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0日 星期六

祝您新年快樂


年終回顧.應是豐收感恩之際,但是………


眼睛雷射手術失敗後,我一直在掙扎,在考慮如何利用我的”剩餘價值”.在不愁吃穿的狀況下,失業實在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可是失去生活的重心卻教人難耐.


因中國經濟的起飛,全球一陣中國熱,在瞎子的國度裡,單眼為王.想想教紅番中文應是可行之道,至少在家裡將電腦的字體放大,慢慢的準備教材,該考不倒我.今年四月趕上了僑務委員會和文化大學合辦的中文師資培訓班,教中文的慾望被燒得火熱.可惜後來發現中國在荷蘭熱不起來,教中文的夢未能成真,只是收集教學資料跟方法的習慣並沒因此而終止.培訓班裡熱心的同學常常寄些經驗談和可當材料用的檔案,也持續的被分類收集了起來,似乎在作永久的備戰.


那時忙著”培養”自己教中文的能力,忙得不可開交.七月時卻"不巧”有個訪遊印度的機會,想想年初已經去過古巴,心裡實在有點遲疑是否應放棄此機會,終於還是熬不過此誘惑,不顧一切的拖了個手提箱就到機場去報到了.結果不但”玩掉”兩個多禮拜的時間,後來還花了我一個多月的時間”學習”印度,除了在Sigma 網頁裡(http://www.sigmagroup.idv.tw/) 發表了一系列的印度見聞外,還將途中的塗鴉日記重新打字成檔,並收集整理了許多其他的資料.也還算是有點成就感.只是忙完印度後,又被迫開始了我無事忙的日子了,心裡總覺得不太踏實.


既然中文教不成,又不能天天出國旅遊,就退一步,開始動建立部落格的腦筋,萌動期我慢慢的思考和籌畫自己對這部落格期望的風格跟內容,也慢慢的在收集資料.在電腦裡”Weblog”的檔名下,漸漸的列了不少的主題,平日有事沒事就收集點資料,圈點重點,偶爾也寫點短短的心得,一併存入.幾時有個引子, 就拿出來借題發揮一下.發表在此部落格下.天生夜貓子的我,現在更是夜夜挑燈,逍遙在自己的世界裡.真是快樂如神仙.


然而,從此文起頭的”但是”,您一定已預感到滿天密佈的烏雲了. 沒錯! 我的”知天命”受到了嚴重的考驗.我儲滿資料的硬碟燒了.不能回魂的燒了!半年前我的Better Half買了一個extern hard-disc想將我們家電腦’s的back-up自動化.可惜平日太忙了,計畫一拖再拖,剛準備聖誕節期間,完成此一”工程”,就在聖誕夜發生了此一不幸.我最後的back-up是六月初我們理想的back-up自動化工程之始作的! 硬碟燒了,我過去這半年的耕耘所得與我專注的自我陶醉之情均化為烏有,我實在很想泰然處之,實在很想讓您知道我的修養有多讓人羨慕,可是我坐在電腦前已經好幾天了, 成天只是摸東摸西,就是不知道我的損失該如何彌補回來.唉!這是文明的悲劇啊!燒掉的豈只是一只硬碟!燒掉的是我的圖書館哪!!!


嗚! 嗚! 嗚!....祝您...嗚! 嗚!....新年快樂!





This is how I feel! 






烏龍茶於2010/01/05 18:08 回應
~~~~至少你還曾經擁有~~~~
我連你燒掉的是啥玩意兒都搞不清楚勒~~~
根本沒的燒'~~
不曾擁有~~所以未曾失去~~~豈不是更慘~~~?
 

Sop於2010/01/05 18:13回覆
說風涼話還真不費力!!!!!
















2006年12月25日 星期一

Season's Greeting


每次聽他說他公司裡的事時, 總是覺得怪怪的. 一個種子技術公司裡, 怎麼可能有這麼多人原來做的工作跟農業一點關係都沒有? 像那個常常出點子, 對公司頗有貢獻的那位, 原來就是油漆工! 職上進修在荷蘭雖然常是雇主為了吸引雇員提供的優惠條件, 但是他們公司的研究, 學習經費似乎也特別神聖. 個人發揮的空間特別大, 對個人的自我發揮甚至像是一種要求. 更奇怪的是, 偶爾聽說有人生病或受傷, 甚至家裡發生事故, 壓力太大, 一時不能專心工作…等, 好像都可以得到公司的完全諒解和接受, 一點也不給他們壓力, 反而百般的提供協助. 即使如此, 公司的業績成長似乎一點也不受影響, 是一個非常健全有活力的公司.

