卻說:新約是人經過聖靈的感動而寫的文字。但對啓示錄裡世界末日的預言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與批評。
再舉個例子:東正教於主後431年在第三次基督宗教大公會議裡決定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為聖母,也流傳著聖母去世後,肉體跟靈魂一起升天的佚事。而羅馬天主教則一直要等到主後1950年才接受瑪利亞的神性,並接受她為聖母。而基督教則認為上帝只是藉著瑪利亞讓自己的兒子耶穌來到這世界。否認瑪利亞的神性。
當然還有很多不同教派不同的說法或經典,但原則上,每個教會都有自己一套的說法,只要遵循所屬教會的經典,作為一個信徒是不需要另外選擇經典的。,當然,在印刷術還沒發明前,所有的聖經經典都是手抄本,一抄再抄,難免會有荒腔走調,越寫越離譜的現象,但一般來說,在主後367年判定了新約聖經內容後,有好幾個版本的聖經的說法應該不再存在,至於聖經裡的故事或說法如果自相矛盾或有差異,就只能看傳教人怎麼解釋了。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淺談佛教
瑪妮回應余之前文「也談宗教」:
我記得以前的歷史教科書就說佛教分大乘與小乘, 小乘獨善其身, 大乘兼善天下,而且佛教也有組織, 在台灣我所知的就有幾個: 中台山、法鼓山、佛光山、慈濟功德會, 它們都是很入世的佛教。。。
Sop 回瑪妮:
記得多年前在台灣的電視上看過証嚴法師談到創辦慈濟是受到修女的啟示。網上查了一下,「慈濟創辦起源」有清楚的說明。
其實,我對宗教一直有很濃厚的興趣,也查過大,小乘的差別。自己亂翻書或查資料雖然有趣,但對很多事情的認識往往也是一聲「原來如此」就說不出什麼條理來了。網上認識你以來,常常為了你的議題翻箱倒櫃的查資料,這麼多年來也從你那裡學了不少。這回,你又來考我了!!!!哈哈!
我覺得研究佛教的東西特別困難。它的叢書太多,不像聖經就這麼一本,叫人不知如何下手。另外,也不像聖經一而再的被重新從原文翻譯成當代易懂的文字。除了像「大悲咒」之類不知所云的 “音譯” 經典外(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就是看不懂,參雜了很多佛語的文言文(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本來釋迦摩尼修道成佛,只是一種境界,一種所有的人都可仿效的榜樣。佛教裡並沒有「神」的形象。但
「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 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 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
而 「我為什麼不是佛教徒」裏也提到:「釋迦死後慢慢的被神化。到大乘興起時﹐佛教已從小乘的無神論到滿天神佛的多神教﹔從『涅槃靜寂』到『西方極樂世界』﹔從僧侶禁婚到西藏密宗的灌頂大法了。」
-「小乘偏於自度,大乘不僅自度而且還要度人」。
-『超度』是說僧、尼、道士為死者念經、打醮,以使亡魂脫離苦難。』
-『普度眾生』是說廣施法力,使眾生普遍得到解脫。如《水滸傳》第四十四回中說:『到後門口高聲叫道:「普度眾生救苦救難諸佛菩薩!」』
- 。。。也既是說大乘、小乘,乃是一種比喻。 大乘喻能渡無量眾生。 小乘喻渡少數眾生。 大乘與小乘的分別是覺悟境界高低的差別。
這種「兼善天下」與小乘的「獨善其身」不知對社會的實質意義有何不同?
事實上,當年從印度帶回中國的經典裡除了大乘也有小乘的經典。看了淨空法師談:「大乘跟小乘的不同」才真的讓人愕然,說不出話來!
註:文中棕色文字均自網上直接節錄過來的。
我記得以前的歷史教科書就說佛教分大乘與小乘, 小乘獨善其身, 大乘兼善天下,而且佛教也有組織, 在台灣我所知的就有幾個: 中台山、法鼓山、佛光山、慈濟功德會, 它們都是很入世的佛教。。。
龍門石窟最為壯觀的奉天寺盧舍那大佛,民間傳說面容是根據武則天樣貌雕塑。
記得多年前在台灣的電視上看過証嚴法師談到創辦慈濟是受到修女的啟示。網上查了一下,「慈濟創辦起源」有清楚的說明。
其實,我對宗教一直有很濃厚的興趣,也查過大,小乘的差別。自己亂翻書或查資料雖然有趣,但對很多事情的認識往往也是一聲「原來如此」就說不出什麼條理來了。網上認識你以來,常常為了你的議題翻箱倒櫃的查資料,這麼多年來也從你那裡學了不少。這回,你又來考我了!!!!哈哈!
我覺得研究佛教的東西特別困難。它的叢書太多,不像聖經就這麼一本,叫人不知如何下手。另外,也不像聖經一而再的被重新從原文翻譯成當代易懂的文字。除了像「大悲咒」之類不知所云的 “音譯” 經典外(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就是看不懂,參雜了很多佛語的文言文(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本來釋迦摩尼修道成佛,只是一種境界,一種所有的人都可仿效的榜樣。佛教裡並沒有「神」的形象。但
「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 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 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
而 「我為什麼不是佛教徒」裏也提到:「釋迦死後慢慢的被神化。到大乘興起時﹐佛教已從小乘的無神論到滿天神佛的多神教﹔從『涅槃靜寂』到『西方極樂世界』﹔從僧侶禁婚到西藏密宗的灌頂大法了。」
-「小乘偏於自度,大乘不僅自度而且還要度人」。
-『超度』是說僧、尼、道士為死者念經、打醮,以使亡魂脫離苦難。』
-『普度眾生』是說廣施法力,使眾生普遍得到解脫。如《水滸傳》第四十四回中說:『到後門口高聲叫道:「普度眾生救苦救難諸佛菩薩!」』
- 。。。也既是說大乘、小乘,乃是一種比喻。 大乘喻能渡無量眾生。 小乘喻渡少數眾生。 大乘與小乘的分別是覺悟境界高低的差別。
這種「兼善天下」與小乘的「獨善其身」不知對社會的實質意義有何不同?
事實上,當年從印度帶回中國的經典裡除了大乘也有小乘的經典。看了淨空法師談:「大乘跟小乘的不同」才真的讓人愕然,說不出話來!
