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雅典遊記III 迷你小教堂


很多人以為西方歷史其實就是宗教史。在歐洲旅遊,為求了解當地的習俗文化,教堂自然也就成了旅遊重點。在旅遊途中,我們也總會留點兒時間到教堂去走走。可是這回因為時間有限,在雅典的短短幾天裡,我們只在古城區繞了繞。希臘跟東正教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可是不知怎的?已經來了一天多,在尋訪殘垣斷壁的古蹟途中根本沒看到什麼教堂?為此我們特別跑到「遊客咨詢中心」去打聽。那位解說人員給了我們一張雅典的地圖,指出我們的方位,就讓我們自己去探險了。



可是一個人總是會有走運的時候!:-) 沒想到,次日一早,在往市中心去的路上就發現了這間迷你小教堂。教堂的門大敞,我們就好奇地走了進去。


東正教的組織與羅馬天主教不同。它沒有類似教廷的最高管理機構,而是在各國各區有各自的「教皇」跟「地方最高管理階層」。所以各地的宗教儀式也不盡相同。我曾在荷蘭的博物館裡看過一段有關俄人的禮拜儀式的影片。只見神父/祭司(?)一邊甩著煙爐,嘴上還一邊唸唸有辭;信徒們則一邊唱著,一邊跟著從一個祭檯走到另一個祭檯,從一個隔間走到另一個隔間,好像整個過程裡都沒坐下。與我原先認識的基督教禮拜儀式大不相同,引起了我對東正教的好奇心。

不知是否因教堂太小,這教堂並沒被列在旅客導遊的地圖上。還是後來上網才查出這是 Agia Kyriaki /基里亞基教堂(Agia = 教堂)。但背景不清楚,只知道建這教堂的時候,這裡還是荒涼市郊。



教堂裡沒講台也沒有椅子。牆上的聖像也多已剝落斑殘,使得教堂內顯得更為昏暗。


滿牆的聖徒像,似乎在試著說服我,這裡曾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堂。


天花板上並列了好幾排的聖徒像,現在除了頭上用金屬做的光環還保留著,其他已難分辨軀體的形象了。


閉上眼睛,我假裝自己是也許十幾個世紀以前偶爾經過這裡的遊客,無心的隨便走了進來。看著繪滿了多彩的聖像的牆跟天花板,那感覺會是多麼的震撼啊!

教堂裡還有很多的「Icon」。「Icon」在希臘,蘇俄及東歐等東正教國家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Icon」是畫在木板上的聖像。人們相信「Icon」是上帝藉著畫家的手畫的。畫家在繪圖時,須先祈禱,得到上帝的祝福後,還要禁食才能開始作畫。 畫時,須遵守很嚴格的規定,沒有表現個人藝術的空間。 人們相信這畫是神的力量和恩典的載體。他們敬拜的是畫像裡代表的人而不是畫像本身。



信徒進了教堂後,會走到各個不同的「Icon」前,先在胸前畫十(註一),再彎腰,屈身,將臉貼近「Icon」,親一下。算是對聖人行禮拜。


也許是刻意這麼做的,但我總覺得這些畫像看起來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距離感,沒有一般西洋油畫有時可以見到的生動筆觸。不知跟這些畫都是臨摹的有沒有關係,有些看起來實在有點像印刷品??


正廳的右手邊有一隔間。轉入後,有個不算小的蠟燭爐台。爐台上已經插滿了剛點燃不久的蠟燭。看來到這裡來親近上帝的人非常之多。


狹窄的走道牆上也掛滿了「Icon」。


奇怪的是,這幅由義大利畫家 Caravaggio 在十七世紀初畫的 “The 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註二)竟然也出現在這裡?不用說,這是一幅複製品。但由於它的出現,讓我對其他「Icon」的真實性更加的懷疑。感覺上,是不是複製品,在這裡並不重要!?


