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誇張的美國人


出國旅遊的樂趣大多來自文化差異的發掘。不過直接批評別人誇不誇張,所用的標準卻只能是自己的看法,所以它不一定“標準”。不知這些讓我張口結舌的“怪相”,在讀者的眼裡有多正常?

這是超級市場裡買的焦糖漿,可以塗在麵包上,或蘸著吃。

焦糖(Caramel) 的原料是砂糖。用小火慢慢熬後,就會變成焦糖漿。在我們日用的飲食裡,像糖果,冰淇淋,可樂。。。都摻有焦糖。說起來這罐焦糖漿其實就是一罐糖。適量的使用也無傷大雅。但是在講究卡洛里的時代裡,這罐糖看起來卻頗有威脅感。非常讓我驚訝的是上頭寫的竟是“零卡洛里”!怎麼可能?




將罐子反過來一看: 零脂肪,零糖,零卡洛里,零膽固醇,零碳水化合物,零麩質蛋白。。。哇!花了錢買了一罐虛幻的化學合成物!!


 
 
種讓人放心的低卡洛里食物,似乎正好提供了人們可以不用擔心大吃大喝的享受。Free Refill 的結果是在麥當勞喝完一杯半的大杯可樂,再帶走一杯的結果!於是大家都成了大胃王!食量也隨之大增!



這麼先進的科學方法可以提供完全沒有熱量的食物的結果是,三分之一的美國人都患有肥胖症。在已開發國家裡遙遙領先。



在美國雖然不是每州都有禁煙的規定,但有這種規定的地方卻真的非常嚴肅的面對煙害的威脅。在這建築的門前 7.60公尺!(25 英尺)以內不可吸菸。



可是同時卻有不少州開始允許大麻煙的生產跟銷售!?




 

  State with legal medical cannabis
  State with decriminalized cannabis possession laws
  State with both medical and decriminalization laws
  State with legalized cannabis


 行車在高速公路上,路兩邊不斷的有教堂飛過。


 
在美國近80%的人是基督教徒。 根據維基的說明,宗教在美國人的日常生活裡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在已開發國家裡是非常獨特的現象。


相信神為造物之主的信仰,讓美國人不敢相信有實物實證的進化論,學校裡甚至以非常曖昧的態度傳授進化論。下圖是學校裡生物課本的首末兩頁。書裡加註了一段警告:

這本教科書包含了進化論的教材。有關生物的起源,進化論只是一個理論,不是事實。應以開放的心態來看這教材,仔細研究並審慎考慮。

進化論到了一個信仰堅強的國度裡變成了神話??



一年多以前,針對美國的槍支管理法我寫了“他們瘋了嗎?'一文。在 Memphis 的一家餐廳裡看到他們用二十幾把槍來佈置牆面,美化餐廳。真是大開眼界。




在平均每人擁有一把槍的地方,居然在密西西比的遊客招待所(?) Highway Hospitality Building Mississippi State 的兩個門上看到 “請勿攜槍入內” 的通告。看來還是有人怕死!
 

 

就像很多大城市的遊客中心一樣,在紐奧良New Orlean 的波旁街 Bourbon Street 上也有這種真人雕像。只是這裡的“雕像”擺出的是游擊兵出任務時的模樣。看到這景,你會習以為常嗎?




一個社會主義的泛泛小國到一個資本主義的泱泱大國旅行,我們心裡早有準備:不談政治,不談宗教。可是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之下,突然聽到:“I'm an American and I'm proud to be an American!" 把我們兩個都嚇了一跳!愛國主義/Patriotism 在這裡似乎是一種公民責任!

中文維基裡說:”愛國主義包含了這樣的態度:對祖國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

我也曾向我的荷蘭朋友打聽過他們對 ”愛國主義"的看法?”愛國主義“ 有沒有正面或反面的意思?一般人認為“愛國主義”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但似乎只在戰爭時期才會用到這個詞!荷蘭人大概最多也只是唱個 “Ik hou van Holland / 我愛荷蘭" 的情歌,不會為荷蘭感到自豪


我在美國的那幾天,在街上,時可看到人們將國旗掛在自家門前。一看就知道是家很愛國的美國人。這種和平時期,在國內大聲宣示愛國的做法,讓我這個從荷蘭來的鄉下人多少有點納悶!


這是懸掛在南加州 Charleston 一家餐廳外的國旗。


這種愛國情操,有時會沸騰到讓人不安。 想到美國內部問題的複雜,再看到美國政府不斷的在國外引發戰爭,懷疑這是不是 “無外患,必有內憂“ 的極致發揮
??

 

 

好在還有一些比較冷靜的人,也會提出反思的呼籲。
 

看到這輛車的貼語,害我撲哧的笑了起來!
惡作劇的詼諧,卻也一針見血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方便之道

每個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文化跟習俗。通常也是因為這種差異,旅程才會充滿了新奇跟刺激。而認識不同的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身(深)入其境,入鄉隨俗,亦仿亦效的跟著做。

受到氣候、地理、人文、歷史背景。。。種種因素的影響,有些文化習俗理所當然的會非常的不同。但按理說,只要不太離譜,吃、喝或住的問題都還能解決。唯有一 個免也免不掉的問題就是 “方便” 這件大事。記得在印度旅遊時,我因為不敢上他們的公廁,又怕街上的食物不衛生會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常常一天不吃,水也是適可而止,後來居然也還活著,算 是奇蹟!其實到這種地方旅行最傷腦筋的大概就是 “方便“。

三十幾年前的一個冬天,作為到中國探親的“先鋒隊”的大姐,在問了洗手間在何處後,還要再解釋 ”洗手間“ 是幹嘛用的。然後就被帶到寒天凍地裡一道矮牆的後面野地裡去了。什麼?這一片結凍
光亮的黃色冰場就是露天公廁嗎? :-)

