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

印度見聞 (七) 種姓制度


剛到印度跟人聊天的時候, 經常聽他們提到“sweeper” (掃地的人), 只是當時不了解印度社會狀況, 不知道也不記得他們為什麼會不斷的向我提起這個字. 後來才漸漸地體會到數千年的種姓觀念(Caste)紮的根有多深. 一般認為, 早於西元前一千五百年, 隨著膚色較淺的雅利安人(Aryans) 陸續的從波斯移民到印度後, 種姓制度Caste ( 梵文Varna, 顏色, 品質)就產生了. 原來只是以膚色來區分個人的社會階級, 後來漸漸地卻演變成了世襲制度.

根據宇宙之音吠陀經之一 Rigveda ,The Purusha Sukta史詩裡的記載: 創造之神Brahma用祂的頭創造了婆羅門(Brahmins), 使能頌讀吠陀經 (宇宙之音), 掌祭司, 講經等職; 用他的手臂創造了剎帝利(Kshatriyas), 使能統領和作戰; 用他的股部創造了吠舍(Vaishyas); 使能經商, 務農, 作手藝; 最後再用他的腳創造了首陀羅(Sudras), 使能服務以上三等階級的工人. 讓早在西元300-600年間寫的經典決定了印度人的宿命!!

在英國統治印度時, 為方便控制印度群眾曾技巧的利用存在於印度社會裡的階級觀念,加強了各種性間的隔閡,使得種姓制度更加的昭顯. 事實上, 在印度的社會裡, 除了Caste 的四個階級外, 根據人們的宗教, 種族, 語言, 職業(種姓)…等又可細分更多的社會族群 (Subcaste, 梵文: Jat ). 根據傳統,族群間互不往來, 且絕對不互通婚姻. 因為印度人相信這些都是創造之神的旨意, 所以能接受神對他們命運的安排而不求改變. 使每一族群的人世世代代都歸屬於同一族群. 這些族群極為封閉, 不會接受其他種姓的個體. 若有人不遵守個自族群的規則或與其他種姓的人通婚, 就會被排斥到賤民階級 (見後文). 所以在街上看到的清道夫, 必是世世祖祖掃了三千五百年的髒物. 在Agra 大皇宮(Taj Mahal) 一帶崁鑲彩石於盒子等紀念品上的工人的祖先, 一定也是西元十六世紀從波斯來為Taj Mahal鑲石的藝匠!

然而, 種姓以外還有所謂的Outcaste. Outcaste 包括漸漸被趕到印度中部荒原野地的土著, 因任何原因移民, 逃亡到印度的人, 還有“賤民”, 即所謂的 “Untouchable”. 賤民的職業都是為人清理髒東西的工作, 如: 洗衣工人, 沿街謀生的鐵匠, 婚葬時擊鼓的樂人, 火化屍體的人, 與動物皮為伍,製革者或皮匠, 專掃髒亂及清理人及動物排泄物的清潔工(sweeper). 這些賤民跟種姓制度一樣, 也分貴賤等級. 其中以sweeper 最低, 因他們為人清理包括人的排泄物等的髒物, 人們認為他們不潔淨, 而不願讓他們碰到. 一直到印度獨立前, 如果這些人走在路上,一定要一路喊叫, 警告別人他們的到來, 以免不小心碰到他們. 誰若不小心碰到sweeper, 定要全身換洗, 清潔自己, 而這些碰到人的sweeper (Untouchable) 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甚至會被處死. 還有人甚至認為碰到這些sweeper的影子也會被褻瀆. 他們不准進入寺廟及一般人的屋內;不准使用種姓階級的水源, 只能在井旁或其他水源邊耐心的等候好心人倒水給他們.

甘地在從南非回到印度以後, 不忍賤民的受欺壓.曾極力的保護他們. 主張以Harijan(上帝之子) 一詞取代Untouchable(不可觸及). 印度獨立以後, 終於正式立法規定廢止賤民的稱呼, 改稱賤民為Scheduled Castes, 並對他們作了許多正面的不公平待遇, 提供他們特別的優惠和保護. 有人認為甘地在保護賤民和呼籲印度教和回教徒間終止衝突,和平共處的重要性遠勝於他在領導獨立上的成就.

為了保障昔日賤民的求學與就業機會, 印度政府規定, 政府中的職位以及大學入學名額按照從前種姓階級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予以保留, 在中央與地方議會中, 屬Scheduled Castes的議員席次不得少於七分之一. 可是雖然賤民及其他不屬種姓階級裡的人總共佔有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 大學入學保障名額卻只有百分之二十七. 即使如此,這種旨在改善低層百姓地位的政策,卻曾引起高等種姓的極度不滿, 1990年, 印度政府宣佈要實施提高低下階級在大學與政府機構中保障名額的計畫時,高等階級人士曾極力反對, 釀成暴動,數十名大學生並在激情下焚火自盡. 即使如此, 許多住在鄉村的“賤民” 仍因襲傳, 相信因果輪迴之說, 相信這是他們的宿命,而安於現狀, 使種姓制度陰魂不散 . 事實上, 在日常生活裡, 他們也不容易避免別人的歧視. 根據2001年印度政府的統計, 屬於“賤民”的國民仍佔全國人民的16%.

