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台灣跟荷蘭來比, 自有它起步點的不同, 民風民情又不一樣, 不能同日而語. 有時我也會避免上網說東道西, 免得有人會說喝洋水還沒兩天, 就開始批評自己的祖國. 不過, 說真的, 有時兩者之間的差異太大, 我也不知道該從那裏說起.
記得以前從台灣到沙烏地阿拉伯, 印尼的農耕隊曾經羨煞不少人. 他們以專業知識出國指導其他國家的農業, 既可以出國又是台灣的光榮. 1973年亞蔬 (現在改為—世界蔬菜中心)設在台南善化, 我也(誤)以為台灣農業從此可以跟世界接軌. 可是台灣農業到底可以從亞蔬受益多少, 跟台灣本身的農業結構顯然有很大的關係.
在荷蘭的日子裡, 我對荷蘭的農業發展一直有著直接間接的接觸. 幾年前甚至有機會玩票似的到中國大陸去賣種子加工的機械設備. 當時, 的確被那裏的農業環境嚇了一跳. 毫無疑問的過去鐵幕後的那段時間裡, 他們不但用土法煉鋼, 也用土法務農. 可是由於缺乏對外界的認識, 他們大部分都對中國本身的農業發展充滿了自信心. 他國對他們農業的評價讓他們認為是國外的無理杯葛跟蓄意侮辱. "我們"這些到中國推銷最新技術的"荷蘭人"在跟他們談到專業上的知識時, 也常有雞同鴨講的困擾.
荷蘭人做生意的態度經常是"你好我就好". 整個大環境進步自己才有發展的空間. 這幾年在北京等地 舉辦的種子會裡, 荷蘭的種子技術公司 Incotec與當局合作邀請世界各地在農業各方面的專業人士提供他們一個講座會. 以提升當地人的農業知識. 去年首次有50 多位來自各大公司的負責人組團到荷蘭來作實地訪問. 現在他們已經慢慢的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實況, 接下來的只是如何與世界接軌. 這些人裡有很多有高學歷, 有野心的人, 只要時機成熟中國的農業一定會很快的進步.
就以前的經驗, 我在中國走動的時候, 一直相信台灣的農業比中國進步很多. 心裡多少有點台灣人的驕傲. 可惜去年有機會認識了一點台灣農業現況, 心裡的驕傲不幸變成了擔憂. 台灣的農業所以進步很慢, 當然是大環境使然. 罔費幾千年來"士,農,工,商" 的"口號", 農業在國人的眼裡還是地位最低, 最不受重視的一環.
比照荷蘭的天然農業發展的條件, 台灣的環境應該不算差. 從前荷蘭境內多水澤, 農田多分散在水道之間. 除了要不斷的將水抽往高處外, 農夫每天還要划著小舟輪流到分散各地的小農地去耕種. 四百多年前, 荷蘭人為了增加可耕之地, 開始將水澤抽乾, 重劃農耕地.
1900 年孟德爾發現遺傳學後, 荷蘭的農業專家馬上帶領全世界開始育種工作, 進行篩選改良品種. 二次戰後, 馬歇爾計畫將農作機械化帶入荷蘭. 荷蘭的農人為了增加經營效率, 紛紛相互併購或交換農地, 將過去分散的田地集中開發經營. 1967年, 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 務農的人口已經從全國勞動力的20% 銳減至7 %, 但農家的平均收入卻比法國農家多出40%, 更是德國的兩倍.
從前經營農場者只需 要出勞力, 今日的農人不但要有最新的農業知識, 還得知道如何善用. 隨著農業知識與種植技術的日新月異, 不管農場大小, 若要保持競爭力, 每個人都得嚴陣以待, 隨時吸收最新的專業知識. 在荷蘭有一群專事育種、土壤、病害等方面的專家聯合在網上創辦了一個農業知識庫, 任何人只需繳交年費, 便可自網上獲得最新的農業知識與資訊, 並有專人協助解答個人的實務問題. 領先世界的農業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已經跟很多研究機構合併成大學跟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 centre(Wageningen UR). 提供在業成人最新的農業科技課程.
現在荷蘭的農業結構, 有完整教育制度的搭配. 從最基本的實際操作人員到發展計畫研究專員, 層層都有專業訓練. 社會上對農人毫無輕視或同情的態度. 這是整個大環境積極的態度跟務實的結果. 看到台灣的農業處境讓我擔心.
我在這裡發發牢騷, 希望讀者不要以為我當了兩天荷蘭人就"臭屁"起來. 說實在的, 我也不懂這些. 如果有人說: "不要光坐著批評, 有本事也提出點改進的意見!" 就當我甚麼也沒說!
