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美感,文明與經濟影響力

將美感,文明跟經濟綁在一起的說法,引起了我的興趣。所以我也在這裡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有個疑問,您說沒有大航海時代,會有文藝復興嗎?事實上,文藝復興起源於意大利的翡冷翠Florence。而航海大國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跟法國。而大部分的藝術行為也都發生在義大利,所以這種說法似乎有點爭議。

我以為'美感'是個很主觀的概念。環肥燕瘦不過是個例子。它跟包括自然資源跟政治壓迫,社會風氣等大自然環境和'民族性'都有不解的關係。您認為經濟優勢推動了文化的走向,可是,從您舉的例子來看,文化成了一種商品,而無品味之別。我覺得這種文化的推銷跟美感沒有一定的關係。

黑人的靈歌,藍調,爵士樂,歐洲的古典樂,吉普賽人的讓人迷眩的旋律,非洲的歌舞一體的快板韻律,都各有它的美感,但這種美感好像跟不同民族的 DNA 緊緊的綁在一起,不是可以交換或學習的。

一個喜歡清談,漫談哲理的法國人設計的東西跟一個講求實效,簡單明瞭的德國人設計的東西自是難以比較。日本人嚴謹的精神面跟印度浮躁喧嘩的精神面會影響他們的藝術觀點應是不容置疑的。

崇洋,哈日的心理,跟您說的文明流向隨著經濟優勢而定比較接近。但這種拷貝來的'感覺'與'文明'並不一定跟自己的審美觀相吻合。世界上的建築,服飾,食物的漸趨一致性,表現的實際上只是文明,品味的單一性跟漸趨貧乏。

中國兩千年來,除了皇宮裡有限的藝術成品外,一般世俗效法賢人,拷貝範本的習慣,讓個人心靈上的成長得不到應有的空間。或是對美國文明的不可抗拒,或是對日本文化的心儀暗戀,跟自己環境裏相稱的文明的闕失不無關係。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老布勒哲爾的通天塔


根據聖經創世紀裡的記載,巴別Babel 是造方舟的挪亞後代建的第一座城.他們原來想聚在這裡一起生活,就著手建造一座通天的高塔.可是這違反了耶和華要他們在洪水以後分散前往世界各地的意願.於是上帝就讓他們開始說不一樣的語言,使得他們互相之間無法溝通,以致於被迫停止繼續建造通天塔.

生於荷蘭Breda,後定居布魯塞爾的佛萊明畫家老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曾經到義大利旅遊過. 西元1563年按照羅馬競技場的模式畫了三張巴別的通天塔The Tower of Babel.


如今一張在維也納,



一張在鹿特丹的Boijmans van Beuningen博物館,



第三張則不知去向.

在鹿特丹的這張不過只有60 × 74.5 cm大. 畫裡的通天塔像個龐然大物, 占據了畫面的大部. 從已經高過雲彩的塔, 可以看得出來這座通天塔似乎真的也快要通天了. 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 如果不仔細看, 很容易就會不經意的走過. 可是駐足細看, 您會發現老布勒哲爾就像那個時代的其他畫家一樣, 作起畫來是沒有什麼遠近, 透視, 主角, 配角的說法. 這張畫裡的每個角落都有數不完的情節, 說不完的故事. 幾分鐘的時間是沒法看得完的.

如果我們從畫的右下方開始看起, 可以看到有很多各式各樣, 各具姿態的船隻或停泊或活動在岸邊. 漸漸的往左看去, 成群的人正在工地上忙著, 好不熱鬧. 塔左後方的城市裡清楚的可以看到一座座的建築. 從塔底下已經泛白略有濁色的磚塊到上頭剛砌上的紅磚, 可以看得出來這塔已經建了很久了. 左側從上到下垂直的紅色部分是一段段將紅磚運往塔頂的痕跡, 而白色部分則是運送白石灰的地方. 用鷹眼還可以看到塔的上端到處都是建築器材還有小得看不見的工人不斷的忙著, 要將塔建得更高. 


以下特寫圖借自Internet。


聽說這張畫裡一共有上千的工人, 我靠近瞇著眼睛仔細的看. 可是, 說實在的除了微細的筆劃外, 我實在也看不出什麼名堂來. 我開始懷念起我的放大鏡了. 我甚至懷疑這館裡的工作人員裡, 一定有好幾位已經偷偷的用放大鏡看過了. 我開始有點嫉妒了...


畫裡的人, 有的騎馬, 有的牽馬; 有的在談話, 有的在推車; 有彎著腰工作的, 還有拿著鏟子鏟石灰的....., 在這裡我沒法表達出這些人物的渺小. 不過, 您從那塔各個進口大門的高度比比下頭的人就可以想像他們有多小了. 您也可以根據人跟建築的大小比例, 想像這座通天塔大概有多高. 這裡是我用 Macro 照下來, 放大以後才能看到的景象.


 


 

本來我還想多照幾張,可是突然從展廳的兩個門各衝進一位警衛. 看到我將鼻子貼在畫上看畫時, 鬆了一口氣,馬上向警衛室報平安. 不過也警告我離畫遠一點. 我說: "這你也不能怪我, 誰叫Bruegel 在這麼小的一張畫裡畫了一千個人! 害我靠這麼近還看不清楚!!!


