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8日 星期日

布魯日一瞥 (六) 建築風格


布魯日舊有的建築, 本來你靠我, 我靠你, 也都相安無事. 可是過去這半個世紀裡, 建築技術的快速更新, 造成了在重建房屋時不可避免的困擾. 一旦其中有一屋要重建, 新屋堅固不搖的特性反而使跟它相連的房子減少了互相依靠的空間. 新房子的結構與設計在傳統的房屋之間也顯得格格不入, 破壞了街面和諧的氣氛. 這些年來, 布魯日人對現代建築技術越來越排斥, 抱怨新建築的聲浪也越來越大. 一般人認為, 這個有歷史性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件大藝術品, 必須要以珍惜藝術品的態度相待, 修屋建房之際, 不可不慎.

可是世紀以來, 建築物的整修或重建本來就是正常的演化, 為什麼現在一定要凍結這種現象呢? 經過多方長期的爭論, 妥協後的結論是: 所有新建的房子必須尊重, 配合附近原有房子的風格, 不可標新立異. 在造型上必須遵循的兩個條件是: (一), 它的外觀必須予人一種”垂直”的感覺( 布魯日哥德建築的印象). (二), 房屋設計除非有充分的理由, 不可違背布魯日傳統的建築要素.

穿梭在布魯日的大街小巷間, 總覺得它的建築格外的和諧, 爽眼. 心裡忖度著它的傳統建築要素應該是以紅磚砌的或用白色牆粉漆過的牆, 波狀的屋瓦, 木製的窗, 斜斜的屋頂, 尖尖的正牆, 偶爾還有老虎窗參錯其間.




這種斜屋頂上加蓋的窗戶就是老虎窗
 


仔細的看,布魯日的建築也不是那麼的一成不變. 老實說, 這些 ”怪胎” 點綴在 ”垂直哥德”之間, 反而更增加了市街的情趣.






非常特別的是街上轉角的牆角上, 門楣上或正面牆上到處都看得到的聖母聖嬰, 或其他聖經故事裡的人物, 還有驅邪的, 有紀念性的雕像. 將從前布魯日人對天主教信仰的虔誠與恐懼表露無遺.







據說, 在拿破崙統治比利時期間(1804-1814), 按房子窗戶的多寡徵稅. 當時有些人因此而將窗戶封死, 直到今天沒再”開窗”, 為歷史留下了物證.




洶湧澎湃的全球化導致世界上大部分的都市建築風格的千篇一律, 缺乏個性. 念及布魯日居民的保守, 頑固保護建築藝術的堅持, 為今天全世界氾濫的建築風裡留下了一片綠地, 不禁感到由衷的欣慰.


走在布魯日的街道上, 欣賞著路上兩旁的古建築, 漫步過布魯日的歷史痕跡, 感受到布魯日的文化氣息. 布魯日, 布魯日, 我怎麼一直等到今天才來看你!?

2007年2月17日 星期六

布魯日一瞥 (五) 比跟園和上帝庇護所


比跟園 (Beguinage )

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任期:1978-2005)二十多年的任期裡, 曾經走訪過一百多個國家, 凡到之處, 必有千萬信徒夾道相迎, 甚為壯觀. 每次從電視上看到這種景象, 都不免為教皇這種無國界的吸引力感到驚奇.

其實, 直到十一世紀末葉,天主教的教規都還不被嚴守; 有主教的兒子當主教的,有神父結婚的. 在西元第十世紀的時候, 甚至還有神父有姘婦的現象. 專制教皇格雷戈里七世(Gregorius VII, 任期:1073-1085)登基後,要求所有的國家都必須接受羅馬教皇不可侵犯的至高權威. 他並反對異教徒. 要求主教, 神父等不可有性生活, 以便能專心神職.

當時社會上有許多人不願承認教皇的權威, 他們或不願受當時的天主教的亂相干擾或對信仰有不同的解釋. 有些未婚的女士或寡婦們便聚合在一起, 靠照顧病人...等, 用自己的勞力換得謀生能力默默的過著類似修女簡單, 守貞的日子(比較有主見,有自信的女人?). 他們被稱為比跟(Beguin, 荷:Begijn), 而這種聚落就被稱為比根園(Beguinage). 後來在德,法,荷(+比)一帶的比跟漸漸的多了起來. 

到了十四世紀初,教會擔心他們不受一般教會組織的控制, 指控他們是異教徒, 並對他們施以壓力. 當時異教徒是會被丟在火堆上燒死的. 比跟園的現象因此逐漸消失. 惟有在低地國(荷蘭跟現在的比利時) , 因主教出面保護他教區裡的比跟園, 才得以續存. 不過, 這同時也表示只有那些接受神父等領導的比跟園才有存在的空間.