 這教堂雖然很小,但進進出出的信徒卻是絡繹不絕。可惜在這主要收入來自遊客的古城裡,會講英文的人實在太有限,網上能找到的資料又微乎其微,我只能猜測這曾是/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小教堂。

今天真是開了眼界了。





註一:
天主教跟東正教都有畫十的習慣。「畫十」的手勢是先把手放在前額,代表「聖父」,再放在胸前,代表「聖子」,再用手點左右兩肩頭,代表「聖靈」,心裡面或者口說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手點額頭),of the Son(手點胸前) and of the Holy Spirit“(手左右點兩肩頭)。只是天主教跟東正教信徒做「畫十」時,捏手指的方式不同,左右各點一次時的方向也正好相反。

註二:
約翰福音裡記載了耶穌升天前,現身在門徒之間的軼事。

20:24   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低土馬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

20:25   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我總不信。』

20:26    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裏,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

20:27   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摸原文作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異國文化相遇 浪花激盪


跟著朋友轉來的 email 裡,分享了一篇「荷蘭皇家招待習近平夫婦國宴(圖集)」的文章。花時間寫了回應後,懷疑是不是也可以貼在這裡?您就把它當作是實情報導,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



==================

Dear All,

提到這跟荷蘭有關的東西,你不能怪我雞婆。。。西蕾西蕾!

可是這種新聞在荷蘭的媒體裡是不可能出現的。所以好奇的上網查看所謂的「荷蘭聯合時報」是什麼報紙。原來這是以前香港移民來的廣東人的「唐人街」,現在已經變成簡體字的「联合时报]了。知道背景後,就比較容易了解內容。在荷蘭,這種新聞不知是皇室的 Privacy 領域,或是根本引不起荷蘭人的興趣,媒體上是看不到的。不過中國人還是比較厲害, 每張照片
看起來都像是在席上的人自己照的!

也藉著這個引頭說說那幾天一般荷蘭人從中國領導人得到的印象跟文化上的差異。

1。 這是習近平攜夫人第一次到歐洲做11天的訪問。荷蘭是個小國,就先到荷蘭來實習。:-) 眾目所矚下,不會說英文的彭麗媛表現得不錯,幾個鐘頭的活動卻毫無倦容!相信鏡頭外會有翻譯隨身,但不知一個有極度國際觀,原來是銀行家的皇后跟一個媒體上稱是[民謠歌手」的第一夫人的談話內容會是那些?

2。 中國大使館
不知是否因看到在廣場上示威抗議的國際人權組織跟西藏人,知道抗議示威是荷蘭公民的權利與自由,不能禁止。所以在習,彭被迎接到王宮的路上,突然有好幾個中國人拿著大屏風急急忙忙的跑到廣場上橫列一排。真的讓荷蘭人看傻眼了。哈哈哈

3。 因為習近平指明要有農業方面的說明會,為了拍馬屁,荷蘭人早就興奮的準備,要將一種特殊的鬱金香,讓彭麗媛以自己的名字為它進行命名儀式。媒體上非常神秘,很不尋常的興奮了好幾天,說是當天會用很特別的儀式來歡迎彭麗媛。這種命名的習慣是花界的傳統。培育了新的品種後,培育者可以將它用自己家人,其所仰慕的,所喜歡的人來為新品種命名。很多影界,政治名人包括美國的幾位第一夫人都曾有過「自己」的鬱金香。可是中國人做事總是非常的謹慎,發現那時幾種以中國人命名過的鬱金香都是民權鬥士(現在網上竟都找不到了???)所以決定以 「Cathay」 來取代「彭麗媛」的名字。不過由優雅大方的彭麗媛主持的命名儀式,不管怎樣都是很上鏡頭的。

4。 可是,知道 Cathay 是古中國的荷蘭人並不多。我朋友問我,Cathay 是個女孩子的名字嗎?聽過 Cathay Airlines 的人不解地問我,為什麼要用 Cathay 來命名?正巧,因為「國泰」跟「Cathay」不像是音譯的結果,我早就很好奇的查過這個「Cathay」 的來源。維基裡有一段 Cathay 從 Khitan「契丹國」經過
數百年演變成「中國」的歷史說明,及在認定khitan/Cathay 就是中國以後,決定放棄 Cathay 這個字的使用的過程。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可惜外國人看不出「Cathay 」有國泰的吉祥意味!

