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5日 星期四

布魯日一瞥 (四) 教堂


到世界各地去旅遊, 除了散散心, 開開眼界外, 也是了解各地的風俗, 文化的好機會. 文化本來是歷史的累積. 談到歐洲的歷史, 就不能不談歐洲的宗教歷史. 而說起歐洲的宗教, 首先讓人聯想到的就是旅遊歐洲途中所見大大小小教堂的經驗. 布魯日一共有十八個教堂,因風味特殊,我在這裡就另闢一篇略加介紹。

聖母堂(Our Lady's Church)

聖母堂(Our Lady's Church) 高達122公尺, 是諸教堂裡最高的一個. 乍看之下, 聖母堂除了使用的建材是在比利時不甚常見的小紅磚外, 它的建築風味也有叫人說不上來的特殊.


原來這座教堂從十三世紀中開始到十五世紀末一共建了近三百年. 隨著建造年代的不同, 它的建築風格包含了晚期的羅馬式和各種不同的哥德式風格. 它吸引人的地方不單是它多種建築風格組合成的外觀, 它也收藏了包括一座米開蘭基羅的聖母聖嬰雕像...等很多的珍貴藝術品. 可惜時間有限, 未能入內目睹, 給”再遊布魯日”留下了藉口.



聖撒爾瓦多大教堂(The Saint Salvator Cathedral)

在離聖母堂不遠的地方, 另一個因外觀特殊而值得一提的教堂是聖撒爾瓦多大教堂(The Saint Salvator Cathed
ral).


在第十世紀時, Saint Salvator只是一個由神父帶領的普通教堂. 當時布魯日最重要的教堂是在市政中心, 城堡對面的St. Donatius 教堂. 十八世紀末法國佔領期間, 拆除了布魯日近半的教堂. St. Donatius 教堂原來的神父被傾法的布魯日人趕走後,'建材'也被拆賣了. 

1834年比利時獨立以後, 布魯日新上任的主教在Saint Salvator 教堂登基, Saint Salvator因此得到大教堂(Cathedral)的身分. 當時人們為了讓教堂的外觀能搭配它的身分, 特別請當時英國有名的新哥德風格的建築師William Chantrell 來為Saint Salvator 設計一個顯眼的高塔(英國是十九世紀初, 新哥德建築風格的發源地) . 這位老兄卻為了忠實於教堂本身的特色, 以Saint Salvator原有的風格為基礎, 設計了一座極富個人色彩的羅馬式高塔, 使醉迷於新哥德式建築的當地人大為不滿. 後來,比利時皇家古文物保護協會在沒經過 Chantrell 的同意下, 擅自在它的塔頂上加蓋了一個尖峰. (註: 如果是今天的話, Chantrell一定會告皇家古文物保護協會的侵犯私人著作權! :-))


耶路撒冷教堂(The Jerusalem Church)

騎著鐵馬不經意的在大街小巷裡亂竄, 一時被這座奇怪的建築所吸引. 這下方是哥德式,上部是拜占庭式的建築是布魯日有名的私人教堂The Jerusalem Church. 這名為耶路撒冷的教堂雖然叫做教堂,它的外觀看起來卻實在不太像.  


這是來自義大利的貴族富商Anselmus Adornes 在十四世紀時到耶路撒冷朝聖後, 深受感動. 回來後就建了此教堂以為紀念. 教堂原為木造. 十五世紀時Adornes 家的兩兄弟在往耶路撒冷朝聖後, 曾加以改建. 1470年以後, 這座教堂就再也沒改變過. 實際上, 這個教堂不是眾人聚會敬拜上帝的地方而只是用來擺放Adornes 家庭成員靈柩之所. 教堂前廳的面積大概只有三,四十平方公尺. 正廳裡擺放的是Adornes夫婦自己的靈柩. 在前頭祭臺(講台?)前有象徵耶穌受難時的三個十字架. 祭臺右邊有一個隱匿的小房間, 彎著腰走過矮小的門後,可見一象徵耶穌靈柩的棺盒. 棺上臥有在手腳上有釘痕的耶穌雕像, 紀念耶穌受難後的三天, 在石墓裡的景象.


出於禮貌,我當時在教堂裡沒照相. 後來在網路上看到這張相片, 特別借用一下, 希望能進一步的說明文字所不能表達的教堂裡的氣氛.


