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再談 與海爭地


格友attile問我” 那消波塊到底管不管用,為何荷蘭不使用這消波塊?


這消波塊看起來效果也應該不錯, 大概是因為大自然跟國情的不同. 我在荷蘭還沒見過這種擋水的方式. 荷蘭傳統的擋水方式是沙丘(Duin) 跟堤防(Dijk).

以前各地的沙丘, 堤防都不牢靠, 沿海居民常遭水患. 沿著南海的幾個小村子, 海堤後窮人住的房子, 農地都是年年淹水. 直到1932年大堤防 (Afsluitdijk) 建好, 南海變成愛瑟湖, 漁民變成農民後, 情況才有所改變. 可是西南沿岸 Zeeland一帶卻仍須聽天由命. 1953年, 就在強固堤防工程動工之前, 慘遭海水倒灌. 半夜裡高達2公尺的浪潮將堤防一個接一個的沖破, 造成1,835人喪生, 另有7萬2 千人無家可歸.

路上碰到這位老太太, 見我們專程來看堤防, 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水患那天的半夜裡, 她被人帶到這座城堡, 逃過了這場浩劫.


那時剛好在荷蘭北方發現了地下天然氣, 政府決定利用這筆額外的收入投入有永久性的建設, 就決定在這裡建堤防.

下圖是Zeeland 的堤防工程
 


堤防跟沙丘帶搭配使用
 
長達9 公里的堤防 Oosterschelderdam.

與海水相接的'開口'每秒平均水流量是11 億m³.


按照原來的計畫是要將這裡作成封閉堤防, 封了5 公里後卻遭環保衛士為保留海水自然環境抗議, 停工兩年後, 決定以水閘的方式完成最後的4公里, 開放海水的進出. 只在潮水高過海平面3 公尺時才關閉閘門.


Zeeland 阻擋海水的工程在1997年全部完工.
一共耗資4億多歐元, 這條水閘就佔了五分之四.

除了北部的大堤防 Afsluitdijk 外, 這大概是荷蘭人最以為傲的治水工程. 
 
 

這是普通的沙丘帶. 除了海灘比一般的寬外, 還有插在沙裡的 '消波木棍', 以減少海水衝擊的力量. 跟attile 提的'消波塊'的功能似乎差不多. 只是看起來比較含蓄.



時乾時濕的部份長了很多苔. 

 
經常泡在水裡的部份就長滿了貝殼類 
 
 

顯然須要經常維修. 

日落時分在海邊, 總免不了要照張相.





竺老師 於 2009-11-20 21:04:01 回應
木頭的嗎?為何不是橫排?這樣能擋水?
Sop 於 2009-11-23 15:26:25 回覆
這些都是木樁. 到底為何是橫排的, 我也不懂. 這樣能擋水的功效應該沒有橫排的好, 當然浪水的衝擊破壞力也沒有橫排的大. 不知是不是只要達到某種"破浪"的效果, 保護得到沙灘後擋海水的沙丘即可?

Nobody 於 2009-10-12 02:15:31 回應
要招待來荷蘭觀光的朋友﹐我有時候會建議去A7看Ijsselmeer大堤壩﹐看看與天爭地的道地荷蘭精神﹐不過這麼多年來﹐只招待朋友去了一次﹐其他的同胞寧可去看起司市場﹐即使他們不吃起司。
Sop 於 2009-10-12 13:47:47 回覆
歐洲各國都有它個自的特色. 比方說到義大利看希臘羅馬兩千年前的文化, 看世紀控制歐洲的梵蒂岡, 看文藝復興期的藝術文化. 到西班牙看摩斯阿拉伯文化對西班牙的影響, 了解今日西方文明以阿拉伯文化為基礎而發揚的史實. 到法國看文藝復興以後的文化焦點, 看拿破崙風雲歐洲的史蹟跟腳印.....到了荷蘭當然是看荷蘭人與天爭, 與大自然妥協的故事. 比起大部份歐洲國家, 荷蘭建國得晚, 建國以後很多地還有待抽水乾化. 除了阿姆斯特丹的形成, 跟建築的特色外, 遊客想看的可能只剩風車了. 愛瑟湖的大提霸我也帶幾個朋友去過, 那當然是我沒有其他的提議, 朋友無所選擇的結果.

