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都是虎媽引起的


瑪妮轉貼了"“虎媽”,中國父母的一面鏡子——兼說儒家的傳統意識形態" 一文, 引起了以下的對話. 肥水不落外人田! 覺得好玩, 轉貼於下:

風的迷藏於2011/01/26 09:47 回應
古人通常用字精簡, 文字裡的涵義需要領會而得; 用現在的語彙思維來解讀儒家學說..不是不可, 謹慎即可!

瑪妮於2011/01/29 07:17回覆
這篇是轉載文章, 我覺得它有值得反思的價值, 所以引用, 我們都願意相信自己受到的文化薰陶都是完美的, 但是檢視傳統文化並不丟臉, 去蕪存精是每一代的工作。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 我們都受儒家的影響很大, 它能夠保留至今, 必定有它的精華, 不需要全盤否定, 但是無論如何, 孔子是2500 年前的古人, 在那時代他的思想和智慧的確是先進的, 2500 年後, 有些我們沿襲舊制, 當作教條遵守的" 至理名言" 因時代的變遷, 可能己經不適用, 必須做一些調整。
 這篇文章點出中國向來沿襲市儈文化的原因之一, 其實大家早都看到了它的缺點, 但整個社會的制度仍舊以它為主軸運轉, 要改弦易轍不容易, 我們既然發現它的某些不適用性, 得坦然承認, 我們認為好的, 不一定是永久完美的, 這是我貼此文的用意, 請風先生諒解, 我不是有意與中華文化作對。

Sop於2011/01/26 19:18 回應
儒家的傳統也好, 中國式的教育也好,百年來已經有過很多的討論了. 有礙於我們沒有自由思想空間的教育制度,根深柢固,背誦教條的習慣, 使得討論的人討論, 檢討的人檢討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有限. 儒家思想的確應該有解讀的空間, 而不是翻譯而已. 儒家思想是一種當時社會的思維, 但也被引來作千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管理眾人之準則. 所謂"棒下出孝子, 嚴師出高徒" 不都是"君子"以嚴苛之法來制"小人"的依據嗎? 雖然在今天的社會裡這些想法已經沒有以前普遍了, 在某些群體裡還是難免存在. 虎媽當然可以陳述自己的經驗, 但標上"中國式"的教育, 則有點誇張.
中國大陸反孔,批孔,造反有理的結果人民失去了生活規範, 道德準則.這些年又揚孔,捧孔過了頭.最後發現西方的社會秩序跟基督教有關係, 這些年也開始對基督教逐漸開放.
以我在荷蘭的環境來說,提到宗教的分類時,除了基督教,回教...等,還包括了人文主義.來到荷蘭以後, 發現荷文裡雖然沒有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孝"字, 但我有很多的朋友出自真心善待,照顧他們的父母,而這些都是出自普通的親情. 我相信這是基本的人文主義跟宗教或儒教無關.儒家亞聖孟子提過的"惻隱之心", "不忍人之心"看起來就比較接近人文主義. 要是沒有各式宗教,沒有儒教,能根據出自人自己心靈深處,忠於自己的思維行事, 是不是會世界大亂呢??

瑪妮於2011/01/29 07:27回覆
Sop, 有人這麼說了:  古人在寫作時是不打標點符號, 所以後代人解讀時,帶來一些麻煩。
 聽說是這樣標點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可以解釋為“老百姓如果認可了(統治者的政策),就讓他們去執行;如果不理解,就讓他們理解(以後再去執行)”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先生同意這種句讀,並且把它當作孔子具有民主思想的例證。
Well, 我們為什麼要那麼害怕至聖先師不合" 現代" 呢? 他如果有封建思想也不可耻, 也無損於他的偉大, 他是那個時代的人, 就不可能超越他的時代2500 年, 何況現今中國都還不承認民主適合中國國情呢!! 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求孔子必須是神人, 能貫通古今呢?

瑪妮於2011/01/29 07:59 回應
To Sop:
這篇文章的作者舉出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句子只是一部分, 儒家是封建社會的產物, 所以有階級意識並不奇怪, 所以很多不適用的觀念是應該隨著時代變遷而修正。

Sop於2011/01/29 10:20 回應
問題不是孔子到底說了什麼, 而是人們認為他說了什麼. 自元朝以來, 朱熹注已經是官定標準解說. "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而朱熹的註解則是: "民可使之由於是理之當然, 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我敢跟你打賭所有學校老師教的都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先生對孔子偶像崇拜" 的境界我服了, 不過他為孔子背書, 說這是孔子民主思想之例證, 則犧牲太大了.
我想你說的對," 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求孔子必須是神人, 能貫通古今呢?". 為什麼一定要將論語當聖經看待? 有人說儒教是哲學不是宗教, Well, 是哲學就是可以辯證討論的. 為什麼孔子說的一定要對? 如果孔子說的可以隨環境改變而作不同的注釋, 為什麼自己不敢直接說, 硬要拿孔子來作護身符? 孔子要是地下有知, 說不定也會覺得不自在.
你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也聽說了. 也有人以為是:" 民可使, 由之;不可使, 知之."其出發點, 大概都差不多. 其實孔子到底要說什麼, 我覺得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 我們自己的認知, 自己的人生觀到底是什麼? 大家一律將老師的照本宣讀囫圇吞下, 跟你下一篇的"另一種學習"不是大異其趣嗎???
我沒有批評孔子的意思, 問題是在我們, 不是孔子. 自漢以來, 儒教一直是君王治民的工具. 導致老百姓沒有自由思考的空間. 而今, 時代不同了, 我們口頭上自由了, 但有多少人真的從這種桎梏下的思想解放了呢? 被壓抑慣的思維, 被解放後, 竟要為施壓者辯護. 這難道也是"斯德哥爾摩現象"??? 哈哈哈哈哈哈, 我思路失控, 開始胡說八道, 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拿棒子來追我了!!!

瑪妮 於 2011-02-02 05:00:04 回應
為了避免挨罵, 還是借別人的口說以策安全---


東方的讀書法, 總是從書本向經典延伸。偶爾也向人的世界延伸,但這種人的世界只不過是經典的演繹,因為在這個世界裡,一切規範,秩序,行為準則都按照經典的要求鋪排。 當人的理性為經典所囿一致於斯,理性的靈性便會在這種經典的約束中慢慢窒息。
這是不是說得相當的貼切?