種姓制度的難以消失, 主要還是因為一般人不願跟比自己“階級低”的人扯上關係. 從印度人的姓氏往往可以看得出他是屬於那個種姓或來自那個地方的人, 誰也騙不了誰. 一般 “髒”工作還是由“賤民”來做, 那些往日的婆羅門因為競爭條件較好, 就都成了醫生, 律師或工程師了.

現在的都市社會, 因職業性質與經濟結構的改變,尤其是在城市裡, 除了不同種姓的人仍絕不通婚外, 社會種姓的分界已不如過去那般的嚴苛, 種姓的差異也漸趨不明顯. 只是三千五百年以來, 印度人因相信因果論, 使他們不但很能接受自己的宿命, 同時認為他人的“歹命”也是神的安排, 造成了社會上,人與人間的漠不關心. 有人說印度的種姓制度已漸漸的被以財富為標準的社會階級取代了. 那些住在偏遠落後鄉村裡的”賤民” 要想在新社會階級裡翻身, 恐怕也不是指日可待之
事?!


Pushkar是印度西北部Rajasthan的一個小城市, 因聖湖 Pushkar Lake而出名. 到處可見婆羅漢, 他們是印度人眼裡的“貴人” 同時也是吸引遊客的重要“景點”.


在Pushkar街上見到的婆羅



其實Varna 或 Jat 的分類有時並不很清楚, 這些為婚葬擊鼓作樂的人, 有時被歸類在婆羅漢之下, 有時卻被分在 Outcaste 裡.


在Ahmedabad一 Gujarati restaurant
印度天氣好, 洗衣服務特別有效率. 早上才收來的髒衣物, 馬上分類放在肥皂水裡, 泡上兩個鐘頭, 再由洗衣工人在水邊不斷的敲打.洗淨扭乾後就舖晾在草地上. 傍晚時分, 燙得平平整整的衣服就又物歸原主了. 每件襯衫的洗衣費僅約美金10分. 缺點是衣服很快就會看起來很舊, 優點是常常可以買新衣.


在Pushkar 的洗衣工




這是印度的鐵匠, 他們像遊牧民族一樣, 見於印度各地. 他們通常以七, 八個家庭為一群體, 一起移換停留點. 他們沿著馬路旁邊, 就地撘營, 邊作邊賣剪刀, 螺絲鑽等的鐵製工具. 除了做生意以外, 一生只與其他鐵匠往來.


在從Jaipur到 Pushkar的公路邊,有八,九,十來個鐵匠家庭沿路設攤,賣鐵器.



聽說在印度如果將垃圾桶擺置在路邊,保險第一天就被摸羊,所以路邊找不到垃圾桶.偏偏人人都有隨手丟垃圾的習慣, 好在印度的Sweeper 也是到處可見, 雖然傳統Sweeper不限於女性. 可是我所看到的
盡是女生.

在Hyderabad 見到的 Sweeper




印度人的住處, 通常也分貴賤區. Outcaste 通常都住在遠離其他有種姓階級的人的地方. 像在沙漠邊緣的無人之地, 在已極度被污染的河邊; 在都市裡討生活的, 就以大地為蓆, 向 “顏回” 看齊了. 只是天還未明, 就須起“地”, 沒有“子我”的命好.


the outcaste in Pushkar
在離 Ahmedabad 的甘地修行院 (Sabarmati Ashram) 不遠的河邊,貧民窟與高樓大廈的強烈對比.



Hyderabad的清晨,該起”
地”了!




水是印度的一大問題, 生為Outcaste表示一輩子要向人乞水,幾位婦女拿著水壺站在社區水源附近等善心人倒水給他們的景象我也看過幾次,只是當時還沒體會到它的原因與背景.


在 Hyderabad 路邊,晨起盥洗的一景.



甘地在世時
,曾以Ahmedabad的修行院 (Gandhi Ashram)為替Outcaste 爭取人權和倡導獨立運動的基地. 現在,在這所修行院旁設有學校, 專收“賤民” 的孩子. 假日裡, 有許多孩子在院內花園裡快樂的遊戲.

Gandhi Ashram in Ahmedabad



光就我所碰到的印度教徒來說, 大概都不太瞧得起回教徒. 歧視他們,說他們食肉, 性暴; 說他們近親通婚, 遺傳基因弱, 頭腦有問題….


不管種姓不種姓, 印度總是一個階級觀念極重的國家. 在所有等車的地方, 看到人們等車的順位總是: 男印度教徒 – 女印度教徒 – 男回教徒 – 女回教徒.

Hyderabad Ramoji The Film City



新興高等社會階級的印度人的生活絕對是優裕無缺. 在大都市的高級社區裡, 豪華的購物中心四處林立, 包你看得眼花撩亂.

在Ahmedabad的超級市場




*** 目錄: 印度






老賈/賈忠偉 於 2008-04-09 12:59:38 回應
現在佛教在印度有復甦的跡象,最主要原因就是佛教強調-「眾生平等」~吸引不少傳統種姓制度最低層的印度人捨婆羅門教而改信佛教!
Sop 於 2008-04-13 22:43:16 回覆
不曉得對傳統裡種姓制度最低層的印度人來說,婆羅門教的社會文化成分會不 會比宗教成分高些? 總之, 這些人裡比較有自我意識的, 希望突破傳統社會對他們的限制與鄙視, 聽說, 早年也有不少人”投靠”基督教. 這可能跟他們居住的地方有關. 在印度, 佛教似乎僅於北方見之; 而沿海, 昔日受英,法殖民的影響, 則分布有基督教的教區.