註:


創世記 第十一章


1.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2.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


3.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4.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5.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6.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7. 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8.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9. 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


敏慧 於 2012-01-31 11:47:36 回應
感謝分亨 你介紹的真詳細呢,恭喜上精選....
Jimmy 於 2012-01-31 11:42:45 回應
早安,很棒的分享.
善聽 於 2012-01-31 09:45:33 回應
真是精細感恩分享...
夜伴路燈 於 2012-01-30 23:33:42 回應
能這樣鉅細靡遺的解釋,真的很棒,也恭喜被選上精選部落格
quen 於 2012-01-30 22:27:26 回應
超級棒ㄉ文章誒 ! 我們有顆感恩的心 , 就多了幸福 !有顆關懷的心 , 就有了微笑 ......
Sherry 於 2012-01-30 22:08:45 回應
你介紹的真詳細呢,恭喜上精選....
金橋二手錶 於 2012-01-30 22:08:10 回應
哇!好優的部落格喔!
小女巫 - * - 娜諾婭 於 2012-01-30 21:10:07 回應
剛剛看圖的時候還沒察覺
到看到下面您說人和圖的比例的時候才赫然發覺這塔好高大
山上野孩子 於 2012-01-30 20:54:20 回應
好細膩 真的要用心去看^^
阿武 於 2012-01-30 20:21:32 回應
謝謝您特別用心的分享!
阿熟 於 2012-01-30 18:54:30 回應
謝謝分享~
Amy 於 2012-01-30 18:28:48 回應
恭喜上精選!生活是一本精深的書,別人的注釋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願你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李老師 於 2012-01-30 14:41:17 回應
每天保持 
高昂的心情 
真是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啊!!!
貓頭鷹收藏達人 於 2012-01-30 13:25:59 回應
恭喜您上精選.祝新年快樂 邀請您來貓頭鷹博物館部落格分享智慧與福氣

HONEY 於 2012-01-30 12:32:42 回應

現在大家又爭先恐後的蓋世界第一高樓 你看像不像巴別塔事故重現 傳說中的2012年就是今年 肯定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aking 於 2010-11-10 16:49:05 回應

哈哈哈 也讓我這個小野鶴 開心妸-增廣見聞 感覺上您的部落格 彷彿又回到讀書時的趣味<兒>

aking 於 2010-11-10 16:41:00 回應

啊 您真是個有心人

樂之天堂.夢之旅人 於 2010-08-27 15:03:07 回應

哈囉!千呼萬喚,我把在藝術史博物館展出的布勒哲爾作品整理了一下。
有空請您來看看吧!

樂之天堂.夢之旅人 於 2010-08-09 09:29:41 回應

您說得沒錯!像放克林姆大作的貝維德雷宮就不行拍,看了哪些東西就有些淡忘了!真後悔沒寫個筆記呢!
您真是過獎了!我並不是個藝術家,我也從未自稱為藝術家,(雖然曾經有過這個夢想)
我只是個從事國小初等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看博物館是興趣啦!
我覺得您才是深藏不露呢!學了好多東西,玩了好多地方!
目前在整理布勒哲爾的資料,到時再邀您看看囉!

Sop 於 2010-08-10 02:11:25 回覆

別說了, 人家我實在也沒甚麼好藏的,寫起文章來又像難產,只是還沒被自己的愚鈍憋死而已. 不過有時真的很洩氣.
等著看您的布勒哲爾.

不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10-07-30 04:39:33 回應

在我這個外行人看起來, 這畫好像比較匠氣了些. 機械性, 功能性很好. 少些靈性或羅曼蒂克. 如是我說...

Sop 於 2010-07-30 06:38:11 回覆

說到外行人,你就別客氣了.
這 是老布勒哲爾在西元1563年畫的.那時的畫風一般還談不上靈性或羅曼蒂克. 老布勒格爾的畫多為聖經或通常帶點幽默的小鎮故事的寫實畫. 不過我也同意你,這張畫有點匠氣. 他只是很寫實的將工人建造通天塔的"實況"畫下, 據說他畫的建築機械是他在仔細觀察當時安特衛普的建築工地畫的,非常寫實, 不過這我就沒法下評語了.我相信樂之天堂.夢之旅人在維也納看到的那一張(第一張)應該比較有變化,有看頭, 不過我也為這張的精細感到興奮.

樂之天堂.夢之旅人 於 2010-07-28 23:08:41 回應

不瞞您說,我也在這張畫之前「張望許久」!!
印象中布勒哲爾有近五十張的油畫,我看了看我的照片,至少十四張在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
聽說奧地利皇室特別喜歡布勒哲爾的畫,就像您說的,許多都被他們買走了,
所以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可以說是布勒哲爾的畫作最多的地方。
另外我在前年去德國時曾在柏林看到「尼德蘭的諺語」,在慕尼黑看到「富裕國」,
也都很讚!!未來我如果有機會去比利時,就像您說的,去鹿特丹、安特衛普及布普塞爾看看。

Sop 於 2010-07-29 00:25:53 回覆

在維也納的那張一定更有看頭. 在鹿特丹的那張原來是私人收藏(Van Beuningen)他的孫女後來提起, 他祖輩的藏畫掛滿了家裡的牆上. 說不定她祖父還在那張通天塔的畫下煎過蛋呢!後來他把所有的藏畫都捐給了博物館.
很多博物館都不願讓訪客照相,您竟能在奧地利藝術史博物館大大方方的照了14張布勒哲爾的畫. 真是要得. 如果不讓照相,我總覺得過後就忘了, 讓人遺憾.
你跑遍江湖就為了看博物館,真是精神可嘉. 不過話說回來你本來就是藝術家,也是應該的. 
老布勒哲爾那時流行畫荷蘭諺語.您的提醒讓我想起我學荷語的課上還用當時的畫作過教材學荷蘭諺語呢!