我偶爾也參加他們公司的各種慶典, 總覺得他們同事間相處得非常的融洽, 氣氛非常的輕鬆. 他們身材壯碩, 禿頭的大老闆為人也很親切, 可愛. 酒會裡他的致詞往往很特別. 非但不提公司業務要怎麼發展, 反而非常 sentimental 的大談對社會弱者應有的關懷, 種族間不應有的互相歧視…等等. 前幾天的公司年底酒會裡, 他放了一段PPT 的影片, 以饗大眾. 我看了也跟著sentimental 起來, 特將它翻成中文,在這佳節之際, 就藉著它, 祝您 新年快樂!







 














2006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消人氣勢的心理治療法


快要病死的阿珍一聽說小馬哥也因特支費惹禍上身,頓然精神大作,病也好了一半. 想想這其實也蠻有道理的. 一連說了好幾天荷蘭的好話,徒長他人之氣焰.這回就說點不一樣的來平衡一下.

話說那天坐在會客室等著接跳芭蕾舞的女兒回家.對面坐著兩位白種荷蘭太太毫無顧忌的大聲聊天”給我聽”: ….現在荷蘭有很多經濟難民…..”,我本來不想理他們,裝著沒聽見,其中的一位突然衝著我問: “你是怎麼到荷蘭來的?” “坐飛機來的.”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你怎麼能到荷蘭來?” 

”哦! 我先生是荷蘭人.”

“難道你在你自己的國家裡找不到好男人?” 

我嘴巴比頭腦快的說:”不是, 是他在荷蘭找不到好女人!”

帶著孩子到仿造從前殖民期的越洋帆船的船塢去參觀,服務員指著堆滿牆角的茴香,八角等調味香料,滿臉得意的大聲介紹著:這是荷蘭黃金時期的貿易船從東亞帶回的財富….,走著,走著,看到展示台上的一艘模型船, 我又來不及堵住我這張爛嘴巴,轉向孩子們,不假思索的大聲說:”看! 這就是荷蘭的皇家海盜船的模型!”

(: 以後再去時,沒再聽誰說什麼黃金時期了…嗯,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

如果有人一直跟你談"從前
.....", 不用問, 你就知道他年紀大了.好罷! 既然天機早已洩露,再來一次也無倣. 從前曾經有一次….電視節目主持人訪問來自各國移民時,問到一位失去小指頭的男士: "你那指頭怎麼了?" 他回答說: "我剛來荷蘭的時候,到人家家裡作客,主人拿著餅乾盒,走過每人的眼前,讓我們拿餅乾吃, 我也伸手去拿, 誰知我那時對荷蘭人的習慣還不太了解, 動作太慢,主人"砰!的一下就把餅乾盒給蓋上,收起來了.小指頭因此就給夾斷了!

在英國跟荷蘭互爭海上霸權時,英國人編造了許多陳腔濫調來諷刺荷蘭人.其中最有名的是Go Dutch 或 Dutch treat. 雖然這兩詞直接的意思只是吃了飯各付各的帳,事實是:英國人在諷刺荷蘭人的吝嗇和小氣.

1830年多多少少也因個性上的差異,現比利時人不堪現荷蘭人的歧視,爭爭吵吵的從"大荷蘭"分出獨立後,荷蘭人和比利時人互相編造拿對方開心的諷刺笑話當然也特別多.在此說說兩個比利時人最喜歡說的笑話:

問: 荷蘭人怎麼作銅線? 

答: 看到兩個荷蘭人在一起,只要向他們丟一個銅板,銅板就會被拉成銅線了.

問: 如何把十個荷蘭人塞進一輛兩馬力的Citroën 2CV的小車? 答: 往車裡丟一塊錢就可以了.






嘿嘿! 覺得舒服一點了嗎??








 
LILI 於 2009-12-24 17:48:19 回應

好厲害的嘴巴, 很靈俐的頭腦, 我得多跟妳學, 直到現在, 我還沒碰到這種情形.
妳的文章寫得很知識化, 我真得得用心來看, 不能走馬看格, 連頭腦都不能休息. 怨嘆!
Sop 於 2009-12-25 09:02:32 回覆
都有人說我是毒舌婦了, 你還敢跟我學!?