註:文中棕色文字均自網上直接節錄過來的。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雅典遊記 II 干希臘屁事
記得剛開始學荷文的時候,書上有一篇課文是專門介紹荷蘭聖尼古拉節的文章。註1 其中提到每年十一月底,喜歡孩子的聖尼古拉就會帶著很多禮物從西班牙搭船到荷蘭來發送給孩子們。這份發送的工作都是由他的無數幫手“黑彼得” 在入夜後,忙碌的從一個屋頂跳到另一個屋頂,在煙囪裡鑽進鑽出,將禮物送到每個孩子的家裡。現在,藉著電腦資訊的方便,我彷彿也像黑彼得似的一個煙囪一個煙囪的鑽,從一個名詞到另一個名詞,一件事故到另一件事故,沒完沒了的翻尋新的知識。直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禁仰天長吟:『子曰:鎮日有閒網上遊,不亦樂乎!』
這些不成章的知識,因不知如何歸類整理,只好在這裏像寫日記似的流水帳,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簡單的記錄下來。
從雅典回來後,就開始對希臘發生興趣。雖然早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對這個表面上不陌生的名詞的背後一無所知,可是從網上跟書上不斷發生的領悟還是讓我驚訝得眼睛都快要掉出來了!
從翻閱希臘的資料到翻閱起聖經來,這個跳躍不能說不大,心裡更有難以按捺的興奮!
========================
話說幾年前,第一次在博物館裡看到佛萊明畫家老布勒哲爾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的「巴別的通天塔」真跡時,頓然引起了我對聖經裡有關經節的興趣。

閑著沒事的時候,我總是喜歡翻出這段經節來看看。註2
那天忽然覺得聖經裡的記載,耶和華怕世人 “成為一樣的人民,說一樣的言語,既能蓋起通天塔,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而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是一項錯誤的決定!因為根據前幾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的調查,世界上6,900種語言裡,有2,500種語言瀕臨消失的危險。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自己的母言,進而使用共同的世界語。也就是說,世界上人類藉著相同語言以便溝通的努力,正與上帝的旨意背道而行。
受到戰爭與文化交流的影響,現在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是英文,法文跟西班牙文。(說中文的人雖多,但並未流通,談不上世界語)但是兩千多年前的世界語卻是希臘文。
雖然當時希臘不過是一個城邦國家,從來不是什麼大國。註3
但由於希臘人在哲學,藝術,戲劇,建築,文學,政治,天文,數理方面的傑出表現,地中海沿岸的人們早已群起仿效。
以下是在古風時期(Archaic period (800 – 480 BC) )的希臘領土和殖民地。
屬希臘同盟成員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
在所經之地引進了許多希臘文明。漸漸的希臘語就成了當時的世界語。羅馬帝國壯大後,還一直使用希臘語為官方語直到西元第五世紀。
話說西元前 323 年,亞歷山大以 30歲之英年逝世後。留下的龐大帝國被親朋一分為四。他的好友暨部將托勒密一世 /Ptolemy 取得埃及的統治權後在埃及北方的亞歷山卓港 / Alexandria 建了一個擁有 5 萬藏書,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他收藏了幾乎世界上所有的書卷,也將所有收集的外語書籍翻譯成希臘文。 註4
此時在這個世界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卓大港聚集了很多文化水準較高的猶太人。於是有七十位左右的猶太人被召令翻譯希伯來聖經 /Torah。很多受希臘文化影響的猶太人除了對摩西律法的遵循外,還為信仰添加一些有哲學意味的靈性生活。註5
一般猶太聖經 Torah 都是收在猶太禮堂前的櫃子裡,進行禮拜時才很慎重的取出朗讀。兩個多世紀前是書卷,現在還是!
耶穌在世的時候,希臘文是通用的世界語。基督的福音開始傳播的初期,實際上是追隨耶穌的猶太人對其他的猶太人口頭傳誦彌賽亞救世主已經來到世界上,拯救罪人的好消息。 註6 當時並沒有今天所謂的聖經。幾個追隨耶穌的門徒在“主後”(耶穌被釘十字架後)30到90年間的時間裡,以含哲學意味的口氣,用希臘文寫下了基督生平的故事,加上保羅等傳教人在羅馬,希臘,小亞細亞間奔波傳教時寫給教徒的信件等一起被後人收集整理後,成了後來的新約聖經。藉著翻成希臘文的希伯來聖經(舊約聖經裡的前五經,摩西的律法)及通用的希臘文,基督的使徒們可以將耶穌基督的故事說給傳統的猶太人,希臘化的猶太人,希臘人還有所有希臘化的外邦人聽。基督宗教的傳播搭上這世界語之便車,很快的就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傳遍了歐洲,北非及小亞細亞等地。
這個宗教的分歧不就是上帝要人們操不同語言的結果嗎?
談起這個因語言不同而加速宗教分歧的故事,讓我想到後來的基督宗教革命。各地的信徒紛紛將當時天主教通用的拉丁文聖經翻成各自不同語言的聖經,也促使基督教輕鬆的脫離了羅馬天主教的約束。同時也造成各地不盡相同的基督教聖禮舉行的形式與信仰內容。這不也是藉著各自不同的語言造成的宗教分歧嗎?