樂之天堂.夢之旅人 於 2010-07-27 23:16:34 回應

嗨!您好!
我很喜歡老布勒哲爾的畫!去年去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看到一整面牆的老布勒哲爾作品,真是開心得不得了!當然也包含了通天塔那張!
您的第一張圖片好清楚呀!!
您好細心喔!把圖中的「小人」放得這麼大!

Sop 於 2010-07-28 03:37:09 回覆

我原來也以為到了布魯塞爾一定可以看到很多老布勒哲爾的畫, 後來才知道當時他的畫都被奧地利皇室給搶購光了 在維也納看他的"畫集" 一定很過癮.

每個博物館的規矩不一樣, 我去鹿特丹 Boymans van Beuningen 博物館區的時候, 人不多, 光線號, 又任人隨意照相, 看得非常過癮.

Nobody 於 2010-07-20 03:06:48 回應

呵呵,這個世界上已經鮮少有免費得到的禮物,不過口音這玩意兒倒是例外,只要走遠一點,飛上一段,不費吹灰之力,所謂的口音就如影隨形,還是免費的,還不會過期作廢。

Sop 於 2010-07-22 05:56:34 回覆

Lucas van Valckenborch 這張通天塔用的建築材料好像比較現代????

attile 於 2010-07-19 22:47:51 回應

這可能是因腦損傷而發生,患者往往在說母語時如同帶有外國口音;稱之外國口音症候群(Foreign accent syndrome)。
近兩年這種疾病也傳染到台灣來勒,…一些名嘴與主播講話也開始出現捲舌~~兒音,且有人數增加的趨勢,依其擴散程度來看可能屬群眾性感染,或許該考慮是否該進行隔離,以杜絕此新興傳染病漫延?

Sop 於 2010-07-22 05:53:45 回覆

有沒有小題大作? :-)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Singer 博物館遊記 - 荷蘭畫家 Anton Mauve


昨晚他突然說: "我明天請假. 我們到Laren Singer Museum Mauve 的畫展."


這是Mauve在他的畫室裡, 看著鏡子畫的自畫

自從
"益友" L 去了美國, 我總是提不起精神自己一個人到博物館去走走, 也不想去看, 看了以後沒人討論的電影. 久而久之, 發現自己快要變成文化白癡了. 為此, 過去這段時間我實在有點沮喪. 大概經唸得多了, 讓他產生嚴重的罪惡感. 終於作出了如此"重大" 的決定.


Anton Mauve (1838 - 1888) 的夫人是梵谷的表姐, 曾經教過梵谷作畫. 屬於寫實派的畫家. 他不像大多數的畫家在世時生活貧困, 才華不被肯定. Mauve 的畫在當時已經海內外聞名, 還有很多美國藝術愛好者越洋訂購他的畫. 他們尤其著迷於他的牧羊人趕著羊群的寫實畫. 聽說他們在訂購時, 常會指明他們要的是 " Sheep Coming" "Sheep Going" 來表示他們希望這些羊群走向鏡頭或遠離鏡頭. 雖然他的畫在他逝世後, 價格也曾突然提高,  但從Singer 博物館旁, 他最後寬裕的住所看來, 他的生活應該還相當富裕. 他喜歡畫大自然, 是屬於海牙畫派 (Hague school的畫家, 但也很擅長畫牛, 羊等動物.


他的畫有一種寧靜, 沉寂但不失生動的氣息, 有讓觀眾被溶入畫境的魔力. 他畫的風景, 總是有人或動物作配角, 以增加畫的深度, 豐富畫的意境. 由於他的畫多分散於國外, 直到這幾年才慢慢的由公家機關或私人藝術收藏家收購回來, 他在荷蘭的知名度才漸漸的提高. 這次的展覽, 會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畫, 機會非常難得. Singer 博物館展出的大多是他最後那三,四年搬到Laren 以後的作品.


說到Mauve 畫的生動, 想起十年前左右, 我在某一博物館裡, 站在Mauve 一幅 "Sheep Going" 的畫前, 靜靜的欣賞, 不小心動了一下手上運指用的兩個鐵球, 發出叮鈴的響聲. 身邊的一位同好突然跳了一下. 我不好意思的趕緊向她道歉. 可是當她發現鈴噹的聲音是發自我手上的鐵球後. 不禁笑了起來, 說她一時誤以為聲音來自畫裡.


雖然外頭下著大雨, 博物館裡的人還真不少. 可惜不准在博物館裡照相留作紀念(幫助回憶), 只好從網上借兩張貼在這裡. 希望您也喜歡.

 

這張是有海牙風派的水彩畫,




從這張油畫裡, 您會發現它的下半部已經修補過. 而上半部仍可看到經年累月乾燥後的傷痕. 可能是因為展期的關係來不及修. 也可讓我們看到"收藏"跟維護文化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第一次看到這種現象, 覺得很有意思.

 註: 在離Laren不算遠的Harlem, Teylor 博物館裡也同時展出他早期比較 "海牙畫派" 的作品.






