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認識各國民族性 - 你有兩頭牛


“你有兩頭母牛” / “You have 2 cows” 原來是上世紀初流行的 “假如你有兩頭母牛” 的比喻。是經濟學入門裡,用 “你有兩頭母牛” 來說明在不同體制下可能有的經濟行為。久而久之被延伸成政治笑話。人們用幽默,詼諧的口氣,豐富的想像力和最容易了解的方式來解釋 “如果你有兩頭牛” 在不同國家裡,可能會有的經濟行為,藉以描寫不同國家的民族性。雖然只是玩笑,卻也解釋了一些今日時事或反映了民族特色的精華。我看著看著簡直笑翻了!



I. 不同的經濟體制下:

社會主義
你有兩頭母牛
政府拿走了一頭,並將另一頭給你的鄰居。

共產主義
你有兩頭母牛
政府把牠們都拿走了,再給你一點牛奶。

法西斯極端主義
你有兩頭母牛
政府把牠們都拿走了,再賣給你一點牛奶。

納粹主義
你有兩頭母牛
政府槍斃你,因為你把其中的一頭取名為“溫斯頓”。 (指: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官僚主義
你有兩頭母牛
政府把牠們都拿走了,打死了一頭,再擠另一頭的奶。
然後把牛奶丟掉。

傳統資本主義
你有兩頭母牛
你賣了其中的一頭,買了一頭公牛
你不斷的繁殖,經濟也不斷的成長。
你賣了牠們,然後靠這收入退休。

貝恩資本主義
你有兩頭母牛
你賣了一頭,強迫另一頭生產四頭牛的牛奶。
當這牛斃死的時候,表現很驚訝的樣子。

(貝恩策略顧問公司代表著有創意的破壞! 由貝恩收購的一些公司藉著貸款來支付股息,致使原本經濟穩定的業務崩潰)

安隆創投
你有兩頭母牛
你把其中的三頭賣給你的上市公司,再用你姐夫在銀行開立的信用狀
以相關的全面收購要約執行債務/股本的掉期交易,
這樣你就可以將四頭牛都買回來,還得到五頭牛的免稅。
你將六頭牛的奶權透過中介轉讓給暗中由大股東所擁有的開曼島公司。這大股東將所有這七頭母牛的權利賣回給你的上市公司
年度報表裡說,公司擁有八頭母牛和另一頭的期權。
你賣掉一頭母牛用來買一個新的美國總統。你有九頭牛,他也不干涉。資產負債表不附加任何單據。
然後讓大眾買你的公牛。

(安隆創投在破產以前,利用制度化系統化的假帳創造投資奇蹟!)
(其實這段我翻得沒有把握,請懂的人指正,謝謝)

超現實主義者
你有兩頭母牛
政府要求你去上口琴課。(Sop: 對牛彈琴嗎?哈哈哈)

基督徒
你有兩頭母牛
你自己留一頭,將另一頭給你的鄰居。

共和黨派
你有兩頭母牛
你的鄰居沒有。又怎麼樣?

民主黨派
你有兩頭母牛, 你的鄰居沒有。
這讓你有罪惡感。你投票選政府官員讓他抽你的牛稅,
強迫你賣一頭牛換得錢來付稅。
你選的那個人用你的稅金買一頭牛送給你的鄰居。
你覺得這是正義,是應該的!

(哈哈哈哈 !!!一定是共和黨寫的!)

II.在不同的國家裡:

美國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
你賣掉一頭,強迫另一頭生產四頭牛的奶。
不久,你雇一個顧問來分析牛的死因。
資本主義制度崩潰時,你再用社會主義的理念來救這頭資本主義的牛!!!!

澳洲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
看起來業務進行得還不錯
你關了辦公室,去拿啤酒喝,以資慶祝。

巴西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
你跟一家美國公司成了合作夥伴。
很快的,你就有了一千頭牛。那家美國公司宣布倒閉。

英國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兩頭牛都瘋了。死了。
請將肉餅傳給我。(餐桌上。。。)

加拿大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
生產夠你十倍人口的奶量
你把所有的產權都賣給美國,再用兩倍的價錢買回酸奶。
然後,你為了美國人有鮮奶喝而生氣。

中國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
用300個人來擠奶。
你宣稱沒有人失業,還有高的牛生產力,
逮捕了報導實情的新聞記者。

法國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
你去罷工,發動暴亂,阻塞道路,因為你要三頭母牛。(Sop:好寫真啊!哈哈哈)

德國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
你重新設計他們,使他們能活100歲,
每個月只吃一次食物,自己會擠奶。

希臘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牠們是從法國跟德國銀行借來的。
你把兩頭牛都吃光
銀行來要屬於他們的牛奶,可是你無法繳付,所以你就找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幫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給你兩頭母牛。
你又把這兩頭也吃光
各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要他們的牛和牛奶。
你出去理髮了。

印度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
你膜拜牠們。

伊拉克公司
每個人都認為你有很多母牛。
你告訴他們,你沒有,沒有人相信你,
所以他們把你炸得屁滾尿流,然後又入侵你的國家。
你還是沒有牛,但至少你現在是一個民主國家。

(Sop:伊拉克由美國布什帶頭炸爛了以後,人們並沒有發現任何核武或化學武器。可是十年以來,每天仍有為報復,爭權而發生爆炸或槍擊案。至今,伊拉克死亡人數已達

而美方在伊拉克戰場上也死了4,409人,傷31,928人。戰後夢魘平均每天還有18位退役軍人自殺。當然也有人因戰場經驗產生心理障礙,造成對周遭人的生命威脅!由於伊拉克政局至今動盪不安, 段末提的民主政治在這裡只具諷刺性!)