下次再有提到荷蘭的文章時,會不會有人先把我踢出 Receivers 的名單,以保耳根清靜?嘻嘻嘻嘻

祝 好!

XXXXX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惱人的語言史


上回寫 「雅典遊記 II 干希臘屁事」時,提到根據前幾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的調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放棄自己的母言,進而使用共同的世界語。這顯然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趨勢。有些語言學家,為了保留世界語言的多元,試著到世界各地去錄音,收集,翻譯各種不同的語言。有時我會懷疑,這種努力除了可以證明世界上原來有某種語言的存在以外,還會有什麼其他的意義?

可是多元性語言的消失,並非都是人們自願放棄的。西元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征服了今日的瓜地馬拉,傳教士們發現了很多馬雅人的書籍。認為這些書籍所記載的都是迷信跟魔鬼的謊言,就全部予以燒燬。事實上,這些書籍裡記載的是馬雅人八百年的文明。因著文字記錄的消失,馬雅文明也一併從歷史上抹去。現在僅有少數的專家們根據世上僅存的幾本手抄本,嘗試著解開馬雅文字與文明之謎。


在中國本來已經快要消失的滿語,現在不知為何又開始設有滿語班,研究學習滿語。這種努力顯然最多只能留在研讀,解釋古文的階段;不可能成為通用語。

但原本快要消失的希伯來語,卻因為猶太人的重聚,再次的起死回生,成為世界上猶太人的官方語言。原來流離東,中歐猶太人熱愛的意第緒語 Yiddish 反而被打入冷宮,落為民間愛好者流傳的語言。

在荷蘭小小一方的菲士蘭省住有不到65萬的菲士蘭人。他們對自己的語言,文字跟文學歷史感到非常的驕傲。雖然出了省界,這獨有的語言就派不上用場了,住在那裡的孩子在學校卻必修菲士蘭語。

這種現象也發生在蘇格蘭跟愛爾蘭。即使英格蘭人認為這兩種語言僅止於方言,即使蘇格蘭跟愛爾蘭的孩子在學校只是被迫必修自己的語言,即使歐盟也接受這兩種語言都是正式獨立的語言;這兩種語言想成為人們的通用語可能還要接受很多的考驗!也許有一天,蘇格蘭獨立了,蘇格蘭語的地位也會順勢改變,誰知道呢?

當然,不管是口語或文字,每種語言的形成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試驗,考驗跟適應才會慢慢的形成有共識的語言。但是說到語言這種「活」的東西的演變,最吸引我的還是土耳其語。從東南歐到西亞,世界上講土耳其語系的人有七千多萬人。考古學家卻只發現第八世紀尚存的少許古土耳其文字,但這些實際的意義也都已失傳。


Map of the main subgroups of Turkish dialects


人所熟悉的奧圖曼土耳其文字是奧圖曼的祖先在第十世紀皈依回教後,以阿拉伯字母為依據,再借用了很多阿拉伯跟波斯的文字,組合成的書寫文字。雖然阿拉伯 文裏只有三個母音,不足以完全表達土耳其語的需求,但這卻是奧圖曼時期 (約西元 1299–1922)的正式文字語言。 

伊斯蘭的藝術裡,書法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之所以如此的被重視,跟穆斯林的聖經/可蘭經是用阿拉伯文字書寫的有直接的關係。加上國王(蘇丹,Sultan)的偏好,書法藝術曾是回教藝術裡的極鋒,也是土耳其人最引以為傲的藝術表現。


那天在伊斯坦堡的路上閒逛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一間小屋,牆上掛滿了書法藝術。





見其內有人在寫字,就好奇地走了進去。原來是一位老先生正在為一個學生上書法課。他請我們坐下,開始聊了起來。遠看跟中文書法的揮灑有點像的伊斯蘭藝術,使用的材料竟全然不同。







我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位老先生對伊斯蘭書法藝術的喜愛,但最驚訝的卻是他對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Kamel Atatürk 之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話說 1923 年,凱末爾將土耳其的大片土地從眾強敵手中奪回後,建立了政教分離的共和國。為了強化國力,一心要將土耳其現代化。除了制定以西歐國家法律為摹本,宗教不可干涉政治的憲法外,還在政府機關跟學校裡禁止所有公務人員及學生穿宗教服飾,並改善婦女的社會地位。但最有革命性的改革卻是將不能完整達意的奧圖曼土耳其文改成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土耳其文。這種改變附帶的達成了它削弱伊斯蘭及奧圖曼帝國的影響力。