十三世紀開始,布魯日隨著這種風氣, 陸陸續續的也有好幾個比跟園出現. 其中在”愛之湖”( Minnewater)邊, 藏在矮牆後的Beguinage 'De Wijngaard' 是1245年,由法蘭德倫的一位女伯爵建立的. 經由愛河上的小橋走過十八世紀才修建的園門,馬上就踏入一個讓人意料不到的世外桃源.



園中一片綠地上種有高高直直的鑽天楊. 沿著園牆的一排典雅, 肅靜的白屋大約都是十六,七世紀重蓋的. 房子雖小與一般比較清苦的比跟園比起來, 這也算是王子級了. 二十世紀開始, 比跟的現象漸漸沒落. 這個比跟園由天主教會接管, 現在已是正式的修道院了.




比跟園裡原有的哥德式教堂被燒毀後,於1609年以巴洛克式(Baroque)的建築風格重建.


 


教堂裡,有座大概是1240年的聖母抱嬰的雕像.()


法蘭德倫現存的比跟園, 在1998年全部被列入世界文物遺產.

在比跟園外, 賣紀念品店的上方有一個看起來非常欣然自得的修女像. 我猜這修女應該是比跟園裡蓄意與羅馬天主教主權保持距離, 但按照聖經原旨過自立自主生活的比跟造型.




上帝庇護所 (The Godshuizen)

走在布魯日的街上, 時可看到一排排,有窗沒門看起來很奇怪的矮房舍. 從三,兩間連在一起的房子到圍成一圈的社區, 規模大小不一. 這種房舍或社區叫 ”上帝庇護所” (Houses of God, De Godshuizen). 據說布魯日一共有300間左右的房子, 48個這種社區.


第十四世紀開始, 布魯日經濟繁榮,社會富裕. 各行各業有組織公會的風氣. 這些公會除了訓練專業人才, 保護自己專業的利潤外, 他們也會照顧同業裡有需要的人. 公會裡有錢的人或行號合資建造一種所謂 ”上帝庇護所” 的房舍或社區, 供生病,殘患的同業和他們的孤兒, 老人居住.這些房舍通常只有一間小屋. 住在裡面的孤兒,鰥夫或寡婦等依身分的不同分組而居. 社區中間有菜圃也有幫浦(Pump), 可供社區居民取水和種菜.






現在這些 ”上帝庇護所” 同大部分的比跟園一樣, 都變成了養老院, 歸地方上的社會福利部門管轄. 雖然這種照顧老弱的風氣在低地國並不屬布魯日專有, 但它的數量之大和維持的時間之久確是稀有的現象.

註: 跟所有天主教的節日或儀式一樣,都是在過去這兩千年的時間裡, 由不同的教皇一一決定的. 聖經故事裡的雕像的模式也是從無到有,慢慢的形成的. 據說早在西元1240年前,  在以色列拿撒勒曾發現過一個聖母雕像, 所以這座逃過火災和雕像大迫害,可源自1240年的雕像,大概也是最早的聖母抱嬰像之一. 值得在此一提!

 

Tony 設計師 於 2009-02-11 23:31:03 回應
這裡我有去過,讓我想起好多事!我們坐馬車到這的!


2007年2月15日 星期四

布魯日一瞥 (四) 教堂


到世界各地去旅遊, 除了散散心, 開開眼界外, 也是了解各地的風俗, 文化的好機會. 文化本來是歷史的累積. 談到歐洲的歷史, 就不能不談歐洲的宗教歷史. 而說起歐洲的宗教, 首先讓人聯想到的就是旅遊歐洲途中所見大大小小教堂的經驗. 布魯日一共有十八個教堂,因風味特殊,我在這裡就另闢一篇略加介紹。

聖母堂(Our Lady's Church)

聖母堂(Our Lady's Church) 高達122公尺, 是諸教堂裡最高的一個. 乍看之下, 聖母堂除了使用的建材是在比利時不甚常見的小紅磚外, 它的建築風味也有叫人說不上來的特殊.


原來這座教堂從十三世紀中開始到十五世紀末一共建了近三百年. 隨著建造年代的不同, 它的建築風格包含了晚期的羅馬式和各種不同的哥德式風格. 它吸引人的地方不單是它多種建築風格組合成的外觀, 它也收藏了包括一座米開蘭基羅的聖母聖嬰雕像...等很多的珍貴藝術品. 可惜時間有限, 未能入內目睹, 給”再遊布魯日”留下了藉口.



聖撒爾瓦多大教堂(The Saint Salvator Cathedral)

在離聖母堂不遠的地方, 另一個因外觀特殊而值得一提的教堂是聖撒爾瓦多大教堂(The Saint Salvator Cathed
ral).


在第十世紀時, Saint Salvator只是一個由神父帶領的普通教堂. 當時布魯日最重要的教堂是在市政中心, 城堡對面的St. Donatius 教堂. 十八世紀末法國佔領期間, 拆除了布魯日近半的教堂. St. Donatius 教堂原來的神父被傾法的布魯日人趕走後,'建材'也被拆賣了. 