以色列公司
就是這兩頭猶太母牛,對不對?
他們開一家牛奶廠,一家冰淇淋店,然後出售電影版權。
他們將犢牛送到哈佛成為醫生。那麼,誰還需要別人?

義大利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
但你不知道他們在哪裡。你決定去吃午飯。

日本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
你重新設計了牠們
所以他們只有普通牛的十分之一大,能生產20倍的牛奶。
然後設計一個叫做“Cowkimon” 的很棒的母牛卡通形象,行銷全世界。

紐西蘭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
左邊的那頭看起來很有魅力。

蘇俄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
你數了一下,發現你有5頭牛。
你再數一遍,發現你有42頭牛。
你再數一遍,發現你有12頭牛。
您停止數母牛,打開另一瓶伏特加酒。(Sop:俄國人以醉酒出名)

瑞士公司
你有5000頭母牛。
沒有一頭是屬於你的。你向牛的所有人徵收保管費。

(Sop:瑞士銀行曾替客戶暗藏保管不論來源的錢,借以牟利)

塔利班公司
你有兩頭母牛。
你把牠們放在阿富汗鄉下,牠們都死了。
你指責邪惡的美國人,非回教徒和猶太人。

(在這裡,塔利班指在阿富汗跟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游擊隊)








LILI2013/04/01 15:28 回應


我是仰慕學者潛水專家
法國補助金很多樣,
就是缺少休耕補助金
對了, 好像有荒田補助甚麼的

我是撈不到的, 也不想撈


 
LILI2013/03/30 19:06 回應


sop
翻的真傳神

Sop2013/04/01 05:49回覆
嗨! 你的部落格休耕很久了!都在忙什麼?休耕可以領補助金嗎?哈哈哈哈! 我原來只是用部落格來"存檔",懶得翻譯,後來忍不住就邊笑邊翻,大概心情太好了,一下就翻完了。自己也覺得好笑。 回覆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認識各國民族性 - You have 2 cows

“你有兩頭母牛” / “You have 2 cows” 原來是上世紀初流行的 “假如你有兩頭母牛” 的比喻。是經濟學入門,用 “你有兩頭母牛” 來說明在不同體制下可能有的經濟行為。久而久之被延伸成政治笑話。人們用幽默,詼諧的口氣,用最容易了解的方式來解釋 “如果你有兩頭牛” 在不同國家裡,可能會有的經濟行為,藉以描寫不同國家的民族性。雖然只是玩笑,我看著看著簡直笑翻了!在這裡只是貼著好玩,不再予以翻譯。

I. 不同的經濟體制下:

SOCIALISM
You have two cows.
The government takes one and give one to your neighbor.

COMMUNISM
You have two cows.
The government takes both and gives you some milk.

FASCISM (法西斯極端主義)
You have two cows.
The government takes both and sells you some milk.

NAZISM (納粹式)
You have two cows.
The government shoots you because you call one Winston. (即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BUREAUCRACY (官僚式)
You have two cows.
The government takes both, shoots one, milks the other,
and then throws the milk away.

TRADITIONAL CAPITALISM
You have two cows.
You sell one and buy a bull.
You herd multiplies, and the economy grows.
You sell them and retire on the income.

BAIN CAPITALISM (貝恩資本主義)
You have two cows.
You sell one, force the other to produce the milk of four cows
and then act surprised when it drops dead.
(Bain represents creative destruction! 例:Bain buys a company, loads it with debt and then sucks out cash before foisting the wounded business upon an unsuspecting buyer or a bankruptcy court. )

ENRON VENTURE CAPITALISM
You have 2 cows.

You sell three of them to your publicly listed company, using letters of credit opened by your brother-in-law at the bank, then execute a debt/equity swap with an associated general offer so that you get all four cows back with a tax exemption for five cows.
The milk rights of the six cows are transferred via an intermediary to a Cayman Island Company secretly owned by the majority shareholder who sells the rights to all seven cows back to your listed company.
The annual report says the company owns eight cows, with an option on one more. You sell one cow to buy a new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leaving you with nine cows. No balance sheet provided with the release.
The publlic then buys your bull. 哈哈哈哈

SURREALISM (超現實主義者)
You have two giraffes.
The government requires you to take harmonica lessons.

A CHRISTIAN:
You have two cows.
You keep one and give one to your neighbor.

A REPUBLICAN:
You have two cows. Your neighbor has none. So what?

A DEMOCRAT:
You have two cows. Your neighbor has none.
You feel guilty for being successful. You vote people into office who tax your cows,
forcing you to sell one to raise money to pay the tax.
The people you voted for then take the tax money and buy a cow and give it to your neighbor.
You feel righteous. (哈哈哈哈 !!!一定是共和黨寫的!)

II.在不同的國家裡:

AN AMERIC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sell one, and force th other to produce the milk of four cows.
Later, you hire a consultant to analyse why the cow has dropped dead.
(Then you’ve got to employ the Socialism concept to step in and rescue the Capitalist cows when the Capitalist system collapses!!!)

AN AUSTRALI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Business seems pretty good.
You close the office and go for a few beers to celebrate.

AN BRAZILI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enter into a partnership with an American corporation.
Soon yo have 1000 cows and the American corporation declares bankruptcy.