可是,好玩的是,阿拉伯語正好相反!西元第六世紀時,穆罕默德在山上聽到上帝差遣天使加百列傳給他的上帝的話語。下山後轉述經人記錄下來,成了今天的可蘭經。因為這是上帝的話語,不准隨意更動,也不能被翻譯成其他的語言。所以,他的追隨者就帶著這本可蘭經,到處傳教。由於回教傳播的成功,信仰伊斯蘭教的人越來越多。又因可蘭經的研讀,所經之處都開始以阿拉伯語為通用語言,也因而成為今天阿拉伯國家的統一語言。
綠色 唯一官方語言
藍色 官方語言之一(在伊拉克,庫爾德语是第二语言)
偏偏這種為了追隨同一信仰而放棄各自不同語言的現象,正與上帝造成人類語言分歧的指令相反。難道阿拉跟上帝還真的分政管理???:-)
後記:
像印尼,土耳其等很多回教國家雖然有各自的語言,但那裡的回教徒讀可蘭經時,還是要以阿拉伯文發音來朗讀。這是因為人們相信可蘭經裡的文字是上帝的話語,即使不懂也不可隨意更改。
這跟中國人唸佛經還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為中國人的音譯佛經完全不能還原成原文。現在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音譯佛經裡說的是什麼,而且由於不同的方言對同樣的字發音也不一樣,唸起經來可以各自發揮。無意間人人都成了小和尚了, 似乎只要佛陀能聽懂就好! :-) 註7
====================================
註1
好友 Been 曾經撰文描寫荷蘭的聖尼古拉節: 聖誕老人在鎮上
註2
創世紀第11章第1到9節
1.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2.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
3.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4.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5.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6.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7. 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8.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9. 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註3
當時的希臘是一個由不同城邦組成的同盟國家。這些城邦的法律,稅制,國防跟外交各自獨立行政。互相間算是盟友國家。
註4
據說,凡航經亞歷山卓港的船隻都會遭到搜船。如有藏書裡還沒有的書卷,必先手抄一份後,再將原稿或新抄寫的稿件交還船主。
註5
約翰在措述耶穌是道(The Word):
猶太思想在希臘人看來完全陌生的。舉一個最顯著的例子,希臘人從未聽過彌賽亞。猶太人盼望的中心,就是彌賽亞的來臨,對希臘人來說這完全是外來的思想。猶太的基督徒所用以認識和介紹耶穌的思想方式對希臘人是毫無意義的。這裏就有一個問題了:基督教怎樣才能介紹給希臘的世界呢?
歷史家列奇(Levky)有一次說過,任何思想的進展與傳播,不但有賴該思想本身的力量,而且更有賴於當代所能接受它的傾向。基督教會的責任就是要在希臘世界,造成一種能夠被接受的基督教信息的傾向。正如顧斯庇(E. J. Goodspeed)所講的,問題是:「一個對基督教有興趣的希臘人,是否必須認識猶太人的彌賽亞思想和他們的思想方法,抑或可以找到一種方式,可以由希臘人的背景向他的心思意念說話?」就是說,用一個希臘人所能明白的方式向他介紹基督教。
約於主後一百年,在以弗所有一個人對這問題極感興趣,他的名字就是約翰。他住在一個希臘的城市裏,與他交往的希臘人對一切猶太思想都覺得是陌生的,難以明瞭的,甚至是不可思議的。他怎樣才能找到一種途徑,用希臘人所能明白而又受歡迎的方介紹基督教給他們呢?突然間,那問題的答案呈現在他面前。在希臘與猶太思想中都有道的觀念。這就可以迎合希臘與猶太雙重世界的需要。這是屬於兩個民族的傳統而又為兩個民族所能明白的思想。
加拉太書 第二章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眾人面前對磯法說:你既是猶太人,若隨外邦人行事,不隨猶太人行事,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
15. 我們這生來的猶太人,不是外邦的罪人;
16. 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Sop 註:希伯來聖經裡的摩西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
17. 們若求在基督裡稱義,卻仍舊是罪人,難道基督是叫人犯罪的嗎?斷乎不是!
20.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
註6
今天猶太人仍在盼望著彌賽亞的來臨,而對基督徒來說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彌賽亞。
註7
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
後註:
我不是教徒,對聖經的詮釋如有偏誤,尚請各位看官不吝指教!謝謝!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題外話宗教 (續 我愛阿姆斯特丹)
格友子駿問我: "現在的荷蘭應該不再對信仰天主教的方式有所限制了吧?"
其實打從1795年拿破崙統治荷蘭以來, 就已經規定宗教自由了. 但彌撒聚會的'地下性' 還是維持了很久, 火車站前新的'聖尼古拉天主教堂'就是一直要等到十九世紀末才敢建.
今天說是'宗教自由', 我個人覺得聽起來比實際要好聽得多. 畢竟這裡的基督徒裡, 也有非常保守,'自以為是'的教派. 有的沿門傳教, 卻拒絕與不跟他們有相同信仰的人來往, 更有拒絕往來户的制度, 即使是自己的兄弟姊妹也不准有來往. 有的教派男人至上. 女人沒有被選舉權 (他們的政黨佔荷蘭下議院的一席) 年輕女孩穿長及腳踝的裙子,除了上學(屬於那個教會的學校)只在他們成排上教堂的時候才看得到她們; 生死是上帝的旨意, 所以小孩不准打預防針....等等. 理想的自由平等的爭取, 有時比想像的難, 難很多.
美歐國家種族的複雜性是'不在其境'的人難 以想像的. 各種社會理論常會讓我覺得是一種'人性的角力'. 這種基督教團體的被通融其實有點像'中國人'在荷蘭. 他們人數有限, 不投票, 不參與政治, 不參與社會活動, 默默的'分享'別人的努力造成的社會安定跟財富, 但他們也不傷害社會,過著自己的日子所以可以視而不見. 可是回教徒現在面臨的卻是以前西,葡的猶太人, 法國的基督教徒, 荷蘭的天主教徒的命運. 雖然由於長期人們受到人性的考驗, 程度上比以前要輕得多, 而且公然起來為回教徒辯護的人也很多, 加上法律的保護, 他們已經能從一開始不准建清真寺, 到後來小小不起眼的清真寺, 到現在正在鹿特丹蓋的歐洲最大的清真寺. 這幾十年來, 回教徒人口在荷蘭的劇增, 受到宗教信仰擺脫不了民族文化的影響, 還是有很多人看到回教徒就害怕. 這種對回教徒的畏懼, 防範心理,常常又是引起'種族文化'的對立的原因. 西方歷史裡, 宗教與戰爭就如此世世代代並肩而行. 可以很挑釁的說: 宗教是萬禍之源! 問題是看看世界上, 神, 上帝, 天主, 馬利亞, 阿拉, 佛陀沒有到及的地方, 樹有樹靈, 土有土地公....還有全世界各角落拜天地之靈, 泛稱的Shamanism薩满教, 證明信仰上帝是人類基本的需求. 宗教引起的衝突好像也是人類 '命中注定'的!
