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2日 星期四

避寒好去處 - 阿爾加威 Algarve (三) 建築


在查葡萄牙歷史資料時, 常見以下的說明:”我們從所發現的道路,橋樑,廟宇及其他的建築裡可以知道羅馬人曾來過葡萄牙….”可見建築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實體.


下圖是在山間散步時照的相片,回到旅館放入電腦以後,興奮的發現照的竟像是羅馬人留下來的水道橋 (Aqueduct).



葡萄牙的歷史大致發生在Algarve以北的地區, 在這裡除了西南角的Sagres在殖民時期為遠洋海港外, 其他地方在歷史上並不重要. 可是也正因此,在Algarve的建築和偶爾可見的城堡廢墟,風車,汲水設備等得以保留很濃厚的摩爾氣息.據說某些老城的氣氛,甚至會給人一種身處北非的感覺.





在離Silves不遠的山丘上看到這座風車.這種風車常見於沿海一帶.



根據摩爾人傳統造的汲水設備.



這裡的建築很多其實是沿海的葡萄牙人因經常與北非文明接觸而仿建的,像是可以在上面曬衣服,曬魚乾的平台屋頂.



或用傳統半圓桶狀的紅屋瓦,一排開口向上,一排開口向下排起來的屋頂,或將屋簷邊緣圍起來作裝飾的矮牆.



這屋頂可能已有八,九個世紀的歷史了!





這是較富有的農家,所有人與畜生住的和存貨的地方都連在一起.



傳統的建築總是紅瓦白牆,看起來非常的清新. 因為氣候溫和,屋牆多以石塊和黏土,屋頂則以蘆莖和紅瓦為建材.



它們側面鏤空的燒瓷煙囪和到處都看得到的瓷磚(Azulejos)則詩化了這裡一般說來偏向簡單,肅靜和保守的房子.






尤其是瓷磚,從當初摩爾人貼牆用有固定韻律的圖案發展到王宮,教堂,車站裡讚頌英雄,聖人,講述歷史,描繪野史的大幅圖畫,在葡萄牙的藝術史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即使是在不是歷史中心的Algarve也常出現在房子內,外牆面;連所有的街名牌也都是用瓷磚作成
的.


 













離海岸稍遠的小鎮因建在山坡上,有的路還真是陡斜.






在很多舊的房子門上可以看到各式敲門用的門鎚(圖),






也許是航海到印度回來的富商蓋的房子,多少帶了點印度的回憶!




在國外旅行,因只能看街上屋外的景色,常很好奇的想進屋看看.車緩緩的行在鄉間,突然發現一間被遺棄的房舍.真是天賜良機!連忙停了車,進去探個究竟.(後來發現這種被遺棄的房子還真不少!)


這房子的正面除了門窗損壞以外,看起來其實還挺體面的.



繞到房子後頭,卻發現這房子真的已經被住爛了!



走進屋裡,發現原來屋頂是整棟房子最弱的一環.兩根木樑上擺扎了一層蘆莖, 透過蘆莖隱約可以看到上頭的一些紙箱用紙和塑膠袋.再上面就是傳統的屋瓦了.




蘆莖可能常須換新,因為在住家附近往往都種有一叢蘆葦.



以石塊和黏土(Loam,不是 clay)蓋的煙囪還算完整,這種從旁邊開有鏤窗的煙囪是Algarve的特色.這下頭就是爐灶了.




這難道是它的料理台不成?

2007年3月16日 星期五

避寒好去處 - 阿爾加威 Algarve (二) 一見鍾情


從布魯塞爾機場出發到Faro(法羅),只須兩個鐘頭. 四十多年前,新建的Faro機場,因現在不是旅遊季節,機場裡人並不多.取得事先訂好的出租汽車後,我們沿著海岸線往西開,不久就到了目的地Balaya,Albufeira前的一個小村莊.多年來對荷蘭冬季的濕寒與灰暗的恐懼感頓然抛至腦後,趁這幾天我要好好的享受一下Algarve的暖春!



