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驚鴻一瞥 摩洛哥 (三) 丹吉爾體驗


留下來過夜的"團員"不約而同"的都選了新區海灘邊的旅館. 只有我們兩個"老人"決定留在Medina古城裡的 Continental Hotel. 沒想到這竟是最好的選擇.


登上前往旅館的階梯. 呈現眼前的是一個寬敞的陽台.


從這裡可以看到零零落落泊了不少大小船隻的直布羅陀海峽.


遙望對岸歐洲大陸, 讓人不禁幻想起當年來往商船, 軍艦的熱鬧景象. 轉身只見古城Medina 就在腳下. 這旅館為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聽說這是1888年由猶太人所建. 數千年以來, 猶太人一直都跟摩洛哥"原住民" Berbers 和諧互融的住在這裡. 但阿拉伯人入侵以後, 這裡的居民也曾數度遭受殺害與壓迫. 在西班牙對異教徒進行屠殺的年代裡(1478, Spanish Inquisition ) 也曾有很多猶太人從西班牙移民來此. 按照回教國家的習慣, 生活在這裡的猶太人往往被視為二等居民, 需繳較高的稅金. 二十世紀初, 有兩萬摩洛哥人, 一萬猶太人及九千歐洲人住在這裡. 雖然今天回教徒跟以色列人誓不共天, 但我總覺得歷史上猶太人跟回教徒的衣著, 飲食跟生活習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他們相互為鄰, 看不出有何明顯的差異. 旅館的室內裝潢, 拼花的磁磚也都與回教徒的習慣極為相似.





只有陽台上的欄杆上還可看得出猶太人留下的痕跡.


離開旅館, 才剛走進Medina的小巷裡, 馬上就有摩洛哥人前來 "自願" 當嚮導. 他顯得非常親切,聊了一點家常後, 就向我們推介了一家"最棒的"典型摩洛哥傳統餐廳.


我們欣然就座.愉快的品嘗著侍應生送上來的幾道點心.


結帳時, 侍者走過來說: "一共25 歐元!" 我們的導遊馬上走過來: "他們是我的客人, 你怎麼可以要25元? 給20歐元就可以了!"在這月薪平均不到200歐元的地方, 這點心真貴得嚇人.  吃點悶虧, 就算繳個學費. 下不為例!



一個12歲的孩子靠過來若無其事的問我們會說那種語言. 除了Berbers 跟阿拉伯語外, 他還能流利的說英, 法, 西三種語言. 他隨手指著我們正在看的一棟建築介紹了起來. 我們覺得好奇就邊走邊聊的跟著他走.







沒想到走到城堡 Kasba時, 他竟"輕鬆, 大方"的說: "你們現在可以給我5歐元." 再指著他的跟班說:"也給他5塊錢!"

後來才知道丹吉爾以難纏的導遊跟售貨員出名. 據說這跟以前販毒, 走私, 賣淫的歷史延傳的本性有關. 在這裡, 如果有人跟你搭訕, 十之八九都是針對你口袋裡的鈔票而來!




一連三個導遊! 我們像吃了定心丸似的, 決定從現在起自己閒逛, 再也不理上來搭訕的人了!

傍晚時分, 我們不敢走遠. 就在旅館的陽台上, 面對直布羅陀海峽, 伴著燭光, 享受了一頓非常可口的摩洛哥晚餐.




Vincent Kao 於 2010-05-19 07:40:05 回應
哈哈,一點也沒“客氣”之意。
我開戶只為回應用。

Sop 於 2010-05-19 19:31:09 回覆
在這裡貼文會有 Feedback, 而且可以交到好朋友 Friends without borders.
 
Vincent Kao 於 2010-05-18 01:34:07 回應
讀你的遊記,回應和再回應的確是eye-opener。
可惜,另一群人沒福享受。
Anyway, keep on traveling and writing!
 