可惜這種強硬施壓下的改變並不能改變人心的本質。近千年深植人心的宗教信仰與生活習慣,並不會因為表面上的禁令而有所改變。但是,以阿拉伯字母寫的土耳其文到以拉丁字母寫的土耳其文,不論是歷史,文化或藝術成就。。。卻面臨了斷代的危險。奧圖曼土耳其文不是世界通用語,現在可能要一個會唸阿拉伯語(字母)的人唸給一個會講土耳其語的人聽,還勉強可以猜得出它的意思。否則,除了專家跟1928年以前出生的老人家外,沒有人還能看得懂!

走在路上,看到建築上,牆上,柱子上舊日的記載時,土耳其人跟我們一樣都是莫宰羊!而舊日的書法藝術,也已經淪為街頭藝術。你只要將你的名字告訴他,他就會幫你寫成姓名卡。留作土耳其之旅的紀念!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大學排行榜的迷思



在荷蘭,世界大學排行榜一向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對不同單位的不同排行,荷蘭人常常只是嗤之以鼻,不以為意。這些年來,似乎人們也習慣了這種排行習慣,只是媒體的注意力還是有限。

其實,在荷蘭的大學並沒好壞之分。只要你能高中(VWO)畢業就可以申請唸任何你想唸的學校。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卻是事實。

前不久,在「荷事生非」網頁上有一篇有關荷蘭大學世界排行的報導,引起了我的注意。為了方便說明,在這裡我就簡單的節錄一段:

。。。最近也有個大學放榜,但是是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HE)。這個不久前剛公布的排名,是 2013~2014 年世界前 300 名大學的評比結果,而比台灣再大一丁點的荷蘭,全國僅有 13 所公立「大學」,則通通榜上有名。

雖然榜上都排出了名次,但若真要比較這 13 所大學誰第一誰第二,其實很難。高等教育素質的整齊,除了教育資源相對於台灣的大學分佈平均之外,更重要的是這 13 所大學各有清晰與獨特性的發展重點領域,荷蘭政府與學界在十多年前除了引進學士與碩士的系統,同時開始進行跨各大學的學科領域調整,讓國內各所大學各有各的強項與著名的項目,一來有助於各校的內部發展,二來也益於推廣高等教育國際化。


有趣的是,荷蘭的媒體並沒有多少興奮的反應。兩個多月以前,上海排行榜出爐以後,網上甚至出現了一個討論荷蘭大學水準的論壇。如果你看這個論壇時,不知道荷蘭大學的世界排名,你一定會以為荷蘭的大學一文不值。在英國跟上海的大學排行榜公佈以後,昨天在荷蘭的人民日報 (Volkskrant) 裡也刊登了兩篇有關的社論。第一篇的作者認為荷蘭應該集中優良學績的學生及研究經費培養建立一或兩座世界頂尖的大學。第二篇則是針對前一篇文章,反對他的論點。認為培養一或兩座頂尖的大學會使荷蘭大學水準趨向貧瘠化。

他以上海排名的例子來說。上海排名的標準是以以下六項加起來的總積分為根據:

1. 諾貝爾獎得主和菲爾茲獎得主的畢業生/學生數;
2. 諾貝爾獎得主和菲爾茲獎得主的教師數;
3. 各學科領域論文被引用次數最高的學者人數;
4. 在國際最權威學術刊物《自然》或《科學》上發表的論文數量;
5. 被國際通用的科學引文索引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論文數量;
6. 全職教師的人均學術表現。

荷蘭諾貝爾獎得主有限,你再怎麼將人才重組,對總積分影響都影響不大。而且這些過去的成績並不能表達今天的水平。再說荷蘭各大學間有很好的合作,這種合作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品質。而這種合作也就是為什麼荷蘭沒有弱或差的大學的主要原因。這正是荷蘭大學跟其他國家不同的地方。將資金集中投資在一兩座頂尖大學,正好會產生反效果,降低整體的優勢。有一兩座頂尖的大學的確可以提高荷蘭大學的聲譽,但以長遠的影響來看,還是提高整體的研究品質對荷蘭比較有益。

