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世界城市的今與昔
隨興的從書架上拿了一本孩子小時看的書,翻了兩頁不禁撲哧的笑了起來。什麼歷史傳承,什麼大國小國,一時好像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這本叫「世界城市的今與昔」的書是用淺顯的文字向兒童介紹世界各地的城市文化。跟小孩兒談世界文明,插圖自然比文字重要得多。所以在此我也轉貼兩張相片來說明一下,為甚麼我會這麼 Cynisch 的笑起來。(Cynicism 的中文翻譯是: 犬儒主義。 嗯?什麼是犬儒主義??看沒有哪!「哪」發音 「nei」!!!呃!呵呵!)
這是三千五百年前左右的埃及。有用花崗岩石塊建的王宮跟廟宇。有法老有祭司並有祭神的儀式。有書寫文字,有雕塑,有壁畫。從壁畫裝飾可以看出人們穿著涼鞋,市場上有魚跟餅的交易。屋裡有床,有桌椅,有玻璃器皿,還有陶器。
這是兩千四百五十年前左右的雅典。城市中心巨岩建有專為祭祀各個希臘古神的廟宇。還有兩個大小不一的露天圓形劇院。除了祭神儀式外,還有為世界文學,戲劇留下典範的劇場表演。山腳下是「住宅區」。這裏的民主論壇廣場上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在這裡跟平民閒聊,雄辯天文哲理,天下大事。有熱鬧的市集活動,還有定期舉辦的詩歌比賽跟體能競技。是世界現代文明之始。
這是兩千年前的羅馬。雖然三千年前這裡就有人類文化遺跡可尋,到了兩千年前羅馬的勢力已經遠及英、蘇格蘭,亞洲跟非洲了。條條大路通羅馬成了世人皆知,無可爭議的事實!羅馬城裏有規劃的建滿了廟宇,王宮,市場,公共浴場。有從山裡引水入城供全民用水的水道,有競技場還有賽馬跑道。。。人們住在有家具,掛畫,雕像藝術品的豪華民宅。
這是一千年前維京人在丹麥沿海的一個聚落(Haithabu / Hedeby)。維京人 / Viking 的原意其實就是海盜!他們雖然以殘酷無情的海上強盜著稱,但也打漁獵獸,交易商品跟奴隸。所造的船隻輕快實用,但房子卻只是以泥巴跟木條造成。家具也特別的簡單,坐的是木製椅子,臥的是舖了床單的茅草堆床墊。
他們乘著船一路打到蘇俄,君士坦丁堡(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堡)跟中東。他們用奴隸,海象牙,琥珀,食鹽,皮毛跟武器來換取絲織品,調味料。玻璃,陶器跟首飾。
今天,三千六百年,兩千四百五十年,兩千年,一千年以後,那讓人滿懷敬意,充滿訝異法老世代的尼羅河流域的古文明,如今剩下的似乎只有那已經被掏空的金字塔還可以吸引一些遊客!
民主發源地希臘的雄辯家,哲學家們本來就只是整天動嘴不動手,不需加入生產隊伍的清高學者。今天仍然無法或無能有效的計畫改善經濟,只能伸手等待歐盟的援助。
曾經雄霸歐、亞、非三大洲的羅馬大帝國,昔日雄風也早已不再。除了經濟不振外,黑手黨也仍然控制地方行政與經濟。無法解決的龐大銀行呆帳將讓歐盟的韌性再次受到挑戰。
而當年住泥巴房子的強盜維京人卻成了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了。他們住在政府最清廉,民生經濟最好的北歐丹麥,瑞典,南挪威,冰島等諸小國。
隨便亂翻書的結果又是一夜未眠!真是自作孽啊!!!:-)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愛人如己
以前有個荷蘭同事,為了勸我信教經常用地獄裡的煉火來嚇唬我。一個我不認為會存在的東西自然威脅不了我。後來我們談到「愛人」這個觀念時,他堅持的相信,如果沒有上帝,如果不經過上帝,人類將沒有「愛」的能力,也不可能愛人。所有世上的愛都源自上帝!我終於失去跟這種人漫談討論的興趣了,但心裡還是一直納悶著:難道宗教的力量真的如此之大,大到可以讓人相信這些「無稽之談」?
