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閒談"翻譯"


文字是文化的具體表現. 不管是邏輯的推理或是情緒上的發洩, 只要是特定文化裡所缺乏的元素, 它們都不可能用這文化裡既有的文字來表達出來.

“雪”是愛斯基摩人生活裡, 極為重要的元素. 聽說他們有十六種不同的方式來描述雪的樣子. 如果他們跟我們描述下的雪是什麼樣子, 我們顯然會不知所云的感覺. 語言專家曾經作過一個不同語言使用文藻豐富度的測驗. (註) 測驗的方式大概是從一般報章雜誌及暢銷書籍裡算出每一千個字裡, 不同字的總數的比較. 它的假設是: 使用不同的字, 詞越多, 表達的情感就越細膩, 解說的道理也越明晰. 不管莎士比亞有多麼偉大, 測驗的結果是法國人使用的文字比英國人豐富得多. 不知道在法文跟英文互譯的時候, 會不會有找不到適當的字來翻譯的困擾?

有個朋友打電話來問我: 中文裡說的 ”那就委屈你嘍!”用荷文怎麼說? 人家荷蘭人才沒那麼有同情心咧! 他們至多會鼓勵你, 叫你堅強一點, 或者是叫你認命罷! Try to live with it!

我一直覺得”民主” 是一個歐洲的歷史產物, 不容易成功的移植到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國家. 事實上, Democracy的涵意除了政治人物由人民投票選舉決定外, 還包涵了就事論事的原則, 思想溝通上平等互重的態度, 講信用,負責任的精神…. 光是靠”民主”一詞, 是沒法把它的精髓移植到一個缺乏這些元素的社會裡的.

無意間看到維基裡有這麼一段, 害我一時驚訝得合不上嘴巴!!!

“........而曾被日本殖民的台灣,更很多詞彙仍使用台灣日治時期所使用的漢字詞彙。” (這應是有爭議的說法......Sop 註)


組織、紀律、政治、革命、政府、政黨、方針、政策 、經濟、商業、幹部、健康、社會主義、封建、共和、取締、引渡、手續、具體的、目的、宗旨、權利、義務、當事者、強制執行、場合、打消、動員令、代價、債權人、債務人、原素、要素、損害賠償、法人、重婚罪、契約、衛生、文憑、盲從、排外、公敵、旨趣、派出所、警察、憲兵、檢察官


從中國根深蒂固, 古老的,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 層層的父母官跟死老百姓的關係的傳統文化到今天台灣的民主社會, 我們似乎還得感謝日本明治維新時的西學翻譯, 更要感謝他們用“漢語”來作“譯文載體”. 讓中國人可以不費力的“借回來”用. 可以想像沒有這些詞彙, 我們的報紙會是什麼樣子嗎? 我們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嗎?

即使有了這些現成的翻譯名詞, 翻譯仍是一門大學問. 有些翻譯人員可能對原文(或屬於原文的文化)的認識不夠, 搬著字典, 將字與辭一一翻出, 然後再將這些譯字, 譯辭連結起來了事. 但這其實還不能算是譯文. 許多社會, 人文, 政治學的譯文就常因此讓人搞得一頭霧水, 無法了解.

有的時候, 字典本身就是造成翻譯困難的禍源. 因社會現象而產生的思想理論因此就更不可能照著字典, 摞疊幾個字說得清楚. 用勉強編造出來的辭句來解釋在一個社會裡不存在的思想, 反易將人引進迷宮, 造成依此衍生出的議題討論的混淆與困難. 在此, 我就用以下幾個例子來說明這種現象.

Individualism v.s. 個人主義

中文裡的個人主義意謂著利己主義和自私自利. 但Individualism 之原意是承認每個人有權決定自己的價值觀, 也正因此而能尊重他人的個人價值觀, 接受天生個人的差異及社會的多元性. 人與人之間可以討論個人對事情的看法, 但沒有人會將自己的看法作為他人的價值標準. 來到荷蘭不久我就意識到我的存在空間突然增大許多. 一下子, 我不再是附屬於社會標準框範下的一員. 突然間, 我感到了”自我的存在”. 當時, 對我來說, 那真是一種既新鮮又特別的 “個人主義” 的體驗.

Privacy v.s. 隱私

字典裡Privacy的翻譯是隱遁, 隱藏, 私生活, 隱私權. 它給人的感覺是見不得人, 不能讓人知道的事情. 可是 Privacy 卻與隱遁, 隱藏無關. 其意識的產生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 六O年代起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 新進的技術如電話的竊聽, 隱式照相機的偷拍等等嚴重的侵犯了個人生活的自由. 為了能保護個人自由生活的空間, 許多保護Privacy 的法律也因應而生. 之所以強調 Privacy 是要尊重個人, 保障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空間裡可以自由活動的權益. 但它的正式中譯, 卻非常離譜.