Algarve 東邊與西班牙為鄰,西南面向大西洋,是葡萄牙最南部的一省. 南邊沿岸因受地中海型氣候的影響,每年平均日照3200小時,沿海平原以Faro為中心,往東為平坦的沙灘和沙洲(Lagoons),多景色如昔的舊日漁港,



往西則為經海水衝擊和風化形成的紅岩壁沙灘,最為遊客所愛.



早於上世紀三零年代就有許多英國遊客來此避寒.過去這二十年來,葡萄牙在經濟上受到歐盟的龐大補助, Algarve的公共設施與交通都大為改善.原來崎嶇不平的泥路都舖上了柏油,這兩年新建的高速公路更方便了都市間的聯繫.



沿著海岸線,度假村如雨後春筍,





這個遠看像是海市蜃樓的城市Vilamoura其實是Faro和Albufeira間的一個小鎮.原來是一個不足掛齒的偏僻小鎮,這些年上百的旅館跟度假村硬是從平地昇起,聽說計畫完成後,可同時容納六萬遊客.



Algarve 的沙灘不但是避暑的好去處,它的暖陽也為來此避寒的遊客所愛.









此外高爾夫球場處處皆是,





網球場,游泳池更是不在話下.



往北走,地勢逐漸增高,在岩質丘陵間零星的散佈著一些小村莊,遊客雖還不多,其實也是探訪葡萄牙 Nature 和 Culture 的好地方.


葡萄牙南部的農產地原來是由少數的幾個大地主所有,一般農民只能作日工糊口,田間沒工作表示沒飯吃.可是因種種因素經營農業的經濟效益並不高,地主們缺乏發展農業的意願,常棄置不用.(一個二十來歲的葡萄牙人告訴我們,她的祖父年輕時曾帶著杏仁等農產品,騎著驢子到遠地去換米等糧食,來回大概要三個月的時間.)1975年餓荒了的農民們起而組織農業公社,喊著'土地應屬墾耕者'的口號,強行佔領了荒廢不用高達百萬公頃的農田,卻也被政府合法化了.可惜成效並不盡如人意.原來的地主也漸漸收回原有的土地.雖然失業的大有人在,車行在路上,有時還是可以看到被荒廢的農地.


圖示沒人採收的杏仁園.



加入歐盟後,方便了葡萄牙人到他鄉討生活;急速發展的海岸沿線旅遊業提供的工作機會,也吸引了許多原來住在山間的年輕人.原來的老家因此而荒廢不修.或者修了不住,等老了以後再”回家”!無意間,跟一個旅館裡的調酒員聊起天來,他告訴我他原住在葡萄牙的東南海岸,因打漁的收入太低,他的父母遠赴布魯塞爾打工,他自己則到南岸參與旅遊業的工作.







原則上, Algarve就是一個大的旅遊村,它的存在一切都是為了遊客.這些年來發現Algarve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英國人在此爭先搶購養老用的天堂住所,使得房價失去控制,對收入低下的當地人來說,謀生的壓力勢必越來越大.看著和善,誠懇又肯苦幹的葡萄牙人,心裡多少有點不忍.畢竟,他們也是”同洲人”啊! :-)

避寒好去處 - 阿爾加威 Algarve (一)


這兩年來,不管到那裡去旅遊,總是讓我想起”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那句話來.出遊前,每想作點心理準備,想先看點有關的歷史,人文或地理的書,總有暮颯颯,不知所云的感覺.可是一旦遊過,再翻閱書籍,則有事半功倍之效. 出遊時的所見所聞常讓我好奇得難過,除了想辦法向當地人打聽之外,回到家來,也總是趕緊翻書.事實上,文化是歷史的堆積,想了解一國一地的文化,總免不了要從歷史著手.

前陣子,有人起興到葡萄牙南部的Algarve去打高爾夫球,我當時以為Algarve不過是個新興旅遊氾濫地,實在沒啥興趣,只是為了避寒,沒多意見的也跟著跑了一趟.沒想到回來後竟興奮得想撇開歷史陳調,急著作旅遊報告,誰知久久不得其門而入,只好按部就班的先做好家庭作業.