回應(5)
俗於2009/08/14 11:55 回應
歷史總是會重演的; 人類是不可能從歷史學到任何經驗;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歷史總是會重演的」
正如傳道書:
「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事早已也有了。並且 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
「人類是不可能從歷史學到任何經驗」真是如此嗎?
雅各書一章2-4節:
「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箴言三章5-6節說: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
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上帝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
以前,總在一切順利的時候不懂感恩,當患難來臨之時又頻頻抱怨。而今我深感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明白苦難使我更親近 神,不再在負面的光景中輪迴,不再怨天尤人。不論得時不得時,主的平安常在我心。
也求主幫助我們,用愛心說誠實話,得以完成神所託付我們的大使命,傳福音給萬民聽,使人人都回到天父的家中,一起享受神所賜的愛與祝福。
也願神大大的賜福予您
fan
「歷史總是會重演的」
正如傳道書:
「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事早已也有了。並且 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
「人類是不可能從歷史學到任何經驗」真是如此嗎?
雅各書一章2-4節:
「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箴言三章5-6節說: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
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上帝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
以前,總在一切順利的時候不懂感恩,當患難來臨之時又頻頻抱怨。而今我深感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明白苦難使我更親近 神,不再在負面的光景中輪迴,不再怨天尤人。不論得時不得時,主的平安常在我心。
也求主幫助我們,用愛心說誠實話,得以完成神所託付我們的大使命,傳福音給萬民聽,使人人都回到天父的家中,一起享受神所賜的愛與祝福。
也願神大大的賜福予您
fan
Sop於2009/08/16 07:07回覆
謝謝您的善意, 也願神賜福予您!
仙客萊於2009/04/01 18:53 回應
宗教是那群無法踏入政壇男性的另一種春藥. 可悲又可怕的是這群男性將女性視做仇寇, 彷彿他們的出成與成長跟女性毫無關係.
他們難道連自己的姐妹, 母親, 女性的親戚都如此痛恨, 鄙實嗎? 他們利用宗教做幌子行欺壓之實, 假借 上帝的名義倒行逆施, 幹盡了
上帝眼中為惡的事情. 這些人是要下地獄的, 因為他們都是神棍! 上帝的教導是要彼此相愛! 他們呢?
Sop於2009/04/01 20:05回覆
看沒有ㄟ!
仙客萊於2009/04/01 17:11 回應
假如大家信仰的對象是 神, 就不該有如此多的歧見, 更不該有如此深的仇恨了. 既然大家都認為自己是 上帝按著自己的形象所創造的就更該因此而尊重對方. 為了宗教而殺害自己的同胞真的是愚蠢至極!
Sop於2009/04/01 17:19回覆
唉! 可惜宗教往往是藉口, 權力才是真的.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我愛阿姆斯特丹 (四) 宗教包容的極限
出了阿姆斯特丹火車站, 隨著人潮向前走, 不久就到了水壩廣場. 廣場中央有一個二次世界大戰的紀念碑, 從右手邊逆時鐘看去, 有新教堂, 皇宮, 蠟像館等醒目的建築. 穿過廣場後, 偏右的街道是Kalverstraat. 這是阿姆斯特丹最貴的商店街. 到阿姆斯特丹來玩的人大概都不會錯過這條有四,五百年歷史的Kalverstraat.
絡繹不絕的遊客, 讓人對摩肩擦踵有了切身的體會.
1672年, 這裡還是個隱藏的家庭教堂. 因為正門牆上有個鸚鵡的石刻, 習慣上就被稱為” De Papegaai” (鸚鵡). 現在哥德式的教堂正門是在十九世紀末期改建的, 但不經意的話, 還是很容易會走過而不自覺. 如果您停下腳步, 從熱鬧的街上走進去, 這藏在鬧區裡, 出乎意料之外的神聖與寧靜的氣息, 一定會讓您感到驚訝.
1492年, 西班牙得到教宗許可成立宗教裁判所, 開始捕捉所有不信天主教的人, 尤其是猶太人(Sephardi Jews). 沒收他們的財產, 予以監禁, 處以嚴刑或燒死. 1496年葡萄牙的猶太人面臨一樣的命運, 迫使猶太人(再度) 逃亡, 很多就在此時來到阿姆斯特丹. 1574年起, 法國境內信仰加爾文教義的基督教徒(Huguenot) 為逃避天主教徒的殘殺與迫害也紛紛逃往國外, 1700年左右, 在阿姆斯特丹的法國人佔了全人口的四分之一. 其實, 為了人口成長的需求, 阿姆斯特丹的成員打從一開始就是來自歐洲各地. 人們早已習慣接受, 容納各種不同的宗教與文化. 這裡的基督教徒(Protestant) 也有很多不同的分支. 平日猶太教,天主教, 基督教, 無神論者和平往來,也都相安無事.
可是包容的精神也有它的極限. 十六世紀中期, 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也是西班牙的國王. 他派將軍Alva代管荷蘭. Alva是羅馬天主教的忠誠信徒. 他在荷蘭執行苛令嚴政, 只准信仰天主教, 並向荷蘭人徵收重稅. 造成民間極端的不滿. 1566年, 他不顧荷蘭鬧飢荒的困境, 繼續抽取重稅. 憤不可當的荷蘭人於是將怒氣轉向天主教堂. 對天主教施以報復. 天主教堂裡精緻, 豐富, 豪華的裝飾本來就與樸素, 務實, 不敬拜”偶像”的加爾文主義教徒格格不入. 現在他們進一步引用十誡裡”不敬拜偶像”的旨令, 替神行道, 將天主教堂裡的聖母, 聖子, 天使, 聖人等的雕像, 畫像, 管風琴,聖經故事拼圖的彩色玻璃….全部砸爛, 破壞. 或在旁邊開小店, 當市場或遊戲場所, 或佔有改成樸實的基督教堂. (註 2)(這就是為什麼今天來荷蘭的遊客總覺得荷蘭的教堂不夠看的原因!)
剛開始的時候, 天主教徒會在家裡偷偷的進行家庭聚會, 也有人偷偷的建立一種所謂地下教堂(Schuilkerk)的聚會場所, 供天主教徒行彌撒, 作禮拜. 1648年, 荷蘭打敗西班牙, 氣也消了, 才漸漸的明裡禁止, 暗裡通融的准許天主教徒有自己的聚會場所. 但原則上這種場所的外表仍然不准有教堂的樣子, 信徒也只准從側門零零散散的進出.