Sop 於 2011-02-02 20:12:32 回覆
你這麼說, 讓我想起歐洲Enlightment的覺醒. 這場帶來歐洲今日宗教, 文化, 科學, 政治文明的"啟蒙運動". 在這裡我也跟你一樣, 為了避免挨罵, 借康德 Kant 的口說以, 策安全.


Enlightenment is man's release from his self-incurred tutelage. Tutelage s man's inability to make use of his understanding without direction from another. Self-incurred is this tutelage when its cause lies not in lack of reason but in lack of resolution and courage to use it without direction from another. Sapere aude! "Have courage to use your own reason!"- that is the motto of enlightenment.


覺醒,啟蒙的意思是人類從自限的"被監督"得到釋放。這裡所謂的"被監督"是說人在沒有他人的指點下,沒有能力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如果這種被監督的起因不是你沒有能力思考推理,而是你在沒有他人指點下缺乏果斷跟勇氣來發揮自己的思考力就是自限。Sapere aude!(Dare to be wise!) “敢於使用自己的理性!” -這就是啟蒙的座右銘。
很糟糕的翻譯, 請勿介意.

Nobody 於 2011-02-02 02:26:28 回應
啊,這不是狼牙棒,是按摩棒來!


Sop 於 2011-02-02 20:14:26 回覆
啊! 還會有多少按摩棒跟來?


Nobody 於 2011-02-01 05:53:24 回應
果然膽子夠大,敢在孔子頭上動土起來,佩服佩服! 


新年快樂,乾杯!

Sop 於 2011-02-01 07:24:54 回覆
唉喲! 這是第一棒!!

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畫地圖


一向對地圖的製圖很感興趣. 想不通以前人們怎麼可以光憑在海上摸索航行的經驗就可以繪製地圖. 對我來說, 即使是畫陸地上的地圖的人都是天才!



那天回台灣時,實在很冷. 外頭天氣晴朗,河裡結的冰光滑晶瑩. 第一次覺得捨不得離開荷蘭, 第一次喜歡這裡的冷.

下了火車,辦了登機手續.習慣性的坐下喝了杯咖啡,翻翻隨身帶著的書,等著登機.這兩年頻繁的來往台灣, 這段旅途既不新鮮,也不刺激.機場裡熙熙攘攘的人潮,好像都與我無關. 隨著人群上了飛機. 扣上安全帶. 飛機終於開始滑行起飛. 心不在焉的看著窗外的冰天雪地. 幻想著自己此時正在冰上漫步.



突然間, 我眼睛一亮, 急忙抓起放在椅子下包包裡的照相機. 快點照!快點照! 眼前的景色這輩子大概再也看不到了!

可遇而不可求的天時地利,終於讓我知道地圖是怎麼畫的了!!!!!














Vincent 於 2011-04-05 23:30:32 回應
台灣古地圖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04.htm

Vincent 於 2011-04-04 17:02:38 回應
高雄西子灣英國領事館官邸裡,有多幅十六七世紀的東亞舊地圖展覽,蠻有歷史意義的。

Sop 於 2011-04-04 18:14:22 回覆
啊! 可惜上回到高雄去的時候, 錯肩而過.... 遺憾遺憾!!!!!!!!

Vincent 於 2011-04-04 07:07:38 回應
十六世紀荷蘭人、葡萄牙人畫的福爾摩沙地圖是三個大島,錯得很。留到現在成古董,卻有趣得很。

Sop 於 2011-04-04 16:29:02 回覆
哇! 是三個大島嗎? 的確很有趣. 我還沒注意過. 哪裡可以看到這幅地圖??? 非常好奇.

中年惡女 於 2011-01-29 21:20:02 回應
好清楚呀!真棒。
不過古人到底怎麼畫的?雖然不太精準,但還是了不起。

Sop 於 2011-01-30 07:28:25 回覆
真的, 我當時也是興奮得不得了. 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其實我很喜歡從飛機往下看. 世界上有很多地方或國界有像在以色列隔離巴勒斯坦人的圍牆. 像美國跟墨西哥, 摩洛哥跟西薩哈拉之間, 在羅馬尼亞隔離吉普賽人的圍牆. 聽說作長榮從台北到荷蘭半夜飛越印度跟巴基斯坦時可以看到燈火通明的國界牆. 為此我特別搭了幾次長榮, 可惜都沒看到. (空姐也搞不清楚何時飛過) 至今還是一大遺憾!!

貓頭鷹 於 2011-01-23 17:08:37 回應
哈哈哈
那麼以前沒有飛機時
要怎麼畫呢?

Sop 於 2011-01-24 07:51:46 回覆
哈哈哈, 我是開玩笑的. 荷蘭西北部雪下得不多, 但會結冰. 相片中白色的部分應該是冬天閒置光禿的農地冰凍後的樣子. 那天冰天凍地的可是空氣很乾燥, 能見度很好. 從機上往下看只有藍,白兩色, 看起來像極了書上畫的地圖. 因從沒見過, 太興奮了. 寫來有點誇張

子駿 於 2011-01-22 08:09:27 回應
地圖的製做的確既繁雜又耗費人力及時間;制做地 圖所需的資料取得有三種方式:一為人力取得;一為空照取得;一為衛星照相取得。人力方式是最古老,最耗費人力、物力暨所需時間最久,且資料最不精確,繪製 時間最久,日後修正、補充也最困難;且原稿不易保存。空照(如您在飛機上所攝),因範圍較廣,取得較易,且耗費人力、物資暨時間較少(以上僅限本國貨友邦 國家,若是敵國;那就困難重重了,可能要犧牲生命喔還不見得能取得所需照片),惟在民用航空器未廣泛使用前或目前仍有許多禁航區情形下,民間地圖製作仍存 在無法突破的瓶頸;且空照因存在視角上的偏差,所以仍有瓶頸;且,空照大部分均屬軍事用途,使用在軍圖上,一般民眾是無法接觸的。隨著科技進步暨商業化的 趨勢,商業衛星照相蓬勃發展,衛星照像範圍最廣,精細度最佳,取得最易,日後修正、補充資料也最方便;故現在的地圖多半結合衛星照像來繪製。