AN BRITTISH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Both are mad. They die.
Pass the shepherd’s pie, please. (Shephers’s pie 肉餅)

AN CANADI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producing enough milk for ten times your population.
You sell the rights to all of it to the US and buy the sour milk back at twice the price.
You then get upset that the US has fresher milk.

A CHINESE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have 300 people milking them.
You cliam full employment, and high bovine productivity, (牛的生產力)
and arrest the newsman who reported the real situation.

A FRENCH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go on strike, organize a riot, and block the roads, because you want three cows.
(好寫真啊!)

A GERM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re-engineer them so they live for 100 years,
eat once a month, and milk themselves.

AN GREEK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borrowed from French and German banks.
You eat both of them.
The banks call to collect their milk, but you cannot deliver so you call the IMF.
The IMF loans you two cows.
You eat both of them.
The baks and the IMF call to collect their cows/milk.
You are out getting a haircut.

AN INDI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worship them.

AN ITALI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decide to have lunch.

AN IRAQI CORPORATION
Everyone thinks you have lots of cows.
You tell them that you have none.
Nobody believes you, so they bomb the crap out of you and invade your country.
You still have no cows but at least you are now a Democracy.
(伊拉克由美國布什帶頭炸爛了以後,人們並沒有發現任何核武或化學武器。十年以來,每天仍有爆炸案之類報復,爭權事件發生。至今,伊拉克死亡人數已達

Iraq Deaths Estimator


而美方在戰場上死亡4,409人,傷31,928人。戰後夢魘平均每天有18位退役軍人自殺。當然也有因心理問題,對周遭的人造成生命威脅的槍擊意外!段末提的民主政治,在這裡具諷刺意味!)

A ISRAELI CORPORATION:
There are these two Jewish cows, right?
They open a milk factory, an ice cream store, and then sell the movie rights.
They send their calves to Harvard to become doctors. So, who needs people? 

AN ITALI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but you don’t know where they are. You decided to have lunch.

A JAPANESE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redesign them
so they are one-tenth the size of an ordinary cow and produce twenty times the milk.
You then create a clever cow cartoon image called “Cowkimon” and market it worldwide.

A NEW ZEALEAND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The one on the left looks very attractive.

A RUSSI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count them and learn you have five cows.
You count them again and learn you have 42 cows.
You count them again and learn you have 12 cows.
You stop counting cows and open another bottle of vodka(伏特加酒,俄國人以醉酒出名).

A SWISS CORPORATION:
You have 5000 cows,
none of which belongs to you. You charge the owners for storing them.
(瑞士銀行曾經替客戶暗藏保管不論來源的錢,借以牟利)

A TALIBAN CORPORATION:
You have two cows.
You turn them loose in the Afghan “countryside” and they both die.
You blame the godless American, infidels(在此指非回教徒) and the Jews.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荷蘭式競爭 / 社會進步的動力


之前我在“ 淺談 荷蘭的教育制度” 裡曾提到:雖然不是硬性規定,每年的二月初,大部分荷蘭小學的畢業生都會參加一項有點像是畢業考的 “Citotoets” 的測驗。這個成績加上學校老師的評價推薦,會被用來做中學程度分發的根據。
 

前 陣子,荷蘭的現任教育部長根據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原則,提議這測驗將改為全國一致性的,而且要將各校測驗結果予以公佈,讓國人對各學校的教學成績有個清楚 的比較。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心裡莫名其妙的有點緊張,因為這會窄化教育的目的。近年來受到美國的影響,很多原來有很多優點的荷蘭特色都在不知不覺中消 失了。好在,在第二議院的激烈討論後表决的結果是:每個學校都要舉辦此類的測驗,但可以 Cito 以外的測驗取代。更重要的是:這個測驗改在五,六月份,在負責老師根據孩子的天份跟日常表現作的 "學校建議" 確定後才舉行。使孩子的前途不至於決定於一時的成績,也使這測驗只剩參考性的價值。

多年以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調查連續顯示:荷蘭的年輕孩子是世界上最為幸福的孩子。





荷蘭人避免競爭,提倡包容跟合作。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讓身心都能得到健全的發展。這些孩子的幸福感不是沒有原因的。

您可能會想:沒有競爭( 比較),怎麼會有進步的動力呢?仔細觀察後,您就會發現荷蘭人不但有競爭,競爭的花樣還真是五花八門。

在 荷蘭有家叫 Elsevier 的出版社。每年都會在他們的周刊裡作荷蘭中學跟大學的比較。就拿中學來說。比較內容包括學校大小,中途退學,留級,順利拿到畢業證書的學生比例,全國性考 試成績,督查評價。。等等。使學生在家附近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它的目的不過是警惕學校,不可鬆懈罷了。

記得大約三十年前,連結愛 瑟湖兩岸剛開放的湖堤公路(?)上幾乎每個禮拜都有車禍發生。可是,曾幾何時這些都已成記憶,交通安全的改善是行政重點之一。每年四月到六月之間,荷蘭中 央統計局(CBS)就會公布前一年交通事故的詳細資料,並與過去幾年做比較。交通部長對交通安全的改善每年都要向第二議院負責,交代清楚。過去這些年,荷 蘭的高速公路不但局部拓寬,路面也有很多改鋪透水性的柏油路,減少雨天時路面打滑的機會。路面的標示線清楚明確,十字路口路燈路標或圓環設計的合理化,腳 踏車道的普及,。。。等等。交通安全的改善也可以用實際的數據來說明:從2004 到 2010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由881,817,811,791,751,720 遞減到640人。中央統計局公佈的也包括依年齡,鄉鎮,出事車種(如個人轎車,貨車,腳踏車,摩托車行人。。。)的詳細資料,以方便針對問題癥結求改善的 方法。

這種比較檢視,讓荷蘭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從1972 到2010年,一共減少了80%!