尼古丁 於 2009-09-25 09:19:20 回應
台灣海岸消波塊使用密度應該可以列入金氏世界記錄,尤其每年每人水泥消耗量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 ... 更令人不解的是,現今台灣海邊最親海的第一線大部份都堆置消波塊,不但令民眾無法親近海洋,更將美麗的自然海岸景觀破壞殆盡。
想想上面的相片每張都改為消波塊的話畫面會如何....妳還會去那觀光嗎?

attile 於 2009-09-12 23:29:37 回應
消波木棍

太浪費了,有夠討債,這種木棍咱們台灣也有吶,一兼兩顧,摸蛤仔兼洗褲....



Sop 於 2009-09-14 18:38:37 回覆
我同意你說這種消波木棍太浪費了的看法. 不過在荷蘭任何的治水防洪措施都是花費很高的. 天然環境的保護(環境污染包括視野的污染) 跟人們休閒活動的環境在人們的眼裡的重要性不亞於經濟效益. 我說他們每分每寸的堤防建設都有專人負責巡迴, 每條水道都有預定的高度要求跟電子控制是一點也不誇張的實際需要 (兩條相距不到幾公尺的水道會為保護房子地基的木樁免於腐爛跟農田水位的不同要求, 水位高度上會有很大的差異) . 另外我好像很少看到在海邊沿岸有任何漁業, 工業的開發, 開採. 在Zeeland 建設水壩的時候, 也有很多鹹水淡水的分配工程對那裡有名的淡菜(Mossel) 生殖生態影響的爭議, 雖然除了為安全要求的擋水建設外, 看不出任何商業行為, 但最後的決定跟經濟生產因素應該還是脫不了關係!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與海爭地 談何容易


讀了格友轉載 2009.09.06 民生戰線 的 '與海爭地新思維/荷蘭拋棄防堵 建洪氾區' 忍不住多嘴作了以下的回應.

於2009/09/08 15:43 回應

本文作者對荷蘭的與海爭地的努力顯然作了很多調查與努力, 在這裡, 我也藉著近水樓臺的地利之便, 作一點我個人認知的補充.

事實上, 因為低於水面的荷蘭西部沿岸絕大多是以沙丘帶/ Duin與海水相隔的. 為了保持沙丘帶後居民的安全, 他們每年都必須在沿海"噴沙", 保持海灘的寬度.


 
為免沙丘上的細沙被海風吹走或被海水沖失, 沿海沙丘上常見人工種值的海草.



從相片裡可以看出保養維護沙丘帶的消耗有多大. 荷蘭人與天爭地, 住在不是自然形成的地上, 要付出的代價之高, 是可想而知的.

沿海沙丘帶有荷蘭國家公園的功效

 

 
有些沙丘帶特別寬闊, 適合抗風的鹹水植物生長, 色彩隨著季節的改變而變, 特別好看, 尤其是背風的地方, 非常適合騎單車或散步.
沙丘也有濾水的功能, 是荷蘭淨水不可或缺的一環. 


 
為了維持沙灘的寬度, 年初時, 偶爾可以見到人們忙著從海裡抽取海砂, 噴在沙灘上.
 

此外他們也必須不斷的維修沙丘帶的勞固性. 否則因為海水的沖刷, 海灘會越來越窄, 海水會直接衝擊沙灘後的沙丘帶/ Duin. 而沙丘帶後便是低於水面的荷蘭國土.

這是沙丘帶後的'土地'.


不易維持沙丘帶的地方, 他們就會築防水堤 (英: Levee或"Dyke, 荷: Dijk).


這是海堤防後的農產,畜牧地.



海堤防後的住家.


 
像北方最大的沙島 Texel 就是島的西邊一排沙丘, 東邊一排防水堤. 好似一個完全不自然的天然沙島.