Drew 於 2008-10-22 23:33:07 回應
是他在荷蘭找不到好女人!絕了
我之前咋沒讀到這篇,遺珠之憾阿

瑪妮 於 2008-10-22 21:23:45 回應
他在荷蘭找不到好女人! 哎~~~ Sop 姐可比我撢舌, 我只會紙上用兵那回答的可讓她們目瞪口呆吧 !

仙客萊 於 2008-10-22 19:26:35 回應
法國人啊 到了加拿大也要搞獨立, 到了比利時也一樣. 真的是... ...
Sop 於 2008-10-23 17:19:13 回覆
魁北克的情況除了網路上的消息外, 我並不太清楚, 但是自從1830年比利時從荷蘭分離獨立後, 比利時一直是個聯邦政府. 政體結構非常複雜, 自去年大選後, 因各黨票數的分散, 又不能達到公治的協議, 至今還沒有應該輪到的新政府成立. 至於'那些法國人搞獨立'? 沒聽說過!!??

不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07-06-16 00:14:14 回應
" 我嘴巴比頭腦快的說 :”不是, 是他在荷蘭找不到好女人! ” 你老公怎麼消化的你的 " 毒舌 " 的??
Sop 於 2007-06-16 05:27:06 回覆
荷蘭有句話說: Op ieder potje past een dekseltje!(每個罐子都有一個適合它的蓋子!), 看他對我這個毒舌的態度,我看他八成是找到了他的蓋子了

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吃在荷蘭


到荷蘭談生意的外國人被邀一起進午餐時,常會對擺在桌上的牛奶,咖啡跟夾肉或夾起司的麵包的簡單,驚訝不已.哇!荷蘭人果真是小氣啊! 事實上,荷蘭人一天只晚上吃一餐”熱食”,早,午餐都吃麵包.奇怪的是,住在這裡的中國人也往往自願隨俗,藉機偷懶,能少作一餐飯,何樂而不為!

記得乍來荷蘭時,第一次吃荷蘭有名的豌豆粥餐(erwtensoep)時,看到那一鍋煮得糊爛得好像該倒掉的剩飯剩菜就反胃,只是為了禮貌,一邊勉強下嚥,一邊按捺著想吐的感覺,不讓自己真的吐出來.可是這種"勺子可以插入,站立不倒”的粥,卻是荷蘭人冬天特有的佳餚.那時,若有荷蘭人請吃飯,典型的荷蘭餐也不過是:先上湯,再上包括一塊煎肉,煮的馬鈴薯塊或泥和煮爛的青菜的主餐,飯後的甜點一定是布丁或優酪乳,再以咖啡”收餐”. 在荷蘭吃是義務而不是享受!請朋友吃飯重點在歡樂的氣氛,不在食物.不過他們描述食物時最喜歡說的”簡單而富營養”倒是真的.據前幾年的一項統計,荷蘭人是世界上平均最高的人.假使您知道當初荷蘭人第一次到台灣時,在他們的日誌裡寫下:他們的人種比我們荷蘭人高大….您就會了解這種均衡的飲食不可能是他們的傳統習慣.

外國人對荷蘭傳統油畫裡豐富的食物常感到驚訝.事實上,荷蘭原多沼澤,農業不發達,除了少數富有的人外,一般人的飲食,只有”餓不死”的水準.那裡有機會發展什麼飲食文化. 從前只有富人才能吃到麵包,一般人僅能吃大麥,黑麥,燕麥等各種榖類煮的粥,雖然也有蔬菜可是吃的人不多.倒是因為怕水不衛生,以啤酒代水的習慣已很普遍了. 今日流行的馬鈴薯雖隨著南美的被發現,被引進了歐洲,卻一直要等到十八世紀鬧大飢荒時才普遍被食用. 梵谷的”吃馬鈴薯的人”(1885)就是描繪當時貧困的農民只能以馬鈴薯沾肥油汁果腹的艱苦生活.說來也是巧婦難為無米炊.

記得剛來荷蘭的時候,有個朋友送我一本很舊很舊的荷蘭食譜,食譜裡使用的材料包括鹿類,野雉,野豬和好像還有早已在十七世紀被吃光的度度鳥(Dodo),幾乎全是烤野味,顯然是東印度洋公司(VOC)時期的食譜.可惜當時不知對手上的寶貝驚喜而未加珍惜,現在居然找不到了!真是懊惱不已!