Sop 於 2011-01-24 08:45:19 回覆
謝謝你詳細的介紹. 現在製作地圖比起以前真是容易多了. 雖然很早就有人開始製圖. 像以前遠洋時用的地圖也已經有四個世紀的歷史了. 可是荷蘭要直到1877年才出學校用的第一本地圖 Bosatlas. 我買了一本紀念版收存. 偶爾也會拿出來翻翻. 有個美國朋友曾送我們一張我們這個小鎮18世紀時的地圖. 是他從美國的一個舊貨攤上買的. 我也特別珍惜. 真的很佩服以前那些畫地圖的專家. 不過最早的航海, 幾何製圖的知識大概還是要歸功於阿拉伯人. 要不是他們佔領了南歐的西班牙跟葡萄牙, 歐洲的遠洋,征服世界的歷史可能也要改寫了.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瑞士銀行禮儀規範


有157年歷史的瑞士銀行上個月公布了銀行職員最新禮儀規範。這本規範書一共有44頁。其中規定女職員只能穿膚色的內衣。 穿時不可露出。不准塗黑指甲油;不可用彩色繽紛的人造指甲。要注意修短腳趾甲,以免絲襪被刮破。要隨身攜帶備用絲襪。不可穿戴耀眼的首飾,不可穿緊身裙 子。男職員要穿保守,質佳的西裝。襪子跟領帶不可有卡通圖案。所有的職員都要帶手錶;因為那會給人一種可靠跟力求準時的印象。眼鏡鏡片要擦乾淨;自己看得 清楚,也不會給人一種邋遢的感覺。染髮時,不可露出髮根。不准吃蒜頭或洋蔥。。。因為"瑞銀的聲譽是我們最重要的本錢"。


此外,因為瑞銀是個國際大銀行,所以對到其他國家出差的職員也有很明確的行為準則。比方說:在蘇俄要有好的酒量,不可拒絕俄人三溫暖的邀請。在拉丁美洲赴約時不可早到,以免失禮。到了美國,絕對要避免批評美國總統。







竺老師 於 2011-01-25 19:22:41 回應
吃他的飯也辛苦

kelly 於 2011-01-24 19:44:06 回應
很嚴格的規定!

Sop 於 2011-01-25 17:58:31 回覆
哈哈哈哈哈, 瑞銀有很多出身特別的客戶, 可是去上班的却是這一代的平民年輕人. 這可能是制定規矩的人跟這代年輕人生活環境,背景太不相同才使得這些嚴格的規定變成大家茶餘飯後的笑料.

貓頭鷹 於 2011-01-23 17:11:19 回應
真是好的規範
我比較適合去莫斯科工作
那個水晶指甲真是"利"呀

Sop 於 2011-01-24 07:40:46 回覆
你是能喝酒還是喜歡三溫暖啊??? 南美的 "遲到" 禮貌好像也挺人性的.

台媽 於 2011-01-21 22:29:57 回應
對台媽而言,穿著保守的專業打扮,要比新潮時髦的打扮要省事多了,等同於不打扮,還是保守的專業打扮也得挖空心思地變換穿著?

Sop 於 2011-01-21 22:48:10 回覆
唉呀! 我跟台媽一樣不打扮省事. 不過我猜也不簡單. 不可穿著花俏, 可不是穿制服. 哈哈. 以前英國查理王子的Diana, 也是看不出打扮的, 可是聽說她那看起來沒打扮過但非常好看的模樣, 是打扮一個多鐘頭的結果.

子駿 於 2011-01-20 09:43:56 回應
雖說是百年銀行,但就個人對其禮儀要求而言,部分仍存在守舊不合時宜,缺乏創新的觀念。

Sop 於 2011-01-20 15:37:06 回覆
在歐洲.,瑞士跟英國算是比較保守的國家. 他們對衣著,禮儀上還常有"貴族式"的規定. 荷蘭人就常覺得英國是個有階級差異的國家.(也有人認為雖然印度原來就有不成文的種性傳統, 但真正制定成制度, 是英國統治期造成的. 這跟英國本身的社會背景不無關係) 
1995年,英國的Baring Bank 霸菱銀行 被荷蘭ING 銀行收購.
 霸菱倒閉後, 荷蘭ING銀行負責團隊連夜趕到倫敦. 很快,很專業的就把霸菱給收購了. 英國輿論反應最多的卻是這些ING人竟然穿著西裝跟"褐色"的皮鞋去談判.感嘆他們的貴族銀行竟會被荷蘭的 "土銀行"ING接收. 

台媽 於 2011-01-19 22:30:56 回應
原則上我比較喜歡拉丁美洲--遲到,沒時間觀念. 但上班喜歡瑞士--不用打扮,大家都一樣俗.

Sop 於 2011-01-20 15:41:01 回覆
哈哈哈哈哈哈, 非常隨意.
不過我想瑞銀的規定不是要他們不用打扮, 而是比較保守的專業打扮. 畢竟跟瑞銀來往的客戶很多都是富商,貴族級的人物.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孫子兵法 第三十七計


"危機解密" Wikileak 的遊戲越來越複雜, 讓我想起小時候很喜歡看的 "諜對諜"



幾個星期以前,挪威的報社Aftenposten25萬條有關美駐荷大使跟美國外交部間的電報轉給了荷蘭的NRC報社跟RTL電視台. 從上星期五開始, NRC天天解密. 荷蘭有權威的NOS電視台當然不能落人之後, 馬上就從"危機解密"那裡搞到同樣的一份資料. 看起來這些"網路活動家"

(Internet Activist) 希望將國際,尤其是美國對阿桑奇Assanage的注意力轉移! 根據阿桑奇自己的說法, 中國是世界上對網路控制最好的國家, 是危機解密在科技上最大的敵人! 看來美國是沒辦法趕上中國了. 問題是美國人民自己對新聞自由的要求有多高?
  
荷蘭國會馬上就要決定是不是要派50名警察特派隊到阿富汗去贊助"美阿之戰". 危機解密的即時公開過去這幾年的有關外交紀錄, 當然會影響國會最後的決定. 不過讓一向習慣直腸子, 行事透明但幼稚的荷蘭人知道美國是如何干涉荷蘭的政策決定, 也看看他們的高層公務員如何長袖善舞的(醜惡的)配合美國人演出, 提高荷蘭政治戲的可看性,也不是壞事.