Sop 於 2010-05-18 19:33:37 回覆
這是你客氣.
我倒好奇, 何時會將你自己的大作Po 在奇摩部落格裡,以饗"大"眾?
 
paper tiger 於 2010-05-16 23:06:10 回應
其實阿拉伯人並不是如一般傳媒所傳達的恐佈分子 的印象 大部份阿拉人還是很虔誠善良的 然而在面對生存以及文化信仰被貶損壓抑甚至摧毀 一部分阿拉伯人以激烈的手段行使對抗是可以理解 不過阿拉伯人可能需要去了解為什麼西方世界可以容忍並且維護言論自由的文明 即使是貶損 卑劣的言詞 而這正也是台灣社會需要學習的
 
Sop 於 2010-05-17 16:16:15 回覆
不過話說回來, 如果西方人能站在阿拉伯人的立場來看歷史, 可能他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阿拉伯人不能容忍並且維護西方貶損他們的卑劣言論的自由.

 通常來說, 其實最不能容忍他人言論自由的是猶太人, 不管你說甚麼, 只要"他們"認為你是 Antisemitic 反猶太, 你的麻煩就大了. 而他們有一個全世界性的監督網絡. 西方人對這種現象的"容忍", 甚至"相助"的現象, 不是阿拉伯人(還有我!)可以接受的.

paper tiger 於 2010-05-16 22:44:52 回應
"六日戰爭"曾是台灣的榜樣, 使台灣人非常的興奮" 個人不曉得所言台灣人興奮什麼 不過就中東幾次戰役個人佩服以色列人在面對遠比自己超出很多的軍事力量仍然可以出奇制勝 驚訝不已 如同大衛王擊殺巨人歌利亞一樣

Sop 於 2010-05-16 20:16:41 回應
給 paper tiger
上帝"揀 選猶太人為自己的子民"好像並不比夏娃吃了蘋果的後果要好. 我贊成您說的"只有優越感是不足予成為優秀民族的", 可是世代的被排擠似乎也有"篩 選"的效應. 

西班牙之"排斥異教, 裁判異端"讓猶太人流離世界, 讓猶太人建立了第一個資訊交換, 互通有無的Network!

 因為不准操手工藝等謀生所需, "強迫"他們發展鑽石,金融事業, 讓他們控制了世界金融. 證明了聖經上說的'凡事都互相效應", 好像 跟我們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差不多.

以色列的建國跟西歐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愧疚感有關. 但用佔來的殖民地減輕自己的愧疚感, 並不能免去現在對巴勒斯坦人的愧疚感. 您說: "驅離了大部分不願歸入以色列國家的巴勒斯坦人所以隔離了巴勒斯坦自治區" 是有商榷的餘地的. 當時包括 Shamir, Rabin, Begin 都曾因要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 親自帶兵出馬將巴勒斯坦人驅逐出他們的村莊! 以色列並認為聯合國通過的領域太小, 太窄不利於防衛, 出兵佔領鄰國領土, 作 為buffer. "六日戰爭"曾是台灣的榜樣, 使台灣人非常的興奮!!!! 這種非法佔領的行為今天還在約旦河西岸地區繼續的進行著, 只是很多人還視若無睹,將繼續二戰後對納粹行為的反應 "We didn't know what happend?"!!

您說的"巴勒斯坦人想要獨立建國不要被以色列控制 可是泛阿拉伯世界卻不願承認以色列國的生存權"是以色列跟猶太人希望西方社會認同的解釋, 可是這離現實相差太遠了.

瑪妮 於 2010-05-16 16:55:57 回應
一位朋友娘家在Casa Blanca , 一直問我何時跟她回去看看, 阿拉伯國家我還真沒去過一個, 看些照片實在很吸引人, 自己去旅行我是不太敢到回教國家去, 雖然他們很熱情親切, 那連結的確很棒, 好像古代帝王才有的豪華

Sop 於 2010-05-16 19:30:41 回覆
如果現在我有摩洛哥朋友邀我, 我一定去. (以前錯過機會, 只買了一本旅遊書). 一般來說摩洛哥的政治還穩定. 至於其他安全問題, 真的是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應注意的地方. 


我對"不自然"的豪華也是有點閃避. 沒錢當然是一個問題, 沒看到世界上很多自然分配的貧富不均, 讓我有無能為力之嘆. 能做到的大概只是 "順應自然, 不浪費資源". 看到緊鄰的兩國人, 一個享受著讓人羨慕的Spa, 一個缺水喝. 那種Spa我是無法享受的.
 