紅燈區裡的老教堂是原來的聖尼古拉教堂. 建於1306年, 是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座教堂. 在逃不過被破壞的命運下, 重新裝修成基督教堂, 1584~1611年這裡還曾經是阿姆斯特丹的股票市場.現在已經重新整修, 除了有定期的禮拜聚會外, 還定時舉辦音樂會.
直到1795年法國佔領荷蘭之前, 在荷蘭到處都是地下教堂(schuilkerken). 也是在紅燈區裡, Oudezijds Voorburgwal 40, 有一個叫做”Ons' Lieve Heer op Solder”的博物館. 它的外觀是個普通住家, 樓上是”地下教堂”. 1661年有個叫Jan Hartman 的商人為了提供天主教信徒一個彌撒的地方, 便買下此屋, 自己住在樓下, 樓上改建成教堂承續"老教堂"的彌撒功能. 直到1887年, 火車站前新的聖尼古拉教堂建好為止.
外觀是個普通住家, 沒有教堂樣子的地下教堂. 信徒只准從旁邊小巷的側門零零散散的進出.
這是樓下住家的廚房
樓上的 '地下教堂'
下圗是1887年, 火車站前新蓋的聖尼古拉教堂正面.
註 1: 請參考 布魯日一瞥 (五) 比跟園和上帝庇護所
註 2: 請參考 "雕像大破壞"
不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09-03-31 03:04:02 回應
真難為情. 還沒聽過也沒去過 " Ons' Lieve Heer op Solder " 今年一定得去瞧瞧
Sop 於 2009-03-31 15:42:05 回覆
別忘了繳學費
甘尼太太 於 2009-03-30 13:15:32 回應
Who is playing GOD????!!!!!!!
This might be the question that we have to ask ALL the TIME.
Sop 於 2009-03-31 05:21:43 回覆
點到你的回應, 錯覺裡 'Who is playing GOD????!!!!!!!' 好像是用斗大的字映入眼簾中!!!
真是一針見血!!!!!!
今天電視裡的'歷史電台' 播了一天有關西班牙1936年到1939年的Civil War. 加入歐盟後的西班牙已經看不出以前跟西歐國家的大不同了. 可是我也很難想像宗教跟政治的糾纏, 幾年的內戰到現在還是不得啟口的大創傷. 有個受訪的西班牙人甚至將這次內戰說成是第二次'Inquisition" (異端裁判所) . 唉!
子駿 於 2009-03-30 12:14:38 回應
現在的荷蘭應該不再對信仰天主教的方式有所限制了吧?
Sop 於 2009-03-30 18:46:32 回覆
自從1795年拿破崙統治荷蘭以來, 就規定宗教自由了. 但禮拜聚會的'地下性' 還是維持了很久, 火車站前新的'聖尼古拉教堂'就是一直要等到十九世紀末才敢建.
今 天說是'宗教自由', 我個人覺得聽起來比實際要好聽得多. 畢竟這裡的基督徒裡, 也有非常保守,'自以為是'的教派. 有的沿門傳教, 卻拒絕與不跟他們有相同信仰的人來往, 更有拒絕往來户, 即使是自己的兄弟姊妹也不准有來往. 有的教派男人至上. 女人沒有被選舉權 (他們的政黨佔荷蘭下議院的一席) 年輕女孩穿長及腳踝的裙子,除了上學(屬於那個教會的學校)只在他們成排上教堂的時候才看得到; 生死是上帝的旨意, 所以小孩不准打預防針....等等. 理想的自由平等, 有時比想像的難以達到.
美歐國家種族的複雜性是'不在其境'的人難以想像的. 各種社會理論常會讓我覺得是一種'人性的角力'. 這種基督教團體的被通融其實有點像'中國人'在荷蘭. 他們人數有限, 不投票, 不參與政治, 不參與社會活動, 默默的'分享'別人的努力造成的社會安定跟財富, 但他們也不傷害社會,過著自己的日子所以可以視而不見. 可是回教徒現在面臨的卻是以前西,葡的猶太人, 法國的基督教徒, 荷蘭的天主教徒的命運. 雖然由於長期人們受到人性的考驗, 程度上比以前要輕得多, 而且公然起來保護, 為回教徒辯護的人很多,加上法律的保護, 他們已經從一開始不准建清真寺, 到後來小小不起眼的清真寺, 到現在正在鹿特丹蓋的歐洲最大清真寺. 這幾十年來, 回教徒人口在荷蘭的劇增, 宗教信仰又擺脫不了民族文化的影響, 還是有很多人看到回教徒就害怕. 這種對回教徒的懼怕防範心理,常常又是引起'種族文化'的對立. 西方歷史裡, 宗教與政治就如此世世代代並肩而行. 可以很挑釁的說: 宗教是萬禍之源! 問題是看看世界上, 神, 上帝, 天主, 馬利亞, 阿拉, 佛陀沒有到及的地方, 樹有樹靈, 土有土地公....還有全世界各角落拜天地之靈, 泛稱的samanism薩满教,信仰上帝是人類基本的需求. 宗教引起的衝突好像也是人類 '命中注定'的.
本來以為人是會從經驗學習的動物, 可是, 前幾年Bush代表政府宣揚(包括猶太教的)基督教, 跟回教國家對立, 證明的好像是: 歷史總是會重演的; 人類是不可能從歷史學到任何經驗;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Henin 於 2009-03-29 07:47:01 回應
看著你所描述的故事 意猶未盡呢~
你真是深入荷蘭的生活,將阿姆斯特丹的故事說的淋漓盡致
連外觀像一般住家,裡頭卻別有洞天的地下教堂 你也知?
很好奇你怎會這麼了解耶~
Sop 於 2009-03-29 18:29:11 回覆
我有個怪癖, 不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 會被彆死
我對荷蘭文化的興趣, 可能是因為荷蘭是個比較開放的社會, 他們對自己的環境也能比較誠實,認真的探討認識. 媒體上有關資料很豐富.所以能對荷蘭的社會有一點點的認識可能是因為我常沒事看報紙吧!