荷蘭的官員跟政府高層公務員(行政官?)從報上看到自己這些年如何的玩外交遊戲,都被嚇壞了. 突然間, 政壇上靜悄悄. 在他們還沒找到可以不被駭的方法以前, 大概再也不敢亂出主意了. 這兩天,我好像有一點幸災樂禍,一直很興奮!!

外交不是孫子兵法的運用嗎? 怎麼會計窮到這種地步呢?? 孫子啊! 孫子! 請趕快傳授我們第三十七計!!!









中年惡女2011-02-24 01:18:07 回應
我每次看這些國家的諜對諜,都讓我一頭霧水
裡面還反間來反間去.......(好萊鎢電影的影響)
Sop2011-03-08 14:48:26 回覆
所以我們都不是搞間諜戰的料子! 其實好萊塢只是嘗試把現實搬上銀幕而已. 在這裡, 每過幾年就可以聽到有關間諜(不是在荷蘭也不是荷蘭間諜)被抓的消息.

瑪妮2011-01-19 03:53:41 回應
還沒人跳出來說妳該打嗎?
Sop2011-01-19 06:07:36 回覆
哈哈哈哈哈哈! 還沒有, 不過有人說36計裡一定有解法, 要向大師請教!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予河川以空間 (二)


昨天剛說過我認為將
"Geef rivieren de ruimte"Give more space to the river)翻成"還地於河"會讓人產生誤會,就想起瑪斯河(Maas)上重新規劃過的黑摩瑞克斯河洲(Hemelrijkse Waard)。那裡看起來還真有點像是"還地於河"。

Waard 指的是被河流圍起來的土地。 因沒有現成的中文翻譯,我就暫將它翻成"河洲"。黑摩瑞克斯河洲(Hemelrijkse Waard)是位在瑪斯河流經北布拉班特省(Noord-Brabant)的洪氾區上的一個河洲。因為這個河洲是農業用地,所以人們就沿著河修築堤防,保障農地的乾燥。在"予河川以空間"的計畫裡,黑摩瑞克斯河洲被指定要重新規劃。以免將來外堤後方的村莊洪水氾濫,同時也可以將這裡改成新的自然風景區。

從這張鳥瞰圖可以看到黑摩瑞克斯河洲跟它周遭的農耕地

重新規劃過的河洲景色將大為改觀。這裡會有步道,腳踏車行道還有帆船港口,並成為一個開闊水域、野生地、沼澤和樹林交錯分布的自然風景區。

在這裡我為重新規劃的目的作進一步的解說:

* 免受洪水氾濫的威脅

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在短時間內的降雨量比以前要大。河裡的水位會漲得更高,造成水災的機會也更多。在1993 1995年水災之後,沿著瑪斯河已經有不少堤防被加高。為了保障萊茵河跟瑪斯河沿岸長期的安全,政府委託"21世紀水資源委員會"對未來的治水政策做了進一步的研究。該委員會的結論是:光是提高堤防是不夠的,需要更多的空間來容納高漲的河水。計畫裡並指定在萊茵河跟瑪斯河和它們的支流沿岸39處需要重新規劃,使在河水高漲時,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容納多出來的河水。黑摩瑞克斯河洲便是其中一處。

重新規劃後,可以增加200多公頃的自然風景區.

* 取得新自然區

多年來,受到都市擴建的影響風景區越來越小。政府藉此機會鼓勵開發自然區。水利局跟農業部擬訂的流域變更計畫書裡規定在2015年以前要在河流沿岸增加7千公頃的自然風景區。其中也包括黑摩瑞克斯河洲。
根據這份計畫,黑摩瑞克斯河洲在重整後,要產生235公頃新的自然區。此外,在洪氾區內也要指定粗放區,放任野生動、植物自由成長。使這裡成為一個有開放的水域、粗曠的野生區、沼澤和樹林互相交錯,多樣性的自然風景區。
如此看來,"還地於河"計畫的主要目的雖然是在河水上漲時,可以發揮蓄水的功能。可是平常更能讓人體會到的可能還是大自然景觀的改變跟休閒遊樂區的增加。這大概就是荷蘭人說的 "Van de nood een deugd maken"(化腐朽為神奇?)!本來是一個天然條件很差的河洲,被迫重整後,反而成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景點。




臭老頭2011-01-17 00:33:05 回應
很嚴肅的議題
如果地方政府勤於整治河川
應該不致淤積太嚴重
Sop2011-01-17 03:25:08 回覆
很嚴肅嗎? 我還以為很好玩呢!
生活在這個環境裡, 很習慣爛泥巴的存在. 也很習慣荷蘭人在規劃地的功能時的靈活. 這一些變化是生活裡的基本元素. 耳濡目染就不嚴肅啦!

Shillo2011-01-15 19:12:28 回應
第一章照片,河來個這麼一彎,好幽默,好幽默!
哈哈~ 我仔細端詳你的大頭照,一直看是什麼樣的水珠,這麼朦朧美麗,等我看完你新貼的文章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新生的小鴨子。哈!我該帶老花眼鏡了~~!

Sop2011-01-15 21:26:54 回覆
你一看就知道這條彎彎的河不是自然形成的。荷蘭人跟老天搶地搶得辛苦。那本來可能是個淺灘,老祖先就把土給挖出來堆成農地,被挖出來的溝就變成河,方便灌溉。
看你這麼喜歡我精心設計的大頭照,想來我的苦心沒有白費!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予河川以空間 (一)


這兩年在媒體上常常可以看到荷蘭為了應變全球暖化, 提出"將土地還給河川"的大計畫. 這叫我很納悶. 也看不太懂要將什麼樣的土地還給河川? 為什麼我人在這裡都不知道荷蘭有這麼大的計畫? 或許是我自己疏忽,也可能這種計畫或話題在荷蘭早已不是甚麼新鮮事了, 所以媒體也沒為此大作文章.

上網查了一下, 原來果真有"予河川以空間" 這樣的一個計畫. 這計畫裡提的項目, 其實早就在各地不斷的進行中. 不同的是這次計畫的重點在於預防. 是由水利局大規模的統籌規劃, 由地方負責執行. 對未來全球暖化,雨雪量不斷增加,河床不斷上漲的威脅作好防禦工作.

對那些不住在荷蘭的朋友來說,這計畫聽起來可能會有點玄. 我在這裡就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夏天來旅遊的朋友, 如果看到荷蘭的河, 河床很寬廣但水流却不壯觀. 不知會不會覺得有點奇怪?

