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荷蘭真的這麼好嗎?


兩, 三年前曾經有個荷蘭通, 對荷蘭作了個簡介. 荷蘭因 ”小” 而有的”一目了然”的優點, 使得這份簡介深受網路朋友的喜愛. 過去這兩年不斷的有朋友透過 e-mail問我: 荷蘭真的這麼好嗎? 要我對這份簡介作驗證. 也多虧朋友對我的信任, 不怕我唬他們. 朋友的信任壯了我的膽, 貼在這裡連您也一起唬一唬. 如果那位網友發現資料有誤, 尚請不吝指教, 以饗大家.



荷蘭人口是台灣的 3/4, 土地面積是台灣的 5/4
, 三十年前, 他向台灣人介紹荷蘭時總愛說: “荷蘭以前比台灣小一點, 填海後, 比台灣大一點. 人口大概跟台灣一樣多!


國民所得大約是台灣的兩倍 . 不清楚, 不過從網上能找到的資料看來, 好像沒有這麼嚴重 不過根據2005 年的統計, 荷蘭的Cost of living是 $ 1,224而台灣則是 $ 0,554. (以美國$1,000為基準), 應該是生活消費大約是台灣的兩倍多


1/3 的家庭沒有小孩. 這裡家庭的意思是一個住家單位. 比方說, 沒有子女的配偶; 孩子長大, 獨立門戶, 只剩兩老的家庭; 同居……


1/3 的家庭是單親家庭 .
應該是單身家庭 (只有一人的家庭, 包括未婚, 失偶或離婚. 也就是說18歲以上, 離家住在學校附近的大學生都算在這裡面)


2/9 的家庭有兩個小孩, 剩下的 (1/9 ???) 是一個小孩或三個以上 .


50%的婦女在家中生小孩 . 資料有點舊. 1953 / 78%, 1997-2000 / 35%, 2005-2008 只剩 29%. 請參考”落伍的荷蘭人 - 談在家生孩子 (一), (二)”


產假有 16周


結婚與同居的權利義務相同 .
可以相同, 但同居者的權利與義務必須另外登記, 而結婚的人, 除了雙方特別說明, 權利與義務都有法律規定. 請參考”荷蘭式的婚姻關係”


65 歲以上老人每個月政府發兩萬兩千一百元 (台幣計算 ), 這跟一個人在荷蘭住的時間長短有關. (15-65歲間, 每年x2%) 換成台幣還好花, 用歐元就只夠餓不死了. 曾經有過工作的人還會另存養老金. 請參考 “羊毛出在羊身上 談荷蘭養老金”


看病至少要等 3~7天 , 要先預約排時間 , 不是隨到隨看 (除非很緊急 ) 信不信由你! 根據不久前的調查, 歐盟國家中的醫療制度以荷蘭最好. 實際上在荷蘭有小病看家庭醫師還好, 萬一家庭醫師看不好的病, 要到醫院的話, 就要考驗你的耐心跟持久力了.


沒有醫師處方 , 在藥房只能買到維他命及止痛藥.


到餐廳用餐是最近幾年才流行的 , 而且有段時間餐館都是中國人開的. 一般有點水準的餐廳, 一頓飯一個人吃下來四, 五十塊歐元(也可以上百)跑不了. 以前經濟水準不夠, 到餐廳用餐的人當然不多. 現在多了很多平民化的餐廳, 尤其是中國餐廳跟中國人開的日本料理. 說” 有段時間餐館都是中國人開的” 應該是有點誇張.


用餐很悠閒 ,一桌一個晚上通常只做一個桌次的生意 , 不趕時間 (當然也不趕客人 ). 這漸漸的已經有了例外. 尤其是針對年輕人的餐廳.


用餐堅守 "各付各的 (go dutch)"的原則 . 這種原則似乎也已經傳染到在荷蘭定居的台灣人了, 主要是因為如此交往互相沒有負擔. 至於這個原則要不要 ”堅守”? 依個人的交情跟場合也有例外.


送禮一定附發票, 不是要讓你知道花多少錢 , 是讓你不滿意可以去更換 , 或方便維修.
這要看送的是什麼禮, 也要看朋友的交情是不是夠到如此”誠實”, 否則會貽笑大方的.


流行二手商店 , 一年還有幾次節慶會有全國性跳蚤市場 . 在荷蘭是不能隨便辦Garage Sale 的, 如果想賣可以賣給二手商店(不是那裡都有), 也可以送到幫助窮人的二手貨店裡. 另外, 全國性跳蚤市場的娛樂性比賺錢高. 荷蘭人不會輕易丟棄東西倒是真的. 淘汰下來, 還可以用的東西, 總希望有人能繼續使用.


在荷蘭買房子貸款可以貸 120%, 因為裝璜也要花錢 . 不過必須要有固定的工作跟足夠的收入才能申請貸款, 貸款的高低跟收入多寡有一定的關係.


發生車禍 , 通常雙方車主下來握個手 , 換個名片就走了 , 因為吵架不能解決問題 ,保險公司會處理 . 在荷蘭所有的車都必須有對第三者的汽車保險. 保險公司給的汽車意外登記表格必須放在車上. 發生意外時, 如果雙方同意意外的實情, 填好單子後, 互相簽名, 就會個自寄給自己的保險公司, 由他們解決. 如果雙方有爭議時, 還是會找警察來作個公證。


荷蘭女王的公務車是福特 , 私家車是富豪 , 不浪費公帑 . 不清楚, 不過女王領的是定薪及各項津貼. 可以自己經營投資. 今年Quote 500(荷蘭富豪500名) 裡, 高居第23 位. 雖然她自己不承認, 在荷蘭她至少也該算是個富婆了.