前幾年,有個移民美國兩年的荷蘭人在電視上接受訪問時,提及荷蘭最讓他懷念的是荷蘭特有的食物, 像Nasi, Bami, shoarma….大夥兒忍不住都捧腹大笑.曾幾何時中國的炒飯,炒麵,土耳其的烤肉夾餅變成了荷蘭食物的特色了?不像中國人有悠久,講究又多樣的吃的傳統, 荷蘭人從原來只能填飽肚子,到現在擁有從法國到衣索比亞,從摩洛哥到越南等四千多家外國口味的餐廳的飲食文化.全靠他們海納百川的"肚量”.荷蘭人民族性保守, 自足 ,不求多變,但他們吃的文化卻一直在鬧革命!

看到今年荷蘭米歇蘭餐廳導引 (Michellin Guide)裡這麼多的星星,已經讓人難以想像荷蘭傳統的飲食文化是什麼樣子了.我在這裡就順便介紹一點荷蘭傳統的烹調法. 因豌豆粥作起來太麻煩了,所以我從一本舊得發黃的荷蘭烹飪書裡,翻譯兩,三道簡單的菜, 供您作參考:

Hutspot

材料:


400 公克 五花肉 500 公克 洋蔥
1.5 公斤 胡蘿蔔 2 公斤 馬鈴薯
80 公克 肥油 (用肥肉炸出來的油)
鹽, 胡椒粉

做法: 


洗淨肉,用比蓋過肉還要多的水,加鹽煮一個半小時.
胡蘿蔔,馬鈴薯和洋蔥去皮,切丁放入1. 中續煮半個鐘頭.
取出肉後, 在鍋裡加入肥油跟胡椒粉,一起混合搗爛成菜泥.
肉切片, 隨菜泥一起供應上桌.

四季豆

將四季豆摘下洗淨,用手或切絲機切絲.用少許的滾水加鹽煮20到30分鐘,煮時翻轉一次.拌入奶油.撒上肉荳蔻粉(nutmeg ) 即可.

煨芹菜

摘去芹菜葉,將梗切段成指頭長度, 用少許的滾水加鹽煮一到一個半小時, 煮時翻轉一次.瀝乾水分,澆上用牛奶,奶油和麵粉作成的調味汁.


別驚訝! 我剛來荷蘭的時候就吃過這樣的菜!!! 


******************

梵谷, 1885 "吃馬鈴薯的人"


Jan Steen (1626 - 1679) 富人家掛在頂樓,夾麵包用的存貨.


Jan Steen 餐前禱告


Jan Steen


Jan Steen

 
Pieter Claesz 1647

 
Jan Vermeer 1600 倒牛奶的婦人










Drew 於 2008-03-19 22:06:41 回應
一鍋糊,哈哈,跟我家煮飯的呈報過,尚未取得一家之煮許可。革命尚未成功,仍須努力。希望吃過後我也能長高些。
中午跟一位德國佬吃中餐時才學到原來荷蘭語和德語不一樣,我有夠笨的。一笑。
Sop 於 2008-03-20 01:03:56 回覆
哎呀!要送您佬兒的花都快謝了!您要長高些大概也沒什麼指望了 要努力加油啊!!!
那位德國佬懂得敦邦,還挺有禮貌的! 沒告訴您荷語是德語的'方言'

Drew 於 2008-02-29 22:44:01 回應
Any Given Time 我聽了四次,真不錯。

一鍋糊是吧,呵呵,別擔心,偶素個有勇氣並且胃口很好的人。
Sop 於 2008-02-29 23:01:18 回覆
您是我認識的人裡頭,最有勇氣的老頭兒回頭您吃完那鍋糊後,我再送您一朵花.

Drew 於 2008-02-29 21:34:25 回應
在我們的觀點裡,這樣的食譜代表對吃這件事不重視。
也許荷蘭人經過多年研究發現這樣飲食是最佳方式呢。男人平均身高185公分呀!我對荷蘭人這點最驚訝。國民平均身高是一個國家生活水準的重要指數。他們的食物哪裡不好? 好得很呢。
雖說看起來是一鍋糊,但是我相信營養價值很高的。這個周末我也來學學。
Sop 於 2008-02-29 22:36:25 回覆
當您嚥不下去又吐不出來時,可別說我提倡過這種吃法喲!!

Been 於 2006-12-14 18:37:51 回應
荷蘭絕對歐洲各國當中, 是對吃最不重視的民族. 我聽到的說法是這和宗教發展有關, 當然最後就變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Sop 於 2006-12-15 16:28:14 回覆
你說的對, 加爾文主義式對生活享受的冷淡,加上荷蘭本身也沒什麼調味用料和烹飪材料,使得荷蘭的吃一直到上世紀末都是無味無嗅的清教徒式的平淡.