後來我發現不管是談到荷蘭社會上對弱者的照顧或是辯論如何接應去年開始的難民潮時,荷蘭媒體上都會不斷地提到:「Naastenliefde」這個字。好奇如我不打破沙鍋,吹毛求疵的查出這個字的真義,心裡還真是不舒服!卻驚訝的發現這個字還真的源自聖經舊約裡的「利未記」第19章18節!以下是直接抄自中,英,荷聖經裡的經節。
中文: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
英文:
‘Do not seek revenge or bear a grudge against anyone among your people, but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 I am the Lord.
這裡說的 “Neighbor” 似乎應該有超過鄰居狹義的意思?
荷文:
Gij zult niet wreken, noch toorn behouden tegen de kinderen uws volks; maar gij zult uw naaste liefhebben als uzelven; Ik ben de HEERE!
荷文翻成中文實際上就是「愛人如己」。
Naastenliefde(註一)
荷翻中:Naastenliefde 是對人的愛。關心別人,不管他們是什麼樣的人都有分擔保障他們幸福的責任。
*就是關愛所有的人,既簡單又直接。
Charity (註二)
英翻中:慈善是直接或通過一個慈善信託或機關將金錢,物品或時間給予不幸的人。救濟或施捨的慈善行為被視為一種宗教的規範或義務。
*「愛心」是發自內心的愛,「Charity」卻像是一種行為。兩者之間是不是有微妙的差異?
慈善 (直接抄錄自維基)
慈善是一種善良意願的社會活動,關係「施予者」和「受施者」。在社會上,不問物質回報地,給予有需要的社群幫助、贊助等。 慈善是促進人類福利進步的利他關懷,通常透過捐贈金錢、資產或活動,由教育或醫療機構捐贈予有需求的人,或公益協助其他社會需求。[1]
《禮記·檀弓》記載有「嗟來之食」的典故,黔敖所主持的就是一種慈善事業。清康熙朝江蘇巡撫張伯行倡導「擔粥法」[2]。李光地設置粥廠煮粥散給饑民吃。[3]陸世儀在《勸施米湯約》文中提出施米湯法,就是家裡做飯時,多放點水,把米湯舀出來,再放點雜糧,施捨給沒有飯吃的人[4]。光緒中九年(1883)水災,順天府尹周家楣奏准在各鄉鎮及京城六門外設立粥廠。
* 唉!唉!唉!這個「慈善」似乎還真離不開「嗟來之食」的陰影!!!:-):-):-)
註一
維基裡,荷文原文:
Naastenliefde is de liefde voor de medemens.
Het omkijken naar andere mensen en zich medeverantwoordelijk voelen voor het welzijn van zijn medemens, ongeacht de specifieke kenmerken van die personen, zijn blijken van naastenliefde.