後來就聽說到中國旅遊一定要帶傘。也有人跟我說帶報紙去,看起來比較自然!:-)



其實這種事情,古今中外大概也都經歷過類似的經驗。荷蘭的河道多,以前荷蘭人將小屋直接搭建在河道上,現在看來讓人難以相信的是這條河水也是日常生活的水 源。我在法國也看過一個在房屋正廳裡有歷史性的 “方便隔間”。其洞口就直接對準外頭的街道上。待人們發現衛生習慣跟各種疾病的傳染有直接的關係後,這種現象很快的就成了歷史。

荷蘭叫做 “法式廁所” (Frans toilet) ;在法國叫做 “土耳其式廁所”(toilettes à la turque) ,在土耳其叫做 “和式廁所”的蹲廁,其實在台,中、日、韓、印尼、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及阿拉伯...等國家都可見到。但即使世界越來越平 有些習慣還是會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




在阿姆斯特丹,男女明顯不平等的地方是即使女生想找個廁所不容易,不雅的男廁卻被大大方方的放在街頭!而那些死男生也像鴕鳥一樣,我看不見你,你就不存在!大咧咧的就在街上方便起來!真是不可思議。

三十多年前,偶爾在荷蘭的一些公共場所裡可以看到一種會自動消毒馬桶座面的廁所。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又消失了。前兩年發現這種廁所在德國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裡還是常見,就莫名其妙的掏出相機做了個實況錄影。:-) 上這種廁所時還真叫人放心!


歐洲旅館的廁所裡(尤其是南歐)除了有個普通馬桶外,常常還會有個坐浴桶(法語:Bidet)。如廁後,可以轉移陣地,在坐浴桶上開水龍頭清洗下部。這好像是以前法國貴族的習慣,現在在普通住家裡也很普遍了。



日本人的科技進步。即使生活空間很小他們也有小的解決方式。日本的免治馬桶將法國兩件式成套的馬桶合而爲一。既方便又衛生。這些年來這款馬桶在歐洲的市場好像也在逐漸的擴大。只不過不是 Made in Japan!:-)


在印度跟印尼的廁所裡不用衛生紙而是用水清洗。廁所裡會放一個水桶跟一個水瓢或是一個接有水管的水龍頭。別忘了,只能用左手清洗! :-)

我們在印尼的時候,曾搭遊覽夜車到山區的Toraja。半途遊覽車停下來加油時,我也跟著大夥兒一起去上廁所。看到廁所前大排的長龍,擔心會耽擱太多時間,可是隊伍卻快速的向前移動著。發現這些印尼女孩兒都是成雙成對的一起進出廁所時,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前幾天,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記者在網上貼了一張一個廁間裡同時設有2個廁座的相片。這是他在即將於下月在俄羅斯索契(Sochi)舉辦的冬季奧運會會場裡照的。 社交網站 Twitter 一時熱鬧了起來。

下面這張是在俄羅斯別處照的,可以證明這是人家的習慣!


 好像沒有衛生紙也沒有水龍頭?

實, 早期在中國旅遊過的人對這種排排坐的廁所一定也不陌生。奇怪的只是設計師在設計這種國際活動場合的藍圖時,沒先了解一下國際習慣就開始動工。因俄羅斯的總 統普京對同性戀者的排斥並任惡棍凌辱痛擊同志們,有很多包括美、法的國際領袖都拒參加開幕式,以示抗議。此時這種雙人房式的廁所的出現為人們帶來的絕對不 止會心的一笑!

我的美國經驗有限,在美國旅遊時路過的景點也常有可以方便的地方,所以從沒碰到過“不方便” 的時候。可是,不知爲什麼?廁所的門總是偷工減料,做得太小!門跟牆之間的縫隙如此之大,害我每次都緊張得要死!哎!雖然早就知道美國人不太在意個人的隱 私權,可是這也太。。。太。。。太過份了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Le Lot in France (4) 藝術


蘇俄藝術家Ossip Zadkine (1890 – 1967) 自 1934 起定居於 Le Lot 的 Les Arques。在他謝世以後,當地人為了紀念他,在此設立了Zadkine博物館。

Zadkine 的初期作品走當時流行的 Cubist Style 的路線。



但是,不久他就有了個人獨特的風格。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為鹿特丹所塑的 “The Destroyed City”, 或稱 ”City Without Heart”.

Zadkine 曾路過鹿特丹兩次,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再訪鹿特丹時,看到市中心被夷為平地時,大為震撼。寫道:

”昔日這裡有著活躍的心臟,而今已近空曠“
“我看到了一個沒有心臟的城市。”



他所塑的這座紀念物是個有棱有角,沒有心臟的男人。雙手無望,傷心跟憤怒的舉向上天。


走在Les Arques 的街上,還看到了許多當代此地的藝術家的街頭藝術。


下圖裡白色絲帶的下方綁了一塊石頭。微風吹過時,石塊就會滑掠過下方的石塊堆,發出清澈悅耳的敲擊聲。



下圖一看就知道是中世紀所留下的城區,這是Gourdon 的藝術街區。


狹窄街道兩邊的商店或展覽館均與藝術有關,走於其間,讓人目不暇給,流連忘返。


這家畫廊裡所看到的“畫”都是用乾花枯葉貼成的。左邊凹進去的空間是以前”方便“用的。排泄物就直接落在外頭的馬路上! :-)


這畫後方是壁爐。從前“鹽”曾經是非常珍貴的東西。為了怕潮濕,在壁爐旁開了一個專門用來存放鹽的小櫥櫃。


連地方政府管轄的公共場所都這麼的讓人驚喜。


終於還是忍不住,從 web 上偷了一張壁畫與君共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