再舉個例子:三十年前, 荷蘭婦女受到傳統女性持家教子的角色的影響 ,女性就業的比率是歐洲最低。在經濟起飛,人力不足,加上女權運動的影響,政府加強了托兒所的普及,提供補助金,幫助婦女解決困難,鼓勵婦女出門工作。現 在如果不計全職或半職的差別,荷蘭婦女的就業率已高居歐洲各國的第二位,僅次於丹麥。跟降低交通事故的方法如出一轍。婦女就業的推動由經濟部長對第二議院 負責,要交代清楚努力的目標跟方法。

這些固然是年過一年,政府部門跟自己競賽以求進步的手段。在電視餘興節目裡,也有每天的拼字比賽,有 父子合作比體力跟常識的聯賽。每年有當年的新聞常識比賽,有全國性的益智,新知識的比賽,有聖經故事認識的比賽,有給作家的書香獎的比賽,有新書內容認識 的比賽(白話一點:推銷新書啦!)。。。這些常以小組取代個人為競爭單位,用各式各樣輕鬆,幽默的方式舉行的比賽,都是鼓勵國民求知的興趣,進而提昇國民 的知識水準。

在競爭激烈的各個行業間也有同業間的競賽。 如: Erasmus Innovation Award, De Herman Wijffels Innovatieprijs, De FD Gazellen Awards。。。 這些比賽的獎杯或獎金通常都是由銀行聯合報社或會計事務所共同提供。 有地方上的,省級還有區域或全國性的競賽。內容跟項目包括最佳業主,最有創新力,投資成長速度,國際競爭力。。。還有百家優良公司排名,鼓勵公司從各方面 求進步的榮譽奬。通常被提名的幾十家公司都會被邀參加頒獎餐會。這種競爭不但可以鼓勵業主在創新,環保跟工作環境等方面進行投資,得奬者也可以藉此提升公 司的聲譽,增加客戶的信心。

我常想,這種正面的競爭方式會不會是荷蘭社會進步的秘方呢?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是藝術?還是猥褻?


上次提到德國人是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民族時,甘尼太太的回應裡有以下這一段:

作者可能也沒看見過滿船的德國客,不管男男女女,即使和你面對面坐著,二者相看不到一公之遙。說要換裝,從一般服裝換成游泳裝,德國客個個都是一分鐘之內全部脫光光,絲毫沒有疑惑,然後再著泳裝。  這也是令人尊敬的地方嗎?

這一段我反覆看了好幾次,還是不知道怎麼回答。 我一向最怕碰到有關 Ethics(倫理)或 Morality(道德)的議題。在這裡,我想就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粗糙的認識隨便聊聊。

道德規範是某一個社會團體裡共同認為是合宜,正確的行為跟想法。這通常也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族群,一個社會的傳統,習俗跟禮儀。可是因為傳統跟習俗是可以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這種準則實際上也很難有個絕對性的定義跟規定。

一 個人的作為是不是合乎道德,但看他所處的環境,宗教信仰,社會文化以及個人的價值觀而定。除了詐欺,搶劫,殺人放火,性侵犯。。。等不符合“己所不欲,勿 施於人”的原則,明顯的不合道德準則外, 道德與否往往是一種不易定型的準則。尤其是有關性方面的”道德“標準,更是因人因地而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德國人在公共場合更衣引起了這個討論,我就將這個 複雜的議題局限在這一角。

談到裸體,不能不從創世紀裡夏娃跟亞當不聽上帝的話,吃了蘋果說起。創世紀第三章裡:“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喫的日子 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 這是非善惡的界限該不會就差在那一口蘋果上吧?

兩個半千禧年以前,希臘的健男裸像表現的除了藝術以外,會不會也是當時的世風?


羅馬傳承希臘文化。雖然為了表示聖潔,在有關宗教的圖繪裡總是習慣性的為圖裡的人穿上一大堆衣服。可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裸體藝術直到今天還被視為人間藝術的精華。米開蘭基羅的雕像跟繪畫還是被視為“此作只應天上有”的傑作,每天都吸引著成群上萬的遊客前往瞻仰。

不論是在佛羅倫斯老皇宮(Palazzo Vecchio)前,在大庭廣眾下全裸站著的大衛王,



還是在羅馬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Sistine Chapel) 天花板上的 “創造亞當( The Creation of Adam) “


看的人顯然都不覺得有任何不雅或猥褻的地方。

19 世紀以前,在沒有洗衣機的時代裡,也許為了游泳要洗這麼多的衣服太不方便,裸泳還是被接受的。傳說美國總統 John Quincy Adams 跟 Theodore Roosevelt 就都很喜歡裸泳。直到上世紀七零年代,女生也可以加入YMCA 以前, 因為過濾系統還不夠先進, 在YMCA游泳池裡游泳就絕對不准穿衣服。

很多宗教為了怕男人想入非非,把女人包得緊緊的。可是印度廟 Kandariya Mahadeva Temple 的外觀裝飾卻一目了然,不需任何想像力。





印度男人喜歡將女人包得緊緊的,甚至認為女人穿牛仔褲都有勾引男人的嫌疑。到恆河裡沐浴,行聖禮時卻可以接受女人全裸。

印尼 Papua 的男人唯一的穿著是綁在腰上的生殖器木管。這木管的大小也能代表一個人在這個團體裡地位的高下。而這裡的女人則不着上衣。





非洲 桑比亞 Zambia 的女人在婚前,由一組已婚的女人用歌舞的方式向這位即將結婚的女孩兒傳授怎麼跟男人行房事的技巧跟“禮儀”。比印度的慾經(Kamasutra ) 還要實際跟逼真。

