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

天方夜譚 俄羅斯

這一陣子網上流行傳閱一篇叫 "去俄羅斯七天震驚:中俄差距實在太大了" 的文章. 好奇的上網查了一下, 找到一篇叫 "俄國人看了中國人寫的《去俄羅斯七天》快瘋了! ! !" 的"續篇". 忍不住哈哈大笑.

我可以想像, 從一個"被安排"的旅程裡, 不容易看到實際的風土人情. 可是這份"去俄羅斯七天震驚" 裡的描述實在太離譜了.  讀了這篇介紹, 讓我想到的反而是2002年, 在荷蘭Groningen博物館裡, 看到的蘇俄畫家伊利亞·列賓 (Ilja Repin) 的畫.

列賓(1844-1930) 的父母原來都是農奴. 他藉著在藝術上的造詣躋身於作家, 音樂家, 知識分子的行列裡. 雖然他是俄羅斯人眼裡的 "林布蘭(Rembrandt)", 可是因為蘇俄的門戶關閉, 不被歐洲重視, 加上後來的冷戰, 跟美歐的疏遠, 除了俄羅斯人外, 一般人能認識他的機會不多. 能在2002年看到在俄國以外舉辦第一次的列賓畫展是我的榮幸.
下面這張是他在1870年畫的 "伏爾加河上的縴夫(Burlaks on Volga)".



在淺灘旁船隻靠著拖船夫的拉縴靠岸的景象當然不獨特, 但是這些拖船的人都屬貧窮苦難社會下層的人. 列賓在長期觀察, 試畫的結果, 畫出的不只是他們的痛苦, 也畫出了每個人獨特的個性跟他們英雄式的尊嚴. 不知怎的, 我一直想在這些人的臉上找出歷史農奴的痕跡.

另外一張讓我難忘的是"意外的歸來 (Unexpected)". 這是一張描繪被放逐的革命志士, 意外歸來時, 重見家人那一剎那的情緒反應.



亞歷山大二世是1855到1881年, 沙俄史上少數的傾啟蒙(Enlightenment, 真糟糕的翻譯)的沙皇. 他在1861年解除農奴制度, 革新教育, 從人治改到法治. 但仍有激進分子覺得他的改革太慢, 要求更多的自由與民主, 企圖謀殺他. 許多人因而被放逐. 不幸就在他準備通過新法的那天, 被革命志士炸死. 雖然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三世繼位以後, 將他往自由民主方向的努力一股腦兒完全推翻, 在他即位的那天, 卻宣布了大赦. 這位被放逐多年的男主人拖著疲倦的腳步, 踏入屋裡時, 只有老母親認出這個兒子, 正在彈鋼琴的妻子遲疑的神情, 兩個孩子不知他是誰的眼光, 那激動的一刻, 讓看的人也不自覺的走進了畫裡.

從他畫裡色彩, 光線的使用, 情緒的掌握, 佈景的設計來看, 我個人覺得他的畫比林布蘭的更讓人震撼, 更能讓人入境.

在我認識的有限的歐洲歷史裡, 除了列寧, 史達林, 赫魯雪夫, 布里茲涅夫...等名字還能從腦子裡掠過外, 很少有蘇俄的影子. 冷戰結束後, 戈巴契夫提出受西方歡迎的經濟改革(Perestroika) 跟自由主義(Glasnost), 蘇俄好像變魔術似的突然蹦了出來. 可是長久以來, 蘇俄對我來說, 一直是個迷樣的國家.

的確, 蘇俄有在1480年左右, 伊凡三世讓義大利建築師蓋的Dormiton教堂跟皇宮(Palace of Facets);




有1560年伊凡四世建的柏拉仁諾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有收集三百萬件藝術品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Hermitage);




有近300公里, 180 個聞名世界的豪華車站的莫斯科地鐵,



可是正如很多歷史古蹟的建立一樣, 這些都是受奴役人民的血汗換來的少數統治者的個人驕傲.