2006年12月12日 星期二

Appendix of 最幸福的歐洲人


說巧不巧,剛談完荷蘭人的愛心,就看到今日nu.nl 有關荷蘭慈善事業的社論.茲將其譯成中文,當我上回”最幸福的歐洲人”的盲腸 ,一併掛上! (註: 這是給荷蘭人自己看的社論)

對貧窮的援助 

根據昨天發表的資料,我們在2005年捐給慈善事業的總額將近十億歐元.在有須要的時候,荷蘭人總是很慷慨的捐款人. 發表於2006年12月12日 By Anno
 

1572年代爾夫特( Delft )的市長Pieter Sasbout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他感於六位老年人辛苦的工作了一輩子,年老後卻無退休金得賴以生活,便為他們建了六棟合院住宅,供他們免費居住.他唯一的條件是要保持整潔和保守貞操,比方說訪客不得留宿.

慈善事業

Sasbout 只是許多用自己的能力來解決社會問題的一例. 其實,散播愛心的慈善事業一直存在於荷蘭的社會. 長期以來,個人主動作出的大大小小善行就一直與教會與政府對貧窮和病患者提供的協助相輔相成.

兒童遊樂園

兒童遊樂園也是由個人開始興建. 1880年5月在阿姆斯特丹第二威特靈公園開放的兒童公共遊樂園就是Nicolaas Tetterode 工廠提供的. 從此在荷蘭展開了”兒童遊樂園運動”,很多的荷蘭人開始在自己的住宅區興建兒童遊樂園..

批評

有人批評這種慈善事業只能暫時的改善困境,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要徹底的解決問題還是要靠政府.因此,二十世紀初,政府便被要求對社會問題作有結構的實值改進.從此個人善行的主動性就漸漸的減少了.可是,每當有大災難或需求時,每個人還是很願意奉獻他們的時間和金錢.


Oorschot 的合院住宅

 
 

2006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最幸福的歐洲人


根據歐盟2006年12月7日的報告,歐盟國家裡最幸福的人是荷蘭人與芬蘭人.調查中顯示有83%的國民在過去的四個禮拜裡覺得自己心情很安定很和平 .有72%的荷蘭人覺得自己過得很有精力.這項調查結果引起了我的好奇,也引起了我對這個結論的思索.

荷蘭人常喜用保守,穩重,樸實和加爾文主義式(Calvinistic)來形容自己的民族性,(害我好久都一直以為加爾文是荷蘭人!) 加爾文主義是基督教的主流;根據十六世紀法國宗教革命家加爾文的理論推演出來的社會和政治理念就是加爾文主義式的理念.它正巧與荷蘭人的民族性非常相符,因而天天被荷蘭人掛在嘴上.加爾文主義式的民族性是謙虛而不誇張,情緒收斂而不張狂.不炫燿自己的成就;苦幹, 節省,不擺闊.他們的原則是: Just behave normal, you are crazy enough!.

不只是有錢的人不擺闊,有權的人也不擺架子.在公共場所裡,很難看出個人的職位貴賤.剛從國外派來的公司主管常會被荷蘭員工的” 太少的禮貌和太多的意見”嚇一跳.可是荷蘭的主管卻與員工平起平坐,並鼓勵員工提供意見.剛卸任的司法部長每天騎著腳踏車去上班,是外國記者最喜掠取的鏡頭.

信仰宗教的荷蘭人雖日益減少,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愛人傳統卻依舊.每年正式登記有案的募款活動就有兩三千之多.大的活動如紅十字會, 醫生無界限, Unicef 等等自不在話下,其他如一年一度為年老, 殘障不良於行的人辦的遊船旅行活動, 改善兒童的遊戲場所等募款名目也多得數不完, 全國每年所募的慈善捐款約有17億歐元.最讓我敬佩的尤其是那些滿懷愛心,風雨無阻,沿街挨門,不辭辛勞的募款義工.荷蘭義工的比率是世界之冠. 此外,荷蘭的外交部也設有專為協助第三世界的"合作發展部部長". 每年的協助經費是國民生產毛額的0.8%,實值約41億歐元. 其協助重點在和平,安全,人權,環保,濟貧...等項目.對疾病的控制,飲用水源,教育等都有長期的計劃. 對世局的安定與和平的貢獻與丹麥同列世界第一.