荷蘭受到水的威脅不只是海水的不斷上漲. 使西邊沿岸受到更大的威脅, 源自法國阿爾卑斯山的Maas 河, 跟來自瑞士, 經流德國, 最後從荷蘭出海的萊因河和它們的分支也都能造成極大的威脅. 1995年曾因流入荷蘭水道的水量達到每秒13,000立方公尺的流量, 大量的水流入低漥地區, 防水堤受到壓力也有爆裂的危險, 住在 Betuwe 跟Gelderland “人造地 / Polder”一帶20萬居民被即時遷出, 許多牛羊也因此滅頂. 荷蘭治水政府 (Waterschap) 的治水標準一般的安全程度是能承當1250年才會發生一次的大水災. 沿岸的沙丘 / 防水堤則須達一萬年才會發生一次的大水災的威脅. 除了全球的暖化現象, 人們也擔心急速的都市化會減緩雨水被大地吸收的速度. 這次水患提高了人們的警覺性, 2050年這一帶的堤防安全要求將是每秒18,000立方公尺的水流量.

在荷蘭, 除了每一條水道的水位高低持續的受到電腦自動化檢驗控制, 每一段的防水堤也有專人不斷的巡察, 在有需要的地方加強或增高堤防的建設. 為能應對大自然的變化,

現在人們已經開始計畫將曾經化湖為地的低地, 包括畜,農業使用地, 自然沼澤區, 鳥類聚集地等在洪水氾濫時開放為暫時容納大水的蓄水池. 可能也是本文作者說的”創造天然洪氾區”, 至於紅樹林沼澤, 聽起來似乎也合理, 可是我個人沒聽說過,網上也只提到在荷蘭的一個動物園裡的擬沼澤區裡有紅樹林(Mangrove) 的種植, 而原作者說”荷蘭已拋棄有數百年傳統的防堵手段” 一定也有他的根據, 只是我個人沒聽說過.












竺老師2009-11-20 20:57:57 回應
荷蘭人也很辛苦喔
Sop2009-11-23 15:29:45 回覆
其實與海爭地已經是荷蘭人天生的"習慣"了. 現在一切都有很好的安排, 跟以前浪潮一來就人心惶惶的時代比起來, 已經不很辛苦了.
attile2009-09-09 12:42:41 回應

那麼噴出的沙再種植海草後會形成陸地嗎,還是大浪一沖就打回原形?
 
那消波塊到底管不管用,為何荷蘭不使用這消波塊?
Sop2009-09-10 02:07:09 回覆
他們噴沙的目的是加寬或保持沙灘的寬度, 讓衝上來的海浪不會衝擊到沙丘. 這些沙丘一般都是自然形成. 由海風將細沙吹起後在降落成丘. 有時也會自然生出各種不同的植物. 人工種植海草當然是希望細沙落成沙丘後, 不再被海風或海水破壞. 按各地海浪衝擊力的大小, 沙灘的寬度並不一致. 沙丘保護的方式也有差別.

消波塊的效果可能不錯, 不過大自然跟國情的不同. 從前我在台灣看到這種一勞永逸的消波塊的時候也不覺得怎樣, 可是現在習慣了荷蘭人的方式, 我想荷蘭人不會接受這種在他們眼裡破壞自然景觀的大石塊.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安達盧西亞 (三) Andalucia! Here I come!


 一路開去, 先是經過一個叫 Cognac  (白蘭地)的, 後又經過一個叫 Bordeaux (法國紅酒) 的城市, 顯然這裡的氣候很適合葡萄生長. 路上看到的葡萄園區倒是不多.


接近西班牙時, 地勢漸高, 景色也與習慣的金黃麥田跟向日葵田園大異其趣.


看到遠方的庇里牛斯山, 一陣興奮, 終於到了西班牙!

 

密密麻麻的新大樓, 絕不比北京, 上海前幾年的建設遜色.


這幾年西班牙受到歐盟的補助, 不但交通大為改善, 也帶動了不少經濟活動. 從前因夏季乾旱, 交通不便, 沿路山區,沒有什麼經濟活動. 現在有了改良的灌溉系統, 從北到南的景色, 從橄欖樹到麥田再到葡萄園, 沒有沒被開發的荒地.  除了很多煥然一新, 還仍繼續建設的村莊外, 在廣闊的田野間, 也可看到很多新建的農舍. 作為荷蘭國民, 我們可是每人每年由政府代表向歐盟奉獻150 歐元. 他開玩笑的說: 這些建設其實也有一點是我的功勞.