十個多世紀以前, 東斯拉夫人建立了基輔羅斯(Kievan Rus). 拜占庭帝國的東正教傳入基輔羅斯, 從此拜占庭與斯拉夫文化融合, 影響了後來的俄羅斯文化, 算是跟其他的歐洲國家還能接上軌的地方. 俄羅斯原來不過是權力分散的一些公國. 13世紀初, 蒙古人入侵直到1480年才被驅離. 俄羅斯人因此沒趕上歐洲各國文藝復興期的人文, 藝術, 哲學以致於後來的工業發展. 蒙古人的占領, 使得俄羅斯文化的發展與歐洲完全脫節. 農奴制度卻從此抬頭. 一個伯爵最多可以擁有權力完全被剝削的上百萬農奴. 以後世世代代的沙皇只顧擴張領土, 收集私人財富, 鞏固自己的權力, 完全忽視民間的需求與發展.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度的時候, 沙俄有94%的人是農奴, 2% 是高官貴族. 其他的4% 是些沒有影響力的中產階級. 這些一向不准思考, 不會做決策, 不能擔當責任, 沒有土地, 沒有財產的農奴, 一旦被解放, 情況反而更差. 還了自由身, 但生活條件並未改善的農民, 造成了日後社會的極度不安, 也提供專制政權的共產主義領導者得逞的機會. 沙皇被推翻後, 列寧溫和的社會主義到了惡魔史達林的手上又完全改樣. 在他的統治下, 非自然死亡人數高達二到四千萬人. 他的執政期, 駭人的秘密警察(KGB)無處不設監聽器. 任何風吹草動都可以嚇死人. 在他高壓恐怖統治下, 民不聊生, 那裡還有任何自我發展的機會. 即使今天, 除了在大都市裡有少數的暴發戶外, 在俄國鄉間的人民生活也看不出任何蓬勃的生氣. 網路上傳閱的文裡天方夜譚似的文明, 俄國人看了不瘋狂才奇怪呢!

P.S. 圖片全是網上借來的





lwl2010/06/04 22:07 回應
2002年去過俄羅斯
中國大陸則去過五次
兩國比較起來
俄羅斯在衛生習慣上 真的比中國好多了
至少到處都是乾淨的公廁 
同一時期的中國 只有上海勉強可以相比
在綠化工作上 俄國也比中國強
在歐洲區的俄羅斯旅遊 是賞心悅目的事
在帝俄時代 德俄兩國皇室常聯姻
所以許多俄國人的基因中 帶有德國做事嚴謹的性格
只是共產統治後 人民窮怕了
民主後有貪婪 追逐名利的情景
但這點 中國大陸也不遑多讓

2006年飛去荷蘭看林布蘭的特展
林布蘭的大畫 應該很多是工作室的學徒所代筆
當然人物肢體僵硬 表情不自然
但 從他的自畫像或描繪低下階層的人物畫來看
他頗能掌握人物的神韻
及製造戲劇性的場景氛圍
在他之後 就很難有人可達到如此的境界

甘尼太太2010/05/12 21:34 回應
圖書館沒現成的可借。
昨天,我買的The Russian Vision: THE ART OF ILYA REPIN 寄到了。
開卷找  那「意外的訪客」還有「縴夫」,才知道列賓對這二個主題都有一系列的畫作。
They did not expect him (即您所貼的這一張名畫)的前作,是另一幅規模較小的 They didn't expect her.
所有的景物擺設都相同,但是人物的表情隨著「她」變成「他」而情境大異。
被歡迎的她,換成好像被勞改過的他,就完全不一樣了!

Sop2010/05/16 09:29回覆
你真是有心人. 你買的那本書看起來很"豪華", 內容一定很豐富. 我的那本書只針對黨是展覽的畫作了介紹.
前陣子, 我把那本書拿出來重頭看了一次, 可是看後不知把那本書放那兒去了, 一時竟找不到了. 只記得Ilya Repin的確畫了一系列"準備動作的試畫圖"可是不記得有her 或 him 的區別. 你的說法讓我感到非常訝異, 真希望快點能找到這本書.
P.S. 害我這兩天一直在想這件事! 

Lily2010/01/17 04:46 回應
我是說, 像這位列賓, 若不是身處極權統治的時代, 怎有深刻的體會來讓他描述?
歐洲很多遺跡是因德國的侵略名留青史, 埃及的金字塔, 中國的長城, 兵馬俑等等..
我們後世才得以瞻仰..