註二
維基裡,英文原文:
Charitable giving is the act of giving money, goods or time to the unfortunate, either directly or by means of a charitable trust or other worthy cause. Charitable giving as a religious act or duty is referred to as almsgiving or alms.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難民與良知
前我曾在德國總理 Merkel 跨年除夕針對難民潮帶來的挑戰的演講裡說了一句:「真正的挑戰還是社會融合!」
我當時想到的只是有很多外來移民因為社會背景的關係,沒有上學或在外工作的經驗,入了荷蘭籍後,經常會成為社會的負擔。有時甚至會因他們的適應不良或在日常生活上受到歧視或不平待遇,進而造成社會的不安。像這次在巴黎發生的槍殺案 的犯案人就是摩洛哥移民的後代。
沒想到就在萬眾慶祝跨年之際,在科隆的教堂廣場和其他幾個德國城市裡就發生了難民群體性侵德國婦女的事故!我真是傻眼了!雖說,早就知文化差異將帶來很多 社會融合上的問題,可是誰能想到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馬上發生了這種前所未聞,讓人不知所措的根本文化差異帶來的社會摩擦。
記得不久前,在印度連續有女孩子遭到殘酷的性侵甚至致死。在那保守的社會裡,“男人說”:根據傳統,女人為了尊重丈夫跟夫家,結婚過門後,就要門窗緊閉, 出門時頭部也要全部包起來,再也不准露面。為的只是不讓其他男人看到自己的女人!家裡有了女人的男人因為從來沒有跟女性交往的經驗更不知尊重女人,家暴是常事。沒女人的男人為了發洩,似乎也只有性侵一途。
話說很多回教國家裡,雖然有些地方或人民透過旅居國外的親戚或工作關係對西方文化有所認識,但大部分的人還是對女人毫不尊重,瞧不起女人似乎也是男子大丈
夫應有的態度!數年前,即使在荷蘭,也曾有個女部長到一清真寺訪問時,被拒握手的事件發生。此時尊重異族文化變成了贊成或通融某些回教徒對女人的歧視!
這次在科隆發生的事情,讓我的倫理價值觀受到很大的考驗!我至今還不知道該怎麼想!!!有時我會想至少歐盟暫時應該關上大門,先讓已經進來的難民了解適應西方文化後,再考慮重新開放接納難民。可是,中東正值歷史上的大亂局,有城市被鎖,人民因飢荒而病或死;有人冒著生命危險逃出戰火跟無情大海的澎湃浪潮,你又如何能束手不管呢?歐盟對目前各成員國的接受或拒絕難民的態度已經爭論個不休,沒幾個月,天氣轉暖後,另一難民潮又會再起,屆時有哪個國家還敢敞開大門接納那些走投無路的難民呢?
這次在科隆發生的事情,讓我的倫理價值觀受到很大的考驗!我至今還不知道該怎麼想!!!有時我會想至少歐盟暫時應該關上大門,先讓已經進來的難民了解適應西方文化後,再考慮重新開放接納難民。可是,中東正值歷史上的大亂局,有城市被鎖,人民因飢荒而病或死;有人冒著生命危險逃出戰火跟無情大海的澎湃浪潮,你又如何能束手不管呢?歐盟對目前各成員國的接受或拒絕難民的態度已經爭論個不休,沒幾個月,天氣轉暖後,另一難民潮又會再起,屆時有哪個國家還敢敞開大門接納那些走投無路的難民呢?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邏輯」這碼子事
臉書留不住文章,寫了半天,隨著時間就不容易找回來了。有時難免覺得可惜,下面這段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從臉書轉貼過來,算是存稿。
========================
會將英文裡的 'Logic" 翻成「邏輯」,不言而喻,在中國人傳統的思想裡沒有所謂「邏輯」這碼子事!不小心點了聯合報的新聞,發現有些新聞的邏輯實在看不大懂?舉個例子來說:
1。 「國民黨團批評,蔡英文的說法根本是轉移焦點,支持陸生納健保,卻要把外籍生也納入。但現行外籍生自付六成,政府負擔四成的作法已經行之20多年,有必要為了陸生把外籍生當成肉票?」
2。「台積電選在2016年總統大選前,赴大陸投資12吋晶圓廠,排除未來政治不確定因素干擾,且以先進16奈米直接切入中國市場,後發先至防堵競爭對手搶單,除了經營策略考量外,面對紫光集團等紅潮來襲,台積電轉守為攻,將帶領供應鏈以「母雞帶小雞」策略反攻對岸,領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對抗紅潮,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幫助更勝登陸意義。」
看不懂新聞裡的選字跟邏輯,不知我是不是唯一有這種感覺的人?