路上車子很少, 開起來特別愜意. 可能是因為這條路還沒完全修好, ANWB (荷蘭皇家旅遊協會) 的地圖上並沒有畫上表示風景優美的綠線, 可是路兩邊地形起伏有韻, 紅, 黃, 褐色的土壤, 像彩盤上的油彩似的參錯交替;




剛收成的麥田, 在炎炎烈日下顯得特別鮮亮;


時而有成群的牛羊, 悠閒的在空曠的田間走動覓食;




車行很快, 相片不太清楚. 如果您仔細看的話, 您可以看到圍著那棵大橄欖樹下, 跪滿了山羊, 原來都在躲艷陽.


尤其是那翠綠的橄欖樹配上扭曲的黑色樹幹, 在艷陽下, 影子的輪廓是如此的清晰, 我彷彿透過梵谷的眼光在看這些樹!



沿路風景美不勝收, 我們像小孩子似的興奮. 一路喊著: "你看! 你看!" 就怕對方漏看了什麼似的.


從前石頭大概是這裡山區的重要建材, 沿途可以看到很多以石頭圍起來的分界矮牆.


在走省道的時候, 有時須要貫穿市區. 常常可以看到這裡的住宅區就在大街的兩旁. 這似乎是西班牙都市規劃的特色. 高高的住宅建築擋著陽光, 路上顯得有點陰暗.


西班牙的夏天乾燥不雨. 所有的農作物都必須依賴人工灌溉.


新種的橄欖樹跟傳統的橄欖園不同, 總是整整齊齊的,


一路上儘是閒聊. 談到我們的旅遊計畫, 他說: “我們的帳棚不小, 换營地不方便, 而安達盧西亞的文化重點城是塞維亞 (Sevilla), 格拉納達(Granada) 跟科爾多瓦(Córdoba). 所以我們可以在這之間的一個營地落腳.” 我一看地圖, 天哪! 為了省換營地的麻煩, 每天至少要開五個鐘頭來回. 經過我的抗議, 我們決定先在塞維亞附近紮營, 等在這附近玩夠了, 再遷營. 


夜宿旅館的時候, 我們上網查詢. 按照路線記下了幾個可用的營地地址, 萬一不合適的話, 可以到下一個營地看看. 根據我們以往露營的經驗, 我們並不為此操心.


因有段高速公路還在修建, 我們被迫開上省道, 心想正好换换口味, 找個小鎮喝點東西. 驚喜的看到一個指向 ”Buena Vista” 村莊的小路標. 以前古巴一個叫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的老人合唱團的聯想, 使我們倍加興奮. 莫非這裡是那些老歌手的故鄉?! 鄉間小徑又窄又長, 好不容易看到一個不大起眼的咖啡屋, 我們沒理睬的開了過去.  


結果一路只是一些迷你小屋, 


很多甚至只是用小石子堆積起來的. 



咦!這是 2009年 的西班牙嗎?




很快的車子又轉出來, 回到原先的咖啡屋前. 我們有點猶豫的走了進去. 沒想到裡面還挺寬闊的. 老闆見我們好奇的東張西望, 就開了後門, 讓我們參觀, 您猜我們看到的是什麼!猜到我請客!
.
.
.
.
.
.
.
.
.
.




 聽說這裡下午四,五點以後會很熱鬧, 您相信嗎?

*******

:

為了避免不須過路費的省道上, 路遠, 開不快, 車又多的煩惱, 我們選了要繳通行費的高速公路. 如此經過法國西岸開車到西班牙來回, 光在法國一共大概付了170 歐元!  真是坑人!  西班牙的道路還沒建完, 收費站零零星星的比較不傷人.

每公升汽油也從荷蘭的歐元1.43 到法國的 €1.33, 再降到西班牙的 €1.03. 難怪S 跟我說 “到了西班牙, 歐元就變大了!”



