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古巴故事 (九) 教育


跟古巴人交往, 您多半會對他們一般常識的豐富感到驚訝。

其實我們在古巴只看過兩種版面很少的官方報紙。也只看過兩個官方電視台。看過的圖書館規模很小, 書籍也很舊。可是他們的報紙裡, 除了廣告式的有關卡斯楚的新聞外, 其他多是簡短的介紹各國的政治與社會現象, 包括台灣電子業等的介紹。跟古巴人聊天時,發現他們對台灣認識很多! 不知世界上有多少人知道古巴故事!?

至於電視節目也是除了”卡斯楚真偉大”, 古巴建設的廣告新聞和古巴與南美國家的互動外, 教育性的節目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我們看過的幾次電視節目裡, 除了每天的歐洲足球大賽外, 其他多為介紹新科技和藝術的節目, 教育意味頗重。這些大概是卡斯楚全民教育的延續罷。

老卡的全民教育早在1959年, 奪下古巴政權的時候就已積極展開。他曾說: 知識是國家自由的最佳保障。他的革命夥伴 Che Guevara 更是滿腔熱血的要將古巴建設成一個理想的社會主義國家。要提高原來習慣受役於有殖民心態的(歐)美人的古巴人的品質。他曾說: “如果有人以為我們讓人民集體變為近乎完美的人類的理想是不可行的, 說我們只是浪漫, 頑固的理想主義者。我們將肯定的告訴他: “我們絕對相信人民是可以集體提升進步的。我們相信我們是正確的! 這絕對是可以做得到的!”

1961年, 古巴開始全民識字運動。一瞬間, 所有的知識份子都自願充當老師, 將教育帶到包括最為偏僻的角落。全國人民充滿了能提升自我的信心。一年之內, 全國不識字的人僅剩4%。根據 CIA 2002年 The World Factbook 裡的資料, 古巴全國識字率高達 99.8%。大概是世界上識字率最高的一個國家。

當然, 光是識字率高並不表示知識水準高。可是在古巴每七個人裡就有一個是大學畢業。所有教育與醫療服務都完全免費。醫療水準並曾躋身於世界之冠, 先後向80 多個第三世界國家 (有的資料裡說是一百多個國家) 派遣醫療協助, 並提供獎學金給許多來自世界各貧窮國家的留學生在古巴接受醫學, 體育教練和電腦資訊等方面的訓練與教育;並派遣數萬的醫護人員, 攜帶藥品, 深入非洲,中南美洲的窮鄉僻壤, 提供醫療服務。遇到地震等天災,古巴的醫療協助也絕不後人。雖然過去這些年來, 古巴的醫療設備已不再居世界之首, 但旅途中跟我們住同一民宿的一位美國老醫師, 仍特別透過管道到古巴來作心臟手術, 可見其水準仍是不可小看。過去的十幾年裡, 古巴的生物藥品, 疫苗和醫療器械等方面突出的科技成就, 也為古巴賺取了不少外匯。只是, 當我們跟當地的人聊天時, 偶爾也會聽到有人抱怨。過去的這些年裡, 古巴以上萬的醫療人員與委內瑞拉交換石油, 已使古巴本身的醫療服務受到打擊。看病時, 排隊的時間加長了, 藥物也不如以前充裕。

當然,說起”教育”難免有些抽象。除了上述所舉的數據外, 在這裡我也只能以一些古巴的教育氣氛, 與您分享。

報攤



慚愧的是, 受到先入為主(種族歧視?)的觀念, 乍看到這些人, 我怎也沒想到它們是在排隊買報紙。雖然所有的報紙都是國有, 政治宣傳總是難免, 但是那些激勵民心的政治廣告, 似乎並不很礙眼。除了國內, 國外新聞外, 還有各種體育, 藝術方面的資訊和整版好像在教育國民似的知識版, 可讀性還是很高。



政府的大力提倡, 加上沒有商業氣息污染的保護下, 古巴人的精神文化水準之高真是羨煞人。



打火機充氣攤主人一面看店一面做學校的功課。



我們在 Trinidad 的那幾天看到的小朋友好像特別多. 這些在物質生活上沒得奢求的孩子, 在我看來好像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孩
子!