下面這張圖簡單的可以說明大概的狀況. 圖中的“洪泛區”,指的其實是“預留洪泛區”。平日用來畜牧,漲水時可以容水,保護農民不受水患。




我在網上也找到一個荷蘭的教育節目. 雖然它的對象是"小朋友", 但因為容易了解. 所以我就借來解釋荷蘭河流一些基本的概念. 片中是用荷語發音, 我將大概的意思也翻譯了一下. 希望對此有興趣的朋友, 能夠看得懂.

我在網上也找到一個荷蘭的教育節目. 雖然它的對象是"小朋友", 但因為容易了解. 所以我就借來解釋荷蘭河流一些基本的概念. 片中是用荷語發音, 我將大概的意思也翻譯了一下. 希望對此有興趣的朋友, 能夠看得懂.

預留洪氾區規劃  (很抱歉, 這是教學用影片而非 Youtube,不提供 Blogger 連線。只好麻煩您自己另外連線了)

00.00-0.25在河畔的農人都希望能有更多的土地可以利用,所以他們會讓牛羊在緊鄰河流的地上吃草.

0.25-0.45 洪氾區指的是冬天的堤堰到河渠的範圍. 因為水位常常改變, 在洪氾區裡就漸漸的形成堤岸跟低窪地的不同.。堤岸(黃色的Oeverwal)的組成成分是沙.是水位下降後,留在兩岸的沙帶。低漥的地方主要是黏土.

00.45-01.05 農人住在堤岸上, 同時也在那裡種田跟果樹. 在低漥的地方就放牧牛羊. 有的時候水位漲得太高會淹過農田跟住家,所以農人就建堤堰(冬堤)來擋水.

01.05-01.30從堤堰到河流的地方就是洪氾區.為了保護洪氾區,就直接在河渠旁邊建夏堤.這樣一來到了夏天,洪氾區就可以保持乾燥.牛羊也就可以在這裡吃草.洪氾區也常被用來作露營區. 當然這裡只能在夏天才能露營,因為到了冬天,水位高的時候,這裡就會淹水.

01.30-01.50 如果堤堰被沖壞了,在堤堰後就會有水灘形成, 這個圓的水灘是以前堤堰被水沖破的時候形成的.新的堤堰就繞著這水灘重新建起.紅線顯示的是原來的堤堰.
01.50-01.09 所以河流一帶的自然景觀就是堤岸上的村莊跟河道兩邊的洪氾區.



萊茵河起源於瑞士的阿爾卑斯山, 經過瑞士, 德國再流入荷蘭. Maas河則經過法國, 比利時進入荷蘭. 每年冬末,春初不管是融雪或雨水, 所有從天上掉下來的水最後都要流經荷蘭才入海. 所以每年年初住在這裡的人都要做好應對大水的工作.

記得三十年前, 每次萊茵河水漲的時候, 大夥兒都會跑到岸邊去看孤立在洪氾區的農家, 興奮的指指點點, 談論著水位高漲的速度. 從前沒有能力在乾旱地蓋房子的人, 住在低漥地是常事. 過去這些年, 已經很少有人還住在河床上了.

千年以來, 荷蘭因地形的關係,人們一直不斷的靠抽水, 堆高地勢, 建堤堰來爭取生活的空間. 堤堰的存在與住在堤堰後住家的安全息息相關. 堤堰是否要增高? 是否要強固? 每一段堤堰都有專人負責, 隨時檢驗, 即時採取行動.所以過去這些年,雖然歐洲經常發生嚴重的水患, 荷蘭總能倖免.

可是1995年, 荷蘭南部也曾發生過一次嚴重的河水氾濫, 萊茵河跟它的支流還有Maas河的河床不足以容納來自瑞士, 德國, 法國, 比利時的滔滔大水, 河水侵入城市, 造成居民的恐慌. 當時一共從災區撤出25 萬人. 好在最後只是虛驚一場, 並沒有造成任何人命的損失. 從下面這段Youtube 的影片裡, 您可以看到堤堰一邊的河水已經高過另一邊的村莊了.



"予河川以空間"的預定完成期是2015年. 目的是在河水氾濫時, 能有更多的空間來容納多出來的河水. 在這計畫裡,沿著河岸一共有39個地方被指出需要加強防禦工程.



這些地方有的要加寬洪氾區的寬度, 有的要加深河渠的深度. 有的河流要改道以取得更大的洪氾區, 還有的地方要多挖一條暫時的導水渠來引走漲水時過多的河水等. 有一個以前大概是湖底的新生地, 幾年前還有25家農戶住在那裡經營農場. 現在已經全部搬出. 如果河水高漲,這片新生地就會被暫時用來蓄水. 其實這可能每二,三十年才會發生一次, 平日農場的經營當然還是照舊.

以下Youtube  的片子裡, 對"予河川以空間"有個很好的說明, 可惜是用荷語解說. 但相信您還是可以看出點門道來.









子駿2011-01-13 10:08:07 回應
這真是一個宏觀的計畫,可以讓台灣借鏡,治水還是以疏導為主,圍堵為輔,增加河流面積,是個不錯的想法。
Sop2011-01-13 17:17:35 回覆
其實還值得台灣借鏡的還有大家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務實態度,一起計畫,一起執行. 不用擔心誰的聲音比自己的大, 也不用擔心誰會偷機,貪污的問題.
其實"增加河流面積" 指的只是河水上漲以後需要的流水面積. 可能二,三十年, 也可能五,六十年才發生一次. 平常這些"預留"面積, 仍然是畜牧地, 公園或露營等娛樂區. 沒有實質的損失.

linau2011-01-12 22:34:16 回應
好文! 可惜的是台灣人從未歷次的洪患中記取教訓, 還忙著在堆積沖積土石的河岸整地造溫室, 土產店.
這牽涉到許多既得利益, 是故政府也睜一眼' 閉一眼.
Sop2011-01-13 09:49:31 回覆
看了你的靜觀吊橋 相信你的感受特別深刻. 對以後的安全或眼前的利益, 大眾的安全或個人的利益的選擇跟這個社會裡的人文和社會制度應該有很大的關係. 可惜, 台灣作了第二個選擇.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新年雜記 (下)