五歌2010-01-17 11:21:18 回應

謝謝  Sop  的來訪與指教
您不愧是荷蘭通!!!
由於歐洲種族複雜, 自然語言就複雜
我的一位瑞士朋友說,
在歐洲, 懂三種臉上語言的人很多
這是一種生存之道
我一直在想如果這世界
能通行一種語言, 一種貨幣
這該多麼方便利
這才是真正的地球村 !!!
平安喜樂^^
五歌

 
甘尼太太2009-11-25 21:12:30 回應

有點巧。   這幾天剛好深深被一位美國畫家感動著。   與你分享。
看著Winslow Homer的畫冊,又在看畫上有新領悟。
(Blue boat 是他非常有名的畫作之一。常常會見到。
從他所畫的跳躍的鱒魚上,
發現一百年前的他,真像現在大地地理雜誌或發現頻道上的攝影師。
他的構圖和他的主題,除了有大自然的觀察外,還有對人與動物的人文關懷。
而且他很厲害,一下畫水彩,下一輻就又轉成畫油畫。
水彩和油畫這二種非常極端的畫法,他卻能掌握油彩的寫實層次,水彩的明朗清盈。
他捕捉到的漁家女性,都有非常強悍的個性。還有被生活的認真。(應該也是漁民生活不輕鬆)
是在「畫女人」的作品中,讓我非常耳目一新的!(有點像法國在新共和出現後,推出的女性偶像形象,但卻不是神聖不可侵的圖騰意象)
 先這樣了。  打字現在對我而言真是個負擔。
  Sop2009-11-26 06:05:13 回覆
順著你的指點上網查了一下Winslow Homer 的網頁, 網上的畫例還真多, 可惜畫旁沒有作畫的年數. 我看畫時, 喜歡了解一下畫家的生活背景. 習慣一面看畫一面算畫家當時的年齡, 他作畫時的風格, 精神傾向...等等其他的資料. 有些畫的下面還有評價的"星星" , 算是一個很新的經驗.

我覺得同時畫油畫跟水彩畫的畫家應該不少. 像 Mauve 的展覽裡就可看到油畫, 水彩畫, 炭筆的素描當然不用說了.

我 發現在認識畫的經驗裡, 人在那一個國家認識畫家的機會也多只限於那一個國家. 其他的就只能等特展了. 怪不得在荷蘭的博物館裡常看到愛好藝術的法國人, 義大利人專程來看畫. 我現在也希望能多一點出國看博物館的機會. 在歐洲的好處是比較容易接觸到不同時代, 不同國家的文化.

你上次提到的電影沒找到. 倒是發現你所說的各歐洲勢力之間的「合法掠奪」的翻譯跟荷文Kaper 給人的感覺不大一樣. 我一向習慣說是"皇家海盜", 不知我是不是會錯意了?

Rachmaninoff2009-11-25 08:49:23 回應
我喜歡第二張莫名的蒼涼

馬騑2009-11-25 04:27:09 回應

文章寫得很好。 深入淺出。點到未止。
引發讀者的興趣卻留出空間讓讀者去發掘。
Sop2009-11-25 20:38:36 回覆
好說好說! 其實點到為止只因看到的只有那一點, 所以只能點一下. 希望你以後也有機會看到.


瑪妮2009-11-25 02:01:42 回應


第二張看起來就很冷的感覺, 天色喑沉, 冬天的比利時也是這種蕭瑟感, 這種風格您喜歡嗎?
 剛好這幾天正看Bruegel的畫作


Sop2009-11-25 08:08:43 回覆

天下有這麼巧的事!!! 我還在等你的 Ne Me Quitte Pas!我不知道你說的這種風格指的是什麼? 不過假使你說的是寫實派的畫風, 那我應算是還挺喜歡的, 至少比起那些抽象畫我還看得懂. 海牙畫派 (Hague School) 是延續 Barbizon 的畫風, 只是比較灰暗一點, 這可能跟荷蘭(比利時)的天氣有關. Mauve 的畫裡使用的顏色寬度有限, 可是色彩明暗的對比卻很強烈. 他的畫比起Vermeer 雖然手筆較大, 筆觸也沒有Vermeer 的細, 可是他的專注絕不遜色. 海牙畫派裡, Anton Mauve 算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位.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荷蘭的精神食糧


雖然傳統的荷蘭飲食讓人不敢恭維. 過去這幾年來, 荷蘭餐廳得到的Michelin Star(米其林星星***) 卻也一直不斷的增加,可是信不信由你: 在一個”三星”餐館吃一頓飯, 一個人的消費額大概要在兩百塊歐元(約新台幣八千塊)上下. 除了腰包要掏空外, 還要在一年以前就要預定位子! 說實在的,在荷蘭吃館子,除了速食餐和中餐以外, 不管你怎麼吃,大概都不便宜.即使只是地方上的小餐廳, 吃一頓像樣的西餐連飲料, 一個人大概至少也要50歐元左右才能打發. 平常人沒事不會天天上館子的.

反之, 在精神食糧方面荷蘭人就可享受到便宜的盛餐. 因為不管是博物館或音樂會價格都很平民化.在荷蘭, 一般博物館, 不管展出的是林布蘭也好, 梵谷也好, 門票大概都是在5 到15 歐元之間. 博物館的常客更可以買可參觀所有博物館的年卡(私人博物館除外). 一年僅需35 歐元.非常實惠.

荷蘭博物館年卡


在聽覺方面當然也有相當的享受. 一般的音樂會,除了在阿姆斯特丹少數幾場國際級大師的演出需要一百歐元外, 都不會超過50 歐元. 地方上的音樂會就只需20 到50 歐元左右了.為了讓您了解一下荷蘭人一般的藝術生活環境, 我就拿我家附近的音樂活動來作個介紹. 在離我家差不多20分鐘的車距有一個'大'音樂廳, 這裡有一大一小,分別能容一千和兩百五十個聽眾的兩個表演廳. 按照排定計畫,有時一個晚上同時會有兩場不同的節目.節目包括古典樂, 國外如非洲的鼓樂, 葡萄牙的Fado, 斯拉夫音樂等大大小小的音樂會, 蘇俄的芭蕾舞, 東歐歌劇團演出的古典歌劇, One-Man Show, 話劇…等等, 包羅萬象, 不勝枚舉. 每年八月底, 我們都會收到一份介紹新節目的冊子. 因為排票的制度是先到先佔位, 所以收到節目書冊後, 我們就需儘快討論決定新年度裡我們想看的節目, 然後填單寄出. 待收到票後, 新年度的文化活動就正式的開始了.