不只是在金錢上對社會弱者的協助,荷蘭的電視上也有許多激發”愛”的節目.如為從小被領養的人,尋回血緣父母;追蹤曾因某種原因,失去聯繫的親人;協助個人未完的期望與夢想,提供讓個人在電視上”道歉”,協助解決家庭糾紛的節目;用”禮盒”接力作愛的傳遞的節目,讓原受禮人依慣例放入帶有個人感情或意義的私人物件轉送給下一個他最感激或喜歡的人,讓社會時時散發著愛的訊息,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充滿溫情的社會.也相對的對人性充滿了信心.

荷蘭是一個承認及接納人類多元化的社會,尊重個人的意見與價值觀, 各個不同的媒體都有許多有關倫理, 宗教, 種族問題的討論, 對人性的不和諧作理性的探討,提醒人們對社會的關注;目的在使有不同觀點的人能夠和平共處.掃除對種族,宗教,文化習性到私人生活的選擇,包括同性戀,的歧視.電視上討論的政治議題經常是如何維持有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的和諧共存,如何對社會上經濟或精神上的弱者提供協助.荷蘭社會的寬容性也許也是受基督教的影響,認為不管你天生的缺陷是什麼,都是神的旨意.且不說對生理殘障的人的無限關懷與認同,在調查中問到”你認為心理有壓力,有障礙的人的問題是他自己的錯.”時,有91%的荷蘭人反對這種說法.僅次於瑞典的92%.

我不知道我這種想法是不是太一廂情願,我只是常被週遭發生的事情所感動.我有好幾個朋友在父母年紀大,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把父母接到自家的附近,每日至少一省,提供所有可能的照顧.年紀大又是單身的人,也常有鄰居,朋友送飯來給他們或幫他們整理庭院等.解決他們日常生活上物質和精神上的須求.

根據"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定律,我對此調查結果,一點也不感到驚訝.我不大相信”富才能仁”.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荷蘭人從殖民時期的種族歧視,驕傲蠻橫變成現在的博愛眾生,人人平等,我還在探索中.



圖取自 Het Nederlands Fotomuseum
 
 
 
 
 
 
 
 
 
 
 
Been2006-12-24 07:46:17 回應
但不知道您有沒有感覺, 荷蘭人很喜歡抱怨自己的民族和政府, 環境等, 不過我覺得那是用一種揶揄開玩笑的態度, 而不是真的很不滿, 很氣憤.
Sop2006-12-24 11:19:07 回覆
我同意你的說法,荷蘭人真的很喜歡抱怨.我看過一篇文章,專討論荷蘭人抱怨的習性,文中好像是說在二次世 界大戰以後,七零年代開始,政府將很多以前由社會團體,個人或公司主動提出對社會上須要改進的事或有所匱乏的人的幫助接過手後,同時荷蘭人的生活壓力也越 來越小.或是自由的意識作祟,人們對不如意的事情,開始抱怨.有的時候真的太喜歡抱怨了.從南海民俗博物館裡展示的資料裡,可見昔日的漁民,小孩,婦女, 為了生計,沒夜沒日的搶工作做,那時的人什麼都缺,缺到沒人有時間或精神抱怨.
我有個以前每天一起搭車的朋友,每次火車一誤點,他就會氣到滿臉通紅,找駕駛或查票員的麻煩.荷蘭人抱怨時,常像是被慣壞的孩子的抱怨.

2006年12月5日 星期二

聖尼古拉的驚喜


每年的十二月五日的傍晚等孩子們收到聖尼古拉的禮物上床睡後; 樓下客廳裡的大人才將按耐不住的興奮釋放了出來,開始他們的禮物之夜 (Pakje’savond). 這是一年一度家人或一夥兒朋友們互相取樂,互相交換禮物的節日.

禮物之夜有時也簡單的被說成”驚喜” (Surprise!).像: “你們今年慶不慶祝”驚喜?”通常在聖尼古拉節前的一個月,人們就會湊到一塊兒,抽籤決定這一年誰要送誰禮物.通常他們除了會事先約定禮物價值的最高限額並公開自己希望得到的禮物清單外.誰也不准透露抽籤的結果.要準備的禮物分真,假兩種.真的禮物是實用的禮物,假的禮物才是送禮的重點.通常它是衝著個人的習慣, 嗜好和願望等,多少有點兒開玩笑,惡作劇而作的勞作或手工藝品.隨著禮物還要附上以聖尼古拉為第一人稱,詼諧,有趣的打油詩算是聖尼古拉寫給收禮的人的私人信件.所有的禮物先堆成一堆,然後再一件一件的送給禮物上註明的收件人.收到禮物時,要先將貼在禮物上的打油詩大聲的唸出,唸完後,才可拆開禮物,然後要一本正經,大聲的說:”謝謝聖尼古拉!”有的時候,禮物的包裝有好幾層,大箱包小箱,大盒裝小盒,一層一個驚喜.一直拆到真的禮物為止.有的時候,小小的包裝裡放的打油詩,指示收到禮物的人到屋裡某一角落去找下一個指示,就這樣一連串的打油詩,把收禮的人一年來的糗事,都仔細的重覆了一遍,也讓收禮的人翻遍整個房子後,才能得到真正的禮物.