不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07-04-28 22:27:07 回應
看到這種資訊, 實在難不嘆息. 即使知之已久, 仍難釋懷. 願上蒼多眷顧他們 !
在那旅遊時, 坐在飯店三樓餐廳吃早餐, 一圍牆之隔的外面地上, 睡著一家四口. 簡陋的遮體之物, 實在令人不忍. 唉 ! 希望他們快一點富起來 !

2007年4月27日 星期五

印度見聞 (六) 廟宇與宗教 2


錫克教 (2%)

在1984年, 印度總理甘地夫人被她錫克教的隨身侍衛刺殺前, 世人對錫克教並不熟悉, 但是錫克教信徒雖少, 他們卻“…like the potato, you can see them everywhere” . 錫克教是十五世紀時, 由那納克法師Guru Nanak所創. 他生於當時印度教與回教共存的印度北方(今印巴交界). 有感於兩教間的不斷衝突,主張只有一位真“神” (The True Name), 反對印度教偶像崇拜的習俗, 提倡兄弟愛, 注重道德生活的實踐. 融合回教及印度教之教義, 創立新教. 是錫克教十位法師(Guru)裡的第一位. 他重視靈性生活, 認為應由法師指導信徒的生活. (Sikh 本意是學習, 學生). 錫克教的經典(Guru Granth Sahib)是由第十位法師Gobind Singh收集了所有十位法師的教理, 並節錄了一些佛教和回教的經句後編輯而成. 宣佈錫克聖書從此將取代真人Guru, 而將此聖書人格化成錫克法師. 在錫克廟裡, 不供奉神位, 正堂中間擺的是錫克教的聖書. 進入錫克廟時, 要脫鞋, 帶頭巾. 信徒則走到“經典法師” 前跪下, 頭額觸地禮拜, 獻上金錢感恩. 再退後幾步, 坐下打坐.

錫克廟的建築簡單莊嚴, 多以白色大理石為建材. 圖為在 Pushkar 的錫克廟.


Pushkar Sikh's Tempel



翻開的錫克聖書被供奉在廟堂前面供奉台上像一張小床的台座上, 書上加蓋絲綢. 信徒則以對待法師的態度對待此聖書. 最妙的是, 他們認為這位 “法師” 在此坐了一天, 會疲倦, 所以, 天黑時, 這本書就會被關合, 移到廳堂旁邊一角, 有圍簾圍起的床上休息.


Pushkar Guru Granth Sahib



本來只注重靈性生活的錫克教, 經過十位法師的“改進” 終於也脫不了宗教習俗上的繁文縟節. 包括規定男人都姓Singh, 女人都姓Kaur . 還有對信徒穿著的規定. 男人一律不剔髮 (身體髮膚, 受之於神, 不可毀傷), 纏起來以後包在“頭巾帽”(turban)下, 女人則在頭上披“紗巾”(chiffon).


India’s Prime minister Manmohan Singh




Sikh family



佛教 (1%)

西元前六世紀, 在靠近今日尼泊爾的一個印度王國的王子Siddhartha Gautama (世稱佛陀Buddha, 即覺悟者), 因反對種姓制度, 追求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 相信每個人都可經過修持, 得到解脫(涅槃), 因而創立了佛教. 他因未指明接棒人, 漸漸的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教派, 約公元一世紀標榜脫度眾生的大乘佛教興起,把追求個人解脫的佛教稱作小乘. 後來佛教吸收了印度民間密教信仰演變為佛教密宗金剛乘, 並逐漸被印度教同化. 印度教徒相信佛陀是印度神Vishnu的化身. 如今, 在印度少數的佛教徒大多分佈在與緬甸為界的地方. 1959年新疆達賴喇嘛得到印度政府的協助將流亡政府設在印度北部, 翻過希馬拉雅山與新疆為界的Dharamsala一帶.

耆那教 (2%)

幾乎與佛教同時, Bhagwan Mahavira在印度西部的Rajasthan創立了耆那教, 耆那教教義與佛教相似. 反對種姓制度, 提倡不用暴力(Ahimsa), 嚴格苦行, 嚴守素食, 相信宇宙是無限而不是由神創立的. 1947年發起非暴力, 不與統治者英國合作, 帶領民族獨立運動的聖雄甘地, 就是耆那教的忠實信徒. 奇怪的是身為耆那教教徒的朋友, 嚴守素食倒是真的.可是進出印度教的廟宇,行跟印度教徒一樣的禮拜儀式,我實在看不出他們跟印度教信徒有何差別.??


Mohandas Gandhi traveled for his biography



基督教 (包括天主教 )

據傳耶穌的門徒猶大 (St. Judas Thomas)早在西元52年就已到達印度傳教了, 其追隨者被稱為Syrian Christians. 一般相信現在還有七個教堂是St. Thomas the Apostle那時建的. 在印度的基督教徒一般分佈在西岸像Kerala 和 Goa 等城市及印度南部. 現在, 在印度的基督徒(其中天主教徒佔70%), 大部分還是歐洲殖民時期對印度教徒施壓, 傳教的結果. 後來也有許多在傳統的種姓制度裡屬低下階級者, 為逃避社會的歧視, 而歸依基督教.