有個讀者的回應是:大學主要是「本國人民」的教育和研究機構。這些機構是由全民的稅金來維持。將大學的資金提出使一兩所大學晉級世界前50名,不會是個好主意。這些董事們當然喜歡表現,喜歡顯赫的地位。但總體來說,只會降低荷蘭大學的品質。


當然也有人表示喜歡頂尖的榮譽感,但大部分的反應還是傾向真正荷蘭的淡然精神:

一所大學必須有自信並相信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不是盲目的追求領先某個名單上決定的排行。




:淺談 荷蘭的教育制度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我愛 Schoorl 沙丘 - 石楠篇


身體不適,加上連日陰雨,整日窩在家裡,精神顯得有點萎靡。昨晚跟他提起現在是石楠花開的季節,有機會似乎該出去走走。今天卻鎮日大雨,看來又將是另一個無所事事的一天。午後已經三點多了,他說這大雨從西南往東北高空掠過荷蘭北部,最先停雨的地方應該是西邊沿岸,讓我們往東開往Schoorl,碰碰運氣。就這麼的,我們不需事先計劃就啓程去赴三月時訂的約了!


最左邊大頭針的地方就是 Schoorl.

石楠 Heather 是一種矮灌木。西歐,英國跟愛爾蘭沿岸的海洋氣候,配上貧瘠的沙質土壤最是適合石楠的生長。在內陸的石楠生長區通常需要人為的特別維持與保護。從前荷蘭境內約有 20% 的土地是用來種植石楠的。因為石楠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低,可以在貧瘠的砂土上生長,再在其間牧養羊群。其真正的目的卻只是羊糞!白天的羊糞留在石楠種植區,晚間在槽裡的羊糞則留在那兒。每隔一段時間鋪上一層鏟下的長有石楠根的土層作堆肥。日後可以用來當肥料洒在耕地上。到了十九世紀末,合成肥料的發明取代了種植石楠的必要性,加上土地被多般的開發利用,今天在荷蘭只剩 1% 的土地還種有俱歷史意義的石楠。

從我家到 Schoorl 車程約三刻鐘。一路上暴雨急下,眼前儘是重重烏雲。我們故作鎮定的互相安慰:大不了,到了那兒就躲在窗後,品著咖啡,欣賞雨景。不管怎樣,也算是出來兜過風了。誰知,老天特別照顧我們。人到時雨也停了。

這回兒,我們是從『爬坡沙丘』 Klimduin / Climb Dune 走進 Schoorl 的沙丘園區。

這是一個高 51 公尺的沙丘爬坡。仔細看,就可以發現其實兩旁的樹林就是長在如此貧瘠的沙上。由於紮根與落葉的積肥,使得原來的石楠消失,僅剩高大的樹林了。

這裡平日擠滿了玩沙堆的孩子。這幾天天氣不好,顯得清靜得多

 


們一口氣走了上去。回頭一看,沙丘腳下的房舍似乎已經遠去。

 


凡事總有正反兩面。天氣雖不理想,沙丘園區裡卻有不可多得的寧靜。

 


還記得第一次在法國見到這種松林時心裡的激動,現在已經見慣不怪了。但美則美矣,沒有懷疑的餘地。

 


不經心地走著,猛一抬頭,眼前一片粉紅石楠驚動了我的心。

 


隨著沙丘高低起伏的韻律,眼前景色的變化,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就此邀請您自己慢慢地欣賞。。。。。









































回到起點,看看手機上 “Run Keeper” 的記錄:短短六公里的路,因為照相的耽擱,一共竟走了 100 分鐘!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Schermer 風車博物館導遊


陪友人參觀了荷蘭西北部 Schermer 的風車,想起古早以前曾為這風車博物館翻過一些解說文字。現在就加貼點圖片一併“存檔”在這裡罷!