Renaissance v.s. 文藝復興

中世紀時歐洲因受羅馬主教的壓抑, 許多知識份子因理念與羅馬主教教義不同而受害, 歷經了900年文化貧瘠的黑暗時期. 直到羅馬主教式微以後, 以前希臘羅馬(異教徒)追求真理的文化精神才重新得到生命力(Renaissance = rebirth), 造成從十四到十七世紀中期在藝術, 社會學及科學…..等各方面無數新的突破與發展, 啟蒙(Enlightment, 怎麼翻譯? )的思維也隨之而起. 目前有些人喜歡將羅馬文藝復興引為前轍而希望東方或中國的舊文化(文藝)也能復興. 使儒家思想能重新被提倡與重視, 這與文藝復興之原意根本就是背道而馳. 這都是因為文藝復興的模糊翻譯所帶來的誤解.

其實, 最常提醒我文化衝突的翻譯應該是Debate.


Debate 原是鼓勵人們深入,透徹,精密的思考, 給予個人表達機會和能夠接納別人不同意見的一種溝通方式. 本來有很正面的意義,可是一旦翻成中文”辯論”, 它的意思就變得面目全非了. 我們說一個人好辯, 不是說他喜歡追根究底, 喜歡深入探討某種事務的真諦. 而是批評他喜歡強詞奪理. 這種誤解的產生, 大概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是 “少說多聽”, ”沉默是金”, “不做不錯”, “潔身自保”, “尊重權威” , 不欣賞喜歡表達個人意見的人, 不能接納別人有不同看法的社會.

我們沒有辯論的習慣, 也不容易接受辯論的行為. 即使將Debate 翻成”辯論”是無可是非之事, 但如何將其正面積極的意義植入一個不容辯也不許論的社會裡, 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我們的文化裡,”辯論”基本上就是無禮的,錯誤的. 想把它說成正面的意思有一定的困難. 要想糾正這種錯誤, 除非是另想個詞彙. 將Debate 當成”辯論”, 我只能說它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翻譯困擾. (我常懷疑我們立法委員們在議會上的肢體語言,是不是就是因為缺乏辯論的習慣,不能接受別人挑戰他們的”權威”所造成的結果?)


在不同的文化間, 語言的互換使用上不管有多麼的困難, 其實也都還可以理解. 可是台灣跟大陸兩岸間的語言差異卻常讓我覺得很值得玩味. 說起來, 不管是中文也好, 漢語或普通話也好, 其實都是上個世紀同樣的國定標準語言. 1950年起, 中國大陸關上國門後, 對中國文化鬧了一場革命. 雖然前前後後沒有受過外國文化的影響, 四十年後大門一開, 兩岸的文字表達竟然存在這麼大的差異. 十幾年前, 第一次聽到有人說: 早上好! 晚上好! 總覺得很彆扭. 這些日子, 我因工作的關係, 為中國市場寫了點機械設備的使用手冊. 寫完後, 被大陸朋友指出我用的”品質”用詞不當, 應改為”質量”, 而”施用量”的”施”也變成”使”的錯別字了! (好在他沒叫我將 ”使用手冊” 改成”操作系統的菜單程序”!) 雖然網上有很多軟體可以作正體字和簡體字的互換, 有的時候我倒覺得, 以繁,簡字體寫的文章的轉換, 應該用”翻譯” 才比較恰當.

(註) 這文藻豐富度的測驗方式細節我已記不清了. 為了方便說明, 我假設了1000字的範圍. 內涵應該還不太離
譜.







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07-12-27 23:58:52 回應
會不會因此才顯示出了, 那每一個文化體的真正本質?  那也是一種"訊息"ㄚ !

P.S. 好家在, 你老闆沒看到這篇. 要不然, 他會說:"寫玩後, ...."(倒數第四行)你拿不到薪水"寫完後, ......." 才是對的"翻譯"! 

Sop 於 2007-12-28 11:26:17 回覆
語言本來就是文化的表現.翻譯時,找不到一對一相應的字、詞時,八成都是文化本質不同造成的.比較兩國文化時, 透過語言文字來作比較,可能還真的是最簡單的方法呢?!

噓! 別跟我老闆說.我目前這個工作,本來就是方便在沒人知道我整天在幹什麼啊!

Yaseen 於 2007-12-27 01:37:20 回應

講得好! (我也有感覺到妳所講的這些不同點)

Happy 20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