在荷蘭的蔬果因為有政府嚴格的安全管制,一般消費者不用擔心農藥殘餘的問題.市面上的有機蔬菜除了包裝上有個"有機核證"的記號外, 實在也看不出跟一般蔬菜有什麼差別, 價錢卻比較高. 人們選擇有機食物的原因, 多半只是一種近於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對大自然的鍾情. 自從二十幾年前, Ad 弟弟因女兒得了白血病病逝後, 就毅然決然的聯合Ad在新開發的海埔新生地Flevoland經營有機農場, 開始積極的推廣有機食物. Ad現在雖然已經退休了, 可是,每次聚會總逃不掉人們的質疑跟挑戰, 而被迫要不斷的為有機食物辯護



有機農場為了避免蟲害或其他病,霉菌的生長, 通常都會選擇好幾十種不同的蔬菜, 參錯種植,按季節輪種, 要用人工除草, 還要澆灌糞便等有機肥料... 可以說非常的沒有效率.我欣賞這些人沒有主宰大自然的企圖和人定勝天的野心, 願意支持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偶而也會買點有機蔬菜, 算是對他們的支持. 可是我從來不迷信有機食物. 這種沒有效率, 倒後一百年的傳統農耕方式, 雖然符合環保的要求, 可總給我一種太保守,太空洞的理想主義的感覺. 溫室裡種在岩棉上的農產品不用農藥, 施用化肥時也不會造成環境汙染, 產量卻多出好幾倍, 不是更好的選擇嗎? Ad 却說:直接種在土裡的蔬菜可以吸取的養分應該比溫室裡化肥能提供的養分多.只是到目前為止,人類對這些微量的礦物質或其他的成分對人體的重要性還不是很清楚. 溫室裡的蔬菜得到的化肥僅限有助於植物本身的生長, 所含的養分有限. 如果我們吃的蔬菜都是來自溫室,可能就會造成身體裡的某種不均衡,誰知道這對白血症, 憂鬱症, 老年失憶...有沒有影響?




我好像一下子被點醒了.我不是也一向拒絕吃維他命之類的補品嗎? 過去這半個世紀來,隨著科學家對食物的認識逐漸增加, 人們吃的補品種類也跟著越來越多.以前要補充鈣跟鐵, 現在要補的還有鉻,,,,,,,,,,. 至於各種維他命在發現的過程中發生的錯誤跟上市後對消費者產生的副作用更是"罄竹難書". 但是人們還是寧願服用藥廠提供的偏頗不完全的配方, 放棄從自然飲食中取得平衡營養的機會. ? 我是不是也變成了有機食物的擁護者了呢???

 
說到"危機解放Wikileak", 眾說紛紛. 有人認為Wikileak 應該有絕對的言論自由, 外交,軍事,政治也應該透明化. 但也有人擔心如果外交沒有"機密", 外交是不是還能存在? 每個人都不否認政治,外交的手段應該公平跟合乎正義. 可是如果沒有像Wikileak這種駭客, 我們又怎麼能夠檢驗這些政治手段是不是公平或合乎正義呢? 在這個問題上, 我好像被兩種對立的理論拉扯著.發現自己是一個很沒有主見的人.不過, 因為駭客的存在, 現在的資訊載體完全失去了保密的能力.我很好奇,以後政府機構, 國際外交會用什麼媒介, 什麼方式互相溝通????




杯底不能養金魚! 大夥兒不斷的喝, 酒也不斷的添. 捨不得離開, 時間一長, 什麼有關回教, 政黨, 宗教...的話題都出籠了. 一群一年談不上一句話的鄰居聚在一起, 竟然會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天.... 躺在床上睡不著, 起身沒有條理的亂寫一氣, 就算是雜記一章罷.