祆教(Zoroastrians)

三個半千禧年以前, 先知Zarathushtra在波斯 (Persia) 創立了祆教,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 西元第七世紀時, 信仰回教的阿拉伯人侵入伊朗, 對祆教信徒施壓, 在西元第八到十世紀之間, 不願改信回教的波斯人便逃亡印度. 這些移民在印度被稱為 Parsis. 因為他們禮拜時, 會生火來象徵敬拜的神,所以又被稱為拜火教. 現在世界上僅存的祆教人口大多集中在印度西岸的Gujarat .

巴哈伊(Bahá’í)

巴哈伊始源於伊朗, 是一種務實的信仰. 強調人的精神面跟實際生活是一體的. 認為各種不同宗教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跟當時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形成的. 所以對回教,印度教, 佛教, 基督教都認可. 靈曦堂是向公眾開放的,並且僅用作禮拜(Worship),不佈道. 到了禮拜的時候, 在靈曦堂內由不同的信徒朗讀一段佛經, 聖經, 可蘭經...還有一段大師的箴言.

在新德里的巴哈伊靈曦堂建於 1986年。俗稱“蓮花寺”,有九面三重花瓣,九個蓮花池。裡面莊嚴肅靜,繞堂在信徒席外圍邊擺著不同宗教的經典跟經節。此外沒有任何裝飾。所有的人都可以進來禮拜與靜坐。





猶太教(Judaism)

西元前973年, 就有猶太人隨著所羅門王的商船到了印度西岸的Kerala, 後來陸陸續續有更多猶太人遷入印度. 現在印度的猶太人人口僅剩六千人.

由於羅馬主教與各西方國家的關係及後來文藝復興,基督教興起對西方社會的影響很大,有人說:”西方的歷史其實是宗教史!”.這句話如果用在印度可能更為恰 當.從古老的”神”話開始,人們就一直受宗教的操縱.幾千年的古文化,幾千年的束縛.可惜多元性的文化,帶給社會的往往不是豐富與多彩的內涵,而是相互的 摩擦與傷害.


*** 目錄: 印度

印度見聞 (五) 廟宇與宗教1


雖然有機會到印度去走一趟, 但因瑣事太多, 時間有限, 去還是不去, 一直打不定注意. 最後決定不動腦筋, 隨性的去消遙幾天也好. 於是趕著七月的雨季匆匆成行. 一向孤陋寡聞, 對印度毫無所知, 行前又無心理準備的我, 顯然太低估了可能受到的文化震撼. 短短十二天的印度經驗, 讓我像是著了魔似的, 晝思夜夢; 只好不顧一切的跟“印度” 糾纏了一番. 此時動筆, 也算是對自己有個交代.

用十九世紀末, 英國文學家馬克吐溫訪印後寫的一句話來形容我的所見應很貼切:

“This is indeed India! The land of dreams and romance, of fabulous wealth and fabulous poverty – of genii and giants and Alladin lamps, of tigers and elephants – the country of a hundred nations and a hundred tongues, of a thousand religions and two million gods, cradle of the human race, birthplace of human speech, mother of history, grandmother of legend, great grandmother of tradition…”

印度是多種宗教的發源地, 又是早期強悍的波斯, 阿富汗, 蒙古及後來的葡萄牙, 法國及英國人的爭霸之地, 長遠的歷史造成了今日宗教, 種族, 語言和文化都極度複雜的印度. 到了印度, 最引人注目的是與世界潮流無關的衣著時尚, 四處林立的大小廟宇, 公司行號, 商店, 家裡到處供奉的神位和各式綿延不斷的宗教儀式. 宗教應是印度人生活裡最重要的元素.

印度的宗教種類繁多, 除了發源於印度的印度教(波羅門教), 佛教, 耆那教(Jainism) 和錫克教(Sikh)外, 還有傳入印度的回教, 基督教, 猶太教和祆教(Zoroastrianis
m, 拜火教)等,不勝枚舉.

從西元第八世紀, 由中亞, 波斯逐批遷入印度的回教徒開始, 到後來寬容大度的回教王朝的建立, 印度教和回教多能互融共處. 但是原來這種多種宗教和諧並存的社會組合, 卻是現在社會不安的最大威脅. 印度因宗教糾紛而引起的大小爆炸案頻頻不斷, 隨著全世界宗教衝突的與日俱增, 如何求得印度內部的安定, 大概是印度政府最大的挑戰.

印度教(Hinduism) (82%)


印度教是印度的正統宗教, 起源於印度北部的恆河流域, 目前在印度有大約82%的人口信奉印度教. 他們相信現存的吠陀經典等皆為宇宙之音的文字紀錄, 它們來自宇宙而不是由法師道士自創或代寫的. 印度教崇拜的三大主神包括創造之神梵天(Brahma), 保護之神毗濕奴(Visnu) 和生殖與毀滅之神濕婆 (Shiva). 每座廟宇都有其各自尊拜的神, 而每個神, 經過輪迴重生以後, 就可能超過二十幾個迴生的形像, 這些迴生的神也各有其名, 各具其像. 想了解一點教義, 聽到的通常只是關於這些神的童年或什麼神跟什麼神結婚等等的 “神” 話故事. S帶我進出廟宇, 想讓我對印度教有進一步的認識, 我不經心的問她怎麼能記得住這麼多有關神的故事, 沒想到竟觸怒了她, “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不是故事!”.