 
 
 
 
 
 
甘尼太太2009/08/13 03:50 回應
你不會是看到人家在製作羊乳酪、醃橄欖吧
 
貓頭鷹2009/08/10 23:11 回應
什麼嘛~
"您猜我們看到的是什麼!猜到我請客!"
打開這文章, 看到34張照片
可我一張都看不到
叫我怎麼猜嘛!

Sop2009/08/11 03:02回覆
哈哈哈哈, 這是專門設計給高人的猜謎遊戲! 要不然每個人都來找我請客還得了!!!!
說真的, 我也很沒辦法. 如果用 Firefox 我也看不到相片, 但用 Internet Explorer 就看得見. 要不然, 你也可以試試 Sigma 的網站, 進入佈告欄後, 就可以看到.
你手上那個蘋果, 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嗎?

Ruby2009/08/10 10:09 回應
早安安~~謝謝分享了詳情介紹ㄉ旅遊~~

不越矩的老巫婆2009/08/09 21:48 回應
Cordoba & Granada  最叫人難忘.    美麗堂皇又氣勢驚人.    把個摩爾人,  西班牙人,   回教,   天主教,   的藝術揮發得淋漓盡致       等不及看你的 " 看圖說故事  "   囉  !

Henin2009/08/09 20:55 回應
一點都不會雞婆
真的很謝謝你的熱心
我已先記下號碼了
我也得花時間研究一下
有需要知道比較複雜的 再不好意思的打擾你囉..
那我還是找個便宜的 b&b就好
露營可能就不太適合我呢

西班牙真是個不相信人的國家呢
可能小偷也太多了 搞的店家都不太敢接受信用卡刷卡
要不就一定得拿出雙證件以證明身份

Henin2009/08/08 04:09 回應
從你的字裡行間 感受到你們的興奮
高速公路的過路費可真的是驚人的一筆費用
想省還得拿時間來交換

對了~想問問你們露營的話營地有提供熱水吧~
這樣費用如何計算?
如果不紮營  車子開進停車場的地方睡 算安全嗎?
正在考慮省錢的方法....
謝了~


Sop2009/08/08 06:02回覆
不知道你們想到西班牙的那裡玩? 如果是在巴塞隆納附近, 法國的過路費較低. 而且路程較短. 油費較少.

出 去玩的時候, 原則上, 走路比騎車看得仔細, 騎車比開車看得深刻, 開車比搭飛機看得多. 不過, 如果不是想露營, 要帶營帳, 非開車不可, 可以考慮 Fly and Drive. 西班牙有很多還未修好的路, 也很傷車.  聽說在西班牙租車一天才50歐元. 看你想在西班牙玩多久, 算算看怎麼作才划算. 開車除了過路費外還要加上來回油費. 通常大概一千公里要100 歐元. 因為路上時間長, 所以要在旅館過夜, 最便宜的大概也要50-80歐元. 此外還要在路上花四天的時間.

一般喜歡露營的人, 都會自己帶鍋, 壺, 碗盤, 媒氣桶之類的東西, 所以熱水都是自己燒. 在這裡我把一個營地的費用算法抄給你做參考:
成人每人每晚 6元, 車每晚6 元, 帳棚每晚5.4元, 如果是住營地的雙人Bungalow, 則是每晚55元. 東岸海邊有些營區的價格可能還會高一點. 不過 30塊錢應該夠了.

在 大都市裡, 遊客多的地方, 停車是個問題, 如果想保險一點, 停在停車場, 夜裡不但燈會亮, 還有管理員. 怕會睡不好. 在旅遊區不但車位不好找, 停一天費用可能高達 35 歐元, 我們找旅館的時候, 都儘量找旅館本身有停車位的旅館, 通常停一晚不到20歐元. 別為了省錢, 忘了安全問題. 西班牙的安全聲譽不大好, 要多考慮.

找旅館時, 可事先上網查好, 不但可以比價, 也比較有把握. 不過八月底, 旅遊季節快過了, 困難度應該不大.

祝你們有個美好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