瑪妮 於 2010-05-16 16:45:22 回應
摩洛哥的點心我不敢領教, 太甜又太膩, 20 歐元@@
Sop 於 2010-05-16 19:19:01 回覆
吃來吃去還是台灣作的"比較不甜", 蓬鬆的"西"點(蛋糕) 最好吃. 我也是怕他們點心的甜膩.  

甘尼太太 於 2010-05-15 18:17:05 回應

看到你這些食物,真是帶給我不少舊日時光的回想。

1998年結婚。台北宴客是在「北非心情」。當年台灣唯一的摩洛哥餐廳。
當時還沒搬到中東去,總覺得阿拉伯世界的種種,應該就像摩洛哥在旅遊資訊上所現的一樣。

到了住在阿曼(Oman)時,週日(事實上是星期五)到 Inter-Con.游泳+吃早午餐,度週五的半天時光(其他很多本地人要上清真寺),是很多外派人員的典型生活。

在阿曼首都Muscat的市區發源地的東南邊緣,有一個地方叫「綠草地」(Bustan),設有一間在阿聯酋七星級旅館發跡前在阿拉伯世界赫赫有名的Al Bustan Hotel: http://www.ichotelsgroup.com/intercontinental/en/gb/locations/muscat-albustanpalace
目前也委託Inter Con.集團管理。
看著你的照片,帶給我不少回憶。

只是在阿曼,鮮少見到跟你要錢的「導遊」!
阿拉伯人的好客與榮耀感,時常會讓你覺得要對他們更好。
我還記得我們到一內陸綠洲城市 Nizwa 找一個不知什麼景點(好像是漥洞);還有一回,半夜到阿曼中部海邊欲觀海龜產卵......都遇上熱情的阿曼歐吉桑,開著他們的卡車帶路二三十分鐘。 想要有所表達,給個小費,卻是都被拒收。

Sop 於 2010-05-16 09:15:05 回覆
哇! 半夜搭便車, 我雖然相信很多阿拉伯人的熱心, 可是我不知道我敢不敢這麼做! 丹吉爾遊客太多了, 大概是先有遊客才有這麼強勢的導遊風氣罷! 這麼多人會5 種語言的現象真的讓我很吃驚. 從他們的衣著看起來還是很阿拉伯, 可是這裡有太多移居國外的僑民往來, 加上歷史背景, 他們的文化實在很 "Multi-national"

看過有關阿曼的展覽. 因不准照相, 又沒作筆記都忘了阿曼也是一個很好的旅遊地. 你那連線真棒. 多謝了. 你也讓我想起當時的展覽會了.


paper tiger 於 2010-05-15 11:58:56 回應
其實阿拉伯人跟猶太人是同宗族的 就文化演譯也有共同之處 阿拉伯是對該區域大部分為信仰阿拉的稱謂 其實稱為中東文明應該比較中性 就我了解猶太人是一個家族一支很特別的游牧民族 以色列人發源在兩河流域 也就是今天的 伊拉克 在他們的信仰裡堅定的"上帝所撿選的" 在這樣的信仰基礎上猶太人有非常強列的優越感 可是只有優越感是不足予成為優秀民族的 以色列民族特性非常嚴謹 信仰堅定而且頑固 非常重視教育 解讀數字能力非常強 信仰律法規範以外可以非常功利世俗的作為 例如以色人跟阿拉伯人一樣不吃豬肉 可是卻可能養豬殺豬賣豬肉只要謹守不吃豬肉就可以了 很顯然這些特性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跟不上的 以色列人謹守律法規範卻可能失去律法規範的精神 以色列人數字能力很強所以很少人可以從與他們交易上得到過多的好處 所以以色列人被歸為很摳的民族 不過以色列人卻也非常尊守信用的民族 這個民族兩千年前分裂為南北兩個政權 以色列 和猶太 最後為羅馬帝國所滅 民族被強迫遷徙流離失守 可是這個民族卻不曾消失 分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忍受被歧視壓榨不公平對待非常多 可是他們卻多能在當地社會堅強生存而且佔據政治權力外優越的社經地位 以色人流離歷程的兩千年不曾放棄信仰 彌賽亞救世主和復國的期盼以色列人分散世界各國也不曾中斷彼此的聯繫 很奇妙的大約到了二次大戰前50年猶太人興起了復國運動 也就是說以色人復國不是二次大戰忽然間冒出來的 所以能夠在第二次大戰後利用世界紛亂阿拉伯世界權力真空以及運用以色列人在二次大戰期間幫助英美法等國家打敗德國的影響力下驅使這些國家幫助他們透過聯合 國在已經為阿拉伯人居住或者和阿拉伯人混居的舊國土上復國 過程裡驅離了大部分不願歸入以色列國家的巴勒斯坦人所以隔離了巴勒斯坦自治區 巴勒斯坦人想要獨立建國不要被以色列控制 可是泛阿拉伯世界卻不願承認以色列國的生存權 以至於有多次的以阿戰爭延續了祖先的爭戰的歷史