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布魯日一瞥 (三) 城堡廣場


廣場之所以被稱為大市場廣場, 除了在它的南面有布料交易大廳外,它的東面原來也是布料集散的水廳(Waterhallen). 水廳跨蓋在流經這裡的河流Reien. 從前交易的貨物可藉著流經這裡的水道直接進出鐘樓旁的交易大廳. 水廳曾先因老舊後又遭火災兩度重建. 現在的這棟建築是十九世紀末期建的比利時西法蘭德倫省(West-Flanderen)的省政府辦公大樓. 建時正逢新哥德式(Neo-Gothic)建築風當道, 這棟大樓的風格當然也不能例外.



哥德式建築的特徵是尖, 高, 垂直向上. 像是教堂的尖頂, 尖塔, 尖拱狀的長窗等, 給人一種高可及天, 更接近上帝的感覺, 為天主教徒所愛, 也常為教堂, 鐘樓等採用. 布魯日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天主教徒, 也難怪就連公家機關的建築也都採哥德式的建築風格.


離開大市場, 穿過小巷, 不久就到了城堡廣場(Burg). 城堡廣場是布魯日市政中心. 早在第九世紀末葉, 伯爵Baldwin I 為對抗維金人的入侵,就曾在這裡建有城堡, 故名之. 1376年在原城堡處改建為現在的市政大樓. 是低地國 (現之荷蘭加上比利時) 最早的市政大樓. 大樓的外觀有強烈拉高, 拉長的意味, 十足的新哥德式建築.


大樓的正面,崁有所屬市鎮的標徽(Town Weapon) 跟48個聖經人物或地方伯爵們的雕像. 原來的雕像在十九世紀初受到法國革命的餘波所及, 幾乎全毀. 現在的雕像大部分是後來重新補上的.






市政大樓左邊是十六世紀根據文藝復興風格 (Renaissance style ) 建的Brugse Vrije 市鎮辦公廳.現在是收存保管地方行政檔案的機構.


在建築的頂上有一手持水平秤的正義雕像, 這是因為從1795到1984年這裡曾是民事法院.


牆上的鍍金裝飾都是過去這幾年剛加上去的.




正如世界上很多有古風的老城市一樣, 布魯日在過去的這些年裡, 為了招攬遊客, 建築物全面翻新. 當然, 如果只為保存古文化而翻修自是無可厚非. 但站在城堡廣場前, 看著這些有如迪斯奈樂園裡 ”夢幻” 般的歷史古跡, 不禁為其之弄巧成拙嗟噓不已!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布魯日一瞥 (二) 大鐘樓


一到布魯日馬上就被它散發出來的中古世紀的氣息所吸引. 那數百年前就臥在馬路上堅硬的岩石方塊(), 在冬日的斜陽下, 顯得格外的詩情畫意; 那載著遊客的馬車經過時發出的”兜個! 兜個!”的馬蹄聲; 那穿錯於房舍間的流水發出的潺潺聲不絕於耳. 放眼望去不是壯觀雄偉的政府建築, 就是典雅大方的民舍, 在在皆是古風古味, 布魯日不愧是一個”露天博物館”.
 
1852年, 法國Haussmann 公爵曾受拿破崙三世之命將巴黎的主要建築完全打平重建. 但1877年比利時國王Leopold II 卻慧眼獨具的授命都市建築師Louis de la Censerie 重整布魯日古文化建築. 他的目的是要使布魯日成為一個露天的博物館. 從1880年起, 布魯日地方政府更進一步提供私人建築重整補助金以確保布魯日無煙工業的收入來源. 地方政府堅持不讓工業化建築來破壞布魯日神秘氣息的政策一直到今天還是嚴守不茍.
建築師Louis de la Censerie 愛好比較羅曼蒂克的古典建築風格, 在他的領導下, 一些昔日莊嚴, 單純的羅馬式(Roman architecture)跟古典式(Classic)的建築都變成了新哥德式(Neo-Gothic)的建築. 這種改變受到當地人士的喜愛, 民間房舍也群起仿效. 這種風氣多少也決定了今日布魯日羅曼蒂克的古風氣息.

矗立在古都中心”大市場”廣場旁的Belfort 是建於1240年的瞭望鐘樓. 鐘樓高達83公尺, 是布魯日自由,獨立的精神象徵. 與Belfort 相連的Hallen (大廳堂) 是原來的交易中心, 布料買賣的大市場. 十三世紀時, 在現在的比利時,法國和英國都有Hallen(買賣廳堂)旁加建Belfort(瞭望鐘樓)的風氣, 比利時共有31座Belfort, 1999年已全部被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註:  在荷蘭這種舖路用的硬石方塊被暱稱為”小孩兒頭”(Kinderkopje), 因為它的大小約有一個小孩兒頭那麼大. 這樣舖起來的路不適合現代的交通要求, 除了少數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市區還保留使用外,在荷蘭已經少見了. 但在比利時很多舊城裡還保有這種路面。看起來其實也還挺有韻味的。



這是大市場廣場中央, 面對鐘樓的平民英雄雕像. 1302年他們曾帶領布魯日老百姓抵抗法軍的鎮壓, 後來成為比利時爭取獨立自由的精神偶像.