幼稚園小朋友睡午覺。 



上學途中。不管什麼時候看到的小朋友,都是這麼的高興
。



不管老百姓有多窮, 小朋友總是打點得有板有眼。

 


 今天學校演話劇
。



 

在古巴的新書似乎很有限, 圖書館通常不大, 書也很舊。


 
倒是看過幾次舊書攤。


 
還有一年一度的書展週
。


 
比起他們的平均收入, 這些書實在好貴
。


 
讀這些都不是學校教科書的書, 似乎是一種極大的享受。他們在這兒看了一下午的書了。


 
等不及回家再看, 邊走邊看
。





這是在哈瓦那的Prado 人行大道上。下午的時候在這裡總是擠滿了看熱鬧跟賣畫, 賣藝的人。上午這裡好像變成了體育場!





 
這是哈瓦那非常有名的藥房。


 
在 Vinales 看棒球賽。在古巴, 棒球是”國運”




當年Che Guevara 似乎有點浪漫的說的”全民提升” 還真的不只是盪漾在空氣裡的音樂!





瑪妮 於 2008-10-17 19:56:05 回應
好棒的圖文 ! 您那兒待過嗎 ?
我去了古巴, 但只有兩周, 觀光客式的遊覽遠比不上這樣深入民間的探訪 。

Sop 於 2008-10-17 21:16:46 回覆
其實我們也只去了兩個多禮拜, 不過我們是單獨行動的. 我們喜歡這樣旅行, 跟當地人接觸的機會比較大, 而且可以只看自己想看的東西.

甘尼太太 於 2008-03-23 04:45:47 回應
Sop姊一定很愛看書 一直注意到閱讀。
不知有無留意到「小耳朵」的存在?或是radio?
還是都祕密進行?
因為實在離佛羅里達州太近了,我記得古巴都接得到am的

甘尼太太 於 2008-03-23 04:41:08 回應
可是我有不同的解讀,Sop姊聽聽看:

1. 因為官方早就設限可閱讀的範圍:科學類,最好努力學;思想類,最好不要思考。所以科技類培育出很多人才;同時呢,在「精神食糧」都很舊或很專一的情況下,大家都學會看:反白字。

諸如:新聞:昨晚風雨交加,但英勇的國軍保衛XX村民及早於大洪水泛入前撤離。

然後照片是村民與國軍握手或擁抱於風雨過後的家園。破得可憐,可是大家都笑嘻嘻,不是幸好撿回一條命的那種笑。 (如果真是幸好有撿回一條命,會是老太太或小朋友深深親吻著救他的大哥或阿叔)

讀者可能看到的「反白字」是:靠,明明知道有颱風要來,事前還不發給我們通行證去鄰村避風雨。(通行證是警察機關發的),等到都快死人了,警察也老 早就自己逃命了。我們整村去死啊?只好從屋頂縫暗藏美金的地方抽出幾張出來去黑軍方,看看能不能把我們弄出去。 果然送錢就有用,好佳在我們都沒死......也好佳在事先有利用工作暗一點錢下來。

一言堂的報紙很有意思讀的。

至於大家為何要排隊?其實想像空間無限。

看完報紙才可以和大家閒聊,才知「傳說中的故事版本」v.s.官方說法。

Sop 於 2008-03-24 10:41:58 回覆

看了您的”解讀”覺得很有意思, 其實由於境內,境外的人溝通不易,留給人的想像空間的確很大.