=========

很多人可能只聽說過或在圖上看過荷蘭的風車,而不了解荷蘭的風車在四個世紀以前是專門為了解決低窪地的問題而被發明建造的。所以它原來其實只是用來將水從低窪地排往高處用的水風車。

到荷蘭來的遊客一般都會選擇到鹿特丹以東的”小孩堤防"Kinderdijk 看風車。那十幾座連在一起的風車,跟在運河水道裡的倒影實在迷人。可是,在荷蘭西北部的 Schermer 其實也有一個很值得看的”斯黑爾摩爾” Schermer 風車區。

斯黑爾摩爾Schermer 原來是一個4760公頃大, 4公尺深的大湖。



16世紀末期,環湖地區的水患日益嚴重。有了以前陸續汲亁湖水的經驗,荷蘭人開始考慮要將斯黑爾摩爾湖水抽乾作為農地使用。經過三年多的籌劃,終於在1634 年正式開工。

本來汲亁湖水的做法是在湖的外圍挖一圈環湖渠道,再用水風車將水抽入渠中,繼而打入外海。可是這裡的湖水很深,所以他們就按照水位的高低,挖了高低不同的幾圈環湖渠道,將水由低處漸漸的往高處汲抽。

 


因為這些風車是建在沼澤地之上,為了避免風車陷入鬆軟的地層裡,風車的建造選用木質骨架取其質輕,再在其上覆蓋蘆莖。它的風車車冠及十字風翼都可以從風車裡面控制轉動,調整迎風方位。


十字風翼長達24.5公尺。近距離看,實在非常可觀。



這水風車在風力強達七級時, 每分鐘可汲水60-70立方公尺。 




風力弱的時候, 風車主人就要把翼帆也綁在葉翼上, 以充分利用風力。因隨著風力跟風向的改變,風車主人日夜都要待命,所以他們一家人就住在風車裡面。1925年以後,因風車師傅的薪水漲得太高,人們決定建造四座電風車予以取代。自此這群風車組便一一的被解體了。現在僅存的11座水風車是由義工組成的水風車基金會負責管理。其中在 Schermerhorn 的風車就是今天的水風車博物館.

光看荷蘭地圖令人難以想像,以前荷蘭的西部除了一些沙丘帶外,都低於海平面1 到4.5 公尺。在那沒有柴油或電力汲水機的年代裡,人們只能在海水退潮的時候配合適合的風向,才能讓水通過水閘排入大海裡。要保持兩腳乾燥是非常困難的事。儘管如此,世紀以來,荷蘭人靠著不斷的努力與研究,不但海水不再氾濫襲入,湖泊也一一的變成人造地了。今天能藉著數千不同水位的溝渠,水道和運河的複雜的排水系統, 將多餘的水排出以保持荷蘭數以百計人造低地的乾涸,除了需要高度的設計才能及密切的合作外,每年還要耗資數百萬歐元。這是荷蘭人的驕傲也是荷蘭人換取基本生存權的代價。

Why Don't I Criticize Israel? 讀後感


不久前,好友 L 要我對美國猶太哲學家 SamHarris 的一篇論言說點讀(聽)後感。 

Why Don’t I Criticize Israel? : : Sam Harris

 
回應完了,想到應該可以 “保存” 在這裡,備日後參考



================

L
in,

上次你問我對美國猶太哲學家 Sam Harris 那篇論言的讀(聽)後感。雖然我一直想好好的回答你這個問題,卻總是被雜事打斷,不能靜下來思考;也因此被迫聽了好幾遍 Sam Harris 的強詞奪理,不分皂白的辯詞。結果越聽越生氣!我不但氣他的偏激,還氣他身為著名的哲學家,對事物的定義與邏輯如此的不嚴謹!!不斷的刻意模糊以色列跟巴勒斯坦及猶太人跟回教徒的差異,根本只能說是狡猾!他說比起一千五百萬的猶太人,世界上有百倍以上的回教徒總數,似乎按比例來說,他批評回教徒的次數理應多於猶太人,好像是如果要公平的話,根本沒有數說以色列的機會!他還批評猶太聖經Torah (同基督教舊約裡的)裡的利未記,民數記與申命記比可蘭經還病態,還沒有理性,而大多數的以色列人也都不認可!好像是說你們這些基督教徒信的東西早就被我們給唾棄了!不知道以色列75%的猶太教信徒(According to the World Factbook of CIA) 信的都是些什麼? 雖然我個人認為各種背景不同族群的以色列猶太人確實有種有點像是一種 Sect 或 Cult 的共同 “信仰”!