在我出國以前,也許是給人一種過於嚴肅的印象,同學,同事間包裝起來傳閱的”好書“都沒有我的份(是後來才恍然大悟的)。剛來荷蘭時,很受不了荷蘭人在性方面的開放。跟朋友聊天時,還純純的(阿呆阿呆的  )硬是堅持中國人沒有 Porno 這種書! 後來不但曾無意間在(荷蘭)書店裡看到“中國春宮圖”不說,還在電視上看到介紹中國仕家大廳裡進門入眼的山水畫跟轉身反面的春宮畫的雙面屏風,才認識了中國人的 “禮儀規範”。

到博物館看裸體藝術的人是真的去欣賞藝術還是心懷不軌,另有企圖?是對,是錯?是高尚還是猥褻?這還真要看觀者自己心裡想的是什麼?


英國著名的藝術史學家 Kenneth Clark 曾經 “很辛苦” 的為 “Nude” 跟 “Naked” 劃界限。Clark states that to be naked is to be deprived of clothes, and implies embarrassment and shame, while a nude, as a work of art, has no such connotations. !原來 “Nude” 是藝術, 而 “Naked” 是色情。可是到底怎麼判斷一幅裸體畫或是一個裸體雕像是 Nude 還是 Naked 呢?

1930年西班牙將 Francisco de Goya 的一幅名為“La maja desnuda /漂亮姑娘” 的裸體畫印成郵票。可是凡貼上這張郵票寄往美國的郵件一律會被退回,不准入境。因為美國怕國風受到汙染!
 




幾十年以前,歐洲人到亞洲旅遊,穿著比基尼大大方方的在沙灘上戲水,引起當地居民憤怒的抗議。
到阿拉伯國家旅遊的女生,就是不把頭包起來也會穿得保守些。

這些跟當地宗教信仰,文化,禮儀不可分的習俗,是“色情,猥褻“ 還是”禮儀,藝術“ 純粹是“此時此地” 不須一致的看法,問題只是出在兩種不同文化相遇時會引起的衝突。

表面上,歐洲對性方面的看法也許比美國開放些。這裡的體育活動社團的洗浴設備,往往有眾人一起淋浴的開放空間。(其實 “泡湯”的時候,不也是眾人赤裸裸的擠在一起嗎?)

在荷蘭的沙灘,除了有不是同類不可進入的裸體沙灘外,普通沙灘上女人上空早已是家常便飯。這裡的禮儀當然是只可偷看,不可盯著看。 偷照當然更是禁忌。在這裡稀鬆平常的事,卻聽說有來自故鄉的男生喜歡“到海灘看木瓜”!這顯然是只有在文化差異下的衝突才能帶來的興奮。

就我所知,德國人對裸體的看法絕對是先進的(或者是落伍的??)。仗著人多不尊重在地習俗自定禮儀規範,自是犯忌,當然更談不上 “令人尊敬”。至於我?我在這裡長期的受到此地 “文化的熏陶”,早已能夠見怪不怪了。


後記

如果歐洲人到阿拉伯國家要入鄉隨俗,多穿一點衣服,到了 Papua 是不是也應該像這位芬蘭人一樣入鄉隨俗的穿當地的“服裝”?









attile 於 2013-03-29 18:47:14 回應
呵呵,對孫文先生而言裸體畫恐怕最佳的悼念吧
這位香港西醫書院第一屆筆頭鐵拳無敵,醫術與治國功力如何眾說紛紜,獨獨養小蘿莉的功夫那是天下獨步,這才叫萬夫莫敵吶!

Sop 於 2013-03-29 19:56:07 回覆
你真八卦啊!人家那時候這麼作的人豈止他一個,一時一個規矩嘛!奇怪的是今天還有這種男人!那才奇怪Le!
 
阿祥 於 2013-03-26 15:01:46 回應
記得多年以前台灣還為裸體畫在國父紀念館展出.. 是否有玷辱聖殿之嫌爭論過
如今的社會環境氛圍.. 人體畫在各個展出場所已是稀鬆平常
記得兒時在鄉間經常看到當眾掏出乳房哺乳幼兒的婦女
而現在又要在各公共場所設立"集哺乳室"
這根本沒有甚麼藝術與猥褻的問題
當社會文化進展到某一個層面時.. 以前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Sop 於 2013-03-27 17:01:26 回覆
謝謝您在這裡將斯地斯時,沒有定規的"道德標準"用如此稀鬆平常的說法顯明。這種道德標準的浮動,在今天 最常被討論的像是:同性戀是不是罪?同性戀可不可以結婚?一個男人可以有幾個妻子?女人最終大部分還是冠夫姓,跟父兄算不算是同一家族?。。。。。。。對 一個女性來說,如果運氣不好的話,老掉牙的"三從四德"還是可以發威的。希望臺灣社會文化會進展到這些問題都不再是問題的地步。
 
Legionnaire 於 2013-03-22 01:51:40 回應
不做作是好事, 反正我們欣賞的是他們的精準跟專業. 

最近好?
 