這是鐘樓正面. 這種鐘樓的目的其實在於它的瞭望台,從這裡可以瞭望城裡各角落的活動. 原則上, 它最重要的功能應是發出火警警報. 可是, 這原本木製的鐘樓頂層本身卻在這數百年的歲月裡屢遭祝融. 現在的冠狀頂樓是在1822年以新哥德風格重新改建的.



高聳的建築物,常是熱愛攝影者的挑戰.


鐘樓後側與鐘樓相連的Hallen/交易大廳.


走到鐘塔的頂層, 需接受366層階梯的挑戰. 綁掛在階梯旁的繩索是樓梯的扶手.



鐘樓裡一共有47個大小不一的鐘.


本來,報時, 節日慶典或是火警警報等都各有其不同的鐘聲,以茲區別. 而今,這些功能的必要性已不復存在, 每隔一刻鐘, 就由鐘樓鐘的演奏家”敲打”一段固定的古典樂 (有時是電子控制,自動敲擊). 讓布魯日的古風古色更添了一度空間.


從樓頂向外望, 離海似乎還有一段距離. 現在的海港已經向北移了.


鐘樓前的大市場廣場.


城堡廣場, 原來的市中心.


2007年2月6日 星期二

布魯日一瞥 (一)緖言


2000年在比利時西北部的布魯日(Bruges)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UNESCO) 列為世界文化遺跡, 並於2002年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 從家裡開車到布魯日, 車程不過三個多小時, 對歷史文化極感興趣的我, 去布魯日似乎只是早晚的事.



布魯日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於第九世紀末期, 與英國跟斯堪地那維亞僅隔北海相望的布魯日隨著海航的發展, 很快的就跟這些鄰國有了密切的商業往來. 可是布魯日的海岸線並不穩定, 十一世紀中葉, 海沙漸漸沉積後, 船隻只能在漲潮的時候進出港口. 到了十二世紀, 沙岸卻又被海水沖出了一條很深的溝渠Zwin, 船隻因而可以直航布魯日. 與英國的毛料, 布匹的生意往來, 使布魯日財富劇增. 
 
十三到十五世紀期間, 布魯日更吸引了來自威尼斯, 熱那亞等各地的外國貿易商, 成為歐洲最重要的貿易中心 (據導遊說,是十四世紀的紐約). 尤其是義大利商人喜歡聚集逗留在貿易商Van der Beurse的旅館裡, 進行交易. Van der Beurse旅館儼然成了交易中心(這是日後人們稱交易中心為Beurse 之來由). 此時, 人們開始在布魯日大興土木. 這些羅馬式,哥德式和巴洛格式等的古典建築奠定了日後布魯日的建築風格和都市氣氛. 布魯日同時也成了繪畫,手工藝的文化中心.

到了十五世紀末期, Zwin泥沙淤積, 布魯日因而失去了它海港的優勢, 商業活動漸漸的移往離布魯日不遠的安特衛普Antwerp. 經濟的萎縮, 使其同時失去了在歷史舞台上的重要性. 雖然人們千方百計的想恢復昔日的風光, 但總是不得如願. 1850年, 布魯日甚至淪為比利時北部Vlanderen區裡最貧窮的城市.可是就像許多其他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一樣, 正因為人們當時對它不再感興趣, 古風古味的建築得以逃過了翻修, 重建的命運, 使布魯日至今仍得以保存中古世紀城市之風味.

數年前,得到UNESCO的肯定後, 布魯日像是被注射了一劑興奮藥物, 大事整修城內的景觀以期招攬更多的遊客. 其實早在一個世紀以前, 在人口只有四萬的布魯日就有三千個是英國人. 而今,滿街的英籍遊客, 似乎在證明英國人對布魯日的情有獨鍾果真是源遠流長.