Sop2010/05/16 09:21回覆
對不起, 當時太忙, 一時忘了回你.
不過我完全贊成你的論點. 歷史上很多遺跡都是當頭的消耗無限人命物力換來的. 其實也好在靠這些遺跡能讓我們對當時的社會, 文明又進一步的認識. 只是我覺得當成"歷史物證"來看就可以了. 沒甚麼好瞻仰的.

Lily2010/01/15 05:45 回應
那段影片說的一點都沒錯..
有本書您可以找來看看, '' 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 (Mao: The Unkown Story) '', 由留英的四川赤腳醫生 張戎 和她的英國歷史學家夫婿 Jon Halliday 合著..
另一方面我同意, 高壓政策下會有一些流芳萬古的東西留給後世子孫看..
自由西方太過的自由造成了亂象, 還是在於民眾對自由的解讀吧?

Sop2010/01/15 05:59回覆
高壓政策下會有一些流芳萬古的東西留給後世子孫看..
What does it mean????

Lily2010/01/14 07:36 回應
極權政治下想找尋真象, 除非霍出去了, 我父親跟另一黨作戰了大半生, 詭計看了不知幾凡..
台灣有個李棠華特技團, 也訓練小孩做類似瑪妮所貼的表演,
大陸的一些頂尖選手, 為追求卓越, 就專攻一項..
每個國家都有苦難角落, 都跟統治者有關, 吃過苦的描寫會特別深刻..
我有格友因公去莫斯科出差, 看到是奢華的一面, 生活圈跟職業也有關吧..

Sop2010/01/14 08:12回覆
令尊經歷過的一定非常複雜, 剛在網上看到了這段"詭計的人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1jC3OUesMY&NR=1

雖然每個國家都有苦難角落, 但也不能概而言之. 一般來說專制國家的統治者, 可以讓老百姓吃苦的機會多些. 現在的莫斯科有世界上最貴的商業街. 讓我想起在古巴的時候聽來的笑話: 共產主義是從資本主義到資本主義最遠的途徑.


Sop2010/01/11 19:41 回應
註: 甘尼太太 在相片欄裡的回應, 有我想保留的資料, 怕以後會找沒有, 轉貼在此
 
甘尼太太2010/01/09 21:49 回應
我覺得這張畫所描繪的現實,就如您所說的,帶有很多身心裡裝著的痛苦和一口氣在的呈現。
 不過我覺得很奇怪:明明就有風(或許是逆風行),另一船是張著帆的,怎麼這船兒一定要用到人力來解決問題呢?
 
Sop2010/01/09 23:37回覆
張畫是俄國的國寶. 我後來想起來, 這張我沒親眼看到, 看到的只是"相片" 跟很多 Video 的介紹. 有人說這是俄羅斯的林布蘭的 "Night Watch". Repin 在十九世紀末葉到法國習畫, 畫的卻是傳統的寫實派. 不過好在如此, 因為他的畫裡更重要的是 Russia 少有的歷史記載. 畫以載史? (我自己亂說的)

張著帆的船還在進行中, 需要拉縴的船是要拉上淺灘的船. 以前在三峽也有這種職業.

http://km.cca.gov.tw/myphoto/h_main.asp?categoryid=75

 
甘尼太太2010/01/10 11:04 回應
多謝解說!上網學中文世界以外的縴夫,順路學個英文字(也不知算哪一種文的單字) Burlak
上網真賺!
我想說去圖書館借借Repin的畫冊來看看,卻發現方圓五十英哩內沒有有關他的書。
循著網路上的解說去聽了幾款  Boatmen of Volg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cgCDHz6G1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pdqNwYG-bA&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mvy5mgVdjI&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hoXWUZI0Eg&feature=related
想來當縴夫真的很累!
(可是很奇怪的是,為什麼民歌歌名取的是船夫?而不是縴夫呢?)
 
Sop2010/01/10 11:53回覆
讓我非常驚喜!!! 這首歌的韻律我聽過, 可從不像現在有著進一步的認識後再聽的感覺. 我喜歡 Boris Christoff 的演唱. 聽起來就好像看到, 感受到縴夫拉縴的韻律跟Struggle.
 