這是從音樂廳向外看的景象

 
 除了這個”大型的“音樂廳外. 很多小城鎮裡都有由音樂愛好者自己組成, 由地方政府補助的室內樂俱樂部. 每個月有定期的室內樂演出, 節目水準視會員多寡而定. 會員多的俱樂部經費多, 請的樂團水準自然高些. 在這裡除了可以聽音樂的演出外, 有些音樂家也會介紹一些演出音樂的歷史背景, 說明展示自己使用的樂器, 可以拉近聽眾跟音樂的距離. 零著去聽一場室內樂的演出, 門票是17.5 歐元. 此外還有專門演唱流行歌曲 (Pop), 爵士樂, 愛爾蘭音樂的' 音樂Cafe'不定期的表演.

我家附近有個”吉他沙龍”, 專門安排各種吉他音樂會, 除了吉他好手的表演以外, 有時在音樂會的第二天, 還會有由這位表演者為學彈吉他的吉他愛好者開講習會/Workshop, 實地教他們彈練. 另外還會放映有關吉他製作, 歷史, 各種Style和著名吉他手的故事的影片. 這裡的主人是一個吉他愛好者. 讓到這裡來聽音樂的人, 產生一種好像"回家的感覺”, 非常輕鬆, 非常舒服. 我們剛從那裡聽完音樂會回來, 所以就在這裡作個比較詳細的介紹:

今晚的音樂會是由德國吉他演奏家Ulli Bögershausen 演出.
 

 
他精通6弦跟12 弦木吉他(Acoustic)的彈奏 指彈輕瑩巧妙, 風味萬千. 在彈到一首自作曲時, 他有點開玩笑的說: “說來你也許不信, 有個台灣人告訴我, 我在台灣跟中國是個大明星, 很多人都買我的CD, 學彈這首歌.” 顯然他在台灣很有名, 所以我在這裡就不用多作介紹了. 這個”吉他沙龍” 比一個教室大一點點, 佈置得像個很精緻的音樂廳. 一共有50 個座位, 快兩個鐘頭的演出, 門票才10塊歐元. 如果要參加明天的Workshop 一共15元! 一定羨煞了很多在台灣的吉他愛好者!! 他顯然被這裡的環境, 朋友還有這裡的氣氛所感動, 在音樂會結束的時候,欲罷不能的連續Encore 了三支曲子! 說荷蘭是音樂愛好者的天堂, 一點也不為過.

受到荷蘭教育制度的影響, 社會上每年都會產生很多”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大部份都不能自力更生, 需接受政府的補助. 二十多年前, 政府有意減少這方面的支出, 希望能夠強迫這些人轉業. 但一般輿論卻認為藝術能影響社會氣息, 其重要性遠大於這些補助金,而予以反對. 後來地方政府在一定方圓內需設立雕塑等社區藝術的規定, 就是為藝術家提供創作機會而產生的. 另外一種為提供藝術家發展的機會而想出來的”商業活動”是專門"出租"尚未成名藝術家的作品的藝術租借中心.只要你每月付一定的租金, 就可借回自己喜歡的畫或雕塑品等擺設在自己的家裡, 因為藝術品可隨時換借, 租借的人不會看膩.一時還挺受歡迎!

在荷蘭有些地方, 每年也會舉辦”詩品漫道”的活動, 他們在鄉村田野間畫出散步路線來, 一路陳列當代詩人的短詩和雕塑等的藝術品, 吸引騷人, 遊客在期間漫步, 享受文化氣息.

除了聽, 看別人的藝術外, 這裡也有各種不同風格的合唱團, 話劇團, Salsa, 古典, 社交, 民族舞蹈社團,自製銀質首飾, 制陶, 雕刻, 繪畫…等課程, 還有無數朋友間自組的讀書會.任由你發揮自己的藝術天才.

荷蘭的假日特別多, 人們也沒有加班的習慣. 可是如果他們告訴您,“我很忙!” 請您一定要相信他們!!












Henin 於 2009-02-27 02:53:42 回應
太議虛了~給了我這麼多詳細的資料 很實用
謝謝你喔~~感激 ..
Sop 於 2009-02-27 03:39:01 回覆
有福同享嘍!

Henin 於 2009-02-26 02:08:36 回應
請問你住家附近的音樂會的地方在那呢?
可以介紹一下嗎?謝謝!
Sop 於 2009-02-27 00:21:44 回覆
目前腦筋在忙別的東西, 無法為您提供更詳細的資料. 如果您有興趣, 可以自己去看看
阿姆斯特 丹: Concertgebouw (古典樂), Muziekhal (有民族色彩的音樂?), 此外還有不大不小的如: Melkweg, Paradiso... (http://www.lastminuteticketshop.nl/main.cfm
可以買到當天未賣完的音樂會等的票 last-minute-ticket, 以前我有個老闆, 每個星期天都去碰運氣, 如有興趣, 可以試試)
Hoorn: Schouwburg en Congrescentrum het Park
其他地方上的音樂會,大部份都可以在當地書店, 賣古董, 香菸的小店等的門, 牆上看到貼有當地音樂會的廣告. 可以多加留意.
一 般每個城鎮每年都會分發當地居民一本叫: Gemeentegids 當地行事指南的小冊子/書. 裡面說明所有市鎮府的行政服務單位, 有關文化,娛樂, 環保, 教育, 學校假日規定, 體育項目, 宗教, 保健......的說明指南. 您可以從中查到當地的音樂, 文化單位. 相信很多地方都有安排室內樂演出, 叫: Muziekkring的組織. 您可以打電話查詢, 演出時間表.
祝 能有一個充滿音樂的荷蘭經驗!

