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古巴故事 (五) 褪色的壯麗 談建築


1963年2月, 甘迺迪總統宣佈禁止美國公民去古巴旅遊, 同時斷絕與古巴的一切金融往來以後, 古巴唯一的經濟命脈只剩下蘇聯和其他跟它一樣貧窮的共產國家。資源短缺的結果是所有的建築都無法整修。

到古巴的時候, 天色早已昏暗。找到旅館後, 在附近找個小餐廳, 隨便填了腹就回旅館休息了。第二天一早, 我們迫不及待的匆匆上街, 急著要看哈瓦那的真面目。

走上街來, 放眼望去, 映入眼簾的盡是剝落的老建築。這真的讓我們傻眼了。這些殖民時期留下來的建築經多年的使用和風化﹐有些甚至已崩裂倒塌﹐早已不是油漆斑剝足以形容的了。真是慘不忍睹。我們邊看邊照相, 一條街走了足足兩個多鐘頭。好在, 當我們漸漸走近市中心時, 這些景況就好轉了很多。這些年來, 為了發展觀光, 爭取外匯; 加上受到 UNESCO 列為受保護文化古蹟, 得到不少補助, 許多建築已漸漸的恢復了原貌。走在其間, 略可想像為何當年哈瓦那被稱為美國人的Casino。也略可感受到殖民社會的文化。

卡斯楚從美國人的手裡收回古巴以後﹐人民不管貧富, 都可留住原屋, 但不准買賣。可是一旦離開古巴﹐房子就被分派給其他需要的人住。因此, 原來有錢的人住的房子仍然比較好﹐沒錢的就看運氣了。

卡斯楚劈腿式的經濟制度是理想向現實低頭的歷史裁制。我一向認為人應該有夢。此次古巴遊帶給我當頭一棒。夢想的實現還是離不開現實的! 到頭來, 卡斯楚的理想與努力帶給古巴人的只是惡夢一場。

放眼盡是凋零的壯麗與輝煌









這種半敗半清新的景象, 讓我們想起東歐各國剛開放時的氣氛.













Prado 路邊仿摩爾風格(Moors)的建築。Prado 是一條漫步大道, 路邊有很多賣畫的攤子.



從修復完成的建築中, 似可窺得一二昔日殖民時期,住在這裡的歐,美人的”貴族”生活.


哈瓦那劇院, 其中大廳, 圈圍Balcony 有五層, 可容1050觀眾.



這是Capitolio. 是1929 到1932年間,由古巴專制政府 Machado拷貝放大美國國會的建築。



Cathedral de San Cristobal 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前貌




修道院 Seminary de San Carlos Y San Ambrosio








 


方哥於 2008-03-03 09:01:06 回應
很不一樣的旅遊經驗,無法想像的共產社會!
Sop 於 2008-03-06 11:06:22 回覆
的確是很不一樣的旅遊經驗. 其實共產社會跟民主社會一樣,雖然都是共產社會,每個社會對"共產社會"各有各不同(程度上)的定義和解釋.

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戈壁灘 (五)


2007年7月23日

坐了二十幾個鐘頭的火車, 將近十個鐘頭是在黑暗中度過. 昨天已經習慣了荒漠的新奇,此時掀開窗簾偷窺車外景象,興奮的心情似乎已趨平淡. 城市間的距離似乎也越來越小, 工, 農業的快速發展,大量漢人的深入滲透, 新疆已經不再是偏遠地區的代名詞了.


即使只是沙漠一片, 也無法阻止發展工業的動力.



天山川水流出山後, 坡度突降, 水流分散, 沙泥淤積, 形成扇狀平原. 沿著南疆鐵路, 塔里木盆地北緣的綠洲上, 得以溶雪灌溉, 農業非常發達. 此地盛產小麥, 玉米, 水稻和棉花.


沿路火車站旁看到的儘是些待運的棉花.



沿著鐵道兩岸, 有以短麥桿插入地下圍起來的四方瓦塊型麥桿行列. 老前輩說: 這就是所謂的千里護路固沙的防風瓦, 也叫做固沙帶. 剛開始修鐵路的時候, 這裡因為風沙大, 鐵路時被風砂掩蓋, 屢遭破壞,有些路段甚至被迫改道重建. 後來有位修鐵路的工人想出這個辦法來.沙石因此就吹不起來了.這位工人敏銳的觀察力, 讓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 這麼簡單的就解決了!!!







大陸”解放”後, 中國曾動員數十萬的支邊青年來到新疆的荒漠裡,修渠引水, 開荒造田..今天, 新疆的瓜果已是遐邇聞名.只是這些年來農耕地的不斷增加, 地表水資源僅能滿足75%現有耕地灌溉的需要了.