2007年4月27日 星期五
印度見聞 (六) 廟宇與宗教 2
錫克教 (2%)
在1984年, 印度總理甘地夫人被她錫克教的隨身侍衛刺殺前, 世人對錫克教並不熟悉, 但是錫克教信徒雖少, 他們卻“…like the potato, you can see them everywhere” . 錫克教是十五世紀時, 由那納克法師Guru Nanak所創. 他生於當時印度教與回教共存的印度北方(今印巴交界). 有感於兩教間的不斷衝突,主張只有一位真“神” (The True Name), 反對印度教偶像崇拜的習俗, 提倡兄弟愛, 注重道德生活的實踐. 融合回教及印度教之教義, 創立新教. 是錫克教十位法師(Guru)裡的第一位. 他重視靈性生活, 認為應由法師指導信徒的生活. (Sikh 本意是學習, 學生). 錫克教的經典(Guru Granth Sahib)是由第十位法師Gobind Singh收集了所有十位法師的教理, 並節錄了一些佛教和回教的經句後編輯而成. 宣佈錫克聖書從此將取代真人Guru, 而將此聖書人格化成錫克法師. 在錫克廟裡, 不供奉神位, 正堂中間擺的是錫克教的聖書. 進入錫克廟時, 要脫鞋, 帶頭巾. 信徒則走到“經典法師” 前跪下, 頭額觸地禮拜, 獻上金錢感恩. 再退後幾步, 坐下打坐.
錫克廟的建築簡單莊嚴, 多以白色大理石為建材. 圖為在 Pushkar 的錫克廟.
Pushkar Sikh's Tempel
翻開的錫克聖書被供奉在廟堂前面供奉台上像一張小床的台座上, 書上加蓋絲綢. 信徒則以對待法師的態度對待此聖書. 最妙的是, 他們認為這位 “法師” 在此坐了一天, 會疲倦, 所以, 天黑時, 這本書就會被關合, 移到廳堂旁邊一角, 有圍簾圍起的床上休息.
Pushkar Guru Granth Sahib

本來只注重靈性生活的錫克教, 經過十位法師的“改進” 終於也脫不了宗教習俗上的繁文縟節. 包括規定男人都姓Singh, 女人都姓Kaur . 還有對信徒穿著的規定. 男人一律不剔髮 (身體髮膚, 受之於神, 不可毀傷), 纏起來以後包在“頭巾帽”(turban)下, 女人則在頭上披“紗巾”(chiffon).
India’s Prime minister Manmohan Singh
Sikh family
佛教 (1%)
西元前六世紀, 在靠近今日尼泊爾的一個印度王國的王子Siddhartha Gautama (世稱佛陀Buddha, 即覺悟者), 因反對種姓制度, 追求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 相信每個人都可經過修持, 得到解脫(涅槃), 因而創立了佛教. 他因未指明接棒人, 漸漸的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教派, 約公元一世紀標榜脫度眾生的大乘佛教興起,把追求個人解脫的佛教稱作小乘. 後來佛教吸收了印度民間密教信仰演變為佛教密宗金剛乘, 並逐漸被印度教同化. 印度教徒相信佛陀是印度神Vishnu的化身. 如今, 在印度少數的佛教徒大多分佈在與緬甸為界的地方. 1959年新疆達賴喇嘛得到印度政府的協助將流亡政府設在印度北部, 翻過希馬拉雅山與新疆為界的Dharamsala一帶.
耆那教 (2%)
幾乎與佛教同時, Bhagwan Mahavira在印度西部的Rajasthan創立了耆那教, 耆那教教義與佛教相似. 反對種姓制度, 提倡不用暴力(Ahimsa), 嚴格苦行, 嚴守素食, 相信宇宙是無限而不是由神創立的. 1947年發起非暴力, 不與統治者英國合作, 帶領民族獨立運動的聖雄甘地, 就是耆那教的忠實信徒. 奇怪的是身為耆那教教徒的朋友, 嚴守素食倒是真的.可是進出印度教的廟宇,行跟印度教徒一樣的禮拜儀式,我實在看不出他們跟印度教信徒有何差別.??
Mohandas Gandhi traveled for his biography
基督教 (包括天主教 )
據傳耶穌的門徒猶大 (St. Judas Thomas)早在西元52年就已到達印度傳教了, 其追隨者被稱為Syrian Christians. 一般相信現在還有七個教堂是St. Thomas the Apostle那時建的. 在印度的基督教徒一般分佈在西岸像Kerala 和 Goa 等城市及印度南部. 現在, 在印度的基督徒(其中天主教徒佔70%), 大部分還是歐洲殖民時期對印度教徒施壓, 傳教的結果. 後來也有許多在傳統的種姓制度裡屬低下階級者, 為逃避社會的歧視, 而歸依基督教.
祆教(Zoroastrians)
三個半千禧年以前, 先知Zarathushtra在波斯 (Persia) 創立了祆教,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 西元第七世紀時, 信仰回教的阿拉伯人侵入伊朗, 對祆教信徒施壓, 在西元第八到十世紀之間, 不願改信回教的波斯人便逃亡印度. 這些移民在印度被稱為 Parsis. 因為他們禮拜時, 會生火來象徵敬拜的神,所以又被稱為拜火教. 現在世界上僅存的祆教人口大多集中在印度西岸的Gujarat .
巴哈伊(Bahá’í)
巴哈伊始源於伊朗, 是一種務實的信仰. 強調人的精神面跟實際生活是一體的. 認為各種不同宗教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跟當時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形成的. 所以對回教,印度教, 佛教, 基督教都認可. 靈曦堂是向公眾開放的,並且僅用作禮拜(Worship),不佈道. 到了禮拜的時候, 在靈曦堂內由不同的信徒朗讀一段佛經, 聖經, 可蘭經...還有一段大師的箴言.
在新德里的巴哈伊靈曦堂建於 1986年。俗稱“蓮花寺”,有九面三重花瓣,九個蓮花池。裡面莊嚴肅靜,繞堂在信徒席外圍邊擺著不同宗教的經典跟經節。此外沒有任何裝飾。所有的人都可以進來禮拜與靜坐。

猶太教(Judaism)
西元前973年, 就有猶太人隨著所羅門王的商船到了印度西岸的Kerala, 後來陸陸續續有更多猶太人遷入印度. 現在印度的猶太人人口僅剩六千人.