paper tiger2011-01-14 23:24:40 回應
有機農作基本精神 是善待土地尊重自然 , 以台灣來說則增加了人體健康的安全瓣 .相對於台灣的慣行農法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的傷害很大,而且社會必然要付出很大的健保成本 ,只是沒有數據吧了. 崇尚自然台灣除了有機還有自然農法 , 另外還有無毒農業是有使用化肥的 . 就效率來說慣行農法目前似乎產出率高, 然而所衍生後遺症以及往後付出的社會成本以及遞延的農業成本是無法估計的. 單以農藥使用量來說似乎越用越多 . 就短期來說立即拋棄慣行農法噴農藥施化肥則糧食可能不夠 , 過程裡爭論衝擊是必然的.  不過在台灣如果個人能力夠的話絕對會避開慣行農法生產的農產 . 如果格主了解台灣農業的生產應該也會避開的 . 應該是去年 有依次回到村子的甘阿店老闆娘正在剝自己種的小黃瓜 他說太醜了沒人要賠錢  隨後又說以後市場上的小黃瓜他絕對不敢吃了. 一個務農一輩子 的人市場小黃瓜不敢吃 ,任何人聽到應該可以想像這個問題有多麼嚴重 . 再說玉米好了 過去總是買甜玉米回來主湯 當知道玉米栽植是如何避免蟲害後 個人就不再買甜玉米了. 原來為了收成,種玉米植栽有一種方法,就是剝開玉米桿桱直接把農藥植進去. 說實在可以選擇的話,個人寧願吃蟲吃過的玉米
溫室生產其實也不經濟, 唯一有利的是可以避開天候的影響 . 在台灣溫室栽培主要的應該是花卉  而台灣溫室的花卉並不是沒有使用農藥的而是使用的量是很大的   以台灣的氣候夏天的降溫成本是很高的  過去農政單位曾經鼓勵農民溫室水耕栽培. 不過已經不再鼓勵了. 除了成本高以外對從事農業內行人來說仍然是農藥殘留的問題  .過去不了解以為水耕很乾淨無需使用泥土介質,以為不會有病蟲害事實是完全錯誤的. 因為水耕的循環營養液是細菌的溫床, 不使用殺菌劑是無法抑制病菌的 . 至於文中所提的岩棉生產方式是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台灣的環境高溫多濕比起荷蘭來說病蟲害更是嚴重多了.
單一作物大面積栽培是病蟲害的溫床 ,因為自然界相生相剋機制被破壞了. 經濟發達的社會走過破壞  也因為經濟能力強 ,往往對外採購農產以至於本土農業例如台灣農業的破敗 . 就全人類來說也是很不道德的 經濟力強的國家掠奪了弱勢社會糧食和資源 .而且閒置本身的農業資源 . 就個人看法全球化對整體人類來說不過就是強勢掠奪弱勢社會吧了 . 近幾年台灣社會M型化非常清楚.
台灣農業很艱苦 .有機的經營更是辛苦  .就個人所接觸到台灣的有機經營者沒有聽說過賺錢的  負債則是平常的 台灣的有機經營者有許多是因為理念在堅持  個人常常提醒這些從事有機的農夫不要量產 不要負債 務農是生活的選擇無法賺錢的 
台灣的有機標準還跟不上歐盟  在台灣網室栽植可以通過有機認證  根據個人了解在德國有機是不允許網室的  因為網室栽培土地沒有大自然雨水的淋洗可能積聚非必要的物質
台灣務農很辛苦換取的利益不對等淪為弱勢 而執政者又強藉公權力強取豪奪農地 水資源等  去年苗栗大埔農地是赤裸裸的掠奪. 台灣有機有明天嗎?農業有明天嗎?個人並不樂觀  .目前台灣糧食依賴進口百分之75  而人口集中的北部都會大部分是外食族自行開火煮食的人口很少  以如此的社會環境台灣的有機農業,會有明天嗎?也許要等到世界鬧大糧荒台灣農業才又會被重視吧. 所以個人常常說務農應該是生活的選擇, 想賺錢的要遠離 . 台灣目前有機生產者往往是理念的堅持否則找就該離農了.
Sop2011-01-15 08:56:32 回覆
為了收成,種玉米植栽有一種方法,就是剝開玉米桿桱直接把農藥植進去. 真是嚇人! 這些對人沒有傷害嗎? 沒有人檢舉嗎?
溫室生產的確不經濟. 在荷蘭一般溫室裡通常也只是種價位比較高或在荷蘭露天裡不能種植的東西. 像甜椒, 番茄, 黃瓜, 蘭花,做切花用的鬱金香.., 我知道在荷蘭有人用瓢蟲之類的"生物農藥", 不過可能也有用傳統農藥的, 不是很清楚. 聽說在非洲種花卉的溫室裡用的農藥真的又多又毒. 在荷蘭比較不擔心會有這個問題.
用岩棉的種法,其實跟水耕一樣, 它的介質也是水. 岩棉是岩石加熱融化後拉絲做成的. 吸水率好像是95%. 植物長在岩棉塊上, 化肥跟著水順著水管滴進岩棉. 多餘的化肥會再流出回收. 這些岩棉使用兩次後, 就要換新. (荷蘭的甜椒, 種一次, 收成一年) 大概也是為了避免病菌之類的問題吧?
在荷蘭務農也是很辛苦的事情. 他們有句話說"務農不是一種選擇, 而是天生的". 務農不是職業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沒有熱愛農事的心, 是沒有辦法做到一天11個小時的工作的.這跟你說的"務農應該是生活的選"很像. 不過荷蘭非常重視農民. 一切都有比較好的規劃. 這可能比在台灣要好些. 不過競爭力不夠的, 也很容易被淘汰.  
在荷蘭, 有機農業的經營也是一種愛大自然的選擇, 一種理想的表達, 不是以營利為目的. 荷蘭的農業一直是出超, 是個出口大國, 僅次於美國.
我總覺得台灣是個商,,,農的社會. 一聽到你的職業跟農業有關, 馬上就表示同情. "有志之士"大概都不會選走這一行. 這大概也是台灣農業無法振興的原因罷

太陽王路易十四2011-01-12 10:40:20 回應
很有意思的感想
我覺得有機農業有時候也是太超過了
好像要回復到工業革命之前的耕作模式
不久前我看了 McKibbon 的 Deep Economy 一書
他也提到這個問題
但是他認爲大型的農業製造的問題更大、更多
理由是土壤和作物有一種像是數學函式般的關係
什麽樣的土壤就應該種植什麽樣的農作物
往往大規模的農業就忽略了這樣的一個特色
不同的土壤卻只種植單一的作物
結果只有用超量的農藥和肥料來保持土壤的生産力
久而久之這些土壤也就疲勞、貧乏了
人們往往看到的是大規模的種植比較有效率
其實是人工用的少和過去能源、燃料都還便宜
實際上卻不見得

他也擧古巴和印尼作例子
一個被美國禁運、另一個是亞洲金融風暴沒有外資企業投資
農業部門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改弦易轍,反而更善於利用地方資源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
他們都可以建立起地區性的精致農業
雖然人工用得多,但是能源、燃料用得少、作物的多樣性和差異也比較不怕病蟲害
就算某一年得到了什麽蟲害,隔年就有新的作物可以替代
我住印尼,我吃的米就生在五十公里外的稻田裏
蔬果、雞肉、魚大概也不會超過一百公里
運送所使用的燃料就不知道比美國的農業節省了多少?

其實我覺得土地和人的關係是 one and only one
這個關係是有感情在裏面的,就是故鄉的味道
全球化的經濟有時候反而破壞了這個規矩
人忘記了家鄉的味道還不打緊
嚴重的是社會的中、低層因爲經濟巨變的流動
製造的問題反而一籮筐

Sop2011-01-13 16:56:24 回覆
你的說明真是太棒了! 我羨慕古巴跟印尼順應大自然的農業經營. 其實有機農場的經營原則上就是回復以前老祖母的農耕原則, 只是還加上現在"作物的多樣性和差異也比較不怕病蟲害..."之類對自然界更進一步的認知, 更有效的經營而已. 運送所使用的燃料也是人們忽視的農業成本.
什麽樣的土壤就應該種植什麽樣的農作物, 這話說得何其真啊! 羨慕你的環境. 這在現代所謂的進步的國家裡是一種不可求的奢侈.

新年雜記 (上)


家附近有個小地方, 每年都會辦一個"街友聚餐"的活動,住在這條街上的人各自將家裡的長桌搬到路中央擺成一條長龍,然後分工擺設,準備食物...全村一起露天聚餐,是一年一度的盛事.朋友來,看到我走在路上東一聲"哈囉!" 西一聲"你好!" 的忙著跟人打招呼,總是驚訝我認識的人如此之多.其實,這只是荷蘭人的習慣.尤其是在像我住的這種鄉下裡,雖然只是錯肩而過, 卻好像不打個招呼,會很尷尬似的.所以, 雖然不斷的打招呼, 真正認識的人還是有限.