==========================
以下是綜合了事後在留言欄裡跟朋友討論時留的回應:
1.陸生健保問題
網上吵來吵去的意見很多,但要看出點門道來還真不容易。有個朋友回應:「據最近新聞了解, 外籍來台學生 foreign students 除了大陸籍外... 都可以加入台灣健保、國民黨力推一視同仁、但在立法院一直被民進黨否決大陸學生加入台灣健保權利及福利...」。這顯然是媒體造成的一般印象。
不知對不對,但我個人對陸生健保議題的認識如下:
全民健保應該是一種收支平衡的全民互助系統。也就是說健康的時候/人付出讓需要醫療的人能安心的接受治療。 每個人都有需要的時候,互相保證這種需求,原則上是非常完美的。但今日台灣的醫療制度是須不斷的從全民稅金補助的情況下存在。這本身也無可厚非,多少有點像是有錢人負擔多一點的機制。這造成 健保的支出=健保費+稅金,算是一種社會福利。所以才會有不繳稅的人是不是也可以享受這種福利的討論。
就外籍生跟僑生來說,他們所需繳的健保費不知為何一直只有一般人的60%。自從有了陸生,國民黨便一直希望陸生也按外籍生的優待享受40%的優惠,但民進黨則希望修正為全額自付,因國民黨的反對所以一直未能定案。如今蔡英文再次提出贊成陸生納入健保,但不但陸生的健保要全額自付,外籍生跟僑生也應一起改成全額自付,但這又遭到國民黨的反對。。。。報上的描述是「為了陸生把外籍生當成肉票」!!
我個人覺得蔡英文的想法還很合邏輯,如果國民黨不贊成,也應該拿出能說服老百姓的理由來。可是現在經過媒體片面的傳播(propaganda),好像是民進黨老是在作梗。我卻相信很多國民黨的支持者也不清楚此議題的來龍去脈!
2.台積電搬家
根據「風傳媒」: 「大陸為提升半導體產業技術,多年來積極拉攏臺積電赴陸投資,不斷以提供土地、租稅、融資等優惠措施誘拉,甚至不惜以採購政策對臺積電施壓,暗示大陸未來將 只採用當地設廠製造之產品,若不在陸投資、製造,將喪失大陸客戶等以政逼商做法,以政逼商作法壓迫臺積電同意赴陸。 又說:(台灣)依「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禁止類製造業產品項目」法規,。。。修正後讓大廠可以獨資方式設立12吋晶圓廠,並施以總量管制(以3座 限),且規定廠商赴陸設廠之製程技術須落後在臺製程技術一個世代以上等,以有效來保障半導體最先進製程技術仍保留在臺灣,且不會因為赴陸投資影響臺灣員工益。」
現在明明是中國主動以利相誘,以恐相逼,慫恿台積電母雞帶小雞的方式將台灣掏空,卻報導成:「台積電選在2016年總統大選前。。。排除未來政治不確定因素干擾。。。」好像台積電是被迫反守為攻,帶領供應鏈以「母雞帶小雞」策略,將最高科技包括所有的供應鏈全部搬到中國, 看來民進黨還沒執政,國家已經被放棄了!
台灣員工的權益是用什麼方式受到保障?還是台灣員工一起搬到南京?明明是台灣高科技工業危機卻說得像是又打了一場勝仗!這是什麼邏輯? 還是我應該懷疑又有哪些人受惠了呢?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專家身後的評論家
幾次匆匆進出機場,看到牆上長幅的「桃園國際機場賦」總會驚訝機場負責室內設計單位的選擇。中國詩詞書畫雖然意境可以很高,但國際機場裡的外國朋友就不一定會欣賞。幾幅國畫,幾個藝術性的大字也許也還好,但詩詞書法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有用來填滿牆壁空間的功能,根本就不可能欣賞。而對一般旅途中的國人來說,可能也缺乏佇足細賞的心情。
前兩天接到朋友轉來的作家張大春在臉書上對這「桃機賦」的批評文字,看得我一愣一愣的,不知道文學創作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批評!