由於羅馬主教與各西方國家的關係及後來文藝復興,基督教興起對西方社會的影響很大,有人說:”西方的歷史其實是宗教史!”.這句話如果用在印度可能更為恰 當.從古老的”神”話開始,人們就一直受宗教的操縱.幾千年的古文化,幾千年的束縛.可惜多元性的文化,帶給社會的往往不是豐富與多彩的內涵,而是相互的 摩擦與傷害.
*** 目錄: 印度
印度見聞 (五) 廟宇與宗教1
雖然有機會到印度去走一趟, 但因瑣事太多, 時間有限, 去還是不去, 一直打不定注意. 最後決定不動腦筋, 隨性的去消遙幾天也好. 於是趕著七月的雨季匆匆成行. 一向孤陋寡聞, 對印度毫無所知, 行前又無心理準備的我, 顯然太低估了可能受到的文化震撼. 短短十二天的印度經驗, 讓我像是著了魔似的, 晝思夜夢; 只好不顧一切的跟“印度” 糾纏了一番. 此時動筆, 也算是對自己有個交代.
用十九世紀末, 英國文學家馬克吐溫訪印後寫的一句話來形容我的所見應很貼切:
“This is indeed India! The land of dreams and romance, of fabulous wealth and fabulous poverty – of genii and giants and Alladin lamps, of tigers and elephants – the country of a hundred nations and a hundred tongues, of a thousand religions and two million gods, cradle of the human race, birthplace of human speech, mother of history, grandmother of legend, great grandmother of tradition…”
印度是多種宗教的發源地, 又是早期強悍的波斯, 阿富汗, 蒙古及後來的葡萄牙, 法國及英國人的爭霸之地, 長遠的歷史造成了今日宗教, 種族, 語言和文化都極度複雜的印度. 到了印度, 最引人注目的是與世界潮流無關的衣著時尚, 四處林立的大小廟宇, 公司行號, 商店, 家裡到處供奉的神位和各式綿延不斷的宗教儀式. 宗教應是印度人生活裡最重要的元素.
印度的宗教種類繁多, 除了發源於印度的印度教(波羅門教), 佛教, 耆那教(Jainism) 和錫克教(Sikh)外, 還有傳入印度的回教, 基督教, 猶太教和祆教(Zoroastrianism, 拜火教)等,不勝枚舉.
從西元第八世紀, 由中亞, 波斯逐批遷入印度的回教徒開始, 到後來寬容大度的回教王朝的建立, 印度教和回教多能互融共處. 但是原來這種多種宗教和諧並存的社會組合, 卻是現在社會不安的最大威脅. 印度因宗教糾紛而引起的大小爆炸案頻頻不斷, 隨著全世界宗教衝突的與日俱增, 如何求得印度內部的安定, 大概是印度政府最大的挑戰.
印度教(Hinduism) (82%)
印度教是印度的正統宗教, 起源於印度北部的恆河流域, 目前在印度有大約82%的人口信奉印度教. 他們相信現存的吠陀經典等皆為宇宙之音的文字紀錄, 它們來自宇宙而不是由法師道士自創或代寫的. 印度教崇拜的三大主神包括創造之神梵天(Brahma), 保護之神毗濕奴(Visnu) 和生殖與毀滅之神濕婆 (Shiva). 每座廟宇都有其各自尊拜的神, 而每個神, 經過輪迴重生以後, 就可能超過二十幾個迴生的形像, 這些迴生的神也各有其名, 各具其像. 想了解一點教義, 聽到的通常只是關於這些神的童年或什麼神跟什麼神結婚等等的 “神” 話故事. S帶我進出廟宇, 想讓我對印度教有進一步的認識, 我不經心的問她怎麼能記得住這麼多有關神的故事, 沒想到竟觸怒了她, “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不是故事!”.
恆河(Ganga)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河,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信仰印度教的善男信女在恆河聖水中沐浴, 洗滌罪孽, 淨化靈魂. 每年的七, 八月裡, 在印度北部常會碰到一些印度教徒, 身穿橘紅色的衣服, 兩肩各挑一水罐, 赤著腳, 從他們的家鄉走到恆河(Ganga)在希馬拉雅山裡的源頭Haridwar 去取聖水. 再回鄉獻給Shiva神, 表示感謝. 他們(專名Kanwarias)有的要走上千公里的路. 花上二十幾天的時間, 才能完成此任務. 去年在從新德里通往Haridwar約2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此程的最後一段路), 因取聖水的人太多, 一般的交通反而被迫停駛15天.
Pushkar Kanwarias
印度教的鬼神很多, 有人只拜其中之一, 有人見神就拜, 似乎不太挑剔. Ganesh 是幸運之神, 公司開張, 新屋落成, 新事業的開始...等等, 必先祭拜的神.
Ganesh
其他千奇百怪的鬼神更是讓人訝異. 印度人相信史載經典或史詩皆為宇宙之音, 不容置疑. 一位走遍世界各地的船長親口告訴我, 今日的太空科技不斷的在印證印度的“神”話. 吠陀經典裡的現象遲早會發生的, 將來科學一定會進步到將象頭移植到人體上! !
在Delhi街上所見
車行在Delhi高速公路上所見
進廟拜神, 形式面重於精神面, 繁文縟節非常的多, 赤腳進廟, 扯鈴通知神明, 買花獻佛 (被道士倒在地上了事), 丟碎椰子, 在臉上塗紅抹白, 受領福錢, 領食神糧(不大新鮮的爆米花), 受道士按頭祝福 或在你臉上塗更多的顏色, ……,總之, 動作不斷, 忙碌萬分.
這是Hyderabad Birla Tempel,善男信女非常多,爭先恐後的接受神職人員的祝福.