甘尼太太2010/01/10 11:13 回應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Burlakwomen.jpg  這一張圖很令人驚恐burlak women!

Sop2010/01/10 11:55回覆
! 生一定要生對地方, 生對時代. 我的老天爺!!!
 
子玲2010/01/10 10:30 回應
唐人王建的〈水夫謠〉說:「苦哉生長當驛邊,官家使我牽驛船。辛苦日多樂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鳥。逆風上水萬斛重,前驛迢迢後渺渺。半夜緣堤雪和雨,受他驅遣還復去。夜寒衣濕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無處說,齊聲騰踏牽船歌。一間茅屋何所值?父母之鄉去不得!我願此水作平田,長使水夫不怨天。」――縴夫之苦、之悲,畫家看到了,詩人也看到,只有專制政府看不到!

Sop2010/01/10 10:53回覆
多謝您貼這段(水夫謠), 為這張畫作了最好的詮釋. 真是太棒了!!!!

子玲2010/01/09 22:58 回應
縴夫費力地拉船,似乎隨時都會倒地而死......從肢體語言及臉上痛苦的表情來看,縴夫雖然沒有對專制政府大聲控訴,但透過畫家寫實的描繪,下層社會者的悲慘人生早已不言而喻。

Sop2010/01/10 10:02回覆
 這些人八成也都認命了.  在專制政府下, 敢大聲控訴的人大概不多. 不過列賓藉著畫筆似乎也替他們發出了無言的控訴.

甘尼太太2010/01/09 21:38 回應
民智未開的年代:例如在1970年代左右的台灣,普遍認為的美國,就是如夢幻般的「美」國?
生活條件之好,和這位去訪問俄羅斯的大開眼界一般。
還有另一個可能:即那位作者本身可能是超級有頭有臉的人。他去到哪裡都要有一等一的特別待遇。所以不論他去到哪裡,看到的都是美好的。

Sop2010/01/10 09:56回覆
說的也是. 有的時候有"導遊" 反而會被誤導. 不懂語言, 不會查資料, 看了半天只看到一個 Fairytale!!!

太陽王路易十四2010/01/09 11:23 回應
瑪妮貼的那一段影片
我看了只能用“難過”兩個字來形容

兩個美麗像天使般的小孩
要練成這樣的功夫
必須要有“鋼鐵般的意志”才辦得到
哪個小孩生出來就有“鋼鐵般的意志”?
肯定是用打、用罵、用虐待造成的
這麽小產生的心理防衛機制一定嚇死人
長大八成變得很冷感、冷漠、殘酷
大家都還拍手叫好
這世界怎麽了?
也不是他們的父母或誰真的殘酷, 有些社會的要求就是如此之高. 在台灣不送孩子上補習班, 不讓孩子每天唸書20 個小時, 就怕失去競爭力, 不是一樣的讓人難過嗎? 可是有多少人不是以文憑為評估一個孩子的成就標準呢?

太陽王路易十四2010/01/09 10:44 回應
大概在世界上幾乎沒有國家對史達林會有好印象
可是我印象中看的有關史達林時代的電視紀錄片
許多俄國老百姓還是懷念他有一碗飯吃的日子
還帶領他們打敗了德國納粹
也許史達林是個非常懂得收買民心的政客
可是另一方面他對政治異議者的迫害也毫不留情
這個反應真的是兩極

情況跟我們臺灣的蔣介石差不多
幹他去死的人一大堆
但是也是有一些也是講到他就掉眼淚(馬英九也是)

不知道是誰學誰?

Sop2010/01/09 12:59回覆
他執政初期馬上就亮了他的牌. 1929年史達林為了趕上西方各國的工業發展, 實行第一個五年計畫, 私人土地歸公, 設立集體農場, 指定須繳一定的生產量, 結果不但餓死百萬, 反抗者處死. 為了這種需要, 當時就設立了恐怖的安全委員會. 工廠裡為了達到要求產量, 工人不斷加班, 結果餓死跟累死無數.
1934到 1938年之間的大清算, 除了反對他的人以外, 其他任何他不信任的政府官員, 黨員, 藝術家, 知識分子, 老百姓等等, 不是被處死就是被送勞動營. 他的疑心疑鬼使他殺了一半以上的高階軍官, 十萬低階軍官. 他自己說"死第一個人是悲劇, 死多了就是數字."
至於, 領袖崇拜似乎比較容易出現在集權國家. 你到大陸的鄉下去走走就會發現那裡毛澤東神化的現象比北京嚴重多了. 那些當年沒餓死的人, 雖然吃不飽, 但也不須負甚麼責任. 一旦自己要負責的時候, 自然有很多習慣吃大鍋飯, 沒學會負責, 認真, 主動採取行動的人會懷念以前的日子.  