Sop 於 2013-03-23 10:23:21 回覆
謝謝你投的贊同票! 我現在還好。不用再經常回台灣,時間多了,上網的時間也跟著多了,可惜跟荷蘭人的互動還沒有恢復,不一定是好現象。應該找個社團之類的活動才是。你呢?希望你的心情好些!
 
teresa 於 2013-03-17 20:57:52 回應
[一個人的作為是不是合乎道德,但看他所處的環境,宗教信仰,社會文化以及個人的價值觀而定]沒錯~我讚成~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相當程度就是這種環境差異下的結論

Sop 於 2013-03-23 10:26:45 回覆
看到你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的注腳,不禁坐正。可不是嗎?
Cat Mom 於 2013-03-16 09:39:04 回應
一分鐘脫光光的問題 很難跟德國先進另一面相提 .....文化與倫理也是進化論的一種吧
 
Sop 於 2013-03-16 10:59:15 回覆
有些文化或倫理道德像: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同性婚姻,可否同居或離婚,是女性社會(女兒國)或男性 社會或是對裸體的看法。。。。常因社會背景而有所不同。很多都是"人定"的,不是天然真理。我個人覺得,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是男女間的不公平,像從前的" 女德",從某種習俗漸漸的改成另一種習俗,只能說它們不同而已,到底是不是一種進化,也許也沒什麼一定性。我個人覺得我們之所以看不慣德國人在公共場所更 衣的習慣,表示的只是我們的觀點跟他們不同而已。您覺得呢?
 
瑪妮 於 2013-03-14 07:38:29 回應
我天生帶來的木瓜, 上帝的恩賜, 餵養我的兒子, 哪有恥的道理?
如果教徒說我該以身體為恥, 那他們應否先問問上帝, 為什麼給我一對哺養的乳房, 郤又要我引以為恥? 乾脆祂當時造人就該讓人類具備自行繁殖的能力又不必餵養, 既省事又沒有羞恥感。
我常常想到一件事, 比利時的婦女哺乳時, 有時沒場地"遮羞", 只好就地哺乳, 在公園或某個角落, 在醫院裏的只好公開哺乳, 當然也沒人盯著看, 想起我每次都要關在廁所裏哺乳, 就為此替我的兒子難過, 當時我的比利時親友很不能理解我的行為, 以為遇上怪人, 幸好那只限於公共場合, 次數不多。現在想起來真荒謬!

Sop 於 2013-03-14 09:33:33 回覆
什麼時候應該入鄉隨俗,實在很難拿捏得準。尤其心理障礙更不是三天兩天就能消除的。你的處境我完全瞭解!

瑪妮 於 2013-03-14 06:22:03 回應
我加的羽球社體育館也是團體浴室, 以前每次拿背包時都低著頭進去 (怕看見不該看見的東西), 拿了背包就溜, 人家也很疑心, 怎麼我每次到浴室裏都鬼鬼祟祟的, 跟小偷似的。她們還會光光溜溜的站在我面前跟我說話, 我只好緊盯著她們的眼睛, 渾身不自在。後來兒子參加的任何體育活動都是全體脫光了淋浴(當然是男女分開), 才知道他們自小就習慣了, 沒什麼大不了的。我直到今年才突破心障, 跟她們一起淋浴, 反正我也看到她們的木瓜型, 誰也不吃虧
 
Sop 於 2013-03-14 06:56:45 回覆
哈哈哈哈哈,我參加這裡的籃球隊,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第一次就變成最後一次了。唉!我可是有"羞恥心"的人哪!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瑪妮 於 2013-03-14 06:07:33 回應
上一則有誤, 再打一次
我忽然聯想起一件事, 布魯日有一件白色的大理石雕塑是米開朗基羅的大作「聖母與聖子像」,也是米開朗基羅唯一流落在外的雕塑作品 , 它成為布魯日的一項資產, 遊客除了來體驗中世紀古城的風情, 也因布市許多珍貴的名畫、雕塑和建築遺產慕名而來。
這是不是布魯日市民這麼大方地願意給攝影大師當裸體模特兒的原因? 藉著大師的名氣,給布市做宣傳?

Sop 於 2013-03-14 09:38:26 回覆
經妳這一提,我也想起來了.



我們去看的時候,好像沒什麼遊客?
 
瑪妮 於 2013-03-14 01:34:06 回應
好幾年前, 美國有一位很出名的攝影師到布魯日, 他需要布市的居民當他的模特兒, 集體裸體在街上拍攝。
本來以為佛萊蒙人傳統而保守, 沒想到布市人居然都去裸體排隊, 就在街上, 新聞記者拍他們時, 居然沒一個人是遮遮掩掩, 而且表情坦然得裸著接受記者訪問, 甚至不少丈夫帶妻子去, 手抱著妻子的衣物,看她跟眾人裸著在街上船上讓大師拍, 沒有人有猥褻的表情或不以為然, 不論是模特兒或觀者, 他們只是認為, 既然大師來了一趟布魯日, 他們就協助他完達成他的工作計畫, 大師的作品發表時, 也算是給布魯日市的宣傳,何樂不為 ? 去當模特兒的上千人, 男女老少都有(只限成人), 而且環肥燕瘦, 苗條大肚,百人裸體合照,他們是把它當作一件事來做。拍攝結束時, 新聞裏看到他們在路邊穿衣服,一個丈夫在旁侍候妻子穿衣, 從裏到外, 一件一件很自然地穿上, 穿好了,端端整整, 又是一個雍容的婦女。
那時候,我突然間對保守的萊蒙人刮目相看, 我覺得他們的內在有一種更深層而我還不了解的東西, 使他們在需要的時候, 可以突破傳統的束縛, 義不容辭, 我沒有看到半點猥褻, 後來照片一一上報, 大家都很高興地欣賞, 連老人家都點頭稱讚拍得好...
從此我對裸體和禮儀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Sop 於 2013-03-14 09:28:51 回覆
你是說 Spencer Tunick 嗎?