恆河(Ganga)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河,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信仰印度教的善男信女在恆河聖水中沐浴, 洗滌罪孽, 淨化靈魂. 每年的七, 八月裡, 在印度北部常會碰到一些印度教徒, 身穿橘紅色的衣服, 兩肩各挑一水罐, 赤著腳, 從他們的家鄉走到恆河(Ganga)在希馬拉雅山裡的源頭Haridwar 去取聖水. 再回鄉獻給Shiva神, 表示感謝. 他們(專名Kanwarias)有的要走上千公里的路. 花上二十幾天的時間, 才能完成此任務. 去年在從新德里通往Haridwar約2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此程的最後一段路), 因取聖水的人太多, 一般的交通反而被迫停駛15天.

Pushkar Kanwarias



印度教的鬼神很多, 有人只拜其中之一, 有人見神就拜, 似乎不太挑剔. Ganesh 是幸運之神, 公司開張, 新屋落成, 新事業的開始...等等, 必先祭拜的神.

 Ganesh



其他千奇百怪的鬼神更是讓人訝異. 印度人相信史載經典或史詩皆為宇宙之音, 不容置疑. 一位走遍世界各地的船長親口告訴我, 今日的太空科技不斷的在印證印度的“神”話. 吠陀經典裡的現象遲早會發生的, 將來科學一定會進步到將象頭移植到人體上! !

 在Delhi街上所見


車行在Delhi高速公路上所見





進廟拜神, 形式面重於精神面, 繁文縟節非常的多, 赤腳進廟, 扯鈴通知神明, 買花獻佛 (被道士倒在地上了事), 丟碎椰子, 在臉上塗紅抹白, 受領福錢, 領食神糧(不大新鮮的爆米花), 受道士按頭祝福 或在你臉上塗更多的顏色, ……,總之, 動作不斷, 忙碌萬分.

這是Hyderabad Birla Tempel,善男信女非常多,爭先恐後的接受神職人員的祝福.



如果時光倒退, 在從前的印度,這些人可藉神明的力量,指定國王,擁有軍力和領土…




光看他們的這副德性,就想大呼: 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

回教 (12%)

早在西元第八世紀的時候, 回教就隨著中亞, 波斯人漸漸的傳入了印度,十二世紀回教君國的成立, 十六世紀蒙兀兒王朝的建國, 使回教更加普遍.初期的回教統治者大多非常溫和, 提倡兄弟愛和世界和平. 在這裡, 印度教與回教和平共存了好幾個世紀. 後因蒙兀兒後期的Aurangzeb等國王, 極力提倡回教, 對印度教徒大加殘害, 引起了宗教間極大的衝突.

昔日回教國王為對印度教徒表示兄弟愛與和平, 除了和印度教徒結婚外, 他們的宮庭建築也使用不同宗教的圖案來裝飾, 思其肚量之大, 不禁對今日的宗教衝突, 嗟噓不已!

這是大皇宮 Taj Mahal 的塔頂裝飾, 上端是印度教的象徵, 下方缺月是回教的標誌.

Agra Taj Mahal 


圖為位於Agra 之Fort, 建築藝術包括回教的拱門, 佛教的花飾及猶太教大衛王之星的圖飾.

Agra Fort



1947年, 印度從英國的統治下獨立時, 許多回教徒居住的西北部被歸屬於巴基斯坦 (東,西巴基斯坦, 即今日之孟加拉和巴基斯坦), 現在回教徒在印度的人數所佔的比率減少許多, 但還是僅次於印度教. 大部分分布在以前回教王國的所在地.

雖然印度的回教徒大部分住在與巴基斯坦交界的喀希米爾 (Kashmir)附近, 但印度南部如Hyderabad 等大都市, 因長時間受到回教君王的統治, 印度教與回教徒所佔人口比例大致相同, 城內清真寺林立. 這一帶種族與宗教的糾紛特別多,氣氛之緊張不下於喀希米爾.

十六世紀末期, Nizam 王國的Muhammad Quli國王在Hyderabad市中心建了Charminar清真寺,極具靈性.導遊說:它的規模雖小,但它的建築藝術可與Agra 的大皇宮Taj Mahal 媲美. 我認為Charminar細節的設計跟手藝雖然高貴大方,可是位處市中心,缺乏Taj Mahal因距離而產生的神秘感.它的塔冠也顯得太重,總讓我有點不安的感覺.


Hyderabad Charminar 

 



我在印度見到的清真寺多為開放式的, 與阿拉伯國家的似乎不太一樣.(?) 圖為在Ahmedabad 舊區的清真寺(Siddi Saiyad’s Mosque).

Ahmedabad 

 

Hyderabad Mecca Masjid

這是Charminar旁的麥加清真寺.十七世紀的建築.據傳它中間拱門的石塊來自麥加 (Mecca),故名
之.