愛君 於 2009-02-13 15:31:02 回應
謝謝你,你的這一句「我總是左手按[Ctlr]鍵,右手就一直轉動滑鼠的轉輪,調整字的大小」,幫了我很大的忙,總算讓我也調整好自己的文章版面字體了,謝謝哪。

誠實真誠的小豬 於 2009-02-12 19:55:28 回應
你介紹得很棒!
感覺好棒!因為那樣的亮麗悠閒照片!
感謝分享!

Sop 於 2009-02-12 20:19:47 回覆
近水樓臺先得月, 高興能在這裡有機會介紹一些這裡的環境. 歡迎光臨.

愛君 於 2009-02-12 19:19:39 回應
可不可以簡單教一下,你的字體大小和行高是怎麼設定的啊?為什麼可以做的和別人不一樣呢?
Sop 於 2009-02-12 20:15:26 回覆
我對電腦的認識, 其實跟一個電腦白痴差不多 尤其是用荷蘭電腦打中文, 完全都是憑運氣! 寫這部落格貼文時, 真的會被氣得七竅冒煙. 明明是一樣的字體, 貼完後花樣百出, 各類字體跟大小參雜在一起, 而且字體大小11號比12號還大. 到現在為止, 我每次貼完都要將不同大小跟字體的字, 重新貼過. 等試完了, 又時已經好幾個鐘頭了. 有的時候, 氣餒得不得了就放手不管了, 只要不要把我貼的字都自動調換就好了. 不知自己為什麼還在這裡作這種賺不到麵包的苦工, 大概快可以被送到精神療養院了!
另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提早退休, 所以我看電腦的時候, 常需將字體放大, 所以我總是左手按[Ctlr] 鍵, 右手就一直轉動滑鼠的轉輪, 調整字的大小. 對自己打的字的大小, 已經失去感覺了. 希望別人能看清楚就是.
我現在貼文大部份都是採用 Simsum 12.

gokaku 於 2009-02-12 11:14:49 回應
荷蘭當地吉他演奏的活動說得這麼讚..真是讓人羨慕啊...
Sop 於 2009-02-12 15:27:37 回覆
對喜歡音樂的人來說, 這裡真的是天堂.
來荷蘭玩的人, 其實可以在晚上就近找個有音樂活動的地方走走,一定不會後悔.

annie 於 2009-02-12 09:02:08 回應
彈的真棒....突然想到後面鄰居一天到晚打小孩要他練琴練二胡的場景....好煞風景

九軌 於 2009-02-11 22:57:45 回應
恭喜您上精選 !

我對荷蘭豆的起源也很好奇﹐這個豌豆莢的學名是Pisum sativum L.﹐據Wiki說有證據早在一萬兩千年以前的泰緬邊境就有栽培了。

在詩經裡就有荏菽( 大雅﹐生民 )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而根據毛詩品物考﹐這荏菽就是豌豆。

豌豆又名雪豆,既可吃荳子﹐也可以拿嫩苗和豆莢作蔬菜炒食,子實成熟后又可磨成豌豆面粉食用。豆苗鮮嫩清香,最适宜清炒或做湯。荷蘭豆即豆莢用豌豆,炒後顏色翠綠,清脆利口。弔詭的是﹐荷蘭豆英文卻稱作Chinese Pea﹐莫非是崇洋心態加持嗎﹖

閃亮的心 於 2009-02-11 20:57:33 回應
荷蘭真是一個有趣的國家呀,
當地人民都很快樂呢,
感謝分享喔。

Tony 設計師 於 2009-02-11 20:03:42 回應
好開心!在這裡發現Ulli Bögershausen ,我有他的cd耶!真羨慕你可以聽他的現場演出!他在台灣發燒音響圈裡,的確是名人!

Sop 於 2009-02-11 22:29:24 回覆
真高興能在這裡得到您的回音, 證明他說的'名人'. 他人跟他吉他的彈法一樣, 非常溫和, 非常友善. 這種小型音樂會常能給人一種'促膝長談'的親切. 真的很不錯. 希望你將來能有機會體會一下.

貪嘴樹熊 於 2009-02-11 15:50:20 回應
原來如此啊, 沒想到精神糧食這麼便宜. 有機會歡迎來我的美食部落格走走, 看看實際糧食吧
Sop 於 2009-02-11 18:10:04 回覆
這裡的文化活動都有政府補助, 荷蘭人常說 '錢只能花一次!" 但看花錢的人對不同事物的價值觀來決定如何使用罷了

WADAschool 於 2009-02-11 15:36:38 回應
在荷蘭看個藝術活動,居然比吃一餐還要便宜…難以置信吶
藝術創作品赴日參展或販賣,詳情請洽www.wadaschool.com.tw

娃娃魚 於 2009-02-11 15:26:39 回應
真是好貴的物價!