根據200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文水資源局在新疆東部和北部地下水位的抽樣結果顯示, 十年的時間裡水位下降幅度為5 米. 在工業不斷擴大之地區, 情況的惡劣就更不用說了. 這一方面是多年來不斷提高地面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是過量開採地下水. 草原沙漠化問題的日趨嚴重,人為因素是不可忽視的. 前些日子好像看過一篇有關中國已經引進以色列的引水技術,可以將遠方的水源,經過沙漠地下的防滲水管導至灌溉地. 發展更大農業空間的野心似乎是無法遏抑! ”人定勝天” 的信仰, 是否也有可商榷的地方呢?

維吾爾人就地取材, 利用黃黏土作成土坏磚. 因為氣候乾旱, 土坏磚不會受雨水沖壞. 不論是蓋房子或是建田間, 果園間的隔牆, 都是以土坏磚為之.





看起來好像是屋頂塌了, 其實是個院子. 院子裡不種花草, 用來擺放工具,堆積東西或曬乾糧.

 


這裡的葡萄樹好像是在用竹條架起來的棚上攀緣生長,跟我在西歐各國看過的種植方式不太一樣. 因晝夜溫差大, 結的葡萄特別甜美. 老前輩向我保證這裡原來沒有白楊. 所有的白楊都是人為種的.



終於到了喀什! 比原定行車時刻表上的時間晚了半個鐘頭!



站在人群裡, 排隊準備出站, 咦? 行李箱上一點一點黃褐色的是什麼東西? 啊喲, 真是開了眼界, 這是夾有空氣裡的黄泥的新疆雨. 這裡平日不大下雨, 老天卻偏偏選在這個時候為我們舉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歡迎儀式!

戈壁灘 (四)


這列可以載上好幾百旅客的火車, 從烏魯木齊到喀什全程二十多個鐘頭. 車上除了有廁所,盥洗台外, 還有熱水的供應. 旅客們可以帶點方便麵什麼的自己沖泡. 快到吃飯的時候, 有服務員走過每一列車箱販賣便當, 乘客還可以到餐廳進晚餐. 車上餐廳共有40個座位. 坐定後, 服務員就會來接受點餐.跟一般餐廳沒兩樣. 廚房就在餐廳旁,隔個敞開的窗口, 可以看到大廚師正用瓦斯為我們炒菜. 這頓晚餐既新鮮又美味, 絕不比一般餐廳遜色.為旅途帶來了幾分驚喜.















車上標明 140km/h, 看起來還不錯. 可是全程1588公里, 除了過站休息59分外, 一共開了21個鐘頭又56分. 實際上,每小時才開72 公里左右. 保留了不少可以進步的空間!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戈壁灘 (三)


在無際的荒漠裡,時可見到一些像廢墟似的敗壞建築, 老前輩說剛開始在沙漠裡建鐵路的時候, 那些築路的工人一邊修築鐵路, 一邊就沿著鐵路建些住屋供暫時居住. 等鐵路修遠了以後,再換個地方重新蓋房子. 後來上級規定修路的單位一定要把房子拆了以後才准離開. 其實, 這些看起來沒有生機,沒有靈魂的廢墟, 在這一望無際的石礫荒漠裡, 好像更能讓人感到當初築路工人的艱辛與坎坷!

想起當時那些築路的少數民族, 老前輩不禁很詭譎的笑了起來: 這些少數民族以前都傻呼呼的,叫他們幹啥兒, 他們就幹啥兒!現在都變壞了, 變得奸詐了…呵!呵!呵!





這看起來像是乾涸的河道, 可能是河川改道的結果. 從這裡可以看到黑礫石真的都只浮在地表層上. 實在不明白為什麼荒漠裡的風力這麼強,這些礫石卻不會被吹到河谷裡去? 這窗外的景象, 在為我的好奇心搔癢! 害得我好想下車用兩手去翻玩這些礫石. 也很想往地下挖挖看, 到底黑礫下的地層跟別的沙漠有何不同?







戈壁多鹽漬土, 並不適合種植. 在開闢成農地前, 必須先挖碱溝, 讓碱浮出水面後再除碱,如此反反覆覆, 直到沒碱滲出來為止. 開荒前通常需要三年的時間除碱. 三年後,才能耕地.

通常先種葵花, 改良土質. 之後再種棉花. 如今, 棉花已是新疆最重要的農產品之一了.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 氣候乾燥, 雨量稀少, 年平均降雨量非常的低. 水源全靠冰川的溶水. 天山南北麓共有河川兩百多條. 一路上遇到很多的河川和沿岸大大小小的綠洲.













戈壁裡的水流大多見於山腳下,尚未滲入砂石漠地前. 植物稀疏, 種類單純. 一般以耐旱灌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