我不懂文學,更不知道「賦」是什麼文體。上網查了半天,只知道它是「非詩非文,而其內含,卻又有詩有文。。。」(連線一 ,連線二 ) 它的文體隨著時代的轉變,好像也有一些不同。我是個不太守規矩的人,一直覺得中文的文法可隨意而不拘謹。只要看得懂,名詞當動詞用或反之都不傷大雅。
不過這麼長的文字,又非以口語行文,如果沒有標點符號,又不予分段,唸起來難免吃力。於是有有心人主動的將全文分段列出以便一般讀者的閱讀。好玩的是,馬上又有別人上來糾正,重分段落,如下所列:
轟轟巨無霸之客機/頻頻飛降而來回
青空出入境/長日人擁接踵
窗臺前則見踽踽長龍
↓
轟轟巨無霸之客機/頻頻飛降而來回青空
出入境長日人擁接踵/窗臺前則見踽踽長龍
畫苑之陶冶文采兮/順便遊藝依仁吟趣而
倘佯一日可窮數萬里/瞬息扶搖而翺翔天蒼
↓
畫苑之陶冶文采兮/順便遊藝依仁吟趣而倘佯
一日可窮數萬里/瞬息扶搖而翺翔天蒼
這似乎可以證明不管怎樣,原文的表達方式多少是有爭議性的!不過最讓我吃驚的是張大春的粉絲。這之前他們對「桃機賦」可能從沒發生過興趣,也可能沒有什麼意見,此時躲在張大春的背後,對原作者做出的刻薄粗魯無禮的批評。害我忍不住也加入回應的行列:
我最怕專家。專家一開口,是褒是諷,跟屁蟲總是一大堆!專家叫好,馬上成名;專家喊打,每個人都拾起棍子一起追打!真是太可怕了!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看雲發呆
荷蘭無山無丘地平水多。傳統的風景油畫裡常是三分之一的陸或水,三分之二的雲彩。因地處高緯度的地方,斜陽總是特別斜,月亮也會在大白天升起。最讓人著迷的卻是那多采多姿多變化的彩雲。
敝帚自珍,除了將過去這幾年照的雲的相片貼上外,為了方便,我還把它們裝進 Youtube 的一個連線裡。 希望您也喜歡。
不知這些相片會不會讓您想起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田園」?
枯草與雲彩共舞
詭譎雲層翻騰而出!
海市蜃樓
風平浪靜雲也閒
港口的旗桿陣
看海的日子
烈日餘暉
下午四點掛在天上的月亮!
東方來的三位博士,看到這斜陽會不會想到伯利恆?
這是飛機的 Fart 組成的抽象畫!
湖中戲水看斜陽!
彤雲密佈,大雪臨頭!真的嗎?現在才是八月份欸!
目瞪口呆!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秋風拂面好逍遙
久居水鄉,偶爾還是會懷念荷蘭中部費呂沃國家公園 Veluwe 的密林。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裡,秋色繽紛的樹林景象讓我們心動。
這天我們騎著腳踏車,經過寬敞的,業已褪色的石楠原野,穿過五彩繽紛的叢林小徑,輾過悉悉索索的乾枯落葉,讓秋日斜陽下的微風拂面而過。好不逍遙,好不寫意!!What a wonderful world! (附註)
在五十幾公里的路上,看著不斷飄零的金葉,紅葉,腦子裡一直泛著 Eric Clapton 唱的 "The Falling Leaves"。希望能不斷的回味並與您分享這段美好的經驗,我嘗試著將相片做成 Youtube 的短片。但不知如何配樂,但這音樂又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還是借用他的 影片,請您先點開這連線,再點看我的 Youtube 的紀錄片。如果能放大成全銀幕就更好。希望您會喜歡它。
費呂沃之秋
附註: What a Wonderful World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