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與海爭地 談何容易


讀了格友轉載 2009.09.06 民生戰線 的 '與海爭地新思維/荷蘭拋棄防堵 建洪氾區' 忍不住多嘴作了以下的回應.

於2009/09/08 15:43 回應

本文作者對荷蘭的與海爭地的努力顯然作了很多調查與努力, 在這裡, 我也藉著近水樓臺的地利之便, 作一點我個人認知的補充.

事實上, 因為低於水面的荷蘭西部沿岸絕大多是以沙丘帶/ Duin與海水相隔的. 為了保持沙丘帶後居民的安全, 他們每年都必須在沿海"噴沙", 保持海灘的寬度.


 
為免沙丘上的細沙被海風吹走或被海水沖失, 沿海沙丘上常見人工種值的海草.



從相片裡可以看出保養維護沙丘帶的消耗有多大. 荷蘭人與天爭地, 住在不是自然形成的地上, 要付出的代價之高, 是可想而知的.

沿海沙丘帶有荷蘭國家公園的功效

 

 
有些沙丘帶特別寬闊, 適合抗風的鹹水植物生長, 色彩隨著季節的改變而變, 特別好看, 尤其是背風的地方, 非常適合騎單車或散步.
沙丘也有濾水的功能, 是荷蘭淨水不可或缺的一環. 


 
為了維持沙灘的寬度, 年初時, 偶爾可以見到人們忙著從海裡抽取海砂, 噴在沙灘上.
 

此外他們也必須不斷的維修沙丘帶的勞固性. 否則因為海水的沖刷, 海灘會越來越窄, 海水會直接衝擊沙灘後的沙丘帶/ Duin. 而沙丘帶後便是低於水面的荷蘭國土.

這是沙丘帶後的'土地'.


不易維持沙丘帶的地方, 他們就會築防水堤 (英: Levee或"Dyke, 荷: Dijk).


這是海堤防後的農產,畜牧地.



海堤防後的住家.


 
像北方最大的沙島 Texel 就是島的西邊一排沙丘, 東邊一排防水堤. 好似一個完全不自然的天然沙島.

荷蘭受到水的威脅不只是海水的不斷上漲. 使西邊沿岸受到更大的威脅, 源自法國阿爾卑斯山的Maas 河, 跟來自瑞士, 經流德國, 最後從荷蘭出海的萊因河和它們的分支也都能造成極大的威脅. 1995年曾因流入荷蘭水道的水量達到每秒13,000立方公尺的流量, 大量的水流入低漥地區, 防水堤受到壓力也有爆裂的危險, 住在 Betuwe 跟Gelderland “人造地 / Polder”一帶20萬居民被即時遷出, 許多牛羊也因此滅頂. 荷蘭治水政府 (Waterschap) 的治水標準一般的安全程度是能承當1250年才會發生一次的大水災. 沿岸的沙丘 / 防水堤則須達一萬年才會發生一次的大水災的威脅. 除了全球的暖化現象, 人們也擔心急速的都市化會減緩雨水被大地吸收的速度. 這次水患提高了人們的警覺性, 2050年這一帶的堤防安全要求將是每秒18,000立方公尺的水流量.

在荷蘭, 除了每一條水道的水位高低持續的受到電腦自動化檢驗控制, 每一段的防水堤也有專人不斷的巡察, 在有需要的地方加強或增高堤防的建設. 為能應對大自然的變化,

現在人們已經開始計畫將曾經化湖為地的低地, 包括畜,農業使用地, 自然沼澤區, 鳥類聚集地等在洪水氾濫時開放為暫時容納大水的蓄水池. 可能也是本文作者說的”創造天然洪氾區”, 至於紅樹林沼澤, 聽起來似乎也合理, 可是我個人沒聽說過,網上也只提到在荷蘭的一個動物園裡的擬沼澤區裡有紅樹林(Mangrove) 的種植, 而原作者說”荷蘭已拋棄有數百年傳統的防堵手段” 一定也有他的根據, 只是我個人沒聽說過.












竺老師2009-11-20 20:57:57 回應
荷蘭人也很辛苦喔
Sop2009-11-23 15:29:45 回覆
其實與海爭地已經是荷蘭人天生的"習慣"了. 現在一切都有很好的安排, 跟以前浪潮一來就人心惶惶的時代比起來, 已經不很辛苦了.
attile2009-09-09 12:42:41 回應

那麼噴出的沙再種植海草後會形成陸地嗎,還是大浪一沖就打回原形?
 
那消波塊到底管不管用,為何荷蘭不使用這消波塊?
Sop2009-09-10 02:07:09 回覆
他們噴沙的目的是加寬或保持沙灘的寬度, 讓衝上來的海浪不會衝擊到沙丘. 這些沙丘一般都是自然形成. 由海風將細沙吹起後在降落成丘. 有時也會自然生出各種不同的植物. 人工種植海草當然是希望細沙落成沙丘後, 不再被海風或海水破壞. 按各地海浪衝擊力的大小, 沙灘的寬度並不一致. 沙丘保護的方式也有差別.

消波塊的效果可能不錯, 不過大自然跟國情的不同. 從前我在台灣看到這種一勞永逸的消波塊的時候也不覺得怎樣, 可是現在習慣了荷蘭人的方式, 我想荷蘭人不會接受這種在他們眼裡破壞自然景觀的大石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