不能說得太仔細,否則會說不完!對這種不講理的人實在讓人氣短!

他說: However, if we ask why the Jews wouldn’t move to British Columbia if offered a home there, we can see the role that religion still plays in their thinking.
這讓我想起, 在一個偶爾的場合。我們幾個素不相識的人隨便聊了起來。有個伴著一個荷蘭人一起來的女生說他自己是猶太人,但對很多猶太人的做法很不以為然,平日跟其他的猶太人也都保持一定的距離。她讓我們看她女兒的相片,我不經意的說了一句:”因為你是猶太人,所以她也是猶太人。“ (猶太人的資格是隨著母親繼承而來的,與父親是否是猶太人無關。)她才說:“雖然如此,我還是覺得猶太人有種跟其他民族不一樣的地方,所以為孩子 ”安排“ 了純正猶太基因!

雖然這次的連日轟炸是以色列先開始的,他的說辭竟是:以色列為了保護自己而投彈,但巴勒斯坦人住得這麼擠,死了一千六百多人本來就是難以避免的。。。。。似乎那是理所當然的!本來我看一句腦子裡就反一句,可是還是不寫算了,要不然沒啥兒重點也說不完。而他本來在談巴勒斯坦的,說著說著變成一般性的穆斯林,再說兩句更進一步的變成 ISIS 的猛發亂箭!混淆讀者的思緒!

歷史上,穆斯林王國對境內包括基督教跟猶太教的異族只有多徵特別稅的規定,從沒有像第一世紀羅馬帝國的驅逐猶太人或第十五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國王的強迫改信基督宗教否則予以殘殺或第二十世紀希特勒 Holocaust 的乾脆滅族的歷史。相反的,還曾有個摩洛哥國王為了保護猶太民族不受回教徒本民的迫害,讓猶太人遷居皇宮附近!二次大戰後,在西方人對猶太人的愧疚下,經過聯合國准許猶太人移民英國殖民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結果,這些猶太人將大多數的巴勒斯坦原住民驅逐出自己的家園,繼而以聯合國規定的以色列國的地形太窄難以自衛為由,再拿出猶太聖經,所有基督宗教都認識的舊約聖經來,明文指明巴勒斯坦是上帝賜給以色列子民的土地為由,不斷擴建與佔領巴勒斯坦難民暫時的家鄉,還橫七竪八的建了很多八米高的隔離高牆。。。而西方人士竟也能不聞不問多年。911後,小布希還將美國人跟以色列人綁在一起,猶太教跟基督宗教說成同源宗教。。。如果我是巴勒斯坦人,如果我一來到人世就不斷的在以色列人的控制跟侮辱之下過日子,如果每隔幾年就要躲以色列的炸彈,如果我沒能說服以色列控制檢查關卡的年輕男女,我就一輩子也別想到別的地方走動,如果。。。我不知道我在歹活跟跟以色列人拼個你死我活間會做什麼決定?

在這種生活環境下,巴勒斯坦人的Median age 只有 19歲(也就是說比19歲年輕的人口跟比19歲年長的人口一樣多;做個比較:台灣是 39歲,也就是說比起台灣人,巴勒斯坦人多短命)巴勒斯坦人被迫在這種百般受辱的人間地獄裡生活,他這段論證最後的結論竟是滿含諷刺與侮辱的: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 and the lives of our children, we are going to be confronted by people who don’t want to live peacefully in a secular, pluralistic world, because they are desperate to get to Paradise, and they are willing to destroy the very possibility of human happiness along the way. 看到 Twitter  裡讀者的回應,我真的傻眼了!很多人根本分不清什麼是巴勒斯坦,穆斯林,Al-Qaeda,ISIS或Hamas。根本不認識巴勒斯坦或以色列的歷史背景!這麼有名的人怎麼會錯!巴勒斯坦人擺明就是世界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