於 2009-02-11 08:55:18 回應
""" ㄏㄜ二聲 . ㄌ一ㄢ二聲 .ㄉㄠ二聲""""荷蘭豆 ..是 長扁平的 碗豆啦 .... 不是 .. 四季豆 , 我更正, 當時荷蘭是海上強權 .. 於何地 (可能是歐洲)....如何 引進 "荷蘭豆"倒是沒有詳盡記錄.....荷蘭人除了引進荷蘭豆之外 , 還有引進 荷蘭椒 (辣椒) 蕃茄 等蔬菜 ....
還引進耕牛(黃牛) , 黃牛長相 高瘦 "玲利"些 ..耕田有比水牛快 ...因為走路速度比原產於東南亞熱帶泰國等地 ; 黑色體壯碩的水牛快 , 但是對又深又軟的泥巴地裡走路 拖農犁具等耕田...負重程度和耐力又輸給水牛...後來牛車就交給黃牛拉...水牛就只耕田 .......
我還在探索一個台語詞叫做 " 虎爛 " 意思是 吹牛.. 說大話意思... ""ㄏㄡ四聲 ㄌㄢ二聲 "" 音似"荷蘭"二字的羅馬拼音發音......荷蘭統治台灣時期 .. 制度非常鬆散...對地方 各 "社" 只規定設一頭目一人 .. 每年也只招開各地方頭目會議一次 而已 .. 交待年度繳交獸皮或其他徵收項目額度...還有地方駐軍..傳教士傳教外...沒有其他什麼衙門管理設施...基本上當時台灣還是非常自由 的.......怎麼讓當時台灣各部落乖乖交出徵收物質的??...我都存疑....言詞嚇唬恐怕少不了(雷大雨小那種啦) .. 久而久之 "荷蘭" ( 虎爛)是否就是 "說大話'意思........還有待查證.........
荷蘭傳教台灣 ...傳教士才是台灣各部落 與 總督府間 的對話 平台... 對台行為也相對友善....
其後的鄭成功帶兵上岸後 ....屯兵於農政策須要大量土地 去進行建設 , 對當時台灣中南部的平埔族部落幾乎滅社的殺戮與壓迫才重 .....民族英雄都這樣.....大量漢人進入...也是台灣質變的開始....真善美的台灣天堂從此變色...此後每有唐山人來到台灣.....島內 就是一番腥風血雨 鄭成功 和 蔣介石其實都一樣爛 .. 當然我們的祖先移墾的 福建 廣東 農民也是壞蛋之一

瑪妮 於 2009-02-11 04:07:24 回應
"出租"尚未成名藝術家的作品的藝術租借中心, 這是個好主意, 不知道比利時有沒有, 如困可以我也想租。換著掛不會看膩
Sop 於 2009-02-11 04:20:56 回覆
還有很多有孩子的人家, 全家輪流決定要租那一幅畫, 一方面真的方便一般家庭家裡的佈置, 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從小培養欣賞藝術的眼光. 真的很棒.
荷文名字叫: Kunstuitleen 你可以查查看, 比利時有沒有.

瑪妮 於 2009-02-11 03:45:50 回應
那麼歐洲對 Liberal 的解釋是什麼呢 ?
Sop 於 2009-02-11 05:06:28 回覆
考我? , 只是說錯了不負責
與美國相比, 一般西歐國家應屬 Social Liberalism 較偏左, 而美國的Conservative Liberalism 則極為重視個人經濟自由, 尤其是Republican 在荷蘭人眼裡非常的偏右, 對個人責任要求較高. 在回答甘尼太太時, 說到新英格蘭的Liberalism 時,引用的 Liberalism support for freedom of speech,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reproductive rights for women, civil liberties, equal rights for gay people, a welcoming attitude to immigrants, equal rights for the disabled, and multilateralism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就已經 比較接近歐洲的Social Liberalism. 不過, 網上(英文版)的比較, 常將英國作為歐洲代表, 雖然現在好像稍微有點改變, 我還記得鐵娘子Thatcher當總理的時候, 因為她用她的鐵手腕, 以非常偏右的態度執政, 完全不顧小老百姓的福利, 常被荷蘭人批評為歐洲的第三世界.

於 2009-02-10 08:51:57 回應
sop大大在荷蘭.......我想起荷蘭留在台灣不少東西, 有種豆子 叫做 "荷蘭豆" ... 台語讀作 """ ㄏㄜ二聲 . ㄌ一ㄢ二聲 .ㄉㄠ二聲""""荷蘭豆 , 即 ..四季豆...
台灣最早時期的西醫習自於荷蘭船醫 , 沒有醫學院 . 西醫就變師徒制習藝傳承 . 進入日據時代有醫學院後 , 師徒制那批人漸漸變成無照"密醫" .. 針筒傳入台灣已經數百年..早期台灣接受西醫診查方式..完全都沒有困難.. 倒是漢人礙於禮教排斥相當長時間...漢人女子終身帶著隱疾逝去或因隱疾死亡的多. 平埔族母系社會 . 族女人 穿著本身就十分開放...漢人帶來衣服時候 ..衣襟交叉還在胸口以下. 那差不多等於沒穿 .. 孩子的便當直接外露...對接受西醫診療方式..沒有絲毫問題...
是不是這樣子 .. 荷蘭留種台灣也才多些 .. 我姐血型就是西方的較多的 RH陰性反應..我有個叔叔自小外號都叫做"ㄚ督仔" ... 台語鼻子挺 叫 "鼻子督督" , 阿督仔 ..也指 ..美國人.. ..臉型輪廓就是十足的西方人模樣 ...英挺又很帥哦.
荷蘭留種台灣平埔族群...當時清政府只準單身農民來台墾荒...唐山來的羅漢腳祖先也就只有平埔女生可以婚嫁...那一混血....就成今天 ""有唐山祖公 沒有 唐山祖嬤"" 的多數台灣人普遍血統模式
Sop 於 2009-02-10 15:44:06 回覆
太棒了, 謝謝空大大的說明. 高中的時候, 聽說我們學校的校花就是有荷蘭血統, 我還一直納悶, 荷蘭人佔領台灣已經是這麼久以前的事了, 他們的特徵怎麼可能現在還這麼鮮明? 原來族族相傳, 都有荷蘭遺傳基因, 淡化得慢!!
你確定荷蘭豆是荷蘭人帶進台灣的嗎? 荷蘭本身太冷, 不可能生產這種植物, 它的價格一直不低, 算是貴菜. 不知荷人當初是從那裡傳進台灣的?
看來歷史對平埔族的男生並不公平!