如果時光倒退, 在從前的印度,這些人可藉神明的力量,指定國王,擁有軍力和領土…
光看他們的這副德性,就想大呼: 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
回教 (12%)
早在西元第八世紀的時候, 回教就隨著中亞, 波斯人漸漸的傳入了印度,十二世紀回教君國的成立, 十六世紀蒙兀兒王朝的建國, 使回教更加普遍.初期的回教統治者大多非常溫和, 提倡兄弟愛和世界和平. 在這裡, 印度教與回教和平共存了好幾個世紀. 後因蒙兀兒後期的Aurangzeb等國王, 極力提倡回教, 對印度教徒大加殘害, 引起了宗教間極大的衝突.
昔日回教國王為對印度教徒表示兄弟愛與和平, 除了和印度教徒結婚外, 他們的宮庭建築也使用不同宗教的圖案來裝飾, 思其肚量之大, 不禁對今日的宗教衝突, 嗟噓不已!
這是大皇宮 Taj Mahal 的塔頂裝飾, 上端是印度教的象徵, 下方缺月是回教的標誌.
Agra Taj Mahal
圖為位於Agra 之Fort, 建築藝術包括回教的拱門, 佛教的花飾及猶太教大衛王之星的圖飾.
Agra Fort
1947年, 印度從英國的統治下獨立時, 許多回教徒居住的西北部被歸屬於巴基斯坦 (東,西巴基斯坦, 即今日之孟加拉和巴基斯坦), 現在回教徒在印度的人數所佔的比率減少許多, 但還是僅次於印度教. 大部分分布在以前回教王國的所在地.
雖然印度的回教徒大部分住在與巴基斯坦交界的喀希米爾 (Kashmir)附近, 但印度南部如Hyderabad 等大都市, 因長時間受到回教君王的統治, 印度教與回教徒所佔人口比例大致相同, 城內清真寺林立. 這一帶種族與宗教的糾紛特別多,氣氛之緊張不下於喀希米爾.
十六世紀末期, Nizam 王國的Muhammad Quli國王在Hyderabad市中心建了Charminar清真寺,極具靈性.導遊說:它的規模雖小,但它的建築藝術可與Agra 的大皇宮Taj Mahal 媲美. 我認為Charminar細節的設計跟手藝雖然高貴大方,可是位處市中心,缺乏Taj Mahal因距離而產生的神秘感.它的塔冠也顯得太重,總讓我有點不安的感覺.
Hyderabad Charminar
我在印度見到的清真寺多為開放式的, 與阿拉伯國家的似乎不太一樣.(?) 圖為在Ahmedabad 舊區的清真寺(Siddi Saiyad’s Mosque).
Ahmedabad
Hyderabad Mecca Masjid
之.
Hyderabad Nizam's resting place
這是Hyderabad Mecca Masjid 旁Nizam的靈堂大廳.本以為這裡應該很莊嚴,很肅靜, 但是大熱天裡,能在這清涼的大理石板上睡一覺, 也是莫大的享受!
*** 目錄: 印度
米米 於 2009-02-08 13:58:28 回應
我是指這一段啦:" 吠陀經典裡的現象遲早會發生的, 將來科學一定會進步到將象頭移植到人體上! !"象頭移植到人體上有什麼好處呢?
Sop 於 2009-02-08 14:21:14 回覆
好像是表示他們的神真的存在. 我也不清楚. 他們還有猴神.....該研究印度教了!
米米 於 2009-02-08 13:33:11 回應
將象頭移植到人身體上有什麼具體的益處嗎?
Sop 於 2009-02-08 13:52:30 回覆
象頭人身的神像是Ganesha, 是印度人的福神. 到處都可以看到. 工廠商店開張大吉, 一定會先奉拜這位象頭神, 以求福!
Yaseen 於 2007-10-27 02:46:43 回應
Charminar細節的設計跟手藝雖然高貴大方,可是位處市中心,缺乏Taj Mahal因距離而產生的神秘感.它的塔冠也顯得太重,總讓我覺得有種不安的感覺.
可以講解一下ㄇ? 有照片ㄇ?
宗教這個東西, 你聽你的鳥鳴, 我看我的日出不是很完美ㄇ?
為宗教吵架, 吵贏有什麼獎品? (跟製造族群分裂一樣, 少數人吃香喝辣, 多數人受害)...... 始作俑者幾無後乎..... 偏偏一堆人真的笨到被人煽動, 等事情鬧大了, 你叔叔殺了他佬佬, 他報仇殺死你家人, 誰都沒法收手, 只是為了自保硬著頭皮繼續玩下去, 玩到命沒了為止 (或祖上積德有人出來調停)....... 德國人二次大戰聽希特勒說蘇聯人是劣等民族, 聲勢大好時跑去人家土地殺害強姦人家多少人? 到大戰末期德國人照樣跟蘇聯人拼命到政府投降? 為什麼? 掉到蘇聯人手上就有得受ㄚ (沒看到德國女人被蘇聯兵集體強姦, 40萬德國兵死在蘇聯戰俘營?)
所以漢人在對待宗教上是聰明ㄉ....
PS: 早期回教王國的寬容是對的, 那跟佛教阿育王立碑文要大家不只是要包容別的宗教, 還要心甘情願的諦聽別人宗教有異曲同工之妙 - 肚量有多大, 眼光就多高, 路就有多寬 (儘管回教王國的包容離 "心甘情願的諦聽別人宗教" 應有距離 - 但阿克巴大帝娶印度教公主應該就是大手段
Sop 於 2007-10-27 07:37:44 回覆
'所以漢人在對待宗教上是聰明ㄉ...'
我怕你要對這裡的'漢人'作個詮釋了.他們是那個時代,那個地方的漢人?他們對宗教的態度是什麼?用中國人的宗教態度是不是可以解決南斯拉夫因歷史背景形成的複雜種族和宗教的問題?
另 一方面寬容的社會跟忍耐,因鬥不過或因反正也改不了而只好認命的社會內涵也不一樣.其實現在絕大多數的'漢人'也還是沒有宗教自由.我自己雖然沒有宗教信 仰,但我不能不承認宗教對人類的重要性.是一門'太'大的學問.我對宗教跟人類歷史雖然很有興趣,但僅限於'觀察員'的身分,實在沒能力去'了解'它.
當然你所說的"包容別的宗教, 還要心甘情願的諦聽別人宗教有異曲同工之妙 - 肚量有多大, 眼光就多高, 路就有多寬.."倒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原則.在此我也舉雙手雙腳表示贊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