 Hyderabad Nizam's resting place
 
這是在Hyderabad Mecca Masjid 旁的皇家陵墓. 從十七世紀開始,Hyderabad即由回教君王 Nizam 統治. 英國統治期,曾為英國之附庸國(princely state.1947年印度獨立後. Nizam王朝才結束.除了最後的Nizam外,所有的君王遺體,都擺置在這裡.



這是Hyderabad Mecca Masjid 旁Nizam的靈堂大廳.本以為這裡應該很莊嚴,很肅靜, 但是大熱天裡,能在這清涼的大理石板上睡一覺, 也是莫大的享受!





*** 目錄: 印度


米米 於 2009-02-08 13:58:28 回應
我是指這一段啦:" 吠陀經典裡的現象遲早會發生的, 將來科學一定會進步到將象頭移植到人體上! !"象頭移植到人體上有什麼好處呢?
Sop 於 2009-02-08 14:21:14 回覆
好像是表示他們的神真的存在. 我也不清楚. 他們還有猴神.....該研究印度教了!

米米 於 2009-02-08 13:33:11 回應
將象頭移植到人身體上有什麼具體的益處嗎?
Sop 於 2009-02-08 13:52:30 回覆
象頭人身的神像是Ganesha, 是印度人的福神. 到處都可以看到. 工廠商店開張大吉, 一定會先奉拜這位象頭神, 以求福!

Yaseen 於 2007-10-27 02:46:43 回應
Charminar細節的設計跟手藝雖然高貴大方,可是位處市中心,缺乏Taj Mahal因距離而產生的神秘感.它的塔冠也顯得太重,總讓我覺得有種不安的感覺.

可以講解一下ㄇ? 有照片ㄇ?

宗教這個東西, 你聽你的鳥鳴, 我看我的日出不是很完美ㄇ?

為宗教吵架, 吵贏有什麼獎品? (跟製造族群分裂一樣, 少數人吃香喝辣, 多數人受害)...... 始作俑者幾無後乎..... 偏偏一堆人真的笨到被人煽動, 等事情鬧大了, 你叔叔殺了他佬佬, 他報仇殺死你家人, 誰都沒法收手, 只是為了自保硬著頭皮繼續玩下去, 玩到命沒了為止 (或祖上積德有人出來調停)....... 德國人二次大戰聽希特勒說蘇聯人是劣等民族, 聲勢大好時跑去人家土地殺害強姦人家多少人? 到大戰末期德國人照樣跟蘇聯人拼命到政府投降? 為什麼? 掉到蘇聯人手上就有得受ㄚ (沒看到德國女人被蘇聯兵集體強姦, 40萬德國兵死在蘇聯戰俘營?)

所以漢人在對待宗教上是聰明ㄉ....

PS: 早期回教王國的寬容是對的, 那跟佛教阿育王立碑文要大家不只是要包容別的宗教, 還要心甘情願的諦聽別人宗教有異曲同工之妙 - 肚量有多大, 眼光就多高, 路就有多寬 (儘管回教王國的包容離 "心甘情願的諦聽別人宗教" 應有距離 - 但阿克巴大帝娶印度教公主應該就是大手段).... 一個寬容的社會是共存的主要條件, 不然就跟南斯拉夫一樣, 憲法說互相尊重, 紙上講了一堆好聽的, 最後大家一樣內戰 + 分家....

Sop 於 2007-10-27 07:37:44 回覆

'所以漢人在對待宗教上是聰明ㄉ...'

我怕你要對這裡的'漢人'作個詮釋了.他們是那個時代,那個地方的漢人?他們對宗教的態度是什麼?用中國人的宗教態度是不是可以解決南斯拉夫因歷史背景形成的複雜種族和宗教的問題?

另 一方面寬容的社會跟忍耐,因鬥不過或因反正也改不了而只好認命的社會內涵也不一樣.其實現在絕大多數的'漢人'也還是沒有宗教自由.我自己雖然沒有宗教信 仰,但我不能不承認宗教對人類的重要性.是一門'太'大的學問.我對宗教跟人類歷史雖然很有興趣,但僅限於'觀察員'的身分,實在沒能力去'了解'它.

當然你所說的"包容別的宗教, 還要心甘情願的諦聽別人宗教有異曲同工之妙 - 肚量有多大, 眼光就多高, 路就有多寬.."倒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原則.在此我也舉雙手雙腳表示贊同!

印度見聞 (四) 印度簡史 2


英國早期的殖民侵略 1600~1757 AD

英東印度公司(VOC)有30萬大軍. 96%的武裝力量來自於徵來的印度雇傭軍 (Sepoy).
西元1858年在印度雇傭軍間曾有傳言說是他們使用的子彈是用豬,牛油來潤滑的. 對信仰印度教的Sepoy來說,牛是神聖的;對信仰回教的Sepoy而言,豬又太污穢.印度雇傭軍因東印度公司不尊敬他們的宗教而引起暴亂.英政府決定將印度從東印度公司手裡接管.一般認為這是後來印度追求自由獨立的開始.

英屬印度 The Colonial Era 1858–1947 AD

最先是在加爾各答的富商與英東印度公司(VOC) 有互惠關係,造成了英VOC統治印度的優勢.後來,印度其他地區的王國 (Raj),也多起而仿效,甘心臣屬, 或承認英國主權,以保留自己的地方管理權. 使得相對上非常渺小的英東印度公司輕易的就控制了印度的大部份, 並漸漸的取得稅權. 財政和軍權.