葡萄牙人是幾千年以前,來自中歐的凱爾特人(Celt)和北非的Berbers人的後裔.羅馬人在西元前兩百年到西元後第五世紀期間佔領了伊比利亞半島(Iberian Peninsula,今日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造了許多建築物和橋樑,但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今日的葡萄牙語(註).雖然後來日爾曼人也曾短期的征服過葡萄牙,但對面對海洋,背對歐洲大陸的葡萄牙來說,最具影響力的還是西元711年佔領葡萄牙中,南部的摩爾人(Moors,中世紀 的北非人- Berbers和少數阿拉伯人).摩爾人在大約四百多年的統治期間,為葡萄牙帶來了高度發展的北非文化,為日後海航奠定了基礎.直到今天,葡萄牙的建築風格和生活習慣仍多從當時的摩爾人沿襲而來.葡萄牙人其實是歐洲的阿拉伯人.





 


西元1147年 Alfonso I Henriques借力於十字軍團(Order of Templar),奪取了里斯本(Lisbon),1179年得到羅馬教皇的承認,葡萄牙國正式成立.只是葡萄牙南部一直到1249年都還是由摩爾人所控.


十五,十六世紀時,為了與阿拉伯人爭取來自遠東的香料與財富,也為了打擊異教徒和宣揚天主教教義,葡萄牙的基督騎士團(the Military Order of Christ)出資發展遠洋船業,從非洲西岸繞過南非至東岸,於1498年抵達印度南岸, 1450年佔領了巴西.葡萄牙漸漸的取得了非洲的黃金與象牙,巴西的蔗糖,中國的絲和磁及波斯毯;里斯本也成了歐,亞,美,非的貨物交易中心. 只有兩百萬人口的小國控管世界各大國的財富,導致葡萄牙全國大移民.葡萄牙人口幾乎減半,反而大傷國力. 1578年國王Sebastião想恢復十字軍東征的精神,帶軍攻打摩洛哥(Marocco),不幸陣亡,全軍覆沒.1580年因一時缺國王繼承人,被西班牙併吞直到1640年.葡萄牙短暫的海洋強國維持不到百年.
西元1600年左右的葡萄牙領土



葡萄牙的海航優勢因法,英,荷,西的遠洋競爭,既已大減,又不幸於1755年遭史上有名的里斯本大地震.1807年被橫掃歐洲的拿破崙佔領.葡萄牙皇室逃往巴西,英軍介入,打敗法國後留守里斯本.1820年葡萄牙國王返國後,變相降職,成了君主立憲制下的國王.其子Pedro則於1822年宣布巴西獨立,並立自己為巴西國王.他雖然在1826年再度回到葡萄牙續任國王,葡萄牙卻因此而永遠失去了巴西.


1910年因民眾不滿當時王室混亂不安的統治,發起革命,國王Manuel II流亡英國,葡萄牙共和國正式成立.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應英國要求參加協約國,國內卻政治與經濟危機不斷.1926年軍人政變,結束了第一次的共和政體.從1933年起,alazar獨裁統治葡萄牙長達35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採中立態度.1974年軍人因國際局勢,不滿葡萄牙在非洲殖民地的戰爭和他們本身可能遭遇的危險,發動政變,輕易成功.除了澳門直到1999才歸還中國外,其他所有的殖民地都在1975年陸續獨立.1976年舉行五十年來的第一次自由選舉,1986年正式加入歐盟.得到歐盟國家的經濟支援,葡萄牙的交通網路與農業生產效率在過去這些年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人民平均所得仍只有荷蘭的一半,30%的人仍在低於歐盟所訂的貧困界線下生活.文盲達10~15%,是歐洲最高.


30%的葡萄牙人住在里斯本(Lisbon)和Porto,65%的人分散居住在農間.因一般教育水準低,交通也還未完全改善,經濟發展不易.過去這些年來,旅遊業急速發展, 現在每年已有三千多萬的遊客,旅遊業收入佔國民所得的10%.主要旅遊地是南部的Algarve,首都里斯本和北部的海港Porto.






註:


葡萄牙語是從昔日拉丁語傳襲下來的語言,比西班牙語有韻律且柔和.葡萄牙本國住有一千萬餘人,另有三百萬移居國外,因昔日殖民的影響,世界上說葡萄牙語的人口達兩億多.是世界上第七大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