Sop 於 2010-05-16 20:15:30 回覆
上帝"揀選猶太人為自己的子民"好像並不比夏娃吃了蘋果的後果要好. 我贊成您說的"只有優越感是不足予成為優秀民族的", 可是世代的被排擠似乎也有"篩選"的效應.西班牙之"排斥異教, 裁判異端"讓猶太人流離世界, 讓猶太人建立了第一個資訊交換, 互通有無的Network! 因為不准操手工藝等謀生所需, "強迫"他們發展鑽石,金融事業, 讓他們控制了世界金融. 證明了聖經上說的'凡事都互相效應", 好像跟我們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差不多.

以色列的建國跟西歐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愧疚感有關. 但用佔來的殖民地減輕自己的愧疚感, 並不能免去現在對巴勒斯坦人的罪惡感. 您說: "驅離了大部分不願歸入以色列國家的巴勒斯坦人所以隔離了巴勒斯坦自治區" 是有商榷的餘地的.當時包括 Shamir, Rabin, Begin 都曾因要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 親自帶兵出馬將巴勒斯坦人驅逐出他們的村莊! 以色列並認為聯合國通過的領域太小, 太窄不利於防衛, 出兵佔領鄰國領土, 作為buffer. "六日戰爭"曾是台灣的榜樣, 使台灣人非常的興奮!!!! 這種佔領行為今天還在約旦河西岸地區繼續的進行著, 只是很多人還將繼續二戰後對納粹行為的反應 "We didn't know what happend?"

您說的"巴勒斯坦人想要獨立建國不要被以色列控制 可是泛阿拉伯世界卻不願承認以色列國的生存權"是以色列跟猶太人希望西方社會認同的解釋, 可是這離現實相差太遠了.
 

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驚鴻一瞥 摩洛哥 (二) 哈囉! 丹吉爾


新到任的售票小姐還搞不清楚票務, 折騰了半天才知道一天的來回票只能跟團跑. 我們於是決定到丹吉爾Tangier過夜.





丹吉爾是一年一度, 成千上萬摩洛哥返鄉僑民跟從歐洲到非洲遊客登陸的要港. 渡輪上熙熙攘攘的旅客還來不及坐穩, 短短14公里的行程轉眼就過了. 你推我擠的人群又匆匆忙忙的下船. 氣都還沒喘過來, 所有的"外國" 遊客就被一位導遊迅速的招呼上了遊覽車.


上車不久就一頭霧水的聽到導遊介紹: 這裡是英國區, 你們現在看到的是英國學校,....這裡是西班牙區, 右手邊是他們的教堂....這是法國領事館.....




原來遊覽車已經轉入富有歐美色彩現代建築林立的山坡上了.

這跟我原先想像中的阿拉伯世界好像扯不上一點關係, 真是出乎意外! 二十世紀初, 丹吉爾曾經是一個獨立, 中立, 由國際委員會管理的非軍事區. 英,法,美,西各國爭先恐後的在傳統阿拉伯古城 Medina 以南的山坡上建了各自的社區; 儼然一個小小聯合國. 註 1



正奇怪的看著站在路邊的幾頭不屬於這裡的撒哈拉沙漠駱駝, 車就停了下來. 原來也是招攬遊客的噱頭, 讓沒騎過駱駝的人坐在駱駝背上打個轉, 過過癮. 導遊看騎駱駝的, 照相的都滿意了以後, 就迅速的帶我們回到離碼頭不遠的古城.