甘尼太太 於 2009-02-09 04:56:44 回應
我一直在想:
我所居住的新英格蘭地區,是不是就是在荷蘭的影響下,形塑相類似的文化氣息
大家都很忙....常常都要翻好行事曆才知活動能不能再加得下去!(或是像昨天....我收到叫我一定要空出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的...八月中旬某一日...)
Sop 於 2009-02-10 17:37:12 回覆
以前我只覺得美國的西北角跟荷蘭/歐洲的特性比較接近. 受到你多次回應的內容影響, 引起我的好奇. 特別翻出我們在1994年在美國買的'The State of the USA Atlas" (The visual survey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 in the USA today) 可是資料似乎已經不太up-to-date 了. 只知根據1994的統計: 東, 西北角(其實整個美國北部除了紐約跟密西根以外 )的居民有90%以上是白人(原歐洲人), 不知是否因此跟歐洲接觸得比較頻繁, 才會有這種相似點.
從維基發現本來美國跟歐洲對 Liberal 還有不完全相同的解釋!!!
It is one of the most liberal reg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every state voting for the Democratic Party in the 1992, 1996, 2004, and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late 20th century and early 21st century political discourse in the United States, "liberalism" has come to mean support for freedom of speech,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reproductive rights for women, civil liberties, equal rights for gay people, a welcoming attitude to immigrants, equal rights for the disabled, and multilateralism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ll of these aims are mostly shared by British and other European liberals.

2006年11月16日 星期四

毛主席萬歲


荷蘭人有句俗諺: 年紀輕的人,若不是左派,就是沒良心;年紀大的人,若不是右派,就是沒腦筋.

理想主義式的左派政黨與連帶責任 (solidarity)意識很重的荷蘭社會有很深的淵源.早在1921年, 荷蘭人馬林(本名 Henk Sneevliet)就被共產國際組織派到中國,向當時正在中國醞釀的共產黨勢力介紹說明馬列主義建黨理論,協助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他一共在中國停留了將近三年.並見了孫中山,促成了後來國共第一次的合作.

荷蘭是一個多政黨的社會,在政治操作上互相監察,互相牽制.好玩的是,早期馬林幫助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到了七O年代,中共反過來贊助荷蘭社會黨.目前全國第三大的社會黨(Socialistic Party) 的創黨人Daan Monjé於1964年根據毛澤東思想創立了馬列中心黨(MLC) 他透過中國駐荷大使館的協助,曾到中國訪問過,並正式加入紅衛兵的組織.1970年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再度訪問中國時,得到中國大約歐元十八萬的贊助費.這段時間裡,因黨的不斷分裂而數次改名,直到1972年社會黨正式成立.當時在西方國家一股中國熱,想到毛主席能餵飽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並維持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一般群眾對他真是崇拜得五體投地.當這種謠傳中的神話漸漸的消逝後,荷蘭社會黨黨員開始認真的建立自己的理想政黨,1987年在黨主席Jan Marijnissen的領導下, 以”人類尊嚴,平等和連帶責任”為主旨,深入民間.在地方上成立服務中心,在醫療,教育和其他如填税單等服務項目上,提供實質的幫助.此黨的特色是:所有代表黨出任公職的黨員,均須將薪俸一律轉入黨庫,再從黨中心領取黨薪,一般黨薪不超過平均國民所得 (現年薪約為歐元三萬塊).這種規定使社會黨成為荷蘭資產最多的一黨,保障了它在地方上提供服務的能力.絕大部分的黨員都分派黨職,積極的加入服務社會的行列.

不知道前兩天Andy Warhol的毛澤東畫像在紐約Christie's 拍賣場最後的賣價是多少?

1971年美國和中國開始恢復外交關係, Warhol看準西方對毛神秘性的崇拜的商機, 畫了一系列毛澤東的畫像時曾說: 'Since fashion is art now and Chinese is in fashion, I could make a lot of money.'

現在fashion 早已過了,這張有點女人味的毛澤東畫像,拍賣前的估價已超過一千兩百萬美金!毛雖在共產國家造下了不少孽,卻為資本社會帶來了無限商機.我是不是也該跟著叫一聲”毛主席萬歲!” ?

多謝格友Vincent Kao 提供的資訊:

Andy Wa
rhol的毛澤東畫像在 紐約Christie's 拍賣場最後的賣價是US$17.4million






Vincent Kao 於 2006-11-16 12:39:24 回應
Andy Warhol的毛澤東畫像在 紐約Christie's 拍賣場最後的賣價是US$17.4million

Sop 於 2006-11-16 18:37:54 回覆
多謝您提供的 info.

咖啡 於 2006-11-16 11:04:32 回應
哈~
荷蘭的俗諺說的真好
 

Sop 於 2006-11-16 18:35:29 回覆
嗨, 咖啡
謝謝您的回應,從開始寫部落格起,您還是給我回應的第一人.
看到您的回應,把我嚇了一跳.因我是低調寫著玩的,也沒刻意去找讀者,壓根兒沒想到會收到回應,所以好奇的想知道您是怎麼看到我的部落格的?
在此也祝您部落格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