我本來也想提他,可是他的份量太重,我怕會使文章失去平衡,就放棄了。連線裡的讀者回應也值得看看!
 
瑪妮 於 2013-03-14 01:02:35 回應
到海灘看木瓜石只有木瓜, 也有人工蘋果
我有一次在海灘拍風景, 遠處看不清, 我居然拍入一對情侶,  等他們靠近我, 才發現女孩是上空,可是我己經那麼大大咧咧的照了, 他們經過我身邊時沒有責怪, 表情很坦然,( 由身型髮色來看, 他們像北歐人), 我自己低著頭, 因我的行為羞得無地自容

Sop 於 2013-03-14 09:41:35 回覆
是不是越是無意越會覺得不好意思?
 
attile 於 2013-03-13 20:13:36 回應
美國昔日清教徒移民的影響不能小覷,很多台灣人如果看到海夫納、史德曼之流如何挑戰美國司法肯定會大吃一驚,這些黑人平權、男女平權等等交手的過程可比八點檔的本土劇更精彩
清教徒聽來無趣,但今日普及教育的起源竟是出自清教徒的査經需求!

Sop 於 2013-03-14 09:44:00 回覆
嘿!你害我很好奇!這段故事說來聽聽如何??
 
甘尼太太 於 2013-03-13 09:47:24 回應
相當不錯的批判角度!

回想當年讓我覺得「氣憤」的一整團當你面脫到他們爽且跳下海之前喝到不知是否醉到跌進海裡的渺視法紀與習俗的德國人,是在阿曼王國時遇到的。

綜合你一併提出的民俗傳統,這下我更清楚當年是在氣什麼了。

印象中,台灣的原住民之學會穿衣服,是靠與荷蘭人做生意學來的!呵呵

在我家北去不遠,有幾個相當知名的全裸海灘。海灘上充滿了曬得全身同一色的老先生老太太。年輕的倒是不多見。色情的氛圍絕對談不上,相當具有修身養性的祥和感。不過它就叫 Nude Beach.

Sop 於 2013-03-14 09:50:19 回覆
當我看到 Papua人跟 “文明人” 接觸的紀錄片時,我心裡想的也是: 他們正在吃蘋果!!!不久他們就要為自己的裸露感到羞愧了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淺談 荷蘭的教育制度


每年二月初,大約總有85%的荷蘭小學應屆畢業生會參加一項所謂的“Citotoets” 的測驗。雖然他們說這是一般能力測驗不是考試,但卻很像是荷蘭孩子這一輩子唯一的“畢業考試”。所以全國都籠罩著一股緊張的氣氛。這個成績加上學校老師的 評價推薦,會被用來做中學程度分發的根據。 我孩子唸的是蒙特索里小學,學校根本不贊成給孩子做什麼能力分等測驗,完全是由老師建議分配的。

在一個經過升學壓力磨練出來的人眼裡,荷蘭的教育制度多少有點”得過且過“的味道。及格就好!甚至有人相信沒有被動式的填鴨學習,才更能顯出真正EQ 跟 IQ超人的人。

在 這種不追求菁英的教育制度下,在世界大學排行榜的前50名裡,荷蘭只有Leiden大學還偶爾出現一下,可是有五所荷蘭大學登入前百名。全國12所大學 裡,只有一所沒出現在世界排行榜裡的前200名。(根據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2-2013)

我對荷蘭的教育制度沒有特別的研究。再說,孩子從大學畢業也好幾年了。這些年裡,荷蘭的”教改“一直沒停。 在這裡我只能根據一般性的認識簡單的介紹一下荷蘭的教育制度,供您作參考。

在荷蘭的孩子從四歲起就可上小學,五歲起則是義務性的必須入學。學校的授課內容都是些讀,寫跟算等基礎訓練。我孩子唸蒙特索里小學時,除了團體活動外,沒有正式的課堂教學。孩子在老師的協助下或自發性的到櫃子裡選取自己喜歡的學習材料,從遊戲中學習。放學前,則由個人在每日活動記錄簿裡填入當天的學習內容即可。不用懷疑,他們的水準比起台灣的小學生低很多!!

12歲,小學畢業後 :
-- 對讀書沒有興趣的孩子可以根據老師的建議直接就讀 vmbo (4年)學習如鋪路,建築,木工,照顧。。。等實際操作,技術性的職業學校。將來他們在工作上多半是在領班的指導下執行工作。(畢業時年齡 12+4)

願意並有能力繼續升學者可就讀 mavo (普通中學教育)havo(高級普通中學教育)或 vwo (atheneum 或 gymnasium ,大學預科中學)。這些都是預備教育,畢業後,必須繼續能與日後就業接軌的訓練,才算完成學業。

-- mavo (普通中學教育) 學年4年。是一般性的中學教育。畢業後可以繼續就讀四年 mbo (中等職業學校)。這些包括技術,照料,經濟財務,農業方面的職業訓練,將來可以獨當一面,執行任務。(畢業時年齡 12+4+4)