記得孩子還住在家裡的時候,每年的這段時間,家裡都充滿了神秘和興奮的氣息.抽完籤後,家裡的好幾個門就會立刻被貼上”請勿進入”的標誌.每人進出門戶的活動,包括到鎮上買勞作用品的行跡,都是高度的機密,忙完禮物後,還要偷偷摸摸,不動聲色的將禮物放在聖誕樹下,不能讓人看出是誰放的.就這樣一直忙到聖尼古拉節晚上拆禮物時的高潮.說到這裡,我又開始懷念起那些日子了.














Been 於 2006-12-06 06:07:40 回應
這故事太棒了, 被你講得活靈活現呢, 我還不知道這麼多細節, 畢竟我只是過客啊~~
Sop 於 2006-12-06 07:24:13 回覆
觀察時鉅細彌遺的過客!

2006年12月4日 星期一

鬧雙胞案的聖誕老人


十一月十八號星期六,一大早就有上千的大人小孩擁擁攘攘的來到Middelburg 的碼頭,孩子們的臉上充滿了緊張和興奮,迫不及待地等著聖尼古拉Sinterklaas的來臨.


中午時分,所有的公家電視台,都在報導聖尼古拉從西班牙搭船來荷蘭的消息.忽然, 一陣驚慌,隨著聖尼古拉一起來,滿載禮物的船走失了,噢!原來是黑彼得們將船開錯港口了,真是虛驚一場! 聖尼古拉終於出現在港口,在群眾們盡情的歡呼下,上了岸後, 聖尼古拉便騎上馬,帶著十幾位通稱黑彼得Zwarte Piet的隨從開始遊城,一路分糖果和小餅乾給小朋友.荷蘭一年一度的聖尼古拉劇又開始了.從這一天起,每個人都像著了迷似的,開口聖尼古拉,閉口聖尼古拉.電視上每天都有聖尼古拉新聞,報導他當天的活動.孩子們深信:每年的這個時候,聖尼古拉就會從西班牙帶著記載著他們這一年行為的紀錄簿到荷蘭來對孩子們作賞罰,大人們也都依傳統假裝相信聖尼古拉的存在,一起跟著演戲,這齣戲要一直演到十二月六號, 聖尼古拉返回西班牙後為止.

 

這段時間裡,聖尼古拉會造訪各個家庭,學校和活動中心等分送糖果和禮物.等聖尼古拉坐定後,就會邊翻著手上紀錄孩子們的行為紀錄簿,邊將孩子一一的叫到眼前來用打油詩的方式,說些這一年來發生在這孩子身上的事和鼓勵的話,再送給孩子禮物,收到禮物的孩子就要大聲的說:謝謝聖尼古拉!.從十七世紀的畫家Jan Steen的畫裡,可以看到”好孩子”得到糖果跟玩具的興奮和喜悅和”壞孩子”得到一包鹽或一把懲罰用的樹枝時的傷心和失望.記得剛來荷蘭的時候,偶爾還會聽到有作父母的放懲罰用的竹帚在孩子的鞋邊呢!


 只是,從前還有點警惕孩子好好聽話的功能,現在已經是人人有獎了.


尼古拉Nicholas 原是第四世紀時,在土耳其Myra的一位主教.史上記載了許多有關他行善的傳奇.包括他偷偷的從一窮人的窗戶投入三袋金幣,以免他的三個女兒因無嫁妝而被迫淪為娼妓的故事.並被譽為船員的保護主教.他在西元343年十二月六日死後.受到世人普遍的紀念.後來,有關他的傳聞漸漸的與日爾曼有大鬍子的Wodan神的神話故事混合在一起,就成了今日的聖尼古拉.十五世紀初, 在荷蘭Utrecht聖尼古拉天主教堂的教徒本著財富應該與人共享的原則, (註1),在聖尼古拉的逝世紀念日,讓窮孩子在教堂裡放鞋子,分送禮物.這種習慣漸漸的進入民間,家庭,就成了今日的聖尼古拉節了.