荷蘭主流媒體有不成文規定 , 不報醜聞 .
.. 應該跟規定沒有關係, 而是荷蘭大眾對個人Privacy 的尊重與保護跟在一般人眼裡的新聞價值有關.


地方報不用錢 . 錯! 只有地方政府的週報不要錢. 裡面除了廣告外都是地方上的活動的報導或地方政府的公告.


全國性大報紙星期日不出刊 , 讓大家休息. 這是習慣問題. 以前週日也不准開店, 因那是敬拜上帝的日子. 那天除了會穿所謂的'週日禮服' 到禮拜堂作禮拜, 跟家人或朋友一起喝喝咖啡, 聊聊天外, 不准作任何事. 也不准騎腳踏車. 可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越來越多以後, 按照資本主義的原則, 在大都市裡的鬧區也准許營業了. 前一陣子有報社嘗試星期天出刊, 但市場反應不好, 所以又停刊了.


大學畢業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免費週報. 大學畢業的人到45(?)歲可以申請這份為即將或剛投入社會的知識份子出版的週報. 內容大多是在介紹經濟, 人事, 市場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還有很多適合大學畢業生的人事廣告.


火車窗外鬱金香花田



Chuyun 於 2010-01-09 11:09:55 回應
真的是增長見聞..雖然我家小猴子是荷蘭人
但是我們不住荷蘭,所以沒花心思了解荷蘭說
就只有在我們回去探親時去玩玩..哈哈
Sop 於 2010-05-11 04:39:14 回覆
總有一天你要看看猴園是個甚麼樣子!

P.S. 對不起, 當時漏了回你了.

子駿 於 2009-11-10 10:13:12 回應
感謝Sop詳盡介紹,如此比較各有利弊,如何權衡端賴個人的觀點,不過,今天又對荷蘭有了深刻的印象了。
Sop 於 2009-11-10 22:31:15 回覆
如果不是很極端的話, 通常真的是每個地方都各有自己的平衡狀態, 也各有利弊. 住得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藉著他人的努力繼續說兩句而已. 否則自己主動要介紹的話, 還真不知從那裡開始呢!

不越矩的老巫婆 於 2009-11-10 02:51:27 回應
我覺得有一點應該提一下 : 這篇文章裡所有的 " 可能性 " 很大部份是, 因為荷蘭在 70/80 年代發現許多石油和天然氣. 太多 % 國家預算是天賜的. 只是, 荷蘭人 " 守" 得不錯也是真的.
Sop 於 2009-11-10 22:52:59 回覆
本文裡提到的養老金的來源是百姓互助而來的. 各種免費報紙是廣告收入支援的, 可能不需政府太多的補助. 不過自從六十年代發現地下煤氣以來, 的確解決了不少問題. 像 Zeeland 大水後的堤防工程就是賣煤氣換來的. (例: 2007年的瓦斯收入一億三千萬歐元) 另外, 我也常想, 讓這麼多人安全的生活在海平面下的投資一定也是不斐. 如果沒有這全世界最大的煤氣生產, 荷蘭人的日子一定也過得不一樣. (順便一提: Groning附近,因採煤氣造成地表下降, 常有小地震. 荷蘭的暖氣使用佔全國煤氣使用量的78%. 正如格友子駿所言, 各有利弊)

甘尼太太 於 2009-11-09 22:34:00 回應
那我也來分享我所知道的,和台灣有一點出入,和您列出來的或許也有出入的美國文化下的生活小資訊。
關於送禮,一定會附收據!Yes! 有發票。 但是購物時,可以跟賣方講那是禮品。 賣方會列印一張不列金額的收據。 提供受禮者換貨的自由;但除非受禮者要換成「等值的商品」,不然他或她是一定不會知道貨物的價格的。

另外,一般請客都是請到家裡來。 到外面用餐,則多半是和您們一樣go dutch. 而且,不是拿現金把帳單除以人數 各付各的。 一般就是看總帳單,一個人去買單,其他人馬上從皮夾子裡拿出支票本,開張支票給付帳的人。 隨身帶支票本是習慣。

看了您列出美國消費指數為基準。其實,向內看,各地也差很多。除去超大型都市外,各地,諸如美中,是比美東或美西便宜。 這是從我許多住美國的其他州訪客到康州(美東北)的經驗學到的。
我們曾經讀過一些「推銷本地」消費,基於什麼「節能減碳」,愛護地球就請買本地貨的文章。他們都會告訴我們:要買為何要買從墨西哥、從加州運來的李 子等等等的?消耗掉很多運費,燃燒很多石油......... 那些理論告訴我們買本地貨都會比較便宜。要去「假日農夫市集」買才對地球有幫助。實情是:農夫市集的商品都比超市賣的貴很 多................新鮮現採和地道,還是真的是用金錢換來的。
關於吃的支出,要控制在最低的話,宜全改吃馬口鐵裡的食品.....。這也是冬天一到,慈善機構一直鼓吹人捐食物,只要你捐最便宜的,並不要你捐本 地的......呵呵呵 (這段是我根據現實亂配的邏輯推理啦 不要認真 全改吃馬口鐵內的食物...就算去當兵也有巧克力可吃的.....)

Sop 於 2009-11-10 02:32:55 回覆

買禮物列印一張不列金額的收據. 美國的服務業真是週到. 一直以為美國的服務態度似乎只適合能互相信任又不喜歡貪小便宜的地方才能使用.

消費指數是美國的資料, 指數當然是以美國為基準. 應該是全國平均罷. 美國各州物價不同會不會跟運費跟加值稅有關?

美國在國際上為了保護自己的工業不肯簽Kyoto 節能減碳的合約. 回到家裡竟然假惺惺的推廣” 愛護地球就請買本地貨” 的噱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