 印度 1857年



粉紅: 英佔領區 / 黃色: 印度教區 / 綠色: 回教區

中世紀末歐洲各國擴張海上霸權, 西元1510年, 葡萄牙首先佔領了南印度的港口; 英, 法隨之跟進. 161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 (VOC)壟斷了印度半島的貿易權。到了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Plassey戰役後, 輕易得到加爾各答的統治權, 引發了後來佔領整個印度的野心.

英政府用西方的道德標準來統治印度,藐視印度教和回教, 並徵收土地, 課重稅, 出口金銀, 珠寶, 絲棉等, 供英國本身的工業革命及對其他亞洲, 非洲國家的侵略所需,引起印度人的極度不滿.加上長期的與西方接觸,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印度人漸漸的產生了政治與宗教改革的意願,社會因而不安,暴動四起.1885年成立國大黨; 英政府實行分化瓦解政策, 將印度人按種姓制度分級管理, 加強回教徒與印度教徒的對立;並以武力鎮壓,以保護自己的政權. 可是印度人的改革意識與組織漸漸成熟. 領導獨立的印度之父 (Bapu) 甘地, 以非暴力, 不合作的方式, 拒用英貨,公開挑戰英政府的鹽權,屢次被捕.1946年印度雇傭海軍罷工起義, 英決定移交政權. 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於1947年 8月14日和15日成立.

*英屬印度包括今日的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 (Bangladesh), . 1947年巴, 印獨立時, 巴基斯坦分為東西兩部, 1971年, 東巴基斯坦獨立, 改名孟加拉國.



印度共和國 Republic of India 1947 至今



印度獨立時, 回教徒集中的區域分立成東,西巴基斯坦. 許多人因此被分配在與自己不同教的國家裡, 因政治, 社會局勢的緊張, 宗教的衝突, 印度教與回教徒的弱勢族開始互相殘害, 許多人因此被迫逃往與自己同教的人較多的地方. 引起有史以來最大的民族遷徙, 混亂的政局下, 死亡不下五十萬人. 甘地呼籲以和平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於1948年被印度教的極端份子槍殺. 現在印, 巴的衝突交戰雖已大致平息, 印北的Kashmir仍常有宗教紛爭,屬政治危險地.

與甘地同時領導印度獨立的Jawaharlal Nehru 當選前四任總理 (1947 – 1964), 他去世後, Shastri繼任二十個月, Nehru的女兒英蒂拉甘地 (Indira Gandhi與聖雄甘地無親屬關係) 接掌總理一職 (1966- 1977, 1979-1984), 是史上有名的鐵娘子之一. 作了許多有建樹的改革, 但她的鐵腕政策使她終被她的錫克侍衛暗殺. 她的兒子藉著她的餘蔭也曾於1984-1989被選為總理, 不幸於1991年也被蘇里蘭卡的泰米爾(Tamil)極端份子暗殺.

因為印度的宗教, 種族, 文化的組成成分異常複雜, 印度的政治管理也因此成了一種政治的平衡藝術. 為求社會安定, 政府的官位多以宗教,種姓等背景來分配決定. 這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有引人注目的太航, 核武的發展, 有世界頂尖的IT科技, 但是種族,宗教的衝突不斷,貧富差距太大, 40%的人不得溫飽. 水源的供應不足, 嚴重的環境污染, 過多的文盲都是這個世界新興大國目前必須要面對的挑戰.


 
*** 目錄: 印度



Yaseen 於 2007-10-27 18:42:13 回應
但我同意妳分析的中華文化的盲點…..
這點是因為過去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一種 “暮氣”。

所以向西方取經, 就是我們之前討論的 “注入新血及生命力”。
只是新世代 (我們也沒多老ㄚ,我不到30) 接觸到的是一種不知該怎麼形榮的現代都市文化:大都市光鮮亮麗的背後是浪費跟污染嚴重 (現代人做人其實也跟這個差不多) ,受整套教育卻公民意識衰弱, 知識完整卻經常跟常識脫節。 甚至還是有幸受教育卻視知識為畏途,功課差、語文能力衰退。 英國報導讀完小學20%的小孩讀寫能力大有問題。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 師之惰;人不學, 不知義 ;。而現今的都市文明,這三樣都上演, 小學生教不好學校不敢當掉他們,推給中學 “補完”, 中學推給亣學 “補完”,結果 where is the mess debate of mind? (義理上, 這人變更多, 更不知回饋、 節制慾望、惜福跟感恩, 講話全憑一堆似是而非的歪理比大聲取勝)

古人說 “少不學,老何為?”, 到了現代只怕得修改一下:讀這麼多, 我們得到什麼?
所以其實地球村文明也逐步遇到瓶頸。

Sop 於 2007-10-27 19:47:43 回覆
親愛的Yaseen,你反應跟打字都太快了. 
饒了我罷!

