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伊斯坦堡行 4. 商隊客棧


記得曾經有個旅遊家說過:“出門旅行前最好不要讀有關旅遊地的資 料。這樣就可以像探險家探索新世界似的,讓看到的每件事都能激起你的好奇心,讓你感到興奮。” 而我,行程既是別人安排的,心裡好像也沒任何期望。人都到了伊斯坦堡心還在家裡,根本無法將心思專注在腳下的土地上!!!正巧下榻的旅館裡有一導覽當地商業區的節目,就欣然的跟隊了。

隨大夥兒一起搭電車到 Cemberlitas 站下。



“Cemberlitas” 的意思是“箍起來的石柱”。果然,一下車就看到眼前豎著一根石柱。石柱看起來並不怎麼起眼,但這石柱卻似在陳述著伊斯坦堡的滄桑史。西元330年,羅馬帝 國的君士坦丁建都於此時,在古城牆外建了一個廣場,並在廣場中央立此50公尺高的九節石柱以為紀念。石柱頂上原來站著君士坦丁仿太陽神的雕像,但西元 1105年一場大風暴後,最上面的三節石柱掉了下來。後來的皇帝 Manuel I Komnenos (在位期 1143-1180) 在石柱的上頭裝了一個十字架並在各柱節間加上青銅花圈。西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青銅花圈被十字軍燒熔帶走;頂上的十字架則於西元1453年 被奧圖曼取下。1779年的地震帶來了一場祝融之災,整個廣場被摧毀並燒焦了石柱。當時的奧圖曼蘇丹加強了石柱的地基。據說原來的柱座是在現在地面2.5 公尺以下。(有哪位格友可以解釋這一點嗎?為什麼古建築總是在地下發掘出來的?難道建築物會下沈????)



這是原來的石柱想像圖。        這兩張類似的分別是西元1912年跟2010年的相片。

                           

奧圖曼時期,都市是以清真寺或東正教,亞美尼亞,猶太教堂為中心,分區管理。這些信徒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宗教組織負責打點。在各區間,他們也有跨宗教的市集與商業區。

伊斯坦堡因地利之便,曾是經絲路帶回的商品進入歐洲前的西端終點。也是來自各方,上百商旅帶著毛料、毛皮、布料、絲料、蜂蜜、香料、瓷器,還有金、銀、鑽石等貴重礦產到這裡來交易的集散地。

為了安頓上百到這裡進行交易的駱駝商隊, 這裡建了很多商隊客棧 (土耳其人所謂的: Han)。除了供旅人跟駱駝歇腳外,他們還可以在這裡工作,進行交易。Han 靠街道的那邊就是普通店面。

除此之外,為了旅人的方便,這裡還有公共浴室(Hamam)跟來自各地各種不同特色的小吃店跟咖啡屋的設施。是這裡商業區的一大特色。



這現在還在經營的公共浴室建於西元1584年。



這裡的街道不算寬,完全按照阿拉伯跟猶太人的傳統,狹窄的街道兩旁的建築物像有機物似的曲折蜿蜒的“長”著。我完全失去方向感的跟著導遊東拐西彎的走著。



每 條街上賣的東西都很類似。據導遊說: 蘇丹將同類的商家聚在同一條街上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公平的競爭跟公道的商品價格。不過,這跟我在新疆維吾爾人(古土耳其人)的街道看到的其實很像。商家坐在 店裡工作,前頭店面一家連一家都賣同樣的東西。 也許這只不過是土耳其人很明智的傳統習慣罷了。

屬於這條街的 Cuhaci Han (粗哈其商隊客棧)是西元1718年,由一個 Pasha(算是現在的內政部長罷!?)建的。 據說原來是賣綠布的。 但不久後就改作金飾交易了。



導遊帶我們轉進一條小巷。一拐彎就看到一個熔燒黃金的爐台。



土耳其人大概跟國人差不多,喜歡穿戴金飾。尤其是結婚或大小慶典都免不了會買些金飾來掛掛。也許新舊金飾的價格差得有限,金飾的買賣似乎很頻繁。這熔金工人 旁站著的人,帶了幾盒從客人那兒收購回來的金飾到這裡來熔化,準備重新製作。看他將一盒盒的金戒、金環、金鍊。。。在可隨便進出,毫無保安的屋角裡,唏哩 嘩啦的往熔碗裡倒,好像很不值錢的樣子!



我們隨著導遊來到二樓的廊道上。眼睛一亮,原來這裡就是一個昔日的商隊客棧(土耳其語:Han)。



Han 是四方圍起來的兩層建築。上層長廊面向中庭,是供旅人起居休息的地方。樓下則是儲藏室,工作室,廚房和談生意的地方。還有馬或駱駝的廄房,相當於今天的停車場罷!