甘尼太太2010/01/09 09:50 回應
在民智未開的年代,像美國,不就也是像文章中形容的Russia嗎?

Sop2010/01/09 10:08回覆
???????

瑪妮2010/01/09 05:32 回應
這跟他們" 被要求完美" 有關, 妳看這短片, 烏克蘭的孩子, 那麼個小小孩能這樣演出可以想見訓練之嚴格, 除非是天才兒童, 演出十分完美, 但, 除非是孩子的興趣, 否則我寧願他們有比較快樂的童年。我看過一個節目說的是中國怎麼訓練雜技團的孩子, 看了心疼。



Sop2010/01/09 06:09回覆
我跟你一樣看到年輕孩子這種特技表演, 心裡都很為他們難過. 無法為他們鼓掌. 雖然我了解在一個競爭強烈,  須要表現的社會裡, 人們的反應會不一樣. 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下, 要不受"成功"的誘惑, 敢於避免這種"競爭" 的壓力都要接受很大的挑戰.
我一向也是只期望孩子快樂, 其他怎麼都好.

Violet2010/01/09 05:10 回應
嗯嗯,本館的收藏相當豐富!

Sop2010/01/09 05:28回覆
三百萬件!! 天哪!! 害我連想到那天真有機會去參觀的話都會怯膽!  希望他們對荷蘭分館大方一點!

瑪妮2010/01/09 05:03 回應
真是心有靈犀啊, 妳將俄國人回應的那網頁發給我時, 我原想寫這麼一篇, 不過妳寫的歷史比較清楚, 我收到這篇叫 "去俄羅斯七天震驚" 的文章兩次, 不很相信它, 因為比利時有許多難民是蘇聯來的, 至今未歸, 蘇聯果真成了天堂, 他們大概也都回家了, 還是妳細心, 找到這資料。共產國家的體育藝術的水準似乎都比較高

Sop2010/01/09 05:17回覆
你也不妨寫寫你的看法. 你的文章通常比較深刻, 比較能動人心弦, 跟我的切入點不一樣.
說到他們的體育, 藝術, 文學都有很高的水準. 史達林時期一切為黨服務, 藝術性的 "創作" 似乎有點停滯, 不過他們的表現水準真的很高. 有時我懷疑是不是跟他們的生活環境比較能讓他們專心???

Violet2010/01/09 03:44 回應
Hermitage 在阿姆斯特丹的"分館"擴大了,去年還舉辦了盛大的水上開幕音樂會,在Carre邊...

Sop2010/01/09 04:38回覆
是啊! 在倫敦跟拉斯維加的分館都關了. 反而在阿姆斯特丹換了大館. 阿姆斯特丹自己的博物館重整, 重修全關或半關, 這個分館成了次梵谷博物館, 吸引最多遊客的博物館了. 別選周末去, 門口排長龍, 要等一個鐘頭左右才進得去.

希望那裡以後會展出一些在原館收藏的, 我們沒看過的很多荷蘭大師的畫. 很好奇四月後的展覽題材!!!

不越矩的老巫婆2010/01/08 21:59 回應
俄羅斯普羅大眾物質生活雖不富裕,       但是他們的的文化,   藝術,  水準卻是很讓人不可小看.     雖然 常常令人看後心頭揪在一起.     悶悶的.    不管政治如何,   願這些人們的物質生活再提高         世界才能更太平  !

Sop2010/01/09 05:24回覆
Putin 腳跨俄, 歐兩頭, 要開放還是要封閉不易拿捏. 至少這幾年的發展已經穩定許多了, 世界權力的角力讓很多事情都變得太複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