-- havo(高級普通中學教育) 學年5年。必修荷,英文,體育,文化與藝術教育,社會學。選修德,法,西語文,經濟,物理,化學,生物學,歷史,數學(A,B 必選一),資訊,組織與管理,設計與研究,地理,哲學。。。畢業後的專業訓練學校是 hbo(5年,高等職業學校)。荷蘭的 hbo 在國際習慣性的學制上, 應該與一般所謂的大學程度相當。這些人畢業後,可以勝任公司行號,政府機關的高級主管。(12+5+5)

-- vwo (atheneum 或 gymnasium ,大學預科中學)學年6年。中學畢業後可以就讀 University。荷蘭所謂的 Universiteit 跟國際上習慣的大學並不完全一樣。訓練出來的都是碩士級的專業人員。這兩年忙著跟國際接軌,也分學士跟碩士兩個學習時段。這種科學研究人員受的訓練一般說 來比較是理論性或研發性的。中學唸 gymnasium 的學生裡,應有不少鬼才! 他們除了一般性的學科外還要讀拉丁文跟希臘文。我認識的人裡,就有同時讀荷文,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跟希臘文的。他們讀這些一方面是興趣所使,另一方 面大概也是有點”臭屁“的感覺。因為這兩種語文以前曾是讀醫學,哲學,神學的必修課,現在可能只有讀神學還有必要。(12+6+6)

原 則上,中學畢業也有所謂的全國性的考試,其成績跟平時在校成績平均及格就可畢業。此時,從 havo (高級普通中學教育)畢業的孩子就可以申請 hbo ( 高等職業學校,等同國際上的大學程度) 的學校。從 vwo(大學預科中學)畢業的孩子就可以申請任何一所荷蘭的 Universiteit (相當於國際上的研究所程度)的任何一系。沒有所謂的升學考試,也沒有甄選過程。只是聽說最近有少數的大學的某些科系因申請的人太多,也開始執行甄選工 作。


是網路相片,通常不管你讀的是 mavo, havo 或是 vwo,只要學科及格能畢業,荷蘭人就會掛起國旗,同時在旗杆上掛上一個書包,很當一回事的慶祝一番。

當然,在學習過程中,個人可以因成績好壞,興趣的改變從不同的學制跳槽。但一般說來,荷蘭的孩子小學畢業以後的升學分組大概就可以決定他一生的學業事業的走 向。教育制度的結構倒有點像是中國人所謂的”因材施教“。它的結果是每個人都受過專業訓練。在這裡職業無貴賤,每個社會成員都有他自重的職責,都受到社會 大眾的尊敬。

表面上,荷蘭人好像很不在乎國際排名,但國際"尚可"的評價似乎也可以讓荷蘭人”自我感覺良好“。不過,荷蘭教育制度跟社會風氣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以前我有一位來自台灣的主管,來荷蘭不久很驚訝的告訴我 ”奇怪?這裡的清潔工人,鋪路工人看到我都很輕鬆的打招呼,跟我開玩笑,一點都不會不好意思,也沒有不如人的感覺!?“


PS. 全球教育排名與實際「相差甚遠」
 






米琪林2013-03-09 22:10:42 回應
真的做到因材施教!
而且各種職業的人都能得到平等與尊重!
這很不容易,
這是國民素質的成熟度!
台灣教改了十多年,
問題仍是盤根錯結啊!
Sop2013-03-10 20:29:04 回覆
這當然跟國民素質有關,不過就像台媽提起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傳統的負擔。我總覺得李遠哲 教改的失敗在於他疏忽了根深蒂固的傳統仕途觀念。不管是哪一方面,我對於改變傳統的努力一向都不很樂觀。吃麵食還是米,穿褲裙還是長袍馬褂,這是實際生活 表面的東西,是不是傳統價值不大。但是說到價值觀,道德標準在一個"自重,自愛,自戀。。。"的社會裡,一切行事都以自己為榮,為標準,就很難有所改變。 我個人覺得荷蘭之能有今天,有很大一部分是"運氣"。讓我想起瑪妮說的"阻力或助力"。荷蘭先天條件的不如人,引發了靈活,融匯不同文化,互相商量,溝 通,同力解決問題的必要性。原來的阻力,變成了後來成長的助力。

台媽2013-03-08 07:52:24 回應
應該是受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影響,從上到下一直如此強調,久而久之,職業便有貴賤之分,以往,我看周遭的高學歷者,都是用瞻仰偉人的心態看待他們,老了之後,發現各有所長,只是他們更專精就是了,如果觀念無法改,就只能繼績讀書一條路了。
Sop2013-03-08 15:41:17 回覆
我們的教育方式是不斷地重複一些哲理上有問題的成語,格言,勸世語。。。而不予分析判斷,不論作文還是日 常生活裡,我們也習慣用很多有問題的古諺來加強我們說話的份量。我總認為這是洗腦教育的結果。我的鄰居從鐵工到大公司的 CEO ,在互相間的交往上,真的沒什麼差別。我自己平平實實,快快樂樂的過日子的想法也是來荷蘭後才學的。

瑪妮2013-03-05 20:35:26 回應
在這裡職業無貴賤,每個社會成員都有他自重的職責,都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 在比利時也是一樣, 我認為是社會制度的公平性, 讓每個階層的人安於本分, 並且不會有自卑感
Sop2013-03-07 21:02:14 回覆
一個社會的結構本來就是多元的,缺一不行。不管個人的天份在哪裡,各盡所能就是教育能夠達到的最高目的。 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是Bill Gate就沒人做實際生產的工作了。這種社會豈能比較完美?如果人人都能接受大自然的安排跟了解各盡所能的重要,也許人們就能互重互敬。沒有瞧不起人或被 瞧不起的庸人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