迂迴的走進古城裡 Kasbah 博物館的廣場上.


耍蛇的人一看到我們, 趕緊從簍子裡抓出一條蛇來玩弄; 擊鼓人也開始有氣無力的敲打著懶鼓.


第十七世紀時 Kasbah 博物館原是蘇丹 (國王) 的王宮. 廣場旁的白牆是博物館的外牆.



1845年, 法國畫家 Eugene Delacroix 曾將當時摩洛哥Sultan 進城的景像畫了下來. 從畫裡, 多少可以體會出當時國王浩蕩進城的樣子。


出了城門, 只見海峽一片蔚藍. 隱隱約約的可以看到對面歐洲的直布羅陀半島. 自古以來丹吉爾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也是其來有自!



離開kasbah, 緊緊的尾隨著導遊在典型的阿拉伯古城像迷宮似的小巷裡東拐西繞.....


說到這裡, 我好像又下氣不接上氣, 馬不停蹄的追趕起我們的導遊來了.



一路上不見導遊數人頭, 也從不等動作慢的團員, 就一頭當先的帶著大夥兒攻進Chez Hammadi餐廳.

這裡的室內設計極富摩洛哥情調, 還有現場傳統音樂的表演.



穿著傳統的侍者很有效率的上著菜. 菜色包括有摩洛哥特色的肉串 Kefta,


炸雞腿, 蒸粗麥粉 Couscous..., 等,


還有典型的薄荷茶配飯.


飯後輪到旅遊團難免的採購節目. 我們腳不著地的緊跟著導遊走過無數的小巷.




丹吉爾沒有市集似的廣場, 這些小巷裡五彩繽紛的商家也算是他們的 Souq罷!



摩洛哥知名的手織毯子店是我們踏進的第一站. 他們專業詳盡的為我們作解說. 不但沒有惹人厭的強制推銷, 反而更像文化介紹.


下一站是賣草藥的. 說起草藥, 這還真不是中醫的專利品! 西方海洋大國在殖民時期也曾從非洲帶回不少草藥. 此時只見這位老兄口沫橫飛, 天花亂墜的介紹起各種草藥的功效. 就憑他一流的口才與演技讓大夥兒嘻嘻哈哈的開心大笑, 然後心甘情願的獻出口袋裡的鈔票後, 就皆大歡喜的互相告別.


在毫無心理準備的狀況之下, 單日遊客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被帶回了渡輪; 而我們也開始了我們"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世界的探險活動.

愕然
發現我們的導遊已經帶著新的一團遊客走往遊覽車了. 如此有效率的導遊,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


:

丹吉爾大概是西非洲最早形成的城市. 都市遺跡可追溯至三千六百年以前的希臘古文明. 兩個世紀前的羅馬城市; 第八世紀摩爾人北征西班牙的據點. 十字軍東征的荒謬卻也曾為西方和阿拉伯世界; 回教跟天主教間帶來了重要的文化交流. 丹吉爾也於是成了殖民國家在地中海岸相互爭奪的商港與防禦港. 十五世紀以後, 葡萄牙, 西班牙和英國都曾先後佔領過此地. 曾經是歐美上流社會喜歡流連之地. 

持續不斷的殖民地爭奪戰, 終於引來各國在1906年簽訂的合約,使丹吉爾成為國際自由港. 在1923年簽署的章程裡更指明丹吉爾是一個獨立, 中立, 由有三十個國家組成的國際委員會管理的非軍事區. 直到1956年 摩洛哥獨立以前, 這裡一直是逃稅的天堂; 無數毒梟, 間諜與其他黑社會人士的大集中營. 

這幾年來, 摩洛哥政府計畫將這裡建設成摩洛哥的經濟重鎮, 因而大興土木. 文化的交集加上面對地中海的魅力, 無疑的將為2012年在此展開的世博帶來無限的吸引力.