2007年2月3日 星期六

閒話垃圾



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製造的垃圾也越來越多.傳統的垃圾處理法是將垃圾堆積後再隔絕掩埋,但是這種方法如果處理不當,不但會因釋出的穢水污染土壤,還會因釋入空氣的烷氣和二氧化碳加速大球氣溫升高的危險.為此歐盟對其屬國有很嚴格的要求.茲藉荷蘭的垃圾處理為例,略加說明。

荷蘭每年製造的垃圾有六千萬噸,經過分類回收後,剩下一千萬噸須要焚燒或掩埋.荷蘭人一般說來都很節儉,東西用起來總是小心翼翼,非常愛惜, 也不介意使用二手貨.若非必要,不輕易買新換舊,凡是仍有使用價值的書籍,衣物,電器,家具等多會透過教會或其他慈善機關的管道,提供他人繼續使用.但不管什麼東西總有壽終正寢的一天. 為了減少垃圾處理的成本,政府除了鼓勵分類回收外,還有其他的輔助規定,以減少垃圾的產生.比方說:購買飲料時,必須先付飲料瓶的押金”,退瓶時再取回此押金如此就可減少很多垃圾. 超級市場裡除了裝蔬菜用的薄塑膠袋外,大的購物袋一律另加費用,鼓勵人們採購時自己攜帶購物或購物袋.用完的電池由賣電池的商店負責回收.沒用完的藥物,也算是危險品,一律送回藥房,以免污染大環境.另外,像是電器或汽車等的廢物處理費用高,在買新電器或汽車時,除了要多付貨物增值稅外,還要同時付高低不等的未來淘汰時的處理費.算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北荷蘭省的垃圾是由HollandCollect公司統籌處理. 依例他們每年都會分送每家一份垃圾處理的說明書.上有每週一般垃圾的收取時間和其他特種垃圾回收須知.我們鎮上,除了市區外,一般住戶每家都有裝有輪子的綠色和灰色的垃圾桶. 綠垃圾桶是用來裝蔬,果類的廚餘和花園裡剪下來的花,,樹枝等,其他的垃圾就都放在灰色的桶裡. 這兩色的垃圾桶每月各輪收兩次.收垃圾的前一天晚上,我們就將該收的垃圾桶拉到路邊,依序排好,次日就有HollandCollect的垃圾車來收垃圾.除了司機以外,隨車的只有一位走路工”,走在車的前端,調整垃圾桶的位子,以便機械操作. 這種垃圾車每趟可收400桶的垃圾,每桶平均25 公斤.每輛車每天輕輕鬆鬆的可拉1200桶垃圾.


 

  


綠桶垃圾回收後,經過加工處理,製成天然肥料,再由花園中心賣出,”重歸田園”. 灰桶垃圾收回後,集中送到焚燒場裡,利用各種篩檢的裝備,先將有再利用價值的部分,如金屬類, 塑膠類等分類回收, 剩餘的就焚燒處理.只有焚燒後的灰燼和不可燃的廢料准予填埋.

因舊的報章雜誌常可賣到好價錢,地方上的學校,樂隊,運動團體可以申請回收廢紙的權力.民眾按收垃圾年曆表裡的日子,每隔兩個禮拜就可將舊的報章雜誌堆放在路邊,由所屬單位的義工開卡車沿街回收,賣得的錢則可補助團體活動經費.

 

一般在超級市場旁邊都有回收空瓶,舊衣物的大箱子.仍有利用價值的舊衣舊鞋則可包好,投入特定的大容器裡,由慈善機關收回,或當二手貨再賣出,或送貧窮地區的人繼續使用.
玻璃瓶則可依有色,無色分別投入超級市場旁玻璃瓶的回收桶裡.供再生使用. 有時為了保持市容的美觀,玻璃瓶的回收實體陷在地下,這種回收桶的另一優點是丟瓶子時引起的噪音也比較小.
 


除了每週垃圾車來收的垃圾外,其他不能燃燒或太大放不進垃圾桶的廢棄物,可以由住戶自己送到所謂的垃圾彙集場”,或者打電話請HollandCollect派員來收.他們通常每月巡迴收一次大件的垃圾.我們這裡的垃圾彙集場佔地大約一千五百平方公尺,場裡依不同性質的垃圾分好幾區,除了一進場就有服務指導員前來檢查帶來的垃圾,並說明這些垃圾所歸屬的分類區外,場內也有好幾位服務員指導協助,增加分類丟垃圾的效率.每到週末彙集場就車水馬龍,好不熱鬧.



 





現在一般民眾的環保意識逐漸加強,垃圾處理也成了人們注意的焦點.鑒於荷蘭Grontmij公司膽敢接管武漢的所有垃圾,荷蘭處理垃圾的本領應該還算可以.我就家居小鎮為例,簡單的介紹一下荷蘭"家產垃圾的處理方式,沒想到囉哩八嗦的寫了這麼一籮筐的垃圾文字.........., 出門看看垃圾車來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