十七世紀,早在新約克(New York) 還叫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的時候,從荷蘭到新大陸的移民,就把聖尼古拉的故事帶到了新大陸.此節日隱隱約約的一直在這些移民間存在著.到了十九世紀開始有描述荷蘭新移民包括聖尼古拉節的書及詩文的出現,更有人憑記憶跟傳說重新創造了聖尼古拉的新傳統,成了今日和祥,胖嘟嘟的聖誕老人Santa Claus.


不得不承認這個原是聖尼古拉後裔的聖誕老人的生意經比舊時提倡”有福同享”的先祖聖尼古拉要好. 這些年來, 因資本主義社會的聖誕老人強勁的自我推銷加上荷蘭天主教,基督教徒的日益減少,原來有點兒嚴肅,宗教氣息很重的的聖誕節,也漸漸的越來越像”成人禮物交換日”或”火雞遇難日”了. 幾年前,居然還發生過不肖後輩 Santa Claus驅逐先祖Sinterklaas的危機,好在後來經過協商,為不傷害孩子們對聖尼古拉的期待,在聖尼古拉還沒回西班牙以前,不准來自北極的聖誕老人登陸,才結束了這場爭執.

註1. 

You are not making a gift of your possessions to the poor person. You are handing over to him what is his. For what has been given in common for the use of all, you have arrogated to yourself. The world is given to all, and not only to the rich.

- Ambrose of Milan , On Naboth, 12 -
 

註2. 

第一次的經驗常比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後的描寫生動,犀利.慶祝聖尼古拉節的氣氛,可參考下一篇格友Been 容我轉帖的 “聖誕老人在鎮上”








海豚星號 於 2010-01-01 12:01:16 回應
這層次太高了,恐怕只有老師聽得懂他們的對話~~
第一段大嬸還會講一些英文真是只能說北京越來越國際化了~~

海豚星號 於 2010-01-01 11:03:47 回應
真是快吐血了~~都已經打算要開始做報告了,結果荷蘭已經被同學先登記了!!
這麼多的歐洲國家竟然強碰~~果然荷蘭超有人氣!!
另一組的組員想報[中國],可是我一時也找不到題材,傷腦筋!!
今天是新年,也祝你新年快樂!!
Sop 於 2010-01-01 11:44:26 回覆
小國家有時反而一目了然, 容易作報告.
剛 "複習" 了幾段"蘇菲" 在北京的訪問片. 可以作主題中國的 P.S. 
Sexy Beijing: Lost in Translation 

海豚星號 於 2009-12-29 22:28:25 回應
我其中一篇可能也會做[聖尼古拉]的介紹喔!!
可是這個節日是荷蘭才有的嗎?為什麼他會從西班牙搭船來?
Sop 於 2009-12-30 10:34:49 回覆
這個節日本來好像只有荷蘭人(包括1830年以前是荷蘭人的比利時人)在慶祝, 不過網上好像看到也有其他的歐洲國家在慶祝. 不過不管怎麼說, 它的起源應該還是荷蘭才對.
聖尼古拉來自西班牙的傳說可能是受到歷史的影響. 在荷蘭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以前, 曾受到西班牙的統治. 1568 到1648年間, 因西班牙企圖禁止荷蘭基督教的存在, 引起了荷蘭跟西班牙的"八十年戰爭". 儘管如此, 兩國間貿易仍很頻繁. 當時很多人以為凡來自南方的都是來自西班牙.
另一種說法是: 尼古拉曾在土耳其西南部當時重要城市Lycia 的 Myra 當主教. 西元342年死後, 葬於Lycia. 1087年因為回教徒的侵入. 他的遺體被偷偷的運到義大利東南部那不勒斯的Bari (也有人說他的遺體被義大利商人從墳裡偷出來, 運到Bari的). 當時義大利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統治, 後來他的兒子菲利普二世又繼承了荷蘭的統治權, 當時義大利的Bari也在他的管理之下...就這樣陰錯陽差的以為尼古拉是來自西班牙啦!
正巧可以一提的是, 前兩天土耳其的文化部長正準備向義大利要回尼古拉的遺骨. 1997年, 土耳其的此項要求曾被義大利拒絕, 但土耳其現在正正努力整理在Myra的廢墟, 說不定這一次可以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