山河 於 2010-09-29 22:35:33 回應
那個導遊沒點人頭
沒有產生出幾隻鴿子嗎

Sop 於 2010-10-21 20:10:55 回覆
對不起現在才回覆

說起來也奇怪,他整天都忙忙碌碌的這樣接客人,似乎毫不擔心會產生鴿子.大概巷子窄,不大容易掉鴿子.倒是我們跟班的一直怕趕不上!


paper tiger 於 2010-05-14 20:53:11 回應
關於草藥 其實應該被稱為"傳統醫學"這不是漢醫或者中醫的專利 各種民族都會利用草木植物治療疾病
 

Sop 於 2010-05-15 05:26:04 回覆
說的真是! 而現在很多西藥也是以"傳統醫學"為基礎提煉出來的.

nannan 於 2010-05-14 11:53:02 回應
這北非地中海古國
一直想去看看

Sop 於 2010-05-14 12:16:28 回覆
我對阿拉伯世界一直很有興趣, 只是擔心它們的政治不安定. 摩洛哥算是少數比較安全的國家之一. 的確可以走走.

子駿 於 2010-05-13 20:50:35 回應
異國風光,難怪從小就學到,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真是受用。


Sop 於 2010-05-14 12:18:22 回覆
隨著旅行經驗的增加, 我也日益體會"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意思.


LILI 於 2010-05-13 20:26:43 回應
跟老公說了好幾次, 要去摩洛哥玩一趟. 常常找不到好時辰 ( 一定又笑翻妳的 )
這個異國之旅, 嚐嚐旅行的滋味.
我覺得當地的阿拉伯人一定比法國境內的阿拉伯人還道地.
年輕時, 還曾經嚮往 撒哈拉大沙漠

Sop 於 2010-05-14 02:44:57 回覆
從西班牙回來後, 發現書架上有一本有關摩洛哥的旅遊書是我在1999年買的. 大概也是在等合適的時辰罷! Tanger 不是典型的阿拉伯城市, 如果你去的時間不是很長的話, 我倒建議你去Marrakech. 
我年輕的時候, 曾想徒步Atlas 山脈. 現在如果去的話, 可能只能從北往南開車走一趟了. 合適的時辰等太久了!!!!


秋刀魚 於 2010-05-13 10:33:40 回應
1.我也看得很有效率,快速的跟著您走了一趟。呵呵~
2.註2的畫,也將我帶入歷史,真是深刻的歷史印象啊,好感動哦!謝謝你。


Sop 於 2010-05-14 12:13:32 回覆
跟團出遊,身不由己. 不過也虧他跑得快, 在不到三個半鐘頭裡,已經結束了導遊行程. 加上我們後來自由活動的時間,才能讓我們對丹吉爾的整體有一點認識.

我喜歡從以前的畫裡窺探當時的風土習俗,所以看畫時我一定會看是那一年畫的.


甘尼太太 於 2010-05-12 21:03:25 回應
阿拉伯人辦事的效率是超級驚人的!
前面「預定」的幾個星期幾天都辦不好,會在臨要出發前的二小時,什麼都搞定了!!

Sop 於 2010-05-12 21:09:25 回覆
哈哈哈哈哈哈! 我都笑翻了!!!!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驚鴻一瞥 摩洛哥 (一) 序言


2007年, 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四世在國外各地摩洛哥移民居住地組織海外僑胞委員會, 並任選四年一任的參謀顧問, 加強海外僑民與祖國的關係. 這些僑民在祖國不但有選舉的權力也有被選為國會議員的資格. 表面上, 一方面可維持僑民在宗教, 文化方面摩洛哥的特色, 另一方面可加速摩洛哥的現代化. 實際上,為了牽制摩洛哥僑民, 國王穆罕默德四世也派遣密使在國外監視政治活躍人士, 保持著傳統獨裁專制的陰魂不散.