古巴曾經有過幾次的”人民大解放”, 對不滿政府的人請你儘管走路. 剛開始的時候,是有生意,工廠的有錢人, 當他們的工廠,他們的地被收為國有後,逃離古巴的. 這些人也是日後遊說(lobby)美國政府的主要動力. 1980年, 有幾個古巴人搶了一輛車衝進祕魯在哈瓦那的大使館,要求政治庇護, 在祕魯大使館表明不將這些人交給古巴政府後, 48小時內有10,800人跑進祕魯大使館. 聽說當卡斯楚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的震驚. 他大概對自己的執政太有信心,沒想到會有這麼多古巴人想離開古巴. 失望之餘, 他開放了一個港口. 宣布凡想離開古巴的人都可以離開. 到了那年九月,一共有12,500人離開了古巴. 現在每年還有大約兩萬人可申請離開古巴,到國外旅行. 不知這些史實, 是否使留下來的古巴人減少了些許對政府不滿的情緒?

我們的第一個房東, 是我們上網找到的. 經過聯繫後, 我們就先在他那兒落腳了. 他的電腦連線是接到幾條街以外一個外國人家裡的. 我們在古巴的時候, 這種情況應還不是很普遍, 根據2007 年10月的統計,在一千一百萬的人口裡, 已有二十萬人可以上網. 當然不是所有的網路都能上. 可是, 知識份子在網上對有關政府政策的討論, 經過口傳後, 還是可以傳進大街小巷的.

原來美國對古巴的宣傳廣播都受到政府的音波干擾, 無法清楚的接收. 自從去年改用衛星轉播後, 小耳朵的確也出現了. 聽說有藏在屋頂的水缸裡的. 其他願意接收國外廣播的人, 則可付錢拉線到自己的家裡. 當然, 這些都是秘密進行的.

可是去年Bush 有關古巴的一段半個小時的演講, 提到古巴人在閱讀報章雜誌的受管制, 三人以上不可不經允許聚在一起談話, 居民不能換工作或搬家….的段落,整天的被古巴電視台重複播放. 境內跟境外間的互不了解, 有意或無意的政治宣傳, 讓人們對媒體自然保留一些”(不)信任”的空間.

其實, 在古巴有很多人的家裡都有人在國外居住. 加上現在每年有兩百多萬的遊客, 即使政府想新聞封鎖,進行愚民政策也不是那麼容易. 卡斯楚自己說的” 知識是國家自由的保障”, 現在全民識字率這麼高, 國外資訊也擋不住, 這些人求知的慾望,似乎也帶來了些許個人(精神上)自由的保障. 至少, 比起我們從前對共產國家的認識(雖然東歐,蘇聯,和中國的共產社會完全不同,) 古巴的確帶給我們很大的驚喜.



目錄: 古巴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古巴故事 (七) 生意興隆的修理業


新十年﹐舊十年﹐修修補補又十年。在哈瓦那, 我沒見過什麼珠寶店, 修首飾的攤位倒看過不少。他們雖然只是修理舊貨, 一般看起來還是挺隱密的。好像這些舊貨在他們的眼裡, 仍有連城的價值。當然, 其中一定也有真正值錢的古董, 沒去問過: 除了修理外, 他們是不是也可作地下轉賣的生意?


其他像修理家用品, 音響, 眼鏡等; 或單獨的在路邊擺攤子, 或好幾個不同的修理攤位共同擁有一個店面, 看他們每個人都非常專注的在修理東西, 生意好像也還算”興隆”!






 另外, 因為街上跑的都是老車,老看到有人蹲在路邊修車, 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搭計程車途中, 停下來換個輪胎,根本不須大驚小怪。


順便下車伸伸筋骨, 看看風景, 爆胎好似特別安排的餘興節目!






目錄: 古巴












甘尼太太 於 2008-03-08 05:17:38 回應
Hahhaha.
This reminds me about my trips in the Philippines:
We replaced a jeep's fan belt by shoestring......, and it worked...
Sop 於 2008-03-08 20:02:35 回覆
Ever heard about using the chewing gum to stick the sole and shoe together? I've done it only once, I swear!