Yaseen 於 2007-10-27 17:47:18 回應

會因為戰亂動蕩進博物館的文化就算沒戰亂也不過多撐幾年,恐龍化石躺在博物館給人參觀,小強卻是我們家裡的遊牧民族 (猶太人流浪那麼久透過猶太教凝聚民族意識也是一例)

中國動盪程度是羅馬` 亞述` 西台這些 "小戶人家" 無法想像的, 不說中國以前遇到的大量動盪程度很多是 “全面洗牌” 程度 (換言之,民族可能四分五裂就此弱化、消失),光中國打仗就夠這些白人看ㄌ:白人到晚近才看過大戰場 (Tolkien要不是看過兩次大戰,他的 Lord of the Rings 也不會有那種戰爭格局)。羅馬強盛時屋大維 (Octavian,奧古斯都,凱撒繼承人) 羅馬全帝國軍隊編制的也不超過30萬人。中世紀時更是不夠看:幾百人很正常,幾千人很可觀,上萬人就是大兵團了,只怕戰爭或一個國家的命運因為這個大兵團改變。

到了中國 (如果有人政治敏感,稱中華文化圈也行),1萬2萬只是前鋒而已,出去遇到敵方打遭遇戰,被吃掉後面大軍團司令官錯愕一下, 繼續指揮。

重點是, 經過這麼多的災難,但漢文化笑著走進21世紀, 而他們成為周董編歌詞的靈感..... “古巴比倫國王頒佈漢摩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上距今3700多年” (愛在西元前,我很愛的一首)

Yaseen 於 2007-10-27 09:04:45 回應

說得好, 謝謝分享資料

但人的世界多數是表面和諧ㄅ? 像參加宴會時大家臉上都是標準笑容

我在繼續討論前先聲明: 我嘴巴 "很臭" (講話沒技巧), 言詞不當請多包含

雖然對佛教遭受迫害感到難過 但這是意料中事...... 宗教不干涉政治, 不代表政治不干涉宗教ㄚ (宗教既然是一種動員力量, 統治者當然會留心ㄚ); 中國皇帝干涉宗教多ㄌ....

其實言必稱古人, 是種高壓言論管制下的明哲保身之道.....久而久之成了習慣 中國從罷黜百家起思想的黃金時期就結束ㄌ..... 而罷黜百家是為哪件事ㄚ? 為了獨尊儒術. 而為什麼要獨尊儒術ㄚ? 儒家強調忠君ㄚ.....

所以, 中國皇帝不在乎你信什麼, 只要忠君一切沒事, 漢 文化的特 點又很成功的將大家融合在一起(而非印度那樣分化族群). 雖然科學在古代中國從未成為主流, 也沒有系統 性收集, 但的確挺成功 ..... (我時常稱讚清朝政績跟武功, 但我也很清楚滿州皇帝一面用政績一面用高壓權術維持政權 - 統治者無可避免的黑暗面)

西方人思想開放是我們要學習的. 但既然是人, 他們很多時候也是說一套做一套, 美國人邊歧視黑人跟少數人種就是一例...... ; 二次大戰大家(包括希特勒)尊重瑞士永久中立國其實也是另有原因..... 瑞士當時幫交戰國家洗錢, 用處可大ㄌ....

有光就有影子, 也許事情我們都只看到表面, 沒有機會看到後面的黑暗面.... 但黑暗面不是我該關心的, 不要知道太多可以活久一點......

睡ㄌ..... 明天聊

Yaseen 於 2007-10-27 01:56:37 回應

印度文明跟漢文化同樣歷史悠久, 但從宗教種族這裡看來漢文化勝過多多
政權` 宗教跟種族是三大動員力量, 而漢人對政治跟宗教的切割, 跟推動種族融合的確有一套.... 比起印度人需要這樣靠 "用大家滿意的方式切蛋糕" 方式達成境內的族群和諧, 漢人根本不需要做這些花招 (我們內部均分利益也是常態, 但這大多數不是針對種族或宗教)

漢人至少已經2000年是從帝王到百姓奉行宗教不干預政治 (儘管有時有些例外, 如黃巾` 白蓮教` 太平天國).... 而而漢文化的深度又引誘進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學習 (而有時漢文化又從這些民族身上取得文化生命力, 注入新血跟進化), 是進一步變成漢化的動力跟保證 (元朝的蒙古人例外), 幾次種族融合跟漢化又使得民族認同度高過很多其他地區...... 所以幾次興盛衰弱都沒有像亞述` 埃及` 馬雅那樣變成博物館展覽品

Sop 於 2007-10-27 07:08:59 回覆

別忘了中國社會表面的和諧,跟高壓政策不算無關.漢人/中國人在過去兩千多年裡的文化,其實,除了詩,詞,曲..等的不同外,幾乎完全冷凍.比起很多其他文明來也是乏善可陳.中華文化之所以能持久,跟當皇帝的為保有自己的天下怕變,也不是無關.其他文明的被取代或變成博物館的展覽品跟他們因地理位置,造成不同的強大的種族和優秀文明間的諸多競爭,也不是沒有關係. 中華文化的被保存多少還是跟它的缺乏競爭有關.沒有刺激和競爭的穩定?

假使我們提起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文化時,總是要搬出兩三千年以前的經書出來,是不是表示中國文化已經好到不能改變,只能保留的地步了?

看到西方民主的進步,思想的不受拘束,我常羨慕不已,嫉妒萬分.他們的宗教革命,跟宗教覺醒有關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不都是受惠於長期的宗教壓迫的結果嗎?

以下僅供參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2748690.html?fr=qrl3

http://www.putuoshan.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