記得以前從台灣到沙烏地阿拉伯, 印尼的農耕隊曾經羨煞不少人. 他們以專業知識出國指導其他國家的農業, 既可以出國又是台灣的光榮. 1973年亞蔬 (現在改為—世界蔬菜中心)設在台南善化, 我也(誤)以為台灣農業從此可以跟世界接軌. 可是台灣農業到底可以從亞蔬受益多少, 跟台灣本身的農業結構顯然有很大的關係.
在荷蘭的日子裡, 我對荷蘭的農業發展一直有著直接間接的接觸. 幾年前甚至有機會玩票似的到中國大陸去賣種子加工的機械設備. 當時, 的確被那裏的農業環境嚇了一跳. 毫無疑問的過去鐵幕後的那段時間裡, 他們不但用土法煉鋼, 也用土法務農. 可是由於缺乏對外界的認識, 他們大部分都對中國本身的農業發展充滿了自信心. 他國對他們農業的評價讓他們認為是國外的無理杯葛跟蓄意侮辱. "我們"這些到中國推銷最新技術的"荷蘭人"在跟他們談到專業上的知識時, 也常有雞同鴨講的困擾.
荷蘭人做生意的態度經常是"你好我就好". 整個大環境進步自己才有發展的空間. 這幾年在北京等地 舉辦的種子會裡, 荷蘭的種子技術公司 Incotec與當局合作邀請世界各地在農業各方面的專業人士提供他們一個講座會. 以提升當地人的農業知識. 去年首次有50 多位來自各大公司的負責人組團到荷蘭來作實地訪問. 現在他們已經慢慢的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實況, 接下來的只是如何與世界接軌. 這些人裡有很多有高學歷, 有野心的人, 只要時機成熟中國的農業一定會很快的進步.
就以前的經驗, 我在中國走動的時候, 一直相信台灣的農業比中國進步很多. 心裡多少有點台灣人的驕傲. 可惜去年有機會認識了一點台灣農業現況, 心裡的驕傲不幸變成了擔憂. 台灣的農業所以進步很慢, 當然是大環境使然. 罔費幾千年來"士,農,工,商" 的"口號", 農業在國人的眼裡還是地位最低, 最不受重視的一環.
比照荷蘭的天然農業發展的條件, 台灣的環境應該不算差. 從前荷蘭境內多水澤, 農田多分散在水道之間. 除了要不斷的將水抽往高處外, 農夫每天還要划著小舟輪流到分散各地的小農地去耕種. 四百多年前, 荷蘭人為了增加可耕之地, 開始將水澤抽乾, 重劃農耕地.
1900 年孟德爾發現遺傳學後, 荷蘭的農業專家馬上帶領全世界開始育種工作, 進行篩選改良品種. 二次戰後, 馬歇爾計畫將農作機械化帶入荷蘭. 荷蘭的農人為了增加經營效率, 紛紛相互併購或交換農地, 將過去分散的田地集中開發經營. 1967年, 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 務農的人口已經從全國勞動力的20% 銳減至7 %, 但農家的平均收入卻比法國農家多出40%, 更是德國的兩倍.
從前經營農場者只需 要出勞力, 今日的農人不但要有最新的農業知識, 還得知道如何善用. 隨著農業知識與種植技術的日新月異, 不管農場大小, 若要保持競爭力, 每個人都得嚴陣以待, 隨時吸收最新的專業知識. 在荷蘭有一群專事育種、土壤、病害等方面的專家聯合在網上創辦了一個農業知識庫, 任何人只需繳交年費, 便可自網上獲得最新的農業知識與資訊, 並有專人協助解答個人的實務問題. 領先世界的農業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已經跟很多研究機構合併成大學跟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 centre(Wageningen UR). 提供在業成人最新的農業科技課程.
現在荷蘭的農業結構, 有完整教育制度的搭配. 從最基本的實際操作人員到發展計畫研究專員, 層層都有專業訓練. 社會上對農人毫無輕視或同情的態度. 這是整個大環境積極的態度跟務實的結果. 看到台灣的農業處境讓我擔心.
我在這裡發發牢騷, 希望讀者不要以為我當了兩天荷蘭人就"臭屁"起來. 說實在的, 我也不懂這些. 如果有人說: "不要光坐著批評, 有本事也提出點改進的意見!" 就當我甚麼也沒說!