在這裡住了二十多年,平日除了跟左右鄰居還有來往外,這條街上到底住了多少人,我到現在還搞不清楚.只是偶爾有人會藉著過年的這段時間,向整條街的鄰居發出邀請函,到家裡聚聚.雖然有不少人一年只見這一次面,見了面也總是很親切,很熱絡.聊起天來也能天南地北的無所不談.又不像是完全的陌生人了. 今年Ad邀請我們到他家過年.街坊鄰居大概有二十多個人各自帶著點心來.像往年一樣, 很興奮的聊了一個下午,帶了一籮筐的故事回來.


過去這些年, 附近有兩家荷蘭本土種子公司分別被美國的孟山都Monsanto和瑞典的Syngenta併購.這些公司的經營政策只以營利為目的, 並不以工作跟員工為中心.荷蘭人常不屑的說他們是"Money Wolf".很多員工不能適應這些大公司"非荷蘭式"的經營方式.兩年前,W因不能忍受公司的政策,心理壓力太大,申請休假一年sabbatical year,從事志工的工作, 輾轉到了越南. 在那裡認識了幾位越南朋友. 休假期結束後,一不做二不休,申請離職. 專心的策劃在越南創辦英文補習班的事情. 他這個學校分成人班跟兒童班. 晚間, 週末的成人補習班照收補習費,白天的兒童班則以志工的方式輔導家境不好的孩子.他準備找幾個朋友作小額投資.並組團旅遊越南,旅途中, 撥出兩天讓遊客到他的學校教書或作其他的志工工作 ... W 掩不住心裡的興奮,滔滔不絕的向每個人解說他的計畫. 真希望他能成功. 在心靈, 計畫轉變的過程中, 他的家人一直給予他精神上的支柱. 耳濡目染之下, 他們剛滿16歲的女兒,在聽了幾次解說會後, 竟決定並自己安排到越南繼續最後兩年的高中課程. 真羨慕這些人的能放得開,能放得下.



離我們這兒不到兩公里的地方有好幾家大種子公司, 過去這十幾年,被國際大公司併購的結果,造成許多人失業, 在地方上曾引起很大的不安. 之後, 這些公司的人事變動也不尋常的頻繁, 這跟荷蘭種子公司的傳統完全不一樣. 有人就問: 荷蘭的公司文化跟美國, 瑞典等的國際大公司到底有何不同



有人說:這些國際大公司的法律問題好像特別多, 一切以投資人的利益為主, 以商業利益為導向. 重視階級性的服從. 而荷蘭公司裡一般都比較親切,比較溫和.有問題,大家一起解決.提供員工攝取新知識的機會, 舒適的工作環境,工作採責任制, 有甚麼意見都可以隨時提出討論...? 這些荷蘭人會不會自我感覺良好啊?! 不過說真的, 荷蘭的社會福利好, 員工權益多, 很多外國公司因此卻步,不敢來荷蘭開公司. 可是, 2006年荷蘭人民平均所得是歐盟國裡的第二高 (僅次於盧森堡大公國),荷蘭好像並未因此失去競爭力. 荷蘭人看起來的悠閒,可能並不是真的悠閒. 只是他們的精力用在不同的地方罷了!




瑪妮2011-01-17 02:10:34 回應
當然那茅屋不是破敗的茅屋, 而是當地人為了涼爽通風而用棕櫚葉蓋的那種, 在荷蘭還沒有福氣住那種屋子呢 !!
有了鴨子大頭照, 感覺真是親密得多
Sop2011-01-17 05:09:01 回覆
上電腦找相片, 像抽籤一樣,碰到的第一張就貼上啦. 後來才發現現在好像應該貼比較冷的相片, 不過看看那咪咪眼,跟我還真有幾分像呢!

Shillo2011-01-15 19:08:44 回應
這樣的鄰居大會是在冬天舉行?如果天寒的話,食物凍成冰,就得啃冰棒吧?以前我住的德州也有這樣的集會,都是在春末的時候,挺有意思的。我家的孩子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他們的童年。
Sop2011-01-15 21:31:21 回覆
文中提到的鄰居大會其實也是在初夏舉行的。現在外頭又暗又冷,沒事街上都沒人的。

瑪妮2011-01-13 18:46:14 回應
我常覺得西歐人是活在當下, 想做什麼就立刻做, 亞洲人也許是受環境與觀念的限制, 總是未雨綢繆, 為將來功成名就而活, 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舉成名天下知, 耐得住孤獨和長時間坐讀的孩子就比較有希望
而西歐人似乎生活就是一種學習, 所以學習的有動力而且快樂, 這令我想起在中美洲度假時遇到的兩位學生, 一是荷蘭女生, 另一位是法國男生, 他們都在不超卨20歲時就為了學習西班牙語, 中途輟學到拉美去找工作機會, 吃當地食物, 以當地的生活條件過日子, (那女生在猶加敦古廢墟附近租一個茅屋, 睡吊牀), 等學會了再回國繼續讀完大學, 像妳說的, " 他們真想得開!"
Sop2011-01-15 09:13:15 回覆
你說: 對西歐人來說, 生活好似就是一種學習. 就我個人對荷蘭的認識來看, 我贊成你這句話. 學生生活比台灣(好像也比美國)多彩,輕鬆得多. 學校成績好像並不很重要, 可是他們在成年以後, 却會不斷的學習. 在職訓練也很多. 可以上的課包羅萬象. 我自己就曾上過好幾個不同的專業訓練課, 還有Time Management. 有一次公司通知我們可以報名參加"自信訓練"時, 我好奇也報名參加. 還以為會被送去住茅屋, 結果住在濱海的渡假酒樓, 被訓練了三天.

nannan2011-01-12 10:26:25 回應
特殊又好看的景色
白的空曠絲絲落寞
Sop2011-01-13 07:13:13 回覆
真的很好看, 只是很冷. 每次照完相片回來,兩手都凍僵了, 嘴唇也凍得話都說不清楚了. 最糟糕的是會一直流鼻水.

Vincent Kao2011-01-11 11:10:13 回應
你的“新年雜記”頗雜,不過件件頗值深思。
Sop2011-01-11 17:48:19 回覆
所以才會睡不著啊!