1834年比利時獨立以後, 布魯日新上任的主教在Saint Salvator 教堂登基, Saint Salvator因此得到大教堂(Cathedral)的身分. 當時人們為了讓教堂的外觀能搭配它的身分, 特別請當時英國有名的新哥德風格的建築師William Chantrell 來為Saint Salvator 設計一個顯眼的高塔(英國是十九世紀初, 新哥德建築風格的發源地) . 這位老兄卻為了忠實於教堂本身的特色, 以Saint Salvator原有的風格為基礎, 設計了一座極富個人色彩的羅馬式高塔, 使醉迷於新哥德式建築的當地人大為不滿. 後來,比利時皇家古文物保護協會在沒經過 Chantrell 的同意下, 擅自在它的塔頂上加蓋了一個尖峰. (註: 如果是今天的話, Chantrell一定會告皇家古文物保護協會的侵犯私人著作權! :-))


耶路撒冷教堂(The Jerusalem Church)

騎著鐵馬不經意的在大街小巷裡亂竄, 一時被這座奇怪的建築所吸引. 這下方是哥德式,上部是拜占庭式的建築是布魯日有名的私人教堂The Jerusalem Church. 這名為耶路撒冷的教堂雖然叫做教堂,它的外觀看起來卻實在不太像.  


這是來自義大利的貴族富商Anselmus Adornes 在十四世紀時到耶路撒冷朝聖後, 深受感動. 回來後就建了此教堂以為紀念. 教堂原為木造. 十五世紀時Adornes 家的兩兄弟在往耶路撒冷朝聖後, 曾加以改建. 1470年以後, 這座教堂就再也沒改變過. 實際上, 這個教堂不是眾人聚會敬拜上帝的地方而只是用來擺放Adornes 家庭成員靈柩之所. 教堂前廳的面積大概只有三,四十平方公尺. 正廳裡擺放的是Adornes夫婦自己的靈柩. 在前頭祭臺(講台?)前有象徵耶穌受難時的三個十字架. 祭臺右邊有一個隱匿的小房間, 彎著腰走過矮小的門後,可見一象徵耶穌靈柩的棺盒. 棺上臥有在手腳上有釘痕的耶穌雕像, 紀念耶穌受難後的三天, 在石墓裡的景象.


出於禮貌,我當時在教堂裡沒照相. 後來在網路上看到這張相片, 特別借用一下, 希望能進一步的說明文字所不能表達的教堂裡的氣氛.


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布魯日一瞥 (三) 城堡廣場


廣場之所以被稱為大市場廣場, 除了在它的南面有布料交易大廳外,它的東面原來也是布料集散的水廳(Waterhallen). 水廳跨蓋在流經這裡的河流Reien. 從前交易的貨物可藉著流經這裡的水道直接進出鐘樓旁的交易大廳. 水廳曾先因老舊後又遭火災兩度重建. 現在的這棟建築是十九世紀末期建的比利時西法蘭德倫省(West-Flanderen)的省政府辦公大樓. 建時正逢新哥德式(Neo-Gothic)建築風當道, 這棟大樓的風格當然也不能例外.



哥德式建築的特徵是尖, 高, 垂直向上. 像是教堂的尖頂, 尖塔, 尖拱狀的長窗等, 給人一種高可及天, 更接近上帝的感覺, 為天主教徒所愛, 也常為教堂, 鐘樓等採用. 布魯日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天主教徒, 也難怪就連公家機關的建築也都採哥德式的建築風格.


離開大市場, 穿過小巷, 不久就到了城堡廣場(Burg). 城堡廣場是布魯日市政中心. 早在第九世紀末葉, 伯爵Baldwin I 為對抗維金人的入侵,就曾在這裡建有城堡, 故名之. 1376年在原城堡處改建為現在的市政大樓. 是低地國 (現之荷蘭加上比利時) 最早的市政大樓. 大樓的外觀有強烈拉高, 拉長的意味, 十足的新哥德式建築.


大樓的正面,崁有所屬市鎮的標徽(Town Weapon) 跟48個聖經人物或地方伯爵們的雕像. 原來的雕像在十九世紀初受到法國革命的餘波所及, 幾乎全毀. 現在的雕像大部分是後來重新補上的.






市政大樓左邊是十六世紀根據文藝復興風格 (Renaissance style ) 建的Brugse Vrije 市鎮辦公廳.現在是收存保管地方行政檔案的機構.


在建築的頂上有一手持水平秤的正義雕像, 這是因為從1795到1984年這裡曾是民事法院.


牆上的鍍金裝飾都是過去這幾年剛加上去的.




正如世界上很多有古風的老城市一樣, 布魯日在過去的這些年裡, 為了招攬遊客, 建築物全面翻新. 當然, 如果只為保存古文化而翻修自是無可厚非. 但站在城堡廣場前, 看著這些有如迪斯奈樂園裡 ”夢幻” 般的歷史古跡, 不禁為其之弄巧成拙嗟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