根據摩洛哥的法律規定, 僑民一律不得放棄摩洛哥國籍. 不但如此, 他們更進一步提供各國政府阿拉伯名字的列表供其僑民在為孩子取名時參考. 換言之, 孩子的名字必須要出自這張列表, 不准採用西式名字, 否則對未來回鄉探親, 遺產繼承...等都會受到阻撓. 這項規定必要時可直達第十代子孫. 2007年摩洛哥分散在西, 北歐,中東, 北美各國已有三百多萬僑民, 佔摩洛哥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根據2010年的統計為四百五十萬人). 就以2005年來看, 這些僑民送寄回在摩洛哥的家人共達3,7億歐元, 佔全國生產毛額的9%. 他們的 Minister of Information 曾宣稱這些分散在海外的僑民是摩洛哥的第十七省! (摩洛哥一共有16省) 這些僑民對摩洛哥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二次大戰後, 荷蘭經濟蓬勃成長. 到了1960年, 為了解決勞工短缺的問題, 曾自西班牙, 義大利及後來的土耳其和摩洛哥引進很多外勞. 後來這些外勞因荷蘭人道政策, 可以舉家遷來荷蘭定居, 成為荷蘭國民(). 摩洛哥的外勞多來自北部山區傳統的Berbers. 他們平日務農牧羊, 生活簡單. 不能適應新僑居地的大環境. 在教育, 治安,經濟能力上常為社會帶來很大的困擾. 荷蘭政府在對摩洛哥人的種族和諧上作了很大的投資與努力, 可惜收效有限.

這些 "愛國" 的摩洛哥僑民與祖國卻保持了良好的關係. 除了結婚對象要從祖國進口以外, 每年都會帶著可觀的家當回故鄉. 他們從荷蘭到摩洛哥一路南下, 往往不眠不休的由兩人輪流駕駛.到了西班牙南端再經過不同港口分別搭渡輪返鄉. 是一年一度的盛事.

在往西班牙的路上, 每遇到來自荷蘭, 比利時, 還有一百五十萬法國的摩洛哥僑民滿載而歸的景象, 都不免為他們的包裝能力莞爾.



本來我們只準備到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的旅遊. 在車行日益趨近西班牙南端又時刻與摩洛哥僑民擦肩而過後, 終於經不起隔著直布羅陀海峽14公里以南與之遙遙相望的摩洛哥的誘惑. 我們決定離開歐洲前往非洲摩洛哥的丹吉爾 Tanger 一遊.

因大量摩洛哥人的依親移民入境,加上他們的高生育率, 如今三十五萬的摩洛哥移民裡, 只有6.5%是原來以外勞身分移民荷蘭的.



維克多 於 2012-06-23 15:36:29 回應
你好 搜尋時看到你摩洛哥旅遊的文章 想請問你從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臨時起意到摩洛哥 是之前就已經辦好簽證嗎? 還是在西班牙辦摩洛哥簽證呢? 而參加旅行團到摩洛哥這幾天大約花費多少呢? 感謝你!

Sop 於 2012-07-03 15:35:54 回覆
有關簽證的事我實在也不清楚,可能要問從台灣出發的人。我們其實不算跟旅行團。從西班牙到丹吉爾的船票有單天的跟兩天的。售票員不會說英文,我們只知道上岸後有人會帶著走一圈後就要回西班牙,沒有單獨活動時間,所以我們決定多留一天。跟團走了一圈後,就沒人管我們了。花費早忘了。 很抱歉現在才回應,而且也幫不上忙。謹祝旅途愉快成功!
子駿 於 2010-05-10 20:41:22 回應
打包的功力真是一流。
nannan 於 2010-05-10 14:49:36 回應
很棒的資料

Sop 於 2010-05-10 15:44:00 回覆
本來整理資料也是寫部落格的動機之一, 有時因沒時間馬上寫, 日後記不清了, 再寫起來也是一種負擔. 不過不寫好像也放不下似的. 有人上來看, 對繼續寫也是一種鼓勵. 高興您也喜歡.
甘尼太太 於 2010-05-08 12:09:50 回應
不知道這些是從摩國帶進歐盟?還是從歐盟帶回摩國?
我聽我先前的墨西哥朋友說:他們就從美國開著老舊的退休校車,車子裡塞滿了二手捐贈品,就這樣大老遠,從佛羅里達半島的南端,一直開過了美國南部各州,再轉進德州,然後再進入墨西哥......然後再開大老遠,才到達他們的故鄉。

Sop 於 2010-05-09 07:11:28 回覆
其實摩洛哥人在荷蘭的表現有點是兩極的. 有議會議員, 律師, 有名的藝人, 足球球員...等, 但學校表現不好的. 失業受補助最多的也是他們. 不過不管怎樣, 他們好像都有辦法替 "祖國" 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