我們走進一家鑲鑽石的工作室。幾個年輕人低著頭專注的在鑲鑽石。



鑲前先將已經做好金屬模殼的首飾固定在蠟塊上。再將鑽石一顆顆的用力按進預留凹洞。 鑲鑽石的過程中並不使用任何黏著劑,為了讓鑽石緊緊的鑲進洞裡,凹洞都不大。看他們神情輕鬆的做著,好像沒有保安的問題。導遊說,該吃飯的時候,他們連門 都不鎖就走了。不知是治安太好還是沒鑲完的首飾不容易脫手?



門口的地上擺著幾塊網墊。導遊說,因為掉在地上的塵埃裡含有很多金屑,以前金飾的工作室裡都會擺放這種墊子。據說曾經有人從5公斤的塵埃裡,收回1.8公斤的黃金!



旅遊業是土耳其最具活力和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伊斯坦堡每天光“飛”進來的遊客就有 4 萬人。但這商業區裡雖然人潮擁擠,其實看到的只是 “Local life”, 國外遊客有限。這裡有零售,有批發。物價比其他地方便宜。不但當地人喜歡這裡,遠近鄉鎮的土耳其人也愛到這裡來採購。





土耳其雖然是政教分治,回教文化也摻了很多西歐的開放氣氛,但還是有少數的婦女遮顏裹體,全黑的出現在公共場所。不過,導遊喜歡強調,中東的回教徒對土耳其的輕鬆多元的文化氣氛似乎特別鍾愛,很多這種”隱士“其實是阿拉伯遊客。



根據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指示,所有信回教的男孩兒都要接受割禮。在土耳其,男孩兒行割禮的年齡是 8 歲左右。割禮對這些孩子來說,是件“終身大事”。通常家裡都會大事周章,辦一個盛大的慶祝會。像婚禮上,新娘要穿新娘禮服一樣,受割禮的男孩兒也要“盛 裝”出席。這家是專賣男孩兒割禮儀式那天穿的服裝。



Kurkcu Han 算是最古老的一個商隊客棧。建於西元1460年. 原來有 120 個房間。是一個交易皮毛的客棧區,現在則是日常家用的紡織品集散地。





從擺飾房間的小裝飾品到臥室,廚房所有的用品,還有各種禮服都可以在這裡一次搞定。很多人專門到這裡來買嫁妝。

這 是即將結婚的男女雙方家長見面時,男方家長用來裝帶給女方的禮物的籃子。籃子裡會放很多具象徵性的小禮物。比方說,表示女方進了門後,男方會用“甜言蜜 語”對新嫁娘說話的一些甜食;會善待她,不讓她赤腳站在地上的一雙襪子。。。等等等,一大堆典故,聽起來跟台灣的一些習俗還真有點像。





走馬看花的也花了近兩個鐘頭才走出這一大片的客棧商業區。除了來往買客跟遊客的服飾不同,除了沒有馬或駱駝在街上走動外,我幾乎可以看到五百年前貨進貨出的熱鬧景象,聽到穿著不同的人們用各種不同語言交談的聲音。。。現在看到的實在是當地人們日常生活的歷史延續!!





wenshu 於 2013-07-19 08:53:00 回應
您格子很精彩,訂閱了,可以嗎?

翁盟 於 2013-07-18 07:23:57 回應
伊斯坦堡行 商隊客棧
拍攝真是優美漂亮
介紹非常詳實
真是美不勝收
感謝分享!

白色羽毛 於 2013-07-17 16:32:54 回應
旅行的時候挑對地方去逛就能感受及了解當地人的生活

台媽 於 2013-07-04 17:23:32 回應
這篇看了第二回,總算回憶起來,是的,這裡有來過。因為是跟團,領隊與導遊都不錯,對土耳其印象很好。
Sop 於 2013-07-13 07:31:33 回覆
其實我也很懶得寫流水賬式的遊記,可是不下點功夫,整理一下,還真的很快就會忘記。玩回來以後,又在荷蘭境內跑了不少地方,欠的債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提筆。每次寫部落格的難產,其實還是有意義的。你覺得呢?

山上野孩子 於 2013-07-01 20:46:00 回應
好棒的分享 愉悅^_−☆
Sop 於 2013-07-03 06:53:53 回覆
高興你喜歡

Hay 於 2013-07-01 17:45:58 回應
好像有聽說過回教國家小偷是要被剁手的,所以誰要當小偷呀。
Sop 於 2013-07-03 06:53:25 回覆
用石頭打死人或剁掉手的確還在一些非常極端的回教國家裡被執行,不過土耳其法律規定宗教跟政治分立,不得用回教的律法來行法,所以這裡應該沒有這個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