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古巴故事 (六) 交通工具奇觀


到了古巴,不管你看到的是什麼, 大概都可以用”資源不足”來詮釋。所以當你看到高齡四,五十歲的中古老車滿街跑時,你也不用覺得有什麼奇怪的。古巴受到”自由世界”的經濟制裁, 不但無法進口新車﹐連修舊車的零件也沒有。有的車是好幾輛車的合拼車。誇張的謠言還說: 有的車裝著船的馬達。我們也曾看到有人用糊牆的材料來糊車皮! 反正, 靠著古巴人極端的創造力和求生力不斷的拼拼湊湊, 修修補補, 在哈瓦那來來往往的車輛還是不
少。



 


這是拼湊起來的豪華長拼車(Limousin) 



特別惹眼的, 尤其是那些保養得不錯的Cadillac, Buick, Chrysler….等名牌車。它們的姿態著實非凡, 可以想像古巴將來一定是中古汽車收藏家搶購的天堂。







這分明是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三座摩托車!






這些是九十年代初,蘇俄停止經濟援助,石油短缺時, 中國政府釋出的善意!





突然間, 有輛非常眼熟的公車開過身邊. 定睛一看, 原來這是開往鹿特丹的車, 車身上還清楚的標示著公車服務專線的電話號碼!



後來才知在哈瓦那有很多荷蘭, 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國淘汰下來的舊公車。它們或是送給古巴或是廉價賣給古巴的。因為”資源不足” 他們隻字不改, 直接從碼頭開上了街。對古巴人來說, 似乎開往地的標示並不重要, 至少他們都知道該撘那
輛車!!






只是這些有點大雜燴的公車並不能滿足交通所需. 在窮則變,變則通的情況下, 出現了最引人注目的”雙峰駝(Camelo)”。”雙峰駝”是長達十幾公尺用貨車改裝的公車。除了各式各樣的貨車頭外, 車身由不同的車體分成三段連接而成。為了降低車的重心, 車體中間低, 前後高, 故以名之。是哈瓦那最有趣的景點之一。







由於交通工具的匱乏, 這些年來, 所有會動的都拿來充當公共交通工具。離開了大城市, 常可見到的是直接充當客車的貨車. 他們用木板,木條或繩子將載貨的空間圍起來, 上頭站滿了上下班或上下學的乘客. 偶爾在馬車或貨車後看到乘車費率, 可以判斷這其實也算是公車了.










坐在計程車上, 突然間視線完全被黑煙遮住. 原來這裡的燃料也五花八門. 受這燃燒不全的噴霧車之驚, 車上有人不禁戲稱其為”墨魚車”!





鄉下的交通工具傳統得多.



在古巴, 所有的牛都是國家的財產。這裡父子兩人將木撬綁在牛後, 可搭人, 也可用來載貨。這裡看到的是他們到遠處河邊取水的情形; 桶上蓋著布, 為的是不讓水溢出來。



由於公車的不足與不定時, 常常可以看到站在路邊等車的人群.有些還手裡搖動著鈔票, 希望路過的車會載他一程. 聽說他們有時要等好幾個鐘頭呢﹗

路邊站著很多等車的人, 貨車上也站著很多的乘客. 橋上寫的是: Only those who fight and resist can overcome. 之類的標語, 大概是一般專制政府的特色罷!




在這裡順便一提的是: 一方面由於管制,, 另一方面古巴的交通工具實在有限, 一般人沒特殊理由, 其實是不可以隨便旅行或外住旅館的。我們遇到的古巴人裡有很多從來沒出過”市界”。我們什麼也不用作, 光是跑來跑去的就已羨煞不知多少古巴人了!


目錄: 古






尼太太 於 2008-03-08 05:13:44 回應
Lately, Cuban Art
http://en.wikipedia.org/wiki/Cuban_art
is really hot around the US market.

Sop 於 2008-03-08 20:06:25 回覆
Thank you for sharing this website. I will have one chapter over the art in Cuba (someday in the unknown future). Time is g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