台灣的農產其實也不完全缺乏競爭力
台灣目前食物進口量大約消總耗量的百分70到75 所以台灣的農產如果不出口根本沒有足夠去化的空間 只要收成季節農產很容易滯銷
政府知道這個問題嗎? 當然知道 為了消費人口的選票 根本不願意讓農產合理的反映成本 刻意的讓農產低價 犧牲農民
舉個例子:我常鼓勵農民不要種多 夠自己吃就好了 因為種植多沒賺錢 遇到天災還血本無歸 特別是種稻米的
雖然米食消費已經退卻很大消費轉變為'麵"食 但是一旦穀米漲價 政府還是會打壓的 所以種稻米在台灣想賺錢除非種植五甲十甲土地
也許會有比較多的總收入吧 所以馬政府就推出小地主大佃農 簡單說就是鼓勵小土地農民出租農地讓較大的農企去營運 問題來了 '
耕者有其田法律仍然有效" 二來法律不是農民訂的 如果強權要搶農民土地 隨時可能藉由律法剝奪農民的土地 如此一來 農民即使放著農地長野草
也不願隨意放租 以 免哪天土地被搶走了
Sop 於 2012-01-17 09:30:19 回覆
政府必須要有國家發展的遠景, 作長遠的計畫. 像因加入WTO而實施休耕政策,
為的只是減少稻米的產量. 讓真正休耕的意義全失. 發了幾年的休耕補助金也快發不出來了. 沒有技術上的指導, 農人沒有足夠的常識,
結果不但沒有達到休耕的目的, 還發生斜紋夜盜蟲的問題. 沒有執行上的檢控, 讓一塊田連續休耕7,8年. 沒有長遠計畫,
到底台灣應保留多少可耕地, 要有多少糧食自足率?
台灣的行政常讓我有那裡有火就救那裡的感覺. 在荷蘭, 任何政黨在選舉的時候都要提出他們的理念跟行政計畫. 各黨在教育上, 交通上, 軍事上, 社會福利上....稅金加多少, 減多少....的計畫都要經過國家計算局的檢驗跟計算, 表示他們的行政計畫是一種負責任的計畫.
計畫越是不週全, 可以詮釋的方法就越多, 可以投機的點子也越多. 否則, 應該是攸關民生問題的可耕地怎麼可以放著長野草? 如果合裡放租土地又怎麼可能被搶走??
台灣的行政常讓我有那裡有火就救那裡的感覺. 在荷蘭, 任何政黨在選舉的時候都要提出他們的理念跟行政計畫. 各黨在教育上, 交通上, 軍事上, 社會福利上....稅金加多少, 減多少....的計畫都要經過國家計算局的檢驗跟計算, 表示他們的行政計畫是一種負責任的計畫.
計畫越是不週全, 可以詮釋的方法就越多, 可以投機的點子也越多. 否則, 應該是攸關民生問題的可耕地怎麼可以放著長野草? 如果合裡放租土地又怎麼可能被搶走??
Vincent Kao 於 2012-01-17 00:59:55 回應
讀了這篇非常中肯的敘述,十分感動。
老中有“媚外”情結不是秘密,媚外其實不是洪水猛獸,就怕媚錯了地方。
譬如,老外對中國(台灣)有所稱讚,就說是仰慕中華文化;要學習西方,有時候又不甘心,等等。
台灣當然不能完全照抄荷蘭模式,但以你所說“台灣的環境應該不算差”,台灣農業也應該大有所為。
政府只要確保公平競爭的環境,讓各行各業放手一搏,自行發揮,“莊敬自強”,才是真正的自由經濟體系。
老中有“媚外”情結不是秘密,媚外其實不是洪水猛獸,就怕媚錯了地方。
譬如,老外對中國(台灣)有所稱讚,就說是仰慕中華文化;要學習西方,有時候又不甘心,等等。
台灣當然不能完全照抄荷蘭模式,但以你所說“台灣的環境應該不算差”,台灣農業也應該大有所為。
政府只要確保公平競爭的環境,讓各行各業放手一搏,自行發揮,“莊敬自強”,才是真正的自由經濟體系。
Sop 於 2012-01-17 09:42:56 回覆
兩國的大環境相差這麼大, 即使只是借鏡可能都不容易.
各行各業放手一搏可以, 但不能是各人放手一搏. 各行業的整體成員應該聯合起來積極合作, 策劃達成共同的利益. 這時就需要政府在一旁協助鼓勵. 比方說, 農民的貸款, 鄉間的學校, 運輸上的方便...等等都是政府的責任. 荷蘭經營農業的人, 經常在保持公平競爭的條件下有著密切的合作.
各行各業放手一搏可以, 但不能是各人放手一搏. 各行業的整體成員應該聯合起來積極合作, 策劃達成共同的利益. 這時就需要政府在一旁協助鼓勵. 比方說, 農民的貸款, 鄉間的學校, 運輸上的方便...等等都是政府的責任. 荷蘭經營農業的人, 經